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时间:2022-10-19 12:08:27

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魏尔斯特拉斯说:“如果不能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诗人,就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数学老师。”

我说:“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教师掌握了这门艺术,就可以使数学课摆脱惯常给人的枯燥生疏感,而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那么,怎样才可以做到艺术我们的教学,美化我们的课堂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起。

一、 激趣设疑,激活学生的“动情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学习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的技巧与艺术就在于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表现,首要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数学课堂之初,一个精彩而艺术的导入,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新奇亲切的感受。它不仅能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会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求,自然地进入学校新知识的情境。好的课堂导入能做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传授新知识扫清心理障碍,为精彩课堂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例如,在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一课时,进入新课前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首顺口溜:“学生若干房若干,分配住房做了难。每间房间住4人,还有8人在外面;每间房间住8人,还有一间住不满。动脑筋算一算,学生多少房几间?”学生看后很是兴奋,满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了,结果一试,不行。于是我很顺利地导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新课,大家听课时格外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课堂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二、 育美,美化生成,向课堂注入和谐的音符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研究数学的“真”,还应该揭示数学的“美”。没有美育的数学教学,是不完全的数学教学;没有美的情愫的数学教学,就谈不上数学教学的艺术化。

被称为“最好的一位数学全才”的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说:“感觉到数学的美,感觉到数与形的协调,感觉到几何的优雅,这是所有真正的数学家都清楚的真实的美的感觉。”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展现数学美的内容和形式,是数学教学艺术的体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学生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品质得到改善,审美修养得到提高。

例如,在学习《黄金分割》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走在人群中,怎样的身材比例的人会给你以美的感觉呢?同学们都知道,芭蕾舞演员在跳芭蕾舞时最经典的动作是踮起脚尖作舞。那同学们知道演员们为什么要这样吗?难道那仅仅只是一个舞蹈动作吗?”学生听后感觉很是新奇,他们都很期盼知道个中原委,于是我很自然地把研究对象转向了黄金分割,理论知识讲完后,我用幻灯片放了许多世界艺术珍品,如维纳斯雕像、雅典娜女神像、海姑娘――阿曼达雕塑等的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从中寻找黄金分割的运用,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的枯燥理论,也可以很生动美好,它甚至于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于是,一堂本可能很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课就这样在艺术的氛围里变得精彩纷呈。再比如学习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时,请学生举例生活中所见的轴对称图形或现象,发现其对称美及其应用。以圆为例,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比如自行车的轮胎;比如建筑中北京天坛的圆形屋顶和广场,还有客家土楼的圆形构架;比如奥运五环旗是由五个不同颜色同样大小的圆形相连组成。为什么车轮胎也好,建筑也好,旗帜也好,都选择圆作为其基本图形,而不选择三角形或是四边形呢?学生们踊跃举手。他们会告诉你,三角形四边形没法在地上滚动而圆可以,等等。我说,因为圆形是光滑的、圆满的,它表示包容和爱。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便会有许多例证。教师应让数学美的素材时刻震撼学生的心灵。

三、 自主开放,充盈课堂的活力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的统一体。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它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我们的教学成为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构建自主开放的教学空间。以往的数学课堂上经常是教师在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灌输一些死板沉闷的定理法则,学生则正襟危坐,被当做容器任凭教师灌输、挤压和填塞,仿佛一群“沉默的羔羊”。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恹恹欲睡,没有生气,缺乏活力。而数学课堂理应是自主、开放、活泼的场所。教师应还课堂于学生,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允许学生“百家争鸣”,组织学生“唇枪舌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效地摆脱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变“一人独唱”为“众人合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知、情、意、行相得益彰,让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彰显出数学课堂的特色与魅力。

例如,在复习一次函数的习题课上,我们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给出下列直线,其中与直线y=-2x+3有交点的所有直线是()①4x+2y-1=0 ② 2x+2y=3 ③ 2x+2y=1 ④ 2x-2y=1 选项有: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很多学生会想到采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求交点的方法来做,可是这样既复杂又易错。于是我先向学生提问:“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会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平行或相交。”那么这题既然是要找相交的直线,也就是说我们只要把平行的直线排除就可以了。而两直线平行的前提是比例系数k相同。所以我们只需将题中4条直线分别变形为①y=-2x+0.5 ②y=-x+1.5 ③y=-x+0.5 ④y=x-0.5,即可发现只有①中的比例系数-2与原直线y=-2x+3中的“-2”相同,故排除①,所以相交直线有②③④,故应选D。这种简捷巧妙的解法会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四、 巧言,“动于衷”而“形于外”

四十五分钟,三尺讲台,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教学效果迥然有异。有的情趣横生,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平板乏味,课堂沉闷窒息,学生昏昏欲睡。究其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用语。

“善喻者――喻明数理”出自魏・刘韵《人物志・材理》,意思是说巧用比喻有助于讲清道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一般的交流思想的语言,而是经过特殊加工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要求,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实现。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不仅将经过提炼的宝贵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纯洁高尚的感情,引发他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好语言的艺术,既要使课堂语言通俗易懂,又要深入浅出,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学习《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课时,我除了讲解书本中提出的三条判定定理外,还会另外补充一些常见的重要的结论,像直角三角形有的: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两个小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这样的叙述精确但很数学化、程序化,而后我让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分明是一个大直角三角形左右各包含一个小直角三角形,于是我们称之为“一母抱两子”。听到这样的描述,学生觉得既有趣又形象,他们轻声地笑了,嬉笑之余,他们也牢固记住了这个“一母抱两子”的图形和结论。再比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我先讲解了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个问题,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到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了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课堂效果自然很好。由此可见,巧妙地运用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能让枯燥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和充满趣味。学生学起来也会感觉轻松许多。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据说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激励着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长征,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教育应以人为本,在尊重中寻求艺术,在艺术中动态发展。如此,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更美,它将像遗落在花瓣上的露珠一样,在晨光的辉映下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有效把握设疑时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下一篇:数学课堂渗透探究式教学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