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10-19 05:38:18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和程度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构建衡量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即产业高加工度系数、产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产业能源消耗产出比,服务业比重等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1995―2008年的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对产业高加工程度、产业信息化指数、服务业占GDP比重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并能显著降低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指标;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170-04

引言

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产业结构呈现非常不平衡的状态,嵌入国际分工的方式仍然以中低层次、低附加值的生产组装环节为主。尤其是在国内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必须从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发展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实现这一转变方式的重要途径。那么,在金融危机后期,影响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因素有哪些?中国产业结构如何对世界经济的波动作出调整和适应?

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学者们对中国产业结构的研究存在较大的争议。较早的研究认为由于中国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封闭经济发展战略(林毅夫、刘培林,2003),这一战略过于偏向钢铁、石油、机械等重化工业部门,造成了产业结构表面上的“虚高”现象,与现实经济出现了偏离。王展祥(2010)认为,对普遍存在剩余劳动力的中国而言,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演进,农业为工业提品、要素、市场、外汇等;而工业通过吸收农业劳动力动态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转型。张文等(2009)应用面板数据方法对影响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无明显的因果关系,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和本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会引起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动。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是,现有文献中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往往比较简单和粗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和可比较的衡量指标,同时考虑技术创新、产业开放度对影响产业结构的实证研究也相对较少。本文利用1995―2008年中国32个工业产业的数据,探索性地构建了衡量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体系,即产业结构高加工度系数、产业信息化指数、产业能源消耗比以及服务业比例指标,并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产业开放度等变量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测量指标

从理论上说,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包括:(1)产业结构依次由第一产业为重心向第二产业为重心,进而向第三产业为重心演化;(2)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向技术、信息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变;(3)产业结构顺着低加工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演进;(4)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即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整个国民经济产业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减少。

为此,结合现有研究,本文设计出以下四个指标来具体测量产业结构优化:

1.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系数。为衡量高加工产业占制造业比重的变化,必须选择一定指标来反映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可以用产业高加工度化系数来衡量一国工业中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的变化。本文计算的产业高加工度化系数为:

D=■ (1)

其中,D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系数,Pm为高加工制造业产业的增加值,Gm为加工制造业增长速度,Pp和Gp为初级产品增加值和增长速度,本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制造业的深加工程度。

2.产业结构的信息化指数。2005年国家统计局建立并信息化发展指数(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是由全面反映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五大要素(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使用、知识水平、发展环境与效果和信息消费)合成的一个复合指标,可以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综合评价尺度。本文据此计算出中国1995―2008年的信息化指数。

3.产业结构的能源消耗产出比。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以及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在寻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路径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中国而言,尽管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长期粗放式增长对能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来衡量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

4.产业结构重心向服务业转移。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表明,现代服务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工业制造的“服务化”,以交通运输、贸易、研究开发、计算机软件、网络产业和通信信息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逐渐成为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产业。本文选择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在这方面的变化。

二、模型与数据选择

综上所述,可以从高加工度、信息化指数、能源消耗比、服务业比重等方面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程度进行度量,那么,现阶段影响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从理论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技术创新变量。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技术创新成为产业结构变动的推进器(Kaplinsky,2001)。在联系密切的生产部门中,如果某一部门的技术创新提高了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可能诱导其他关联部门的技术创新,进而引起产业的交替,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动。本文使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第t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Lninnot来衡量技术创新。

1.人力资源结构。从产业结构升级角度看,无论是产业的整体升级,还是产业某一特定环节的升级,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质量。本文使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人力资本。

2.经济发展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会带动对研究与开发事业、信息与咨询服务、教育与培训等相关产业和服务的需求,导致此类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本文用人均GDP来代表经济发展程度。

3.产业开放度。本文采用历年进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开放度。

因此,本文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Induprot=α0+α1lninnot-1+α2lnhumant+α3lnrgdp+α4tradet

+εt (2)

4.数据与变量选择。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6―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9),时间从1995―2008。由于1995年前后《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各行业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为保证数据的前后统一性,本文的研究时间从1995―2008年。

三、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运用E-views软件分别对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与产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开放度建立计量模型,结果在下页表4中。模型的回归结果令人满意,模型(1)―(4)的解释程度分别达到了84.9%、99.5%、92%和95%。

1.产业结构高加工化系数。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高加工系数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全国研发经费变量滞后一期的回归的系数为0.375,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表明全国R&D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每增长1%,可以使中国制造业高加工程度上升0.375个百分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高加工度有显著影响。人力资本变量对产业高加工系数有正面的影响,但回归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人均GDP变量对产业加工系数有负面影响,说明目前中国整体上工业增长还没有脱离粗放式增长的模式,仍是以数量和规模增长为主。

2.产业信息化指数。从模型回归结果看,技术创新变量对产业信息化指数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其回归系数为0.191,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全国研发经费每增长1%,能够使工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0.191个百分点。当一国进入到工业化后期时,知识和信息对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凸现。知识和信息不仅渗透在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各生产要素之中,而且随着知识信息的生产、创新、流动和使用,知识和信息逐渐成为独立的资源和产业。

3.产业能源消耗比。从模型回归结果看,产业创新变量的系数为-1.474,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说明全国研发经费每增长1%,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74万吨标准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通过发展节约能源、环境友好型产业来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进一步降低高资源消耗,从而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低碳化”。

4.服务业比例的变化。回归结果显示,产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会显著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149和0.046,且在统计上显著。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会加速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和企业服务的外部化,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制造业和服务业互为需求,相互促进发展。人均GDP变量对服务业比重的影响为负,说明随着中国均收入的增加,服务业比重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升。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构造了衡量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利用1995―2008年的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结果发现:(1)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优化。产业技术创新对产业高加工程度、产业信息化指数、服务业占GDP比重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并能显著降低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2)人力资本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影响。人力资本变量显著提高产业高加工程度、产业信息化水平以及服务业占GDP比重,而对产业能源消耗没有明显的影响。

为了对中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本文认为应采取如下政策措施:首先,高度重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能源与环境保护产业,实现产业的高加工化和信息化,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要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度降低传统产业领域的能源与物质资源消耗,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转向以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其次,以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现阶段需要采取各种政策鼓励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通过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研发设计以及咨询服务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将信息、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嵌入到服务产业中,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集信息、技术、人力等多功能的产业服务体系,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经济差距[J].经济研究,2003,(3).

[2]王展祥.中国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0,(9):41-45.

[3]张文,孙林岩,何哲.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4]Kaplinsky,R and Gereffi,Gary,(eds.),2001.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 Spreading the Gains from Globalisation[J].Special issue of the IDS Bulletin,vol.32(3):1-8.

[5]Rachel Griffith,Stephen Redding,and John Van Reenen,2003,“R&D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from theory to empirical evidence”,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1):1-20.[责任编辑 吴迪]

上一篇:旅游地生态安全测评方法述评 下一篇:基于绿色经济的湖南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对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