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野外实习模式探讨

时间:2022-10-19 03:00:42

环境地学野外实习模式探讨

【摘要】将环境地学野外教学内容划分为验证学习型和综合探索型两种类型,分别举例加以探讨。

【关键词】环境地学 野外实习 验证学习型 综合探索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35-02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中都特别强调强化实践教学环。野外实习是一门最能体现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科研能力、野外调查技能、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课程。本文探讨环境地学野外实习模式。

一、环境地学课堂教学内容

环境地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980年刘培桐、关伯仁提出:环境地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人一地系统为对象,研究其发展、组成和结构、调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学科。

《环境地学》相关教材的出版始于20世纪7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国外最早出现的环境地学教材是由Strahler A H于1973年出版的《Environmental Geoscience:Interaction Between Natural Systems and Man》。而国内《环境地学》教材最早出现于2001年,由陈静生和洪生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截止2010年12月,共有7本《环境地学》教材,另-些相关的教材,如《地学基础》、《地学概论》等,详见表1。

从各本教材的体系来看,基本上均围绕人地系统的发展、组成和结构、调和控制、改造和利用而展开,章多,内容多,但侧重点有所差异。

结合环境科学专业其他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在实际授课中以地学基础(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象与气候等)、地球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灾害和环境地学调查技术与方法作为主要的课堂授课内容。

二、环境地学野外实习类型

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与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与教学内容是涉及多种要素、多种时空尺度、复杂的人类环境地球系统,因此,环境地学野外实习能为学生提供整合不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与研究方法的机会。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环境地学的特点,将环境地学野外实习划分为验证学习型和综合探索型两种类型。

(一)验证学习型

验证学习型野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学会在野外观察、分析环境地学现象,如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壤剖面观察与分析等;学会地形图、水文地质图、地质图、卫片、航片等专业图件的使用与判读等;掌握罗盘、流速仪等野外采样工具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种类型的野外实习地点由教师选定,教师预先对实习地点进行详细地考察,掌握实习地点的环境地学特征与资料。教学方式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观察-提问-再观察-讨论-讲解的启发式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野外观察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二)综合探索型

综合探索型野外教学实习是在验证学习型野外教学实习的基础上,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实习区域和实习内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小组的形式对一些环境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形成综合性的实习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学会独立地观察与分析环境地学问题,初步学会科研报告或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根据以往的经验,小组以4~6人为宜。时间由学生自行掌握,不安排统一集中的实习时间。学生选题最好和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或教师的科研项目结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设定学生野外科学考察与创新大赛,并给予学生适当的经费资助。

三、基于两种类型的环境地学野外实习典型案例

(一)验证学习型野外实习典型案例

验证学习型野外实习是以认知为主的短期实习,由教师带队,以班为单位开展。验证学习型野外实习模式是建立在对实习基地精心筛选的基础上,好的实习基地应具有典型性和集中性。典型性,即实习点的环境地学现象具有代表性,特征明显,且易于观察;集中性,即在某区域范围内,环境地学现象丰富,能满足短期内尽量获取较多知识的目标。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广西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初步建立了“北部湾一十万大山”环境地学野外实习基地,精心设计实习路线,在短期的实习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北部湾一十万大山”野外实习基地位于广西南部防城港市境内。防城港市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南端,包括防城区、东兴市和上思县,面积6181平方千米,海岸线580多千米,境内的十万大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最高峰海拔1462米。十万大山迎风坡是广西著名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可达3000mm以上,而背风坡是广西著名的少雨中心,年降水量在1100mm左右。境内有防城河、北仑河等独流入海河流,出露有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等地质年代的地层和燕山期的花岗岩,海岸带类型丰富。近年来,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防城港市的人―地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可以说“北部湾一十万大山”地区是比较理想的环境地学实习基地。经过多年的野外实习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为期6天的野外实习计划。

第一天上午,从南宁出发到防城港市,沿途观察南宁盆地地貌、喀斯特地貌;下午,参观防城港口,观察防城港的建港条件,考察海蚀地貌和防城河河口地貌,了解防城河流域开发对河口湿地的影响。

第二天,从防城港市到东兴,实习内容为海蚀地貌、海积地貌、红树林海岸、志留纪、三叠纪、侏罗纪沉积岩、风化壳,万尾第四纪海洋沉积,泻湖、沿岸堤、淤泥质海滩;理、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了解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广西海岸带的影响。

第三天,东兴市-扶隆,实习内容为观察二叠纪、三叠纪沉积岩、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巨厚风化壳、滑坡、泥石流,分析滑坡、泥石流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观察十万大山迎风坡植被和土壤垂直带分布。

第四天,扶隆-上思县,实习内容为观察十万大山迎风坡和背风坡自然景观差异,河流地貌及侏罗纪沉积岩。

第五天,上思县-那板水库,实习内容为了解水库的建库条件、基本特征及运行管理情况,观察理、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观察土壤剖面。

第六天,上思县-南宁市,实习内容为喀斯特地貌,扶绥县泥盆纪、石炭纪灰岩、砂岩、泥岩等。

(二)综合探索型野外实习典型案例

综合探索型野外实习更注重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为学生自由探索、勇于创新提供机会。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结合特色专业建设,走出了一条与野外科学调查与创新大赛相结合的综合探索型野外实习模式,丰富了环境地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具体做法为,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拟题目,并填写野外科学调查与创新大赛申请表,选定指导教师;经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审后,筛选出一批项目,并给予每项500~1000元不等的资助。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资料收集、野外考察、报告撰写及成果展示等任务。

综上所述,环境地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环境地学野外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所必需的教学环,可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以认知为主的验证学习型;二是以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主的综合探索型。

(责编 苏洋)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