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探析

时间:2022-03-20 03:04:46

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探析

[摘要]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探索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的新路,对进一步创新社会和高校管理,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社区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学生社区的内涵,探讨了社区化管理的必然性,构建了管理框架,明确了建设内容。

[关键词]高校学生公寓 社区化 管理

[作者简介]吴泽俊(1965- ),男,浙江义乌人,南昌工程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蒯海章(1978- ),男,湖北随州人,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 南昌 33009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学生社区运行机制改革”(项目编号:11053801)和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回归与重构:江西高校大学生学习型社区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1YB2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37-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大学生公寓区已由简单的起居场所发展成集学习、生活、文化、交流、服务为一体的重要场所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社会管理职能的不断深化,学生宿舍公寓化普遍实现,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的趋势日益凸显,成为新时期高校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和特征

高校学生社区既区别于一般的学生公寓,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普通社区。由于环境、对象、使命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社区有着自身特定的内涵。学生社区是在特定的区域内,青年学生群体为获得知识而聚集在一起,在守护共同精神家园、维系共同利益需求基础上的一个公共场域,是一个融学校、物业方、学生、学生家长、社区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于一体的自治性组织。

考察当前高校学生社区的现状,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规模庞大,以共同学习为目的,由全国甚至全球聚集而来的数量庞大的学生群组成,往往有数千甚至数万人;二是相对长住,高校学生大部分远离家庭,共同生活在学校建设好的公寓区内三四年;三是自成体系,社区内有较为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配备有食堂、超市等;四是文化凝聚,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五是认同归属,学生以社区住所为家,在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形成了共同的认同感、归属感。总之,高校学生社区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即群体的多变性和流动性、年青性和知识性、同质性和异质性、封闭性和开放性。

二、高校学生公寓社区化管理的应然性

1.学生公寓社区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社区”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单元。据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2308.5万人,江西省2011年有1079022名高校在校生。由于走读学生比例极低,所以数千万大学生相对稳定地常住在数千个高校“网点”中。这些“网点”大多远离市区,由独立的楼栋、商业网点和基础设施等组成,承载着常住成员的生活、学习、娱乐和消费,凸显“社区”基本功能。

2.学生公寓社区化是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发展的趋势。高校学生公寓不同于普通的住宅公寓,具有特殊的内在属性。一方面是对象特殊。青年学生,虽大多数成年却不够成熟,需要接受更多成长成才方面的培育和锻炼。另一方面是环境特殊。大学是浓缩的“小社会”,社会的所有功能得以显现。因此,学生公寓必须走向管理机制更完善、利益诉求更满足、作用发挥更充分的新阶段――社区化。

3.学生公寓社区化是对高校学生主体需求的积极适应。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公寓服务的主要对象。当前,青年大学生在教育、管理、服务和其他利益诉求上出现新的需求。期待在传统的住宿、生活区域得到消费、活动、学习、锻炼等多样服务,找寻学生休息活动、课堂延伸、能力培养的新场域。因此,传统的学生公寓将让位于一个更新的模式――社区,让高校学生社区成为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舞台。

三、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依托的组织框架

1.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要实现学生社区的治理,必须建立和完善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要依靠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学校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参与。要建立学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学生社区管理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增强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健全学生自治体系。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自治是社区的最大特征。因此,充分尊重学生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民主自治是高校学生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要把传统的团、学自治组织建到社区,建立共青团学生社区工作委员会、学生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在楼栋设立团的工作总支、楼栋民主管理分会,在楼层设立团的工作支部、层长,在宿舍设立团小组、寝室长等;要发挥学生党员“社区示范岗”的服务和引领作用;在社区引进富有活力的学生社团,如建立学生社区文工团、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读书交流协会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参与学生社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

3.搭建学生工作体系。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是“学校―院(系)―班级”垂直的 “条”状化管理。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分制的背景下,“条”状管理已不能满足学校管理和学生成长服务的需要,呼唤“学校―社区―楼栋”横向“块”状化服务。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成立学生社区党的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区党工委”),直接在校学生工作党委的领导下对社区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文化知识学习、综合素质拓展等进行管理和指导。同时,学生工作部门在社区设立辅导员工作站,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就业指导服务部门依托辅导员工作站设立服务处。据此建构起学校统一领导下的纵向管理、横向服务的完善的学生工作网络。

4.建立物业服务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简单的公寓寝居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青年大学生对社区的物业服务提出了更多的诉求,如对住宿、安保、卫生、水电等基本硬件,医疗、绿化、交通、消费等配套设施,文化、娱乐、学习、素质拓展等多元软件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按照社会化的模式设立学生社区物业管理机构,组建专业物业管理队伍,为大学生提供“热情、主动、耐心、周到”的现代物业服务。

