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我国地区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8-16 10:51:57

信息化对我国地区城镇化的影响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我国2011-2014年各地区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地区信息化水平对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新常态前后城镇化水平具有比较持续的影响。本文提出未来我国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还要减少政府干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教育水平。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data covering 2011-2014 in China in different regions, too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regional informatization level on the urbanization. Results found the regional Internet popularity rate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d continuous influence on urbanization level before and after the new normal. In this paper, it proposed that China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and meanwhile reduce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关键词:信息化;城镇化;影响因素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urbaniz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0-0032-03

0 引言

党的“十”提出城镇化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同步发展,随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期,但各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完全相同,因此探讨各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目前关注较多的是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影响,而关于信息对城镇化影响的研究较少,而在当前“互联网+”以及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时代背景下,提升信息化水平应该会对城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1 文献综述

国内有一些文献研究了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蒋伟[1]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5年中国省级区域的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的发展具有空间依赖性,产业结构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教育水平等都会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苏素和贺娅萍[2]运用面板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各省区1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城乡收入差异、产业结构和人均GDP与城镇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效应。卢丽文等[3]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影响最显著,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人均社会保障等影响程度要小一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具有负的影响。马孝先[4]则基于2002和2011年的地级城市的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发现要素投入、人口素质、空间聚集等因素有利于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而政府作用、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李长亮[5]认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社会保障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于燕[6]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地方财政支出及工业发展水平对城镇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于不同的区域,具体的影响因素又有所差别,因此不同地区应采用差异化的措施来促进城镇化。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个别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尚娟[7]研究了陕西省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发现第三产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影响显著,而制度因素、市场机制影响不明显。张丽琴和陈烈[8]对河北省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城镇化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安排的推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实际上,除了上述的影响因素外,信息化水平也会对城镇化产生影响。在较早的文献中,姜爱林[9]提出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是城市信息化,提出要加快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乡村工业化,以便实现农村城镇化;另外还要利用信息网络加强城市对外的交流与合作。王金台[10]认为信息化通过改变城市生产方式、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姜爱林[11]认为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带动作用,信息化时代的城镇化分散与集聚两种形式并行发展,共同推动工业化时代的城镇化迈向更高级的城镇化阶段。何光福[12]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认为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城镇化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并从发展新型工业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城市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的对策思路。王海红[13]认为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结构模式,而当前影响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城乡间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因此要把信息化发展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重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同时要发展网络经济。由此可见,信息化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但现有实证文献关于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似乎忽略了这一因素。本文将考虑地区信息化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对策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在我国当前各地区信息化的建设中,电视节目覆盖率即将达到100%的上限,电话普及率扩张速度放缓,而互联网普及率发展空间仍然较大,因此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利用率将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第二、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的力量。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作用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是负向的,说明政府的过度干预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未来要转变观念,减少政府对城镇化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三、提升投资的质量。我国近几年投资的速度与城镇化的速度大致相同,但投资水平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却为负向的,这说明我国近几年投资增长的数量虽然可观,但投资的质量可能不高。因此未来也要由市场机制决定投资,提高投资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第四、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城镇化水平。虽然产业结构升级和教育水平在回归方程中不显著,但它们和城镇化水平具有正向的相关性,而且人们也在理论上证明了两者对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此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人们的教育水平,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伟.中国省域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29(4):613-617.

[2]苏素,贺娅萍.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城镇化影响因素[J].财经科学,2011(11):93-100.

[3]卢丽文,张毅,李永盛.中国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1个省域的空间面板数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3):54-59.

[4]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117-124.

[5]李长亮.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问题,2015(5):111-116.

[6]于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财经科学,2015(2):131-140.

[7]尚娟.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8):78-83.

[8]张丽琴,陈烈.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85-91.

[9]姜爱林.城市信息化:城市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有机范式[J].南方经济,2003(1):42-45.

[10]王金台.信息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5(3):35-37.

[11]姜爱林.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4(8):67-69.

[12]何光福.信息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07.

[13]王海红.以数字化成长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J].开发研究,2012(4):113-116.

上一篇:意大利:食品回收法制化 下一篇:制定检察官权力清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