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一种审美的自由的活动

时间:2022-10-18 03:21:37

艺术是一种审美的自由的活动

摘要:艺术美本质上是自由的形式,即是一种审美的自由形式。审美自由是审美主体的自由想象和创造,通过审美想象创作者和欣赏者实现沟通,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艺术;想象;审美自由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49-01

周来祥先生《文艺美学》一书在阐述“艺术是一种审美的自由的活动”时说:“艺术是伦理的社会内容、科学的认识内容和心理形式、必然和自由的直接统一,因而在本质上是自由的。”① “而审美的自由妙在似无意于认识,却把握了真理,无意于教育、无意于善,却达到了善的目的,符合了时代、人民的需要。”②周先生认为这种无意以有意为前提,无意必然导向有意;无意的自由是更高的理性自由。美,艺术美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形式,即艺术美是一种审美的自由活动。审美的自由是审美主体都享有的,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一种深刻的审美过程,艺术家通过独到的眼光,从庞杂生活中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元素,加工升华成审美对象――艺术品。艺术欣赏者在由艺术家营造的艺术空间自由翱翔,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受到不同的启发,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想象为审美自由插上翅膀。

一、想象是艺术的生命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家和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都可以天马行空的自由想象和创造,但这种想象不是毫无由头的,创作者基于客观现实,欣赏者基于艺术品。另外,二者都受到自身复杂客观条件的制约。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推崇艺术美,说“艺术美高于自然”。③审美经验告诉我们,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高下之分,自然是审美主体共同的审美对象,只是审美体验因人而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枝三匝,何枝可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类种种,创作主体不同,即使咏吟同样自然对象也会创作出意境迥然的诗词,创作主体的千差万别使得源远流长的艺术史流彩纷呈,从而也给欣赏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艺术创作者和欣赏者都在自我相对自由的审美空间,尽情发挥,享受自然的馈赠。二者的想象虽不同源,但都是在广阔的艺术空间自由翱翔。

二、创作者的审美自由

从创作主体来讲,艺术创作离不开大胆的想象,就像陆机《文赋》描述的那样:“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想象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为艺术表达找到最理想的表现元素,更好地表达创作者所感所思所想。正是大胆无忌的想象才成就了诸如孙悟空、贾宝玉、葛朗台等典型艺术形象,魔幻小说主要得益于想象;另一方面,想象可以激发欣赏者的审美感想,使其对艺术品有更深的感触和印象,没有审美想象,艺术品的感染力就会大打折扣,就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先生说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把这些看似松散的元素塑造成艺术典型,靠的就是想象。艺术想象有特定目的,有其用意,为艺术形象服务。鲁迅先生创作阿Q这一艺术形象就有其深刻用意,“哀其不幸,恨其不争”忧国忧民的情怀通过“含泪微笑”方式表达,具有非同寻常的震撼力。在当时有许多人都觉得阿Q身上有自己的影子,甚至怀疑鲁迅先生指桑骂槐心怀不轨,这也印证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究其原因,阿Q这一艺术形象集中了国民的一些弱点,甚至是人性的一些弱点,当把人性弱点浓缩在一个人身上时,很多人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也不足为奇了。

创作者的审美自由是有根基的,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经不起推敲,没有生命力。再匪夷所思的想象也总是基于客观现实。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对社会生活认识越深刻,越能创造出有深度的作品。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大致都是出自阅历丰富、对社会和生命深有体悟的艺术家之手。丰富的人生阅历是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前提,这是基于客观现实又不被其所囿的最高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成就了创作主体同样高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深刻体验到封建大家庭没落,没有目睹那么多鲜活美丽生命的陨落,没有体会到世态炎凉,很难想象曹雪芹能创作出文学奇葩《红楼梦》。当然,仅有丰富的阅历是远远不够的,创作者的创作能力也不可或缺。由锦衣玉食的贵族沦落为穷困潦倒无法营生的贫民,自古至今大有人在,但能创作出传世之作的人屈指可数。创作能力包括文化涵养、知识结构、相关天赋等诸多能力的综合,即所谓的功底或者功力。书法上的力透纸背就是功力达到一定高度的表现,这种功力使创作主体达到了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这种自由是基于客观却不被客观所囿的炉火纯青。

三、欣赏者的审美自由

欣赏主体的审美想象也不是空穴来风,欣赏者的审美想象由艺术品或自然物所激发。当然,欣赏者还有读不读、看不看、听不听的自由,以及读什么、看什么、听什么的自由。艺术没有强迫性,它是被欣赏的对象。同时艺术的多样性也给了欣赏者更多的选择。杜夫海纳说:“艺术作品只有被接受主体审美知觉,才能变成审美对象而有审美价值,接受者的审美经验保证了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的存在。”欣赏者的审美知觉和审美经验对艺术品至关重要,审美经验的不同使接受主体审美知觉千差万别。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欣赏者不同、审美角度不同,同一部作品读者的感受迥然不同,这种差别源于接受者的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有高下之分,与新欣赏者的素养有关,知识水平、人生阅历、行业特征、性别差异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审美感知。面对同一棵树,木匠想到是这棵树适合做什么家具,诗人有可能由此生发一首美妙的诗,他们的感触是截然不同的。贾府的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也是同样的道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接受主体的自由选择。喜欢就喜欢,不喜欢也没人强迫,艺术本身没有强制性,它供欣赏者自由选择,不会强制审美主体非得有整齐划一的感受。高山流水,艺术把最高的审美享受留给最懂它的人。这关系到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再创造,这种创造是对艺术品的再度升华。有较高鉴赏能力的审美主体,无论对高雅艺术还是通俗艺术都能心领神会,都能感作者之感,知作者之所知,思作者之所思,悟作者之所悟,达到与作者畅通无阻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一定高度上的自由,达到审美感受中的“高峰体验”,这是审美活动中的最高境界。

话又说回来,不管审美主体由艺术品生发多么丰富的想象,产生多少千差万别的感想,都是以艺术本身为生发点,都与艺术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听音乐与看电影的感受截然不同,阿炳的《二泉映月》绝不会使人产生欣赏《百鸟朝凤》时的热闹喜庆感受。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决定欣赏者不同的审美感受。

四、高山流水

别林斯基说:“感受诗人的作品――这意味着要在自己心中体验和感受到作品内容的一切富藏,一切深度,痛其所痛,苦其所苦,并且为其中的欢乐、胜利和希望而兴高采烈。”这么高的审美境界一般人无法企及。“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创作者的创作都是有所寄托的,总期望通过艺术品把所思所想传递给接受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但越是思想内蕴丰厚的作品,知音越少。古今中外,有多少艺术家湮没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而光耀于其后的千秋万代。陶渊明的自然清新之风湮没于那个繁复雕琢的时代,用生命成就艺术的梵高,张扬生命激情的《向日葵》在他无声无息死后才价值连城。当审美主体自由建立在理解感悟创作者情怀基础之上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运斤成风”寓言故事中,“匠石运斤成风”和“郢人立不失容”双方的默契是关键,否则,即使匠石有庖丁那样高超绝妙近乎道的技艺也无济于事,郢人死后,匠石再不能巧妙的“尽垩而鼻不伤”了。匠石能够运斤成风,需要郢人配合。当然,艺术审美这种知音更是难得可贵,尤其是那些高雅艺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虽然这样,源远流长的艺术史,高雅文化和艺术从没因此断流过,这就是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注释:

①②周来祥.文艺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31.

③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

上一篇:凤翔泥塑生存状态的SWOT研究 下一篇:谈少儿声乐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