改革开放30年对外传播重大事件

时间:2022-10-15 07:15:43

改革开放30年对外传播重大事件

1979年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汇报会和对外传播事业的拨乱反正

1979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新闻、广播、期刊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汇报会。会议淡到了对于加强和改进对外报道工作的设想,讨论了对外宣传报道的对象、任务和一些基本原则,认为对外宣传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为了创造有利于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国际舆论环境。

这次会议和一些领导在各种场合的讲话,对于对外新闻宣传战线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消除“左”的流毒和端正对外报道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指导思想和理论方针上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目标任务,乃至传播对象、传播策略等方面,逐步摆脱了“左”的影响,开始走向正轨,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981年英文《中国日报》创刊

1981年6月1日,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在北京创刊。

《中国日报》创刊初期,主要面对来华外国人,以后逐步拓宽发行渠道,如今除每天编辑出版12版之外,还编辑出版8种适合不同读者阅读的周刊和月刊,发行面遍及世界上15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日报》已经成为在华外国人的“每日必读”,并成为西方舆论界所关注的中国主要对外报刊机构之一。包括路透社在内的国外几家主要通讯社,都大量转载《中国日报》上刊发的稿件。

除《中国日报》及中国日报社的外文报刊外,还有一些地方陆续创办英文报纸,如《深圳日报》、《广州英文早报》和《上海日报》等。这些地方英文报纸与《中国日报》一起,共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日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英文报的创办,扩大了对外报道的信息量,增强了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力量。

1983年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

1983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发出《关于实施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通知》。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和各人民团体都陆续建立起新闻发言人制度,2004年4月,中共中央10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各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3个层次的新闻发言人机制。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立在对外新闻传播工作中,是一项突破性进展,它的确立方便了外国记者及时获取关于中国的权威信息,从而减少了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并引导他们做出客观公正的报道。

198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问世

为了更好地在海外发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作用,1985年7月1日,《人民日报》以海外版的形式出现在海外华文读者面前。

《人民日报》海外版每天通过卫星传真把版样传往旧金山、纽约、东京、巴黎、香港等地的印刷点印刷,当天分别在美国、日本、西欧和港澳地区发行;同时在来华旅游访问、探亲的海外侨胞、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印刷发行。目前,《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发行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此以外,许多地方性报纸也推出了海外版。1994年,《新民晚报・美国版》创刊,它是我国第一份在国外编辑出版的报纸。《新民晚报・美国版》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关上海的报道及时、准确、全面,深受在美华人的欢迎。该报的发行以美国西部地区为主,遍及美国50个州。

这些报纸海外版的发行,丰富了中国对外传播的媒体形式,扩大了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声音,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20世纪80年代国际传播教育和研究的起步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新闻传播事业的飞速发展,对外新闻队伍急需培养大批新生力量。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层次的对外新闻人才,中央对外宣传小组协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于1982年5月13日在北京广播学院增设国际新闻专业,培养对外传播编辑、记者、翻译人才,1983年6月,北京大学在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学院前身)设立“国际文化交流”专业,开始招收双学位学生,并于1999年正式招收国际文化传播和国际新闻传播两个方向的研究生。同年下半年,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暨南大学等学校开设了国际新闻专业,培养对外宣传人才。1999年,专门培养对外宣传人才的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正式挂牌。同年,清华大学设立了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确立了国际传播学、政治传播学和网络传播学等多个相互交叉的发展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没了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开设国际传播相关专业的高校已逾20所。

对外传播学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加强。从1988年我国第一本对外传播学著作――段连城的《对外传播学初探》问世开始,我国在对外传播的理论、业务以及传播史研究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专著、论文。这一时期还创办了一些对外新闻传播理论刊物,如新华社主办的《对外宣传参考》、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对外报道》、外文局主办的《对外大传播》(现名《对外传播》)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国际广播》等。

1991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

1991年6月,中央批准中央对外宣传小组作为实体机构(以后更名为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建立,对外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国对外宣传工作,朱穆之任主任。

国务院新闻办的成立推动了中国媒体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工作,并通过协助外国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推动海外媒体客观、准确地报道中国,广泛开展与各国政府和新闻媒体的交流、合作。

国务院新闻办的成立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互信,通过组织新闻报道,为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1992年、1997年和2007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英文国际及西法频道开播

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对外传播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中央电视台开通了专门的对外频道,通过改版优化了节目内容,租用卫星提高了通讯技术,与各地区用户签订协议,提高了频道的覆盖率。

首先,对外传播的频道增加。1992年10月1日,以海外华语观众为主要对象的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中文国际频道)开播。1997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第9套节目(英文国际频道)正式开播。2004年西法频道开播。并于2007年10月1日拆分成为独立的西班牙语频道和法语频道。

