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

时间:2022-10-24 04:36:06

让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

曾有幸听了南通名师郁红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听后受益匪浅。郁红老师这节课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美,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学生徜徉在诗意润泽的课堂中,既通过读感悟了课文,又提高了写的能力。我觉得,郁老师这一节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

特色一:以多媒体为载体,精心创设柔美意境

【教学片段】

师:播放柔美的音乐,用多媒体出示画面。(书中插图)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生:(读课题不够柔和)

师:月光是那么柔和,你再读读看。

生:(再读,读得非常柔美)

师:看到课题,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柔和的月光洒满小院。

生2:月光下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生3:月亮圆圆的,很美,在这样的夜色中,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赏析】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郁老师把握了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了柔美的音乐,在这柔美的音乐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帮助学生体会课文中柔美的感情基调,然后问学生,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在如此美的意境中,学生马上进入了课文的情境,为精读做好了铺垫。

特色二:以赏读歌谣为突破口,巧妙切入内容

【教学片段】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1:月光下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生2:月亮圆圆的,很美,在这样的夜色中,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教师板书歌谣,学生自由读书中五首歌谣)

师:你能感受到什么?

【赏析】

文章的切入点是否巧妙,对能否上好一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的切入点可以是一个词或一段话,要想找准切入点,必须熟读文本,理清文本的外显主线和内在情感主线。《月光启蒙》这一课的外显主线是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内在情感主线是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一课中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郁老师在熟读文本,理清主线的基础上,巧妙地以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切入课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特色三:以富有变化的评价,艺术地指导学生读书

【教学片段】

生1:有感情地读:“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打开楼门洗衣服的情景。

生2:有感情地朗读:“月亮出来……脆脆的。”

师:你读得很投入,读时眉毛、眼睛都在动。

【赏析】

学生读得好,郁老师并没有以一句“你读得真好”或“你读得真有感情”来评价,而是评价得很具体,在评价中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能听朗读想象画面,带着感情朗读时表情要富于变化。

特色四:以独具的匠心,精心设计主问题

【教学片段一】

教师播放柔美的音乐,多媒体出现月光下母亲搂着孩子的画面。

(教师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1:柔美的月光洒满小院。

生2:月光下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生3:月亮圆圆的,很美,在这样美的夜色中,妈妈唱歌谣给我听。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歌谣)

【赏析】

从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郁老师设计的问题很有指向性。郁老师本就想以学生的回答引出歌谣,以歌谣作为切入点引领学生感悟文章的内在底蕴。整个过程,从教师的提问到学生的回答,都让人感觉非常自然,毫无牵引之嫌,这是因为,郁老师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赋予了这个问题明确的指向性,尤其是音乐、画面的辅助作用,使学生自然就能想到与歌谣有关的画面。

【教学片段二】

师:自由读书中五首歌谣,说说你最喜欢哪首歌谣,为什么喜欢或者感受到了什么?

……

师:母亲除了用歌谣启蒙我,还用什么启蒙我?自由读后面的部分,想想母亲是如何启蒙我的?

【赏析】

以上的两个问题便是郁老师为这一课设计的主要问题,这两个问题体现了少而精的特点,其余的小问题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提的。可以看出,郁老师设计的问题独具匠心,具有整合性特点。以主问题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是把课堂聚焦到教学的关键之处的有效方法,而主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少而精。一篇课文,教师只需设置极少几问,然后引导、点拨学生由此引发开去进行思考讨论,而教师本人则应像一位放风筝的大师,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都能应付自如地掌握着手中的线,展现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大将风范。

特色五:以感人的情境创设,完美地达到读写结合

【教学片段】

多媒体显示母亲失去记忆后苍老的脸,出示作者见到母亲失去记忆后写的一首感人的诗,师生齐读(当时不少听课老师都感动得流泪)。

师: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_____,想起______,想起_____。请同学们将句子补充完整。

生: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歌谣,想起母亲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想起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

【赏析】

通过郁老师如和风细雨般的课堂教学,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生已感悟得很深,正缺少一个抒感的平台。此时,郁老师创设了如此的意境,设计了如此的练习,学生怎能不文思泉涌?一道看似简单的语言训练题,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使读与写得到了完美结合。这首语言训练题成为这堂课完美的尾声,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感觉意犹未尽……

(责编 刘宇帆)

上一篇:语文课堂理应是生成的 下一篇:批判性阅读:语文学习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