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驼路沟钴矿床的地质特征

时间:2022-10-19 12:10:07

分析驼路沟钴矿床的地质特征

[摘要]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证实,矿床形成主要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成矿后,由于碰撞造山的影响,矿床被挤压变形,矿置发生了变化,这就为现在的地质勘察增加了难度。本文着重以驼路沟钴矿为例,研究矿床在区域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地质构造特征,同时也可为找矿方向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字] 驼路沟钴矿 矿床 热水沉积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1-21-2

钴矿通常以伴生矿的形式产出,钴矿床在世界上极其少见,随着经济发展对金属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钴矿床的勘察与研究也备受世人重视。驼路沟矿床处于东昆仑南部造山带中,是新发现的钴矿床,经勘察确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该矿床的含矿岩系主要为一套浅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经研究证明,石英钠长岩作为矿床的主岩之一,是典型的热水沉积岩,这是寻找钴矿体的重要标志。

1钴矿矿区的地质概况

1.1钴矿区成矿背景

东昆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石资源远景区,驼路沟钴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东昆仑南带的中段,向南距离昆南断裂带3km,1998年由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勘察大队发现。

东昆仑南带是一条长久活动的造山带,历史上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地质演化过程。该区的地质构造中钴元素含量明显偏高,后经科学验证,在此地发现了钴矿床。驼路沟矿床的形成受到加里东和华力西-印支期多旋回复合造山作用的影响,并且长期受到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被广泛的叠覆造山。中晚元古代该造山带受地幔柱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早古生代晚期,在此出现了由热水沉积形成的石英钠长岩,为形成热水喷流沉积矿床提供了有利条件。

钴矿区的火山岩分布较为普遍,以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岩屑为主,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复合造山运动造成了火山岩的广泛分布,而奥陶纪海相火山碎岩屑是钴矿的储矿区,所以钴等金属矿集中形成于奥陶纪。

1.2矿区地层

在驼路沟矿区,含矿岩系主要为是浅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没有见到岩浆岩侵入体。矿区地层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碳酸盐岩组,下部分为碎屑岩组。

地质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沉积回旋特点碎屑岩组自上而下由4个岩性段组成。第一岩性段为变砂岩段:位于矿区南部,宽超过1km,主要由绢云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组成。第二岩性段为变火山-沉积岩段:位于矿区中部,在九七沟复式背斜两翼呈东西向展开,宽大于1km,是钴矿床的含矿区,由石英钠长岩、绢云石英片岩和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组成。第三岩性段为变凝灰岩-砂岩段:呈东西向在九七沟复式背斜两翼展开,主要由绢云石英片岩、绿泥绢云石英片岩和含砾千枚状粉砂质板岩组成。第四岩性段为变炭硅泥岩段:呈东西向分布于九七沟复式背斜核部,宽200m到700m,主要由硅质岩透镜体、斑点状绢云石英片岩和灰黑色斑点状炭质千枚岩组成。

1.3矿区构造

驼路沟矿床所处的区域经历了造山闭合之后,又经历了印支、燕山期区域变质和岩浆构造活动,促使驼路沟矿区地层发生了褶皱变形以及断裂等地质变化,使得该矿区的地质构造主要就呈现为褶皱和断裂两种面貌。

褶皱有沟脑向斜和九七沟复式背斜两种形式。矿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分为近南北和近东西两组。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发育比较完好,一般呈正断层,主要有玉女沟、长征沟和龙泉沟等,而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则不太发育。

2钴矿床的地质特征

2.1矿体分布形态特征

驼路沟矿区的赋矿地层为沉积碎屑岩构造,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钠长岩、绢云石英片岩,呈条纹、条带状有规律地分布。赋矿地层多见有后期充填的细小碳酸盐脉和石英脉的贯入。矿区蚀变程度较强,主要表现为硅化、绢云母化、钠长石化、黄铁矿化和碳酸盐化,在地表呈现出褐黄色蚀变带,钴矿体产出于该蚀变带内。

驼路沟矿体不间断的分布在东至短沟,西至长征沟的蚀变带中,长大约7km,宽15~50m不等,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基本一致。目前共圈定14条矿体,每个矿体大小不等,长约400m~1000m,厚度大约在2.25m~12.78m之间,平均品位为:Co:0.048%~0.108%,最高品位可达0.474%。

