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理论探析

时间:2022-10-18 03:51:38

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理论探析

【摘 要】文章在了解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背景的前提下,对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做出界定,理清了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基于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从单位制度、公共产品、新公共管理等理论的角度探析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本质问题,希望为以后优化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学生公寓;单位制度;公共产品;新公共管理

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公寓区管理的好坏,对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意志的培养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及将来事业的成功,都有重大的影响。高校后勤经历了4次社会化改革,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深化,高校学生公寓的建设和管理模式也出现了多种形式。许多高校利用社会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兴建起多种类型的学生公寓,极大的缓解了扩招给高校带来的压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在运营社会化学生公寓方面出现了困境,无法继续经营学生公寓管理。“如何解决这种困境?”是值得国内外学者思考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困境就必须借助相关理论弄清“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一、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界定

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是高校公寓将自身的管理服务、经营活动自觉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归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整体框架。在组织管理上,由学校的多个部门管理转变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打破传统的“一仆多主”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是由学生处或总务处管理,学校下拨经费的福利型模式。公寓管理部门是学校管理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注重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学校包揽后勤带来两个问题:一方面,高校土地面积十分有限,教工宿舍、学生宿舍、食堂及其它生活设施在校园占据了相当大的地方,使得学校无法扩大办学规模。另一方面,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这些资金部分被用在学校的生活设施上,减少了教学设施的资金,学校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新建学生宿舍,这从资金上限制了办学规模的扩大。

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后公寓管理模式一般为脱离学生处或总务处,成立独立的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隶属后勤集团公司,实行企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学生公寓管理服务中心不再是学校的一个管理部门,而是企业的一部分,按企业机制运行,追求一定的经济效益。后勤交由企业管理后,较为突出的问题是企业方认为自己是服务企业,其工作职责是服务学生、管理公寓,不应该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如果学生违反了公寓管理的规定,公寓管理部门可以按照相关条理给予处理,但是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应该是学校的责任。

二、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现存的本质问题

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其本质问题并不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而是管理企业的市场运作方式与服务的公益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激化所致。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项目是在政府主导、政策引导与支持下开展的一个特殊项目,直接为学生服务。由于涉及学生切身利益,为不加重学生负担,国家对公寓收费实行严格控制,具有明显的公益性。高校学生住宿收费标准多年维持不变,而企业的各项支出又必须顺应市场变化,加之社会化学生公寓项目开发企业多为项目公司,单纯依靠项目收益来还贷和获取回报,一旦项目面临成本持续上涨而收入无法增加的难题,公司经营则入不敷出,项目的运营势必难以为继。

另外,社会化学生公寓的企业方存在责任的缺失,企业不仅要服务学生,做好公寓的管理工作,而且要承担公寓育人的责任。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心理或行为问题,管理企业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公寓是育人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学生在大学生公寓内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社会化后的公寓管理者应承担起学生公寓内的学生教育工作,同时也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其他各方面教育与管理工作。

三、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理论探析

(一)单位制度的存在阻碍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进程

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单位制度得以在高校中延续。单位制度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制度的基础。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虽然打破了单位制度一统天下的社会格局,形成了单位和非单位制度并存的社会结构形态。但是中国大学作为传统体制下的事业单位,仍保留着鲜明的单位制度特征。1980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开始威胁单位制度的存在,单位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但在很多中国大学里,单位制度依然存在。由于单位不仅支持职工的工作生活,还支持他们的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因此,后勤系统是单位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校单位制度的存在使政府部门成为其唯一的或主要的资源输入来源,使高校对政府部门的依附性加强,习惯于吃政府的“大锅饭”。而高校人因有高校这一单位的庇护,获得了永久性的各种待遇保障,使得高校人又习惯于吃高校的“大锅饭”。这样,不论是作为单位的高校还是高校单位里的个人,其对各种资源都停留在等、靠、要的惰性之中。这种思想不利于高校引进社会资源,建设高质量的学生公寓,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大学从诞生起至今,其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由于高校单位制度的根深蒂固,使得每一所大学事实上都像一个小的“福利国家”,大学人从生到死的一切生活所需,都可以在大学单位里得到满足。社会化学生公寓要求公寓的管理运营从高校脱离,完全由企业经营。而实际上高校承担着广泛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职能,公寓方与高校在许多方面存在权责不清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寓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学校教学的稳定运行。

