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不同阶层分析及民生需求比较

时间:2022-10-18 05:13:54

我国社会不同阶层分析及民生需求比较

[摘 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分析不同阶层及其特征,并初步分析比较不同阶层的民生需求。

[关键词] 阶层;分析;民生需求;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1 社会不同阶层分析

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社会阶层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多种分类。其代表人物有陆学艺把当代中国划分为10个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康新贵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资本家阶级、中产阶级、劳动者,其中劳动者阶层又可划分为发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个子阶层;郑杭生、李路路把社会分成五个阶层:权力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一般管理人员阶层、工人、农民阶层、自雇佣者阶层;李强将各阶层人分为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特殊利益获得者群体(包括企业经营和管理者、明星、其他新兴阶层)、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社会底层群体。以上学者的分类都各有道理,各有特色,其中陆学艺分得最细,但是过于细就不利于分析问题;康新贵的分类有利于分析,但是分类标准不统一,其中国家管理人、资本家阶级、劳动者是根据主体拥有资源为标准,而中产阶级不符合这个标准;郑杭生、李路路的分类不但有遗漏更有重叠;李强以利益获取情况分类虽然可以刻画出改革对不同人的影响,但是不利于探讨解决问题。基于此,笔者重点从分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等不同阶层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新变化进行探讨。

1.1 工人阶级的新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公有与非公有制等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再加上当今就业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因而传统的工人阶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营管理者、知识分子、产业工人、雇佣工人、农民工、失业与半失业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人群体,而且还处于不断的频繁流动中。其中顺应改革大潮而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改革受益者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人数众多的产业工人绝大部分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且收入普遍较低,传统的优势地位不再拥有。受雇于私营或外资企业的工人大多数属中低收入者,他们的劳动条件以及福利、社会保障都较差。大量从农村涌出来走向城市的农民工,他们进入与城市建设有关的许多行业,给工人阶级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普遍存在收入过低、社会保障差、职业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失业和半失业工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改革成本的垫付者,呈失业、转岗、就业的动态变化,处于弱势地位。通过调查比较发现,职工之间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日益拉大,主要是不同地区、行业、所有制单位职工收入的增长幅度不平衡,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一部分职工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或者自身的原因而下岗失业,收入减少,甚至成为新的贫困群体。

1.2 农民阶级的新变化。改革开放后,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实施,农民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大批农民转换了职业,已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从事劳动生产的单一群体分化为农业劳动者、进城民工、雇工、农村知识分子、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农村干部等群体。他们所呈现的特点大致有二:一是离土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的厂矿、机关、商业、服务行业劳动;二是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他们在本乡本村的乡镇企业或在附近城镇的工厂、商店、机关劳动,住在农村的家里。由于各种职业千差万别以及受各个地区差异和不同行业影响,不同农民群体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职工和管理人员、农村智力劳动者相对较高;农村干部与农民工收入大体相当。在当前绝大部分的农村里,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体和中坚力量,这批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普遍偏大或偏小、收入普遍偏少。

1.3 知识分子阶层的新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用人体制的“双向”选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知识分子阶层结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了深刻变化。许许多多知识分子冲破产业界限,打破地区和单位界限在社会中频繁流动,其职业、身份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知识分子阶层结构日益显现出多样化态势,这种多样化态势在目前社会各个领域、行业、产业等方面仍处于上升时期。不过总的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知识分子阶层可分为专业型知识分子、公务员型知识分子、经理型知识分子、业主型知识分子、中介型知识分子、自由职业型知识分子、个体户型知识分子等七个群体。

1.4 社会新阶层的形成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早在2002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调查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中的许多人是从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分离出来的,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并呈不断扩大趋势。职业和身份具有较大不稳定性,收入普遍较高。

另外,还有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即无固定职业的劳动年龄人群。体制接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一批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目前,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构成一个阶层。当前从整体来看,无业、失业、半失业人群的数量还比较庞大;再者,这些人具有类似的社会经济背景,比如大多是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集体企业工人及其子女,以及无法依靠农业维持生计的中青年农民。失业、半失业人群的这些特征使它们构成了一个过渡性的特殊阶层。

