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软件企业的创业体会――创业者篇

时间:2022-10-19 10:30:46

中国本土软件企业的创业体会――创业者篇

编者按: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财富现象,创业中所要付出的劳动和汗水,远比一个打工者多得多。创业是一个过程,从无到有,从耕作到收获,有的不仅是财富,收获的不仅是成功。创业是每一个有志之士的梦想,赵林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理想奋斗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从大学时期就开始走自己创业之路,创业之路虽难,但他是那个勇敢的拓路者,本期思维碰撞为您讲述一位成功创业者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相信能为想要创业的大学生们所借鉴。

1988年,我从北大计算机系毕业,一直在公司工作。记得在大三时,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与无线电系王志东等同学一起出去创业。那时中关村只有十几家公司,既没有联想,也没有方正。创业的人少,找工作也相对容易,生存的压力很快就可以解决。1988年到1998年的十年时间,我就是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虚度的,钱虽然赚了一些,却没有目标。

曾经,我们提出“成为中国的IBM”的口号,最后却没有任何落实。如果用一副对联来表达的话,就是“敲锣打鼓挺热闹,折腾半天没结果”,横批“花拳绣腿”。当时公司队伍整齐,效益也不错,完全有基础成为中国一流的IT公司。但是,公司决策者为了所谓集中管理,把部门打乱,重组成超大的部门。这个举动既没有经过民主讨论,也没有得到充分论证,完全是公司领导一个人的决定,1995年

公司被迫关门了。所以,一个公司想搞好,靠一个人是不行的。

以我自己的体会,能够创业成功确属小概率事件,九死一生。近五年来,从无名之辈发展壮大成为有名公司的案例,屈指可数。但创业的人一定不能灰心,创业相对较难,但绝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创业是非常过瘾的事情。而“打工”则是在别人手下工作,难以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北大学生思维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更加适合创业。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何尝不是人生的快事?

下面具体就我在业界二十年来的切身经验谈一谈本土企业的创业体会。

1行业和专业能力积累

一个人要想成功地创业,首先必须在各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和知识储备。

1.1专业和行业

目前社会最缺的人才是所谓复合型人才――除专业知识足够深之外,还能懂一两个其他相关行业的知识。比如:证券行业IT部门的人得懂点金融,电信行业IT部门的人则须知道些3G和移动的知识。除了专业课,我们还要学习与行业相关的课程,把专业和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业内人士有个共识:在IT行业干IT的最辛苦,大家比着干,没有休假、没有时间享受生活;而在其他行业干IT,则位置高、待遇好,还很轻松。我的一个同学在医药行业做IT,担任公司的CIO,收入高、福利多、休假也多。从现实的角度看,和其他行业结合,机会更多些。

1.2销售和财务

如果今后一直做科研开发,不懂销售财务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你不甘人后,总有一天会走上领导岗位,掌握些财务知识就成为必需。如果看不懂财务报表,对企业的指导力就会大大下降;不熟悉市场和销售很难当好领导,也无法有效控制部下。北大是精英的摇篮,毕业生多是政界、商界或者学界的领军人物。因此,北大学生更需要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领导力。

1.3情商与智商

论智商,北大学生都是全国一流的。中国智商最高的5%,比欧美或者日韩的平均水平都高。常和老外打交道,会发现他们往往没有我们想得那么smart(精明)。但不能忽略的事实是,我们自己是中国的5%,而他们也许只是国外的95%,我们鲜有机会碰到国外那另外很厉害的5%。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以色列数学家艾夫拉汉•特雷特曼成功地解决了路线着色问题。他既非重大机构的负责人,也不是名教授,只是靠着自己的兴趣和努力,解决了这个难度仅次于四色地图的问题,确实很伟大。别人一个普通教授,可以解决那么复杂的数学问题,而我们这么多的高校院所,又出了些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我们需要反思,两百年来,我们中国人对世界作出了什么革命性的贡献?五十年来,我们在计算机领域又做出了什么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如果有人说我们落后,我们得虚心接受。只要好好努力、慢慢积累,总有机会的。在这一点上,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而中国的进步是世界有目共睹的。

搞技术的话,只要智商高就可以了,越高越好。但如果参与社会事务,或创业或运作商业,则情商一定要高。情商需要培养,要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保持激情,同时别犯刚愎自用和好大喜功的错误。

1.4认识自己

知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非常重要,尤其是缺点。如果想创业,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否则不知道找什么样的人互补。长于技术的人,互补的合作伙伴应该是强于营销、管理的人。管理、营销、技术,是创业的必备要素。如果你只具备其中一二,就要知道自己的弱势,即使十项全能也需要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边打边找,在战斗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人。核心团队中可以有自己的同学、朋友,但一定不能近亲繁殖。很多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同学,后来因为客观或者主观因素分开,引入新鲜血液。微软在这方面最典型。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和保尔•艾伦是同学,后来艾伦因病退出,长于销售的史蒂夫• 鲍尔默加入进来。盖茨知道自己的不足,就给自己定位为首席战略架构师,而让史蒂夫•鲍尔默做CEO。

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我们的优点普遍在于学习能力,跟学英语一样,要随时随不断地学习,学习很多知识。在Internet时代,不学习,就赶不上自己的同事、部下甚至竞争对手。

2创业哲学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调整心态。北大学生水平高,看一般的书不如看看哲学,讲得更透、更深邃,好多的道理都讲得非常清楚。碰到苦闷,彷徨的时候,不妨翻翻哲学书来汲取力量。

国内成功的公司,比如百度、搜狗、新浪和腾讯,基本都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或领先的实践,再结合国内具体应用和客户特点做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理论方面,发达国家确实领先我们。如果重新选择,我可能选择先去国外学习所谓的马克思革命先进理论,再回来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要多读名人传记和成功经验,好多问题都是哲学问题,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中都学习过,理论讲得很明白。如果出国,一定要明确出国是干什么;如果回来,也要明确回来又要干什么。前面提到的公司,都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理论,结合中国实践而成功的。

现在好多人走着这样一种人生历程:先去国外读书,然后加入著名的外企工作,积累经验,最后一定要自己创业,过过瘾。人到了一定的层次,就会有这种需要,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所说的自我实现。大中华区的华人圈里,从外企高层下海创业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北大81级校友皮卓丁,曾担任Adobe公司大中华区的总经理,作为一个有闯劲、不服输的人,他觉得待在安逸的位置没意思,最后还是离开Adobe与人合作创业。

2.1理想与现实

北大学生中理想主义者居多。大家满怀理想进入校园,希望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但别忘了一定要面对现实。大城市里竞争激励,就像硝烟弥漫的战场。除了不流血,其他的和真实的战场没有两样,一样的弱肉强食,一样的森林法则。也许每天都有许多的不如意,面对挫折,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碰到不如意,就把现实当战场,想象自己是来参加战斗的,不就正常了吗?如果一直把现实当乌托邦,自己跟自己较劲,就会非常痛苦。看开了,不如意也好,磕磕碰碰也好,就都不算什么了。

上一篇: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独立本科院校Java语言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