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革命的开端

时间:2022-10-19 05:29:27

融资革命的开端

最大的难题,仍然是如何在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微小贷款的覆盖面

2009年伴随着“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是近10万亿元的银行信贷。其中真正贷给微小企业的所占无几。道理很简单:向大企业发放大规模的贷款,比向微小企业发放小规模的贷款要容易得多。因此,在短时间突击发放的贷款,更容易流向大企业。即使在正常条件下,要实现微小企业方便、快捷、可靠地获得融资的目标,也并非唾手可得。令人鼓舞的是,中国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曾经走过的弯路

在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政府部门几乎每年都要若干个正式文件,呼吁银行要以优惠的条件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所谓优惠,主要是指低于市场的利率。公平而论,银行也的确做了努力,但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是因为,不要说按照优惠利率,即使按照市场利率,银行也会因为无法控制呆坏账而发生大量损失。

于是,人们又把希望寄托在各种各样的担保公司,指望通过信用担保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问题是,连银行都无法判断的信用风险,担保公司又如何做得到呢?更不要说担保公司还有自身的问题。结果在增加交易成本的同时,并没有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撬动大量的贷款。

各级政府还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中小企业融资便利,但是这些有限的便利往往被特权客户截取。即使有些流入中小企业,也是杯水车薪。

五年前,微小企业每年获得的贷款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商业银行就没有针对微小企业的贷款产品。那时的银行无不以在大城市追逐大客户作为自己的战略。即使偶尔试图向微小企业发放贷款,也是屡战屡败。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以资产为依据贷款方法简单化地运用到微小企业贷款,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革命性的变化

然而,今非昔比。按照中国银监会的统计,从2005年以来,中国小企业贷款累计超过数万亿元。不仅中小银行扩大了对小企业贷款的规模,并且大型银行也通过设立小企业贷款中心等方式,增加了对小企业的贷款。此外,2006年以来成立的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数以千汁的小额贷款公司,使得小企业贷款增加了大量的提供者。

在城市商业银行中,有的银行已经把小企业融资作为明确的战略定位和主流业务,并且增加了对小企业贷款的研发投入,包括购买先进技术、招聘专家以及增加对信贷人员的培训。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人们对微小贷款本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笼统地讨论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个误区。在任何国家里,99%以上的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的范畴,并且其中规模较大时间较久的中型企业往往是银行自主追逐的客户,真正融资难的是那些微型和小型的企业。既然如此,笼统地讨论中小企业融资难并据此制定政策,不但解决不了微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甚至还会妨碍那些较大规模的中小企业按照正常的条件获得贷款。尽管中间也发生过反复甚至倒退,但是在当今中国,无论是媒体还是官方文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必要把微小企业同中小企业区分对待。

更加重要的变化,是人们对商业可持续原则的认可。2005年4月,中国银监会就倡导了这一原则,并且提出了一整套的指导性文件,推行了小企业贷款的六项机制。世界上没有哪一个银行监管当局把功课做得这样细,几乎是在用胳膊肘把银行顶进了微小贷款的大门。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为了在可持续的基础上扩大微小贷款的覆盖面,就必须允许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给贷款定价,使得微小贷款的利率既能覆盖贷款的成本和风险,也能让商业银行有利可图。

这些变化不仅对于中国银行业转变战略和经营模式、开辟新的盈利来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引入新的健康的信贷文化也有促进作用。有越来越多的银行信贷员学会了按照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做出判断,而不是依据借款人的行政级别、资产规模、是否有抵押担保等。

当前的挑战

中国在微小贷款领域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相反,道路崎岖,布满了陷阱和诱惑。最大的难题,仍然是如何在可持续的前提下扩大微小贷款的覆盖面。

由于微小贷款对于促进就业和稳定经济的作用,一直是政府鼓励的内容。但是,这也就为微小贷款赋予了政治含义。于是一些银行就有了冒充微小贷款的冲动。有的银行单笔贷款最低在1000万元以上,也将其划分为小企业贷款,作为政绩对外宣传。同样,银行监管部门的数以万亿计的小企业贷款,其中也裹挟着对较大规模的中型企业的贷款。虽然微小贷款客观上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但是推行的路径则必须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