(二)基于公共产品的角度浅析高校学生公寓提供主体的变迁

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其实是高校学生后勤服务提供选择的问题,也是高校职能履行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学生公寓提供主体来探讨。如果学校需要提供公寓服务,那么政府就需要介入,这时学生公寓就属于公共产品,其提供方式可以是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生产或是政府补贴等。如果不需要学校提供公寓服务,而是引进企业投资(即社会化),建成后完全交由企业经营,这时学生公寓就属于私人产品。

传统的高校学生公寓是由政府出资,学校统一建设和管理的,其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实施以来,现有的学生公寓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住宿需求。再加上政府和高校资金短缺,难以在短时间内建设大量的学生公寓。为了不影响高校教学的稳定运行,政府在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后决定引进企业投资建设学生公寓,并交由企业经营管理,即学生公寓社会化。其实质是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变迁,由政府供给到由私人供给的转变。社会化学生公寓建设以私人产品建的,但是管理却是以公共产品来管的。社会化学生公寓的企业方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注重经济效益,而高校追求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注重社会效益。企业的市场性与高校的公益性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必然导致企业对学生公寓的运营出现亏损。由此看出,公共产品单一的政府供给或是单一的由私人供给都不能达到供给效率的最优状态。

高校学生公寓允许私人提供,决不意味着学校在此方面的责任让渡。因为学生公寓无论是纯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高校学生的需要,实现的是公共利益,因而具有公益性质。而学生公寓的私人供给者(企业)由于理性经济人的特点,再可能由于制度约束的缺失,可能会做出某些有违公共利益的行为。而且,像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会出现“政府失误”一样,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同样会存在低效率等情况。因此,出于公益的目的,高校的干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高校必须加强对私人提供学生公寓这一公共产品的制度约束。同时,在私人提供学生公寓的建设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给予学生公寓的供给者政策支持。近年来,企业运营学生公寓的成本不断上升,而政府要求企业在公寓收费方面保持原有得标准不变,这必然给企业的经营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使企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政府必须执行有关补贴优惠政策,缓解企业的困境。

(三)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优化社会化学生公寓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管理方面的到了很好的运用,有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公寓社会化的内涵。“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应该通过“政府公共政策化”将政府从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机构臃肿、预算超支、效率低下、与腐败盛行的顽症。政策组织与规制组织的职能是负责“掌舵”,而服务提供组织与服从型组织的职能是“划桨”。高校的职能是教育育人,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社会化学生公寓将高校从繁重的后勤事物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服务理念都可以为公共部门所用。应该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对产出和结果高度重视。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机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终身任职。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引进企业投资建设、交由企业经营管理,打破了传统的高校统一经营学校后勤事务的局面,企业的先进管理方式和手段、服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寓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会化学生公寓是根据工作任务招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业务基础的管理人员,招聘时择优录用。招聘后进行岗前培训、定期考试考核,并签订用工合同。同时要建立内部人员管理的约束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淘汰机制。定岗定责,按劳取酬,确保职工收人,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样,高校学生公寓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学生对学生公寓服务的满意度是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之一。随着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高校不再是公寓服务的唯一提供者,企业的加入使得公寓服务成为企业与学生之间的顾主与顾客关系。

四、简要述评

国内外学者对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这一表面层次上,没有用相关的理论分析社会化学生公寓的本质问题。理论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本文借用单位制度、公共产品私人供给、新公共管理理论,从理论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的本质,希望能为更有效地解决高校社会化公寓进程中的各种难题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宋京.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活动的制度环境分析——基于单位制度的解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4): 48-52.

[2] 赵炬明.精英主义与单位制度-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01):181-189.

[3] 吕恒立.试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1-7.

[4]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经营高校学生公寓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2006.

[5] 赵婕.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一一公私合作制在电信产业的实践[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6] 谌君.湖南省高校社会化学生公寓回购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7] 王观龙.社会化大学生公寓的特点与管理对策[J].江苏高教,2002(06):127-129.

[8] 肖竟章,郭朝东.社会化学生公寓“六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构建及职能的划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7):162-163.

作者简介:胡琴(1988- ),女,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上一篇: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 下一篇: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