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与创新中体验数学

时间:2022-10-19 03:45:14

在情境与创新中体验数学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理念是指导行动的灵魂所在。教师观念的转变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的改变。尤其面临新课改的全新挑战,我的思考与实践是,在情境与创新中体验数学,在优化情感、启发悟化、开创心智几方面寻找着眼点。

一、优化情感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我很欣赏,更是赞同,因此我主张用“心”去施教,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做一名含笑的教师,微笑走进教室,微笑讲课,微笑启发引导,微笑对待学生的错误,以奖代评,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也用内心世界去看、说、参与和感受以获得心灵的满足,唤起心灵的微笑,从而以情促行,达到变苦学为乐学进而好学的学习境界,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一般都缺少问题情境,很难激起学生思考,如果教师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鼓励学生看、说、议、摆、画、量等多种感官并用,讲故事、数学游戏、模拟表演等多渠道感受信息,一定会发挥“兴趣”这个最好老师的作用,使他们主动去寻找数学,充满信心地理解和认知数学。比如,在讲《角的认识》时,学生在动手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中,积极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再摸一摸,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等加深对角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时时刻刻离不开数学,这样课堂上不再会听到“坐好”“听我讲”“注意听”的声音,而是每分钟都会得到充分地利用,每一刻都会体现它的质量。

二、启发悟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说教,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思考的空间,重学生“学会”,更重“会学”。根据不同类型的教材和学生,建立不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信息,经过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进行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的碰撞、论争,激起学生内心创新的火花,真正理解知识,领悟数学规律,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会学”。比如,笔算除法中用四舍法试商学过以后,再学习五入法时,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尝试,进行试商、调商,掌握用五入法试商的方法,并找出四舍法与五入法的区别,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满足他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将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三、开创心智

美国教育家有一句名言:“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进入社会后,很少运用到数学中某个定理和公式,但其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中体现的规律却终身受用。因此,培养有智慧、有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应成为我们教学的新追求。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1.鼓励凸现自我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孩子小,实际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孩子,便比孩子还要小。”其实,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内心世界,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这是任何人所不能包办代替的,就算是父母,也不能代替他们分析与思考,更不能代替他们明白任何一个道理,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立足于把他们培养成有独特个性的人,要处处为他们创设自我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大胆尝试,冲破自我,鼓励课堂上发出“让我来”“我能行”的声音。

2.鼓励质疑

明朝人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难进。”我们也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怕“节外生枝”影响进度,不怕被问倒当众出丑,尤其是学生提出开拓性、价值性较高的问题时,配合他们交流彼此的思考,指导他们各抒己见,启发他们明理解疑,组织他们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质疑――研讨――再质疑――再研讨”的模式中感悟知识、内化知识,升华知识,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3.鼓励多思

多思出智慧,“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言人之未言,行人之未行”,这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泉――求异思维,它正是学生发展的雄厚资本。因此,要提倡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标新立异的精神品质,推崇求异的价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知识,超越教师,另辟蹊径,让课堂上发出“我还有”的声音。要注意倾听“你错了”的声音。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不盲目从众,故意去“找碴”(找学生的碴,找老师的碴,找书本的碴),发现问题后,找准切入点,及时纠正,还原知识本色。这样,学生有了挑战权威、评判知识的勇气,便形成思考未来,创新知识的动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信息社会影响下,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且很快会过时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发展,达到“今天教是为了明天不教”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市第五小学)

上一篇:在语感驱动下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下一篇:论中学语文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