2.2含矿岩系主岩特征

驼路沟矿床的含矿主岩主要为石英钠长岩,这是区内找矿的重要标志层。经进一步工作证明石英钠长岩属于热水沉积岩,是在海底热水作用下形成的。矿石主要由石英、钠长石、镁电气石和冰长石组成。热水沉积岩是鉴别热水沉积矿床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了解它对于认识驼路沟矿床有重要的意义。

矿区的石英钠长岩呈层状、透镜状,规模大的只有一层,分布于距离钴矿体80m外的地层中。规模小的有多层,与绿泥绢云石英片岩和绢云石英片岩构成纹层,分布在钴矿体两侧30m以内的位置。不管规模大小与否,它们都与围岩接触,并且大部分与片岩一起形成褶皱。较厚的石英钠长岩作为夹于较软的片岩中的坚硬岩石,受到后来地质作用的影响,显示出了不协调的现象,有些还在岩性界面之上形成了断层,呈现出透镜体形状,断断续续地分布着。这种现象,使我们在鉴别岩层时很容易错认为"脉岩"。

石英钠长岩的颜色呈黄褐色或灰白色,粒状变晶结构或条纹、条带状、块状结构。矿石主要由石英、钠长石和碳酸盐矿物以及少量的绿泥石和绢云母组成。副矿石为电气石和磷灰石等,其中以电气石较为常见。石英和钠长岩广泛散布在石英钠长岩的片岩中,它以粒状变晶构造与碎屑石英和钠长岩相区别。绿泥石和绢云母则定向排列于石英钠长岩中,呈条纹或条带状分布。

2.3矿石成分与构造

驼路沟矿床的矿石按工业类型可分为:原生矿石和氧化矿石两大类,原生矿石占很大比重,而氧化矿石仅占矿石总量的5%左右。钴矿体的氧化带纵深一般为7m~10m,部分裂隙发育地段的氧化带深度及比重加大。氧化带矿体呈现为褐黄色,具强褐铁矿化和黄钾铁矾化,原生带矿体具强黄铁矿化,随着远离矿体而逐渐变弱。

矿床中矿石的主要矿物成分有黄铁矿、斑铜矿、黄铜矿、硫钴矿、褐铁矿、闪锌矿、硫铜钴矿和毒砂,呈条带状、星点状、脉状分布于含矿岩石中。含钴矿石的成分主要为硫钴矿和硫铜钴矿。脉石矿物的成分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和钠长石等。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晶粒结构、共边结构、半自形至它形粒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呈现为浸染状、斑杂状、块状、条带褶皱。

矿体围岩的成分主要为石英钠长岩、炭质千枚岩和泥晶灰岩。矿化带中的石英脉相对密集,与矿化体的成矿关系较为密切。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

2.4找矿方向

石英钠长岩是驼路沟矿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变质热水沉积岩,它是由海底热水作用形成的,热水沉积岩是寻找热水沉积型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之一。因此熟悉这种岩石的特点和成因,对于认识矿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驼路沟矿床的成矿规律及特征来看,石英钠长岩是找矿的一个最为明显的标志,可作为区内的找矿标志层,而且越接近石英钠长岩其矿化就越强烈。褐黄色黄钾铁钒蚀变带在地表呈现的颜色通常指示钴矿所在的地段。依据含矿地质体所在的三维空间分布特点,可以得知短沟、长征沟以及玉女沟三个矿段包含的矿体露出地表的部分都比较小,不过在其侧伏方向上有较大地延伸,所以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沿侧伏方向加强地质工作。

3总结

总之,驼路沟矿床属于典型的热水喷流沉积型矿床,形成于中晚奥陶纪裂解的海盆中。矿体均赋存于构造破碎蚀变带内,形成层状硫化物矿体和热水沉积岩。大量的成矿物质分散在地层中,形成了分布广泛的矿源层。经过后来的新生代造山作用,改造了已经形成的层状矿体,并且使初步集中的成矿物质又一次活化、迁移、富集,在适宜的构造部位形成了脉型矿化和蚀变岩型矿化。随着钴矿需求量的增加,无论是在找矿工作上还是在开采方面,驼路沟矿床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上一篇:印尼苏拉威西岛红土镍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法探... 下一篇:卸压钻孔在高产综采工作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