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基金评选在砸金牛奖的牌子

时间:2022-10-20 01:21:56

货币基金评选在砸金牛奖的牌子

在闪光灯和网站直播等宏大场面下,3月30日,平时鲜有露面的尚志民、刘青山、邵键、刘天君、杨云、孙庆瑞、陈戈、饶刚、邓晓峰等9人排队走上领奖台,他们都称得上是目前公募基金领域里的高手,他们获得的殊荣是“金牛基金十周年特别奖”。

这个由中证报、银河证券、天相投顾、招商证券、海通证券等专业机构共同评选的“金牛奖”,因其简单、透明、客观的评价标准,备受公募行业的重视,以至于平时低调少有在公开场合露面的明星基金经理也愿意拿出周末陪家人的时间,坐飞机赶到北京,经过漫长的等待,听从工作人员的摆布和排队,在观众的掌声中亲自领奖。基金公司也以此掀起一轮基金持续营销的活动高潮。

正因其重要,所以才更须谨慎。而笔者看到的却是,货币基金金牛奖的评选,似乎是在砸这块金字招牌。

争议货币金牛奖

固定收益类产品尤其是货币基金,与股票类产品的评奖标准是否有质的不同?在国内,包括晨星在内的几家专业的基金评奖机构中,只有“金牛奖”设有货币基金奖项。

据基金业协会的资料,货币市场基金“金牛奖”原来的评比标准跟股票类基金的标准一致,即收益能力占评奖权重的80%,业绩稳定性权重占20%,2013年对标准做了微调,但前后差别并不大。

2013年版开放式货币市场金牛基金评价指标的修改说明指出,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与获取收益的能力均很重要。因此,在收益指标的基础上,开放式货币市场金牛基金的评价指标中加入了衡量风险控制能力的指标。但其调整的结果是:获取收益能力占80%,风险控制能力占20%。问题来了,这是否能体现货币基金的特有属性?

如果把基金简单分为两类,大概就是以货币基金等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和以股票型基金为代表的权益类产品,前者是低风险的“固定收益”属性,后者是高风险的、风险规避后的“相对收益”属性。前者强调风险管理,后者强调收益管理。

因此,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货币基金第一重要的是流动性,即风险管理,其次才是收益,因为只有前者能够保证,这个产品的意义才能体现得更为充分。

这一点,共同基金最发达、体量最大、在货币基金上有过血的教训的美国,也不无如此。这一点,笔者在往期的五篇货币市场基金专栏中已有颇多论述,在此不再赘言。

货币基金评什么?

很多人会说,基金产品当然是收益第一位,因为投资者这么认为,基金经理也这么认为。

之所以会这样,对前者而言,是因为非机构投资者尚不成熟,过往业绩几乎是其选择基金的唯一指标;而对后者而言,如果侥幸拿下“金牛奖”、获得好的业绩排名,就可以拿到丰厚奖金。

要知道,对流动性管理第一的货币基金而言,其风险主要来自高杠杆,和债券久期长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

以2012年长信利息收益货币、博时现金收益这两只金牛奖得主为例,过去一年,两只产品业绩前者排名第一,后者也进前五。但从年报信息不难看到,长信利息收益和博时现金收益在同类产品中,久期风险较大,前者报告期内偏离度在0.25%~0.5%间的次数为56次,偏离度最高值为0.41%;后者次数为146次,偏离最高值达0.48%,接近0.5%的监管红线。

虽然较高的正偏离,意味着基金资产组合的账面价值被低估了,但更意味着较大的潜在流动性风险,而且过高的正偏离也相当于提前兑现了到期前的收益。对偏离度较大、偏离次数较多的基金,投资者在享受业绩的同时,其实更应对蕴藏其中的风险有所认知。

所以,结论很明显,考察货币基金,至少应把流动性管理能力和收益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业绩、轻流动性能力,有违货币市场基金的产品属性,而且面对风险意识淡薄的投资者,过分强调收益性也是一种误导。

“金牛奖”作为基金公司营销和投资者挑选基金的重要参考,却在货币基金方面,未把更为关键的信息体现出来,反而有意无意地放大货币基金的收益特征,不能不说是在砸 “金牛奖”的牌子。

上一篇:数控加工中对设置对刀点、刀位点和换刀点的研... 下一篇:浅析当前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