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时间:2022-10-18 03:14:25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创造的活力

目前,我国中小学主要是采用班级授课制,几十个学生面对教师正襟危坐。老师课前精心编拟了一个反映教学思路的教案或“板书提纲”,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这个“纲”绳,牵着学生的鼻子,亦步亦趋。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教师展示事先设计好的教案,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观众”,课堂变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特别是赛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避免学生“节外生枝”,往往设计的是一些领域小、解答距离短、缺乏思维强度的问题。自觉不自觉地回避矛盾,掩盖学习过程中应有的矛盾和思维碰撞,扼杀了鲜活的学情。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更无缘得到教师的表扬和激励。教师包办代替、简单粗暴地否定,破坏了学生探索的乐趣,思维处于消极或停滞状态。久而久之,使学生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脑动手,疏于尝试,导致性格锁闭,天性泯灭,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仅举一例,就是在班级授课制中实行“小班化”教学。这里的小班化教学,是指把几十个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4个、6个或8个人一组),小组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老师提出问题,交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合作解决,然后再由小组推荐一个学生汇报学习讨论的情况,这样一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有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否则,在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班级里,有的学生(特别是中、后进生)也许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连一次公开发言的机会都难以得到。这种“小班化”教学,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造能力自然而然得到萌发。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和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情趣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学习中享受到乐趣,学习就是一种快乐;当学习成为一种快乐时,学习就是一种享受。积极的心态是潜能永恒的开拓者和催化剂,教育的理想就是使所有的学生成为幸福的人。学生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点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大胆尝试,要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迁移规律,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在课堂上掰开、揉碎、深挖细掘、讲深讲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他们养成一种惰性,实际上降低了思维的层次和价值,久而久之,他们不愿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小学生的感情容易受到感染,当受到某种气氛的感染时,就能爆发出相应的情感。根据这一点,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老师要着力创设情景,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时空,激发他们探索情趣,养成探索习惯,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活学生思维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上。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还末找到教好他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我们坚信:只有差异,没有后进生。爱默森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爱护学生,表现在教师欣赏的眼光、称赞的话语、亲热的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特别是对学生提出自己事先末预料的一时又无法解答的问题要敢于说“不知道”,并希望和学生一起共同去解决。老师对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承认,不怕丢面子。

教师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状态。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课堂上才会出现脱口而出、精彩绝伦的答问词句。

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应和其他各学科教师一起,和谐整合,同心协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做到心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在教学活动中随机诱导,及时调整,有机渗透,埋在孩子心灵深处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发芽,开出灿烂的创新之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谭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09.

上一篇: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语用意识的启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