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5 11:35:22

外宣翻译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摘 要: 本文基于布鲁纳教学四原则,结合跨文化研究理论,探析外宣翻译教学中跨文化能力培养方法。

关键词: 外宣翻译 跨文化能力培养 教学四原则

一、理论背景

跨文化研究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文化层次有三个层次的同心圆:最外层是器物层,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产品;中间层是制度层,包括人际关系,以及规范化的社会制度;最内层是价值观念和观念指导下的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文化之魂”(陈昕,2007:93)。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努力把握这三个梯级层次,尤其是最内层的价值观念方面的中西文化差异(陈昕,2007:93)。

布鲁纳认为,教学理论必须考虑三件事:学生的性质;知识的本质;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布鲁纳根据上述的理解,提出了相应的四条教学原则:(崔允,2009:47)

(1)动机原则。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

(2)结构原则。要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并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式,才能促进学习。

(3)序列原则。要按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都可能会影响教学序列的作用,因此,如果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话,教师需要随时准备修正或改变教学序列。

(4)强化原则。要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提供太多的强化,以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指点。

二、外宣翻译实践概述

我在进行教学时,曾在翻译专业学生中做外宣翻译教学实践。

我先选择附有直观影视资料的《江南第一家》一文,文章源自双语期刊《文化交流》杂志。将其中文一段落电邮给学生,并让学生带着“如何翻译”及其缘由这两问题进行翻译。鼓励学生在试译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译句在课堂上共享。

在译文分享时,首先请学生发表对上述两问题的看法并做点评。而后,多名学生分享了译文。在班级讨论基础上,对学生译文提出建议。

课间休息之后,师生观摩了同题材的双语字幕纪录片《江南第一家》。在观看纪录片之后,将《文化交流》中的译文与学生共享,让学生将参考译文与自己的译文比照。课后,将从事外宣翻译的个人小结放在博客中供学生参考。

三、基于布鲁纳教学四原则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其一为动机原则。在进行片段翻译前,我将《文化交流》中同题材作品中文电邮学生,此外要求学生明确“如何翻译”及其缘由。

在翻译实践成果分享时,我首先请来自浦江的一名学生对浦江的人文地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请班级的另一名女生进行补充。该女生介绍了有关郑义门的一些情况,于是我就将话题转到上次课提及的问题:“如何翻译”。她提及在翻译《江南第一家》前,自己没有忙于翻译,考虑到对原文了解透彻,更利于翻译,先了解了有关郑义门的背景知识。在通览原作后,查询一些词条如“儒家文化”、“耕读文明”等的中文诠释,并在参考现有词条英译基础上形成译文。我进一步提问:如果下回翻译类似题材的文章,有无参考素材?学生摇头表示没有对查阅过程进行记录。我在肯定学生查阅背景知识做法的同时,提出在翻译中,要注意做好整理工作。建议进行主题分类,为以后翻译实践与科研提供素材。通过翻译,学生也体会到古文功底对翻译实践顺利开展的重要性。借此,我向学生介绍了古文老师推荐的《四书》、《史记》、《资治通鉴》等。

从课堂学生答复中可知,课前问题应设计得更明确,并关注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此外,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视野应更为开阔,并注意系统性。

《江南第一家》一文更多涉及文化层次同心圆的最内层。在翻译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最内层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价值观念和及其行为规范的了解,有助于准确理解原文含义,有利于在翻译中整体性再现原文风貌。

汉译英活动并不是语言字面的简单转换,而是思维深层的复杂思考过程(蒋凤霞,2011:103)。学生可拓宽阅读面,通过品读中西方优秀作品,从中汲取养分。

Larsen-Freeman和Long指出,二语学习者应该在二语的语言环境里尽可能多地体验语言,对持续不断的语言输入进行感知。

此外,个人语料库对翻译也有益处。要注意语块的积累,建立个人语料库(蒋凤霞,2011:104)。语块是指词的搭配组合(蒋凤霞,2011:104)。根据Nattinger和De Carrico的分类,语块可分为四类:(1)聚合词;(2)惯常的表达形式;(3)短语限制结构;(4)句子构造成分。

其二为结构原则。在此次教学实践中,我基本做到选择适当的知识结构。考虑大一新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语言相对平实亲切,并附有直观影视资料的《江南第一家》一文的片段。

课间休息之后,我与学生观摩了同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江南第一家》。通过纪录片这一生动直观的方式,学生对《江南第一家》中提及的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切的体会。从课后反馈看,这较为适合学生认知结构。

其三为序列原则。教学安排包含学生译前思考、翻译、译后成果及心得分享、同题材纪录片赏析、参考译文比照以及课外拓展(运用个人博客平台与学生分享外宣翻译体会)。

我尽可能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动机状态、知识背景安排上述教学序列。

译前思考可减少翻译的盲目性。译后成果与心得分享则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而纪录片的选择,一则旨在让学生对所译作品有更直观深刻印象;二则意在一张一弛,调节课堂气氛。参考译文比照安排在自译、译文互评及影片赏析之后,以使学生更真切体悟参考译文值得学习之处,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自我反思。个人翻译体会反思,则意在促进翻译实践发展。

其四为强化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师不应提供太多的强化,以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指点。凡事确需有度。在今后教学中,如在课前准备、课堂呈现、课后作业等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机会。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D.,Long M.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Londonand New York;Longman,1991.

[2]Nattinger, J. R., DeCarrico, J. S.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陈昕.论英语专业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北京城市学院学报[J].2007,(6):93.

[5]蒋凤霞.汉英翻译与写作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1,(3):103-104.

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

上一篇: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