2 不同社会阶层结构特征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社会阶层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根据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实力的差别和社会财富的占有决定了他们的划分理论依据和社会地位。第二,大部分阶层的出现都超出、或是颠覆了传统理论先前的框架,对中国执政者执政理论的架构、执政思想的更新与执政能力的考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新社会阶层的出现都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过程中,特别是近十年中分化并涌现的,这说明中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进程产生的巨大的催化作用。第四,各阶层的“政治话语权”相差悬殊,利益诉求表达的途径、方式、能力和影响存在巨大差异,这也是造成“弱势群体”出现的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为:一是阶层成员动态化。这是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的突出特点。一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可以随时因自身的能力和自身的努力程度,以及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就业渠道、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的身份、职业经常发生变动,不同阶层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二是阶层构成多样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其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以及产业构成等各方面的变化,迅速分化了原有阶级、阶层,以职业为基础的阶层分化机制逐渐取代了过去以政治、户籍身份为依据的社会分层,形成了多阶层、多层次的社会结构。三是收入差距扩大化。总体上中等收入群体在日益崛起,但贫富差距正迅速扩大。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领域长期存在的平均主义局面被打破,不同职业、不同群体间收入出现了较大差距。根据2013年7月初各大网站转载的中国平安集团去年共有7人税前年薪超过千万,而该集团的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梁家驹的税前年收入则稳拿4813万元。而我国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年薪是12万元,这就是说一个国企副总经理的年薪是一国副总理年薪的400多倍。这和普通老百姓无法比较,更对如今还大量存在的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来说,那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的差别。

3 不同社会阶层民生需求初分析

通过大量走访问卷调查,发现“提高收入”是所有社会阶层民生需求之首。对未来个人收入增加最为看好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教科文卫等专业技术人员,而进城农民工与退休人员对自己的收入增加预期最不理想。对于家庭而言,百姓民生难题之首是收入(56.68%),其次是住房(44.87%),再次是医疗(45.21%),在与受访者个人信息做交叉对比中我们发现,26到35岁的年轻人最希望未来收入状况能有所改观。

在回答“美丽中国究竟应该美在哪里”这一问题时,则有不同的回答。比较城乡差异我们发现,生活安定是城市受访者与农村受访者所共同关注的。但排在第二位的美丽中国要素却产生了差异。城市受访者更关注公平正义,而农村受访者则认为经济发展更重要。

总的来看,不同社会阶层对当前我国民生需求共有的问题,处在前十位其排序分别是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公平正义、生活安定、食品安全、经济发展。

在此,我们对农村、城镇、企业的民生需求作一初步分析:

农村居民:当前对广大农村而言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低,种植与养殖科学水平差,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影响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老弱病残群体的就医用药、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垃圾没有固定集中回收点、饮用水的安全、卫生厕所的普及及出行等生活环境急需得到有效改善。需求情况主要表现在增加收入、实用技能培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低保、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

城镇居民:目前城镇居民存在的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低收入及收入不稳定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极需妥善解决;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实用技能掌握不够,职业不稳定;“舌尖上的安全”、住房等商品价格稳定仍然是广大城市群体生活关注的热点。需求情况主要表现在增加收入、提供就业再就业岗位、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社会保障、食品安全、价格稳定等方面。

企业:对我省而言,当前县及县以下大部分企业反映本地用工难,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难引进且留不住;与企业建设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企业贷款、融资难以及社会保障不到位等方面问题。需求情况大致表现为增加实用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和引进、社会保障、基础配套设施改善、资金流通以及企业员工子女就学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组.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2):68-80.

[2]赵中源,梅园.回顾与反思:理论界关于民生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4):101-104.

[3]胡洪彬.十六大以来民生问题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3):35-41.

[作者简介]唐业仁(1963-),男,硕士,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湖南社会各阶层民生需求的调查与比较研究”阶段成果。批准号:2013zz80。

上一篇: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中河北助推工程研究 下一篇:从农业体制转变视角看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