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创新理论研究

时间:2022-10-20 12:50:53

图书馆服务创新理论研究

【摘要】鄂尔多斯悠久的地域文化和多样性的发展历史产生了浩如烟海而丰富翔实的地区民族文献,保护和利用是当前鄂尔多斯民族文献的紧迫工作。而文献数字化服务能促成最广泛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这是对民族文献的最佳保护。提供鄂尔多斯地区民族文献的特色数字化服务,可使地区民族文献保护与利用并轨进行,促进鄂尔多斯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关键词】鄂尔多斯;民族文献;数字化

鄂尔多斯地区民族文献数字化是把过去和历史推向未来的重要体现。网络化、信息化的数字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进程。图书馆提供信息媒介也由传统的纸质图书向数字化多媒体信息过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图书馆人的历史性转变,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民族地方文献是鄂尔多斯文化的传承载体

1、悠久的地域文化和多样性的发展历史。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临古长城,与晋、陕、宁三省毗邻,西北东三面黄河环绕。形成秦晋文化与草原文化南北交融的“歌海舞乡”。 “鄂尔多斯”是蒙古语,汉意为众多的宫殿。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辖8个旗区,设苏木乡镇50个。总人口154.8万人。其中蒙古族16.8万。

2、鄂尔多斯地区的人文历史环境。

鄂尔多斯地区作为元朝的皇室封地,歌舞、服饰、饮食等文化具有元朝宫廷文化的独特色彩,先天地保留着蒙古族高层次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体现出了蒙古族高雅贵族文化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继承比较完整,是蒙古族宫廷文化活化石宝库。纵观鄂尔多斯文化,无愧蒙古族文化或者说内蒙古草原文化典型代表的盛誉。

二、鄂尔多斯地区民族文献实现数字化的现实意义

1、保护与利用并轨进行。

随着年代推移、历史荡涤,许多地方民族文献已成为孤本、绝本,这势必造成藏与用的矛盾。通过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和加工,民族文献保护由过去为保护而保护,发展到为利用而保护,保护与利用并轨进行。文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保护民族文献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观念转变。这是科学技术和理性观念的双重转变。

2、文献数字化服务可促进地方经济建设。

鄂尔多斯地方文献记载了本地历史名人、山水风光、文物古迹等自然、人文景观,这既是可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可供开发的经济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当地政府和经济部门、企业的宏观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文献数字化服务则打破了传统借阅方式,文献信息的交流和利用变的更翔实和便捷。

3、文献数字化有利于编史修志。

鄂尔多斯地方文献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十分丰富。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涵盖了蒙古民族的信仰、历史、文化、风俗、礼仪、语言、文字和文学等各个方面。记述这一文化的文献是宝贵的民族地方文献,为研究鄂尔多斯的历史、民俗及、地方文化史等提供了佐证。

4、合理组合、取长补短。

针对鄂尔多斯地方民族文献的分散零落,应加强和紧密各旗区图书馆之间的横向联系,对这些分散文献进行必要的图文数字化呈现,图书馆之间也会成为彼此的机构用户。进行相互取长补短。鄂尔多斯市各旗区的馆际联合协作馆际信息交流的机制应经常化,数字化文献传播更有利于民族文献数据库整体的日渐完善。

三、鄂尔多斯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

1、优先建立和开发特色化文献馆藏。

图书馆数字化应是每个图书馆节点发展自身的特色,鄂尔多斯市各旗区图书馆都拥有其它旗区图书馆所不具备的文献资源优势,发展自身文献特色是每个旗区图书馆的偏重点。数字化时代的特色信息远程服务更具独立生存能力。

2、统筹规划,避免重复。

在网络环境下,资源与信息的网上服务共享要避免各自为政。地区民族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中应避免走老路,相关部门应进行宏观干预和政策支持,督促和加强各旗区图书馆进行分工协作。

3、鄂尔多斯地方文献全图文数字化。

地方文献进行全图文数字化建设,是古籍保护的最佳方法。目前蒙古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的录入方式有两种:

一是“全文版”形式,以蒙古文字或汉文字进行计算机输入,此种方法便于检索,但有失原貌,无校勘价值,而且成本昂贵。

二是“图像板”形式,由于它具有保持其原有文献形式的特点,从保护蒙古古文献这一角度来讲,是最理想的选择。但这种方法却只能查询观看,无法进行图文编辑。

四、开展鄂尔多斯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服务

1、定期在网上提供专题文献展示。

鄂尔多斯市各旗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可针对专题和专指性的题材进行定期文献展示,这对于弘扬蒙古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跨地域有偿学科性或专题。

考虑到懂得和应用蒙古文字的网络用户相对少,进行蒙古文献数字化的图书馆应聘用蒙古文专业人员为学科馆员,提供蒙古文文献信息翻译,翻译成汉文或其它文字,这种数字化文献和信息资源也许是最实用的。也能够得到更大范围的利用,从而加强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交流。

参考文献:

[1] (清)张穆.蒙古游牧记.民族出版社.1998

[2] 谢再善.张乐轩.伊克昭盟志.1939

[3] 姚延栋等.传统蒙古文变形显示机制研究与实现.

[4] 苏雅拉图.蒙古文整词编码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01年第2期

[5] 2001年第2期乔彤.内蒙古地方文献特点.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3年第3期

上一篇:让合作学习真正合作起来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作业布置与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