仍然有太多的政府官员,还在盲目相信信贷担保是解决微小贷款的有效办法。各地还在兴办信用担保公司。有的省政府还斥资设立省一级的再担保公司。仍然不时见到关于微小贷款需要政策扶持的议论,而其中最不靠谱的是利率补贴和贷款损失风险补偿机制。这些政府官员需要知道,这些办法只能帮倒忙。银行和微小企业真正需要的是改进贷款的基础设施,例如扩大征信体系的覆盖面和数据质量,建立动产抵押备案查询系统,以及提供信贷合同的执行效果。这些制度性的安排,可以长久地降低银行发放微小贷款的交易成本,从而有助于在商业可持续的条件下扩大微小贷款的覆盖面。

银行监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包括大银行通过设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以及六项机制,要转化为商业银行的自主行为,还不那么容易。其中的原因自然包含着监管当局善意的越俎代庖。目前仍然有足够大的存贷款利差,使得银行可以向大客户发放大额贷款,或者通过购买国债而盈利。有些大银行设立的小企业专营机构,并非出于自愿,带有应景的成分。它们需要来自股东的更为密切的监督和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才会有动力转变战略和开发产品,放下身段来专注小企业贷款。

此外还有来自自动化的诱惑。在成熟的市场上,如果有健全的消费者信用报告制度,有条件使用信用评分对借款人的资信做出判断,既可以提高贷款的效率也能保证贷款质量。但是这要求银行积累了足够的信用记录,发放了足够多的贷款,包括发生了问题的贷款。在中国,这些条件还不具备。银行能做到的是,从现在起就积累数据,为今后提高自动化程度打下基础。

微小贷款是一笔一笔发放的。即使是成熟的信贷员,每个月发放的贷款不过20笔到30笔,能够管理的客户不过200个到300个。由此可见,要可持续地扩大微小贷款的覆盖面,需要有足够多的掌握了先进技术的信贷员。在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上,至少需要10万以上合格的微小贷款信贷员。而一个新招聘的信贷员需要经过6个到12个月的集中培训和实践,才有可能成长为合格的信贷员。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培训需求。

微小贷款只有在健康的信贷文化和具有良好治理的银行,才有可能正常发展。一个官本位盛行的银行,既不可能吸引,也挽留不住优秀的信贷员和经理人员,自然也无法坚持不懈、安全可靠地发放微小贷款。即使是成熟的信贷员,也需要在好的机构内,在健康的激励机制下才能发挥作用。在中国这样的机构还不多见。有的银行在取得初步的成绩之后,已经很难抵制式的、急功近利的诱惑。这是很危险的。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微小贷款是未来的战略方向之一,但是要多快好省地向微小企业发放贷款,还需要技术支持。有太多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在不具备这些技术的条件下,盲目地发放小额贷款,承担了太多的信用风险:这些金融机构迫切需要一种获得技术援助和培训,以便在还没有造成大量不良贷款之前,建立起微小贷款所必需的机构与制度安排,掌握微小贷款的核心技术。

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

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也不难明白,如果银行把贷款投向那些真正具有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就不会因为银行的放贷行为而导致过度借债和人为的拖欠,自然就不可能发生所谓的次级债危机。这样的银行必须要有良好的治理,面对适度的竞争,并且得到有效的监管。由此可见,微小贷款不单纯是简单的放贷行为。成功地开展微小贷款的地方,必定有健康的信贷文化和稳健经营的银行。

中国正在发生的经济增长奇迹,并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以在世界上复制。例如有些人津津乐道的所谓政治优势。但是中国在促进商业可持续微小贷款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则可以毫无争议和没有悬念地在其他国家推广。这几年我所工作过的国家,例如越南、老挝、尼泊尔、菲律宾等,都面临着与中国同样的问题和需求。事实上,中国的实践已经引起了包括东亚和南亚一些国家的注意。例如,小额信贷领域受到世界瞩目的孟加拉国,也在着手解决所谓被人遗忘的微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也在探寻中国的经验教训。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迈出的关键一步,有可能在未来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产生示范作用。

上一篇:酝酿与突破 下一篇:房地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