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时间:2022-10-18 11:06:16

在教学中尝试多学科融合

由一道高考试题说起

《人教版普高标准试验教材地理必修1》在讲到地球自转时,引出了时差的概念,并介绍道:“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可是,这个地理教材里的知识概念,却闯入2013年北京高考的历史试题中。试题材料简述了格林尼治时间从产生到普及的过程,并让学生在归纳整合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世界时形成的历史原因。这样出题,突破了地理学科的单向视野,也使问题更具思辨性。具体而言,为工业革命乃至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将同一知识分散到不同学科中学习的方式,割裂了认知上的整体性。相反,通过学科融合却反而能使各学科内容互为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科学的发展历程也表明,所有学科从最初以混沌不分的形态包含于哲学范畴内始,经历过不断分化、细化的过程。但是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学科发展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传统经典学科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学科的边界被重新划分,一些交叉学科开始大量出现,学科融合与交叉成为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尝试学科知识的融合,具有非凡的意义。

然而,试题还仅仅是以地理学概念为表,以历史思维的考查为里。倘若我们能打破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各执专门的思维定式,使对事物的思考统一在整个主题的开放视角下,则完全可以迸发出更多深富趣味与思考意义的问题。例如,通过让学生搜集材料,在了解诸如爱斯基摩人的计时方式、玛雅人的立法体系、中国二十四节气等知识的基础上,来丰富“时间―社会―历史”的认知。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代日晷、圭表、滴漏、沙漏等计时工具的局限性进行考察,以此来分析伽利略对摆的等时性规律的发现和惠更斯摆钟的发明,使时间从太阳的视运动中解放出来,实现了时间概念向均一单位的转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等等。在主题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下,问题可大可小,可宏观可具体,可以是跨学科,也可以非具体学科形式,与生活紧密结合,具有极强的伸展性和发散性。

上一篇:湖北襄樊市第25中开发地域文化课程资源 下一篇:写作,就是影响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