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学生计算能力三部曲

时间:2022-10-18 07:36:43

培养初中学生计算能力三部曲

从小学到初中,“算”在数学学习中一直非常关键,它不仅培养学生的细心计算能力,还锻炼学生缜密思维能力.基于这些,个人认为要重视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时刻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因材施教的培养学生的“算”的能力,以便将来很好的服务于社会.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他们计算能力.

一、通过“算”计算题,形成计算能力

计算题是提高学生“算”的能力的第一步.用自己的原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把它计算出来,计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如,在上完七年级第二章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课后,可让学生课后做几道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

(1)(-23)-(-18)-1+(-15)+23

(2)(-56)-48-(-48)-(-56)

(3)(-615)-(-0.2)+1

(4)219+1516-(-219)+112

然后将全班分成六组,每组推选两名代表参加竞赛,看哪组做的最好,方法最简便,从计算中受到的启示最多,团结协作精神最强,对于优胜者给予奖励,活动中学生积极参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对于新授课,课前复习巩固是少不了的,比如八年级第八章的分式加减运算,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复习分数计算,目的是联旧引新,让学生有一个自然接受的过程. “难、繁、偏、旧”的题目一定不要出现,比如计算,(1)c1a-b-11(b-a)2;(2)2a12a+1-4(2a-1)14a2-4a+1;(3)a-11(a+1)2-4+1-a12-4a+2a2

这些题目在上新课之前出示可能使一些学生失去信心,教师只出示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完成的题目.在上新课前,先出示设计好的自学思考题,比如,如何计算“b1a+c1a”和“b1a-c1a”,如何计算“b1a+c1d”和“b1a-c1d”及21x2-4-112x-4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带着问题思考.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教师提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虽是计算题,也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看怎么算最好、最快,从而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当学生自学完规定的内容后,再对学生不能回答、不懂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解决疑难,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比如,自学例题之后可以出示c1a-b-11(b-a)2,让学生先观察思考此题后再想一想它们的解法,可以提示多种解法,比如将前面分母的提取负号化为c1-(b-a)-11(b-a)2进行求解,当然也可以将后面的分母化简成c1a-b-11(a-b)2,这样学生在自学的同时,自己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全班讨论再来解决问题.当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加以引导,另一方面也为调整教学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二、 通过“算”化简题,培养计算能力

由于学生将来要融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因此在培养和教育他们时,首先要遵循他们是自然人的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而复杂,即按照其认识的规律进行.

我们进行九年级第三章二次根式的教学时,可以先明确使二次根式有意义的被开方数中的x的取值范围,比如,先要学生求使x-5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再试着计算4,(-1.5)2,(x-1)2(x≥1),x2-4x+4(x≤2),4x+22x-1128x-4x(x≥0),112-8+112-118 .题目要一点一点的深入让学生有一个自然接受的过程.当然课堂本身就是师生间进行平等沟通、对话、交往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教师与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师生间需要进行交往、对话和沟通.通过教学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教的效果和达到最终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教育的温暖,才会以学习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才会积极地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有这样,这种课堂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才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课堂应该从机械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向培养他们的积极学习和思考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和习惯.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反思习惯形成后,学生的发展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就会展现出来了,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也就实现了,课堂的教学功能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学校的社会意义也就充分展现了.

三、通过“算”应用题,升华计算能力

数学课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学生做应用题,一定要通过计算才能完成应用题的要求,像这样的一道应用题:有一面积为150 m2的长方形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为18 m),另三边用竹篱笆围成.如果竹篱笆的长为35 m,求鸡场的长与宽各为多少?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分析思考,鸡场是靠墙的,肯定有一边不需要篱笆来围,因此可以这样来解此题,

(1) 如果鸡场的靠墙一边为长,则设鸡场的宽为x m,长为(35-2x)m,

根据题意得:x(35-2x)=150,整理得:2x2-35x+150=0 解得:x1=10, x2=7.5.

35-2x1=35-20=15

35-2x2=35-2×7.5=20>18,不符题意,舍去.

(2)如果鸡场的靠墙一边为宽,则设鸡场的长为 y m,宽为(35-y12)m,

根据题意得:y(35-y12)=150,整理得:y2-35y+300=0,解得:y1=15, y2=20.

因为15

因为20>18,所以y2=20 不符题意,舍去.

解此类题需要学生细心考虑到所求的值要与墙的长18比较大小,如果大于18一定要舍去.

另外,教师要在每上完一节课或一单元后,要求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在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如,在上完“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后,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及解题步骤,这样学生对解方程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的认识.

上一篇:小巨人与蝴蝶 下一篇:二轮复习中的变式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