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道路研究

时间:2022-10-20 07:48:29

我国城镇化道路研究

摘要:城镇化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领域里的重点研究课题,城镇化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并阐述了我国城镇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口

一、引言

城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经济领域里的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将城镇化作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总理多次强调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潜力在于城镇化,城镇化是扩大我国内需的最大潜力。2013年3月27日主持召开过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抓紧制定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镇化进程中能够带动上百个产业部门几万种产品的全面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内需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并且,在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型产业具有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值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城镇化也是一项惠及我够广大普通老百姓的民生工程,它能够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推进我国城乡消费结构的升级,加快推进新农村的发展,并且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医疗保险以及就业保障都会得到提高,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部分地区由于没有事前合理的规划论证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导致了一些负面的作用产生。目前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点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利益,打着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旗号,没有合理的研究规划,盲目扩大城市规模,暴力拆迁,胡乱占有农民耕地,任意设置经济开发区。甚至有些地区在“经营城市”等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追求土地增值带来的财政收入,大肆侵占农用耕地和大规模不合理的拆迁。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农民和低收入阶层丧失自己的土地,而相应的后续社会保障机制不到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户籍隔离制度,农民很难转为城市户口,而农民土地流失的加剧,“人口城镇化”速度落后于“土地城镇化”。如果不加快采取有力的措施,继续允许地方政府的这种城镇化模式进行,农民的土地流失会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甚至有可能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影响。

(二)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城市的整体结构布局不合理,城市与城市之间不能够协调发展,各自为政,这样就造成了布局不科学、分工不协调的城镇化系统和空间格局。同时,一些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简单粗放的追求经济增长和城镇的规模,不考虑现阶段适合本地经济、人口和环境等因素的承载能力,造成了许多严重的负面问题,许多城镇虽有华丽的外表却没有内涵。大城市普遍存在人口过多、交通拥挤、水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运行效率低下,这主要是城市功能过于集中在中心区,缺乏有效的城市管理和事前规划不合理导致的。

(三)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

目前,在城市中务工的农民工超过1亿人,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流动性很强,工作的岗位也不固定,这样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凸显出来,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的医疗和工伤保险也才处于起步阶段,养老保险更是没有纳入到国家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企业在招录农民工时并没有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农民工办理相应的保险。引人关注的是,目前对我国广大的失地农民和在城务工的农民的社会保障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虽然降低了我国企业和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营成本,但终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产生了较大压力。

(四)城镇化的多头管理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政府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城镇化带来了混乱、不协调和效率低下的管理。政府各部门从自身的职责和利益角度出发,进行城镇化过程的管理,如果不采取合理的规划,就会造成多头管理。不同部门对同一事物管理的结果可能不同,这样就会导致混乱,降低效率,甚至造成错误的结果。我国城镇化虽然涉及多个领域,但在统一的市场机制作用下,具有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区域内的整体性,部门分割、多头管理和地区分割、离散管理的城镇化模式不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无法形成统一的合力来提高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效率。

三、政策建议

基于上文的研究,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建设中要坚决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以保证城镇化建设的质量。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的流失,必然会使得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问题的关键是农村转移人口如何真正的融入城镇。因此中心任务就是涉及到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需要逐步放宽农村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限制,同时努力提高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就业的能力,要发展符合自身实际情况且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要相互分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增强中小城市对产业的承接能力,小城市和建制镇的落户要全面放开,中等城市的落户限制要合理有序的放开,大城市的落户要因地制宜的确定,严格把控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和分类的市民化,切不可盲目。

第二,建立可持续的多元资金保障体系,城镇化的推进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需要完善财税体系,合理的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防止地方政府一味的追求土地增值收益,扩大地方收入来源,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税种,将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与财政转移支付相挂钩。同时,要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规范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管理制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用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第三,优化城镇化的形态和布局。依靠市场的资源配置力量以及国家的政策指引,逐步在中西部和东北条件充足的地区形成若干个有影响力的城市群,通过城镇化的作用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科学合理的设置城镇开发强度,把优美的环境留给城镇居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加强对城镇化科学合理的管理。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要科学规划管理,统筹规划好各区域多层次的城镇化,避免各自为政,造成资源的浪费、整体城镇化布局的不合理以及盲目的开发。同时,要完善城镇化进程中部门的多头管理,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效率,改善城镇化建设的质量。(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海南省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课题阶段性成果(Hys2012-28)

参考文献

[1]姜爱林. 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 财贸研究, 2004(3).

[2]肖万春.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探析. 改革与开放, 2005(8).

[3]王国刚. 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经济研究,2010(2).

[4]曹钢. 中国城镇化模式举证及其本质差异. 改革, 2010(4).

上一篇:浅谈家庭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下一篇:婚前财产协议的效力及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