5.完善联动衔接体系。有学者指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共同体。因此,社区内以及社区与周边的居民是一种相互联系和影响的共同体。高校要通过指导建立全面的社区自治组织,如学生社区居民委员会(既非地方政府的管理机构,也不是学校的一般派出机关),吸纳学校管理方、社区物业方、学生代表、社区内的学生组织和其他第三方以及周边单位、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形成学生社区共同治理的联动机制。同时,要完善内部衔接,充分发挥社区党工委的统筹协调作用,落实院(系)对口共建楼栋、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干部对口联系楼栋等措施,促进内部治理。

四、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管理的内容

1.加强学生社区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是学生社区建设的关键,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学生社区民主管理模式,逐步推进社区行政管理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模式。为此,高校要制定学生社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文件,职能部门要完善一系列详尽的管理制度;要充实院(系)和学生社区纵横交织的网状式思想教育、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抓好党组织、团组织、辅导员“三进”学生社区,确保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学生社区;推动学生社区民主管理委员会、社区学生家长委员会、周边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的建设,完善社区民主管理机制,为学生社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2.开展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高校要结合社区文化育人功能和青年学生特点,使学生社区成为学生温馨舒适的家园、求知进取的学园、素质拓展的乐园。一是通过在社区设立立体式、多元化的亲情提示和温馨服务设施,建设学生的虚拟社区交往平台,定期开展建言献策活动,畅通学生参与管理、评价服务、监督事务的渠道,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定期走访、接待等,把学生社区建设成温馨舒适的家园。二是开展思想引领活动,将“校友风采”“学子风采”以及校风校训、经典语录等上墙;开展创先争优,实行党员寝室挂牌活动;开展学习、文体、安全、卫生等系列竞赛;开展优良学风寝室、和谐文明寝室、优秀楼栋等创评活动,把学生社区建设成求知进取的乐园。三是开展创新创业展览、宣传、报告会、现场交流会等,传播创新创业精神;设立各种功能型活动室,定期开展活动,多方面促进学生成长;成立学生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及各楼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校内外专业实践、主题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把学生社区建设成素质拓展的学园。

3.推进学生社区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学生社区建设的基础,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在学生社区内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经营管理服务,将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学生社区建设,构建既有利于提供优质服务、又有利于促进经济良性运转的良好环境。首先是保障社区基本建设,学校统筹确保社区工作基本经费;其次是支持公共服务建设,社区要挖掘社区公益类经济项目,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最后是积极开展社区市场建设,按照社区功能齐全的要求,规范和丰富学生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充分发挥商业服务网点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社区经济的自我良性运转。

4.落实学生社区社会建设。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内容明确、工作流程清晰、信息共享便捷、教育管理高效、学生办事方便、安全稳定可靠的现代物业是加强学生社区建设的前提。一是大力培育专业化的物业队伍,通过设立社会化的物业部门,组建职业化的物业经理和物业管理队伍,负责社区的安保、环境卫生、设施维修和经营服务;二是大力改善社区硬件条件,根据社区建设的需要,引进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智能化自助服务平台,提升门禁、监控、安防、消防报警系统的现代化水平,保障学生社区稳定和谐;三是注重虚拟社区的建设,根据信息社会的特点和大学生文化生活虚拟化的趋势建立社区网站,利用学生常用的网络资源,建设学生的虚拟社区交往平台,为学生提供职业导航、勤工助学、就业信息、学习支持等方面的服务,提升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强化学生社区育人建设。育人是学生社区的重点和重要使命。当前,课外活动计划不仅已经成了对学生有益的服务计划,而且成了教育过程本身的组成部分;不仅被看成是娱乐的场所,而且被看作是本科生学习相互合作、学习为同伴谋福利的理想的组织形式。因此,要通过党团组织进社区、辅导员工作进社区、学生自治组织进社区等途径,加强对社区学生的学风引导和行为指导;要开展社区生活教育,通过执行作息制度和公寓管理规章,宣传宿舍文明公约,开展文明行为、卫生等检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学生社区行为的评价机制,通过创优评先活动,指导学生自治,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成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环境维护、义务维修等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时长江.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郗蕴超,周颖.我国高校学生公寓运作主要模式研究[J].滁州师专学报,2003(6).

[3]韩明漠,王思斌.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4](美)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乔佳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上一篇:基于双语教学视角探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 下一篇: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