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儿声乐教学原则

时间:2022-10-16 06:22:04

谈少儿声乐教学原则

摘要:少儿声乐教学原则,笔者以音乐教学原则为依据结合少儿心理发展特点,针对目前少儿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条少儿声乐教学原则:非强制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艺术融合原则、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关键词:少儿;声乐;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132-01

一、非强制性原则

在少儿的声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能力的源泉。”日本的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产生爱好。如果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就不可能亲身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也就无法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

笔者曾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一位孩子钢琴弹得特别好,多次获奖,在省里算得上数一数二,音乐界十分看好。可是这个学生中学还没毕业居然与家人闹到要砸坏钢琴的地步,而且再也没碰过琴。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老师不断地追求名利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使得学生机械地,麻木地进行着各种技能技巧的重复练习。虽然这样的苦练有时也换来了一些成绩,但是学生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往往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和恼怒情绪。日积月累,一旦爆发往往不可收拾。因此,少儿声乐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感兴趣的基础上。

二、针对性原则

声乐教师要面临的是不同年龄段、不同嗓音条件、不同心理素质的学生。有的高音上不去,有的低音下不来,有的喉头紧,有的声区不统一。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声器官发育也不一样,他们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少儿声乐教学必须是针对性教学,声乐教师必须具备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授课方法的能力。

首先声乐教师必须有一副灵敏的耳朵。灵敏的耳朵对声乐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声乐教师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声音概念,训练学生的听辨能力。如果没有好的听觉就不能对学生歌唱中的各种毛病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没有正确的判断,就不可能“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其次,声乐教师必须有因材施教的能力。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必须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和调整教学进度。

三、循序渐进原则

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就经常教导我们学习要夯实,要一步一个脚印。那时只是理解为学习要努力,要脚踏实地,才能打好基础。其实这就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在很多领域上都适用,在少儿声乐教学上也不例外。

少儿的声乐教学特别要注意基本功的训练,也就是呼吸的训练。少儿由于受生理发育的限制,一般音域比成年人要窄,如果能加强气息的训练,对扩展音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一唱高音就脸红脖子粗的,或者歪脖子抬下巴的,很多状况是因为不会使用气息造成的。孩子的声带比较稚嫩,不运用气息歌唱自然用嗓子歌唱,长此以往声音发哑是必然的,造成声带上的损害却是终生的。

四、艺术融合原则

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经说过:“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他认为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是儿童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提倡综合性教学。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育应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去训练学生,学生不仅用听觉感受音乐,还要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音乐的变化,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也就是音乐与舞蹈的高度融合。

五、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的情趣性就体现了这点。因此,少儿声乐教学的内容和过程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趣,激发他们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提高学生对美的正确感受和鉴赏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热情和感情。

提高趣味性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由于不同年龄段少儿其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不一样,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分寸,而且教学手段也应有所区别。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好动、好玩,声乐教学过程中不要刻意要求他们一本正经地站着,可以结合游戏、故事、童谣、图画等不同的形式,引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寓教于音乐中。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音色、语调要有所变化,在“坏主意写在写在写在那脑门上”要求学生歌唱上渐强,眼神四处乱转。在“大灰狼吓得心发慌”时声音要故意做得发抖,害怕。经过这么一设计,学生们很快就能进入到音乐之中,而且能大胆地做出各种动作,气氛非常轻松愉快,自己也觉得特别享受。

上一篇:艺术是一种审美的自由的活动 下一篇:从画竹到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