其次,对外传播技术进步,通讯手段提高。1991年9月1日起租借“亚洲1号”卫星,用以传播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覆盖我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1995年1月1日起,中央电视

台又通过多颗通讯卫星,实现了中文国际频道的24小时不间断播出。

再次,对外传播节目内容优化。2000年2月7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改版播出,推出了以《新闻60分》、《走进台湾》和《世界华人》为代表的新栏目,以适应海外华语观众的需求。9月25日,英文国际频道从每天17小时增加到24小时不间断播出,以新闻为主,每个整点都有新闻,实行滚动播出。2006年1月30日,中文国际频道再次改版,对频道结构、自办节目和频道安排等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

另外,中央电视台对外传播的频道覆盖率也明显提高。1997年,中文国际频道在东欧落地,在美国的落地入户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有线电视用户数量达到94万户。截至2004年底,中文国际频道和英文国际频道已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户,基本覆盖全球。

1997年中央将“宣传”一词的英译从propaganda改为publicity

尽管propaganda和publicity在中文里都是“宣传”的意思,但是在英文中的内涵却有着本质区别:propaganda更倾向于向传播对象灌输观点、使之接受并付诸行动,具有明显的单向传播和强加于人的含义;而publicity则侧重于广泛散布信息,没有明显的主观企图,是一个中性问,因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有关专家就呼吁修改宣传一词的英译。1997年底,中央有关部门发出通知,把“宣传”的英泽从propaganda改为publicity。这一改变体现了中国对外传播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变化,也标志着中国对外传播的根本目的回到“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上来。

2000年《国际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纲要》实施

2000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同制定的《国际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纲要》正式形成。文件提出了互联网新闻宣传事业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奋斗目标,并确定了首批重点新闻宣传的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和中国日报网。根据《纲要》的要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颁布了《互联网站从事刊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互联网登载新闻的业务和网上新闻宣传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

2000年4月初,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新闻管理局首次公开亮相。随后,各地新闻办也相继成立了相应机构。这标志着我国网络新闻传播在管理体制上得到保证。

利用互联网进行对外新闻传播,打破了西方舆论垄断和东西方舆论不平衡的状态。通过网络这个开放性的信息传播体系,可以及时地将大量真实的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使我国的对外新闻传播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2003年外文局启动书刊“本土化”

2003年初,外文局在深圳召开了“本土化”试点工作会议,部署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和常青(美国)图书有限公司进行“本土化”的试点工作,2004年开始全面推进外宣书刊“本土化”的工作。

“本土化”工作以国内资源为依托,把选题策划和印刷发行前移到对象国和地区,国根据前方要求编辑制作,利用对象国的渠道进行销售,解决外宣书刊长期存在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发行的难题。经过3年的发展,香港和平公司和常青(美国)公司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成为外文局重要的海外出版基地以及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期刊“本土化”的工作也开始进行。2004年10月,今日中国杂志社分别在埃及和墨西哥成立了中东分社和拉美分社,开始了《今日中国》的“本土化”工作。2005年6月,北京周报社在美国设立了北美分社,充分与当地媒体合作,共同策划出版。同年12月,人民画报社在莫斯科创办了俄文版《中国》,受到了当地读者的欢迎。

2008年网络媒体成功阻击西方媒体在问题上的歪曲报道

2008年3月14日,我国地区发生烧的严重暴力事件。随后,美国CNN,英国BBC,德国《柏林晨报》网站和RTL电视台网站等多家西方媒体对事件进行了歪曲报道,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面对西方媒体的失实报道,网络以其及时性、开放性、无国界、平民化的特点成为中国媒体和网民反击的基地。包括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网站、地方网站、商业网站和社区论坛等都对该事件进行了大范围的报道。在国外,海外华人、留学生等自发地利用网络揭露真相,抗议西方媒体的扭曲报道。在国内,许多网民通过博客、论坛、视频搜集证据,通过不同视角对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的真实再现,以事实驳斥西方媒体:最终,包括德国RTL电视台网站、英国BBC、美国CNN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发表声明,向中国人民道歉。

网络的运用打破了新闻传播的地域限制,并以其开放性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再现了全面、清晰的事实真相,及时、有效地驳斥了西方媒体的失实报道,打破了西方话语霸权和新闻垄断,提升了我国的舆论影响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强化了我国对外新闻传播的实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外传播全球瞩目

2008年8月至9月,中国北京成功地举行了奥运会和残奥会。

这是中国首次有机会如此集中、大规模地向世界传递自己的声音,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让全世界数十亿观众领略到中国的历史、文明与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通过赛场外的展示,让全世界了解到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开放胸襟,了解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乐观自信;北京奥运对境外媒体“零拒绝”,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和新闻“富矿”。

责编 吴奇志

上一篇:英国新闻媒体关注中国什么? 下一篇:西方对中国有许多疑虑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