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为何“不真实”

时间:2022-10-20 11:02:04

作文为何“不真实”

每当看到语文老师为自己的作文写下“不真实”的评语时,一些同学往往感到疑惑不解:分明写的是真真切切的事情、实实在在的内容、自己的见闻,其中并没节外生枝,无中生有,咋会不真实了呢?

这也是每位尝试创作的人都会遇到的困惑。有时候,我们写的内容几乎与事实一模一样,可人家偏觉得 “不真实”;而一些文学作品,我们明明知道它是虚构的,可读后却能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里涉及“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两个概念,因为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真实。

一般情况下,生活的真实是一种个体的真实。如上文所言,本来写的是亲身经历的事,写的也与实际情况一模一样,可尽管如此,这也只能是你个人的生活体验,它不可能唤起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人的共鸣,甚至有的人还会对这种生活表示怀疑。你写的内容越是奇特,别人的怀疑就会越多。因此,自己写的虽是真实事情,却予人不真实的感觉――老师批评学生作文“不真实”,多数情况下是以这样的眼光看待的。

其实,写作艺术所追求的真实,并非像本文开头一些同学所认为的那样,仅凭所写是亲身经历就能达到。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事例:

五个在城市里长大的高中女生,相约“十・一黄金周”去新疆一个农场参加劳动锻炼――摘棉花。开始时,她们动作很慢,还让洁白的棉花沾上不少棉花树的枝叶。而另外几位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摘棉花的动作十分娴熟,速度之快、所采棉花质量之好让这几位女生惊叹不已。三天过后,她们和那些农村姑娘都被场领导邀请参加庆祝农场建场50周年的节目排练。辅导老师根据她们的劳动实践,编制了一个舞蹈节目――“采棉花舞曲”。在庆祝晚会的舞台上,五位城市女生,踏着欢快的舞步,面带笑容,翘着兰花指,左采采,右摘摘,动作优美极了,让观众感到她们真像是在采棉花一样。而那几位农村姑娘动作生硬、呆板,一拉一扯的,动作不柔和也不协调,看似在跟人打架一样,尽管她们的动作跟真正采棉花的动作更为接近。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生活不等于艺术,所有的艺术,包括作文这种初级艺术作品,虽然都来源于生活,但它们都必须高于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后,已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和结晶。如果都跟生活一模一样,那艺术就不可能存在了。因此,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生活,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生活。

此外,把自己亲历的生活原原本本、不加选择地照录下来,也无法达到“艺术的真实”。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

一位教师为了学生能写好作文,带领学生去一处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地方“写生”。有的同学除写出这地方的变化,还写到了该地的一条“臭水沟”――“不时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臭气”。“臭水沟”的确属于“写生”范围,但是否一定要写这条臭水沟呢?

同学们为此争论起来:有的说,没必要写。其理由是,文章的主题是表现该地的进步与变化,而文章的体裁又是记叙文,所以,即使是真实的也应该删去。而有的同学则持反对意见,坚持要写那条臭水沟,其理由是,生活本来就有“美中不足”,所以文章就应该反映出这种“美中不足”,写上才更真实。

究竟谁的意见正确呢?

这位教师赞同前一种意见。因为前者认识到了,不能把生活不加选择地写进作文,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进行筛选。而一旦经过筛选,文章所反映的就已经不是原来的生活,而是更具典型意义的生活了。当然,如果要你另写一则消息或一篇调查报告,那么,写臭水沟是可以且应该的。因为新闻消息和调查报告需要如实地反映问题,以便有关部门了解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处理和整改。

说到这儿,同学们对老师为什么给自己作文写下“不真实”的原因,应该清楚了吧。

(向明康,湖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怀化市学科带头人,。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学论著35部,多次获奖。)

上一篇:袁记串串香的三次爆发 下一篇:一个温州企业的破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