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阅读:语文学习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时间:2022-10-17 08:49:20

批判性阅读:语文学习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阅读环节之一的批判性阅读,指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学生)对于文本、自我、他人(同学与教师)的思想观点或表达方式积极进行反思,努力辨别真伪,发现分歧,识别偏颇,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行为。在进行批判性阅读时,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地思维,自主地探究,不迷信教材,不自我满足,不人云亦云,不认同权威,敢于向教材、同学、教师发难、挑战。毋庸置疑,阅读批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张扬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积极提倡。

一、练一双明目,敢于突破教材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作者创作原文的年代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个别篇目差距甚大),加上编者的增删修改,其在入选教材时呈现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方法不可避免地就与学生的个体体验发生了急剧的碰撞和冲突,“进入主体头脑中的第二文本会较原作有所变异,有所提升”(张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对课文的介入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做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割舍、添加或者修正。因此,教师要支持并鼓励学生练就一双慧眼,不盲从于文本,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善于发现文中的偏颇,为课文挑刺,从而赋予课文以崭新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自我见解。

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其中有句话:“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道:‘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一位学生对此就存有异议:“我觉得红军这样做是很危险的。我在电视中看到军队称红军是‘’、‘红匪’。当时,红军战士假装成敌人的同伙,他们回答‘是碰上了红军撤下来的’,这样很容易被敌人识破,不如改成‘是碰上了撤下来的’。虽然书上说‘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只不过是敌人太大意、太笨了。”听到学生的挑刺,教师赞道:“你读书真细心,连老师没发觉的地方,你都发现了。老师和大家要向你学习,‘一字不宜疏,句句悟其神’,我们不应迷信书本,因为书上也有疏忽的地方!”显然,这位学生在阅读中带着批判的态度,寻找并修正了作者认识上的偏颇和编者的疏忽,教师面对学生这一有创意的发现,给予表扬,并及时总结,鼓励学习,这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今天,是值得提倡的做法。

二、怀一颗诚心,乐于自我否定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一般需经历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甚多,从知肤浅到知深刻的过程。在不同的阅读阶段,学生对于课文的认识和理解是不一样的,随着阅读的逐渐深入,原先存储在每个阅读主体头脑中的有关课文的印象会因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变得清晰、明朗起来,有时甚至会获得前后截然不同的阅读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不单是改造原文的过程,更是阅读主体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完善的生命历程。所以在阅读中,教师要教育每一位学生胸怀一颗坦荡诚恳之心,既要虚怀若谷,善于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和帮助,又要勤于自我反思,乐于自我批评,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获得发展。

如一位教师教学《李时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时,一学生将第五自然段的“品尝”一词念成了“尝尝”,并认为两词意思相近,可以替换。显然,该生没有感悟到“品尝”一词丰富的内涵。若是直接指出失误,则学生缺少了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过程,理解和体验就不会深刻。教师抓住这一宝贵的机遇,先让学生存疑:课文为什么不用“尝尝”,而用“品尝”?在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后,请学生查词典了解这两个词的不同意思,再引导其联系句子,理解李时珍品尝药材是为了判断各种药材的药性和药效,接着结合现实生活,想象李时珍品尝药材后的情景(有时严重的药物反应使他呕吐不止,甚至神志不清,失去知觉),最后又联系上文李时珍从小立下的志愿,解读出李时珍在“品尝”背后的为民造福,甘担风险的可贵精神。后来,这位学生感叹道:“我们学课文也要像李时珍那样去仔细‘品尝’。”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学情采用了延时评价,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调控,最终实现了自我完善。

三、长一对聪耳,善于挑战同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主体不同,学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其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也就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争辩,各抒己见;要培养学生长就一对聪耳,敏锐地捕捉他人的阅读信息。对于类似的观点,能辅之以自己的体验,从另一个角度多方面地加以佐证;对于相左的观点,则予以大胆地挑战,有理有据地加以批驳,酣畅淋漓地陈诉自己的看法。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分成“花生组”“苹果组”,就“在现代社会里,你想做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花生那样的人”这个论题展开辩论。

“花生组”――

“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而苹果外表是美,可内心不美。”

“现代社会需要人才,一天到晚炫耀自己,行吗?”

“华罗庚、童第周出生一贫如洗的家庭,但他们出国留学后还是回到祖国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他们是落花生的代表人物。”

“苹果组”――

“我们苹果有水分,不但外表美,内心也美。而花生一点水分也没有。”

“未来是竞争的时代,不展示自己不行!”

“华罗庚、童第周不表现自己,哪里有人发现他们?总统不表现自己,能当上总统吗?”

“我们各有各的长处,花生内在美,苹果外在美,合在一起不就两全其美吗?”

在辩论结束的时候,孙老师指出:人要学会取长补短,既要做到外表美,也要做到内心美,要适当地展现自己,恰当地表现自己。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争议点,营造辩论场,激起学生争辩;在争辩中,教师要穿针引线,适时点拨,点铁成金,促使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拓展思维,开发灵性。

四、生一个慧脑,勇于超越教师

传统阅读教学的一大弊端,是教师教学中的“一言堂”,学生视教师为“圣贤”,把教师的话奉为“金口玉言”,把教师的行为树为“学习榜样”,对教师言听计从。其实,教师丰富的人生阅历,稳定的心理发展,深广的知识积淀,使教师太多地注重于理性化的阅读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文本的创意解读,忽视了每个人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语),在教学中,学生应享有提出不同观点的权利。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其超越教师,积极倾听学生“唱反调”,允许学生与教师来一番唇枪舌剑的争辩。

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一位学生对教师支持的“课文表现了伟大的母爱”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他站起来,绷着个红脸说:“老师,这只老麻雀一定是公的,不是母的,课文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当时,教师见他讲不出道理,便将他的观点“打入冷宫”。第二天,他在上交的日记中向教师袒露了心迹:原来,在他小的时候,妈妈嫌家里穷,撇下他和爸爸远嫁他乡,他是父亲含辛茹苦拉扯大的。教师立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他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与学生达成共识:“课文表现了伟大的亲情。”虽然,这位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提出的观点颇有偏激,但也不失其合理的一面。事后,这位教师当着学生的面赞扬他:“你帮老师和大家改正了错误,我们向你表示感谢。”由此可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挑刺,要舍得放下“师道尊严”,从学生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对于合理的批评意见,要大加赞赏,诚恳致谢;对于不合理的批评意见,也要耐心倾听,在平等对话中帮助学生自我斧正,切不可批评指责。

总之,批判性阅读是开拓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在阅读教学中,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创设言论自由、百家争鸣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阅读个性,解放学生的思想,放飞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标新立异,敢于超越文本、超越自己、超越同学,超越教师,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个性化声音,这应当成为阅读教学一道亮丽风景线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让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 下一篇:关注语言形式,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