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解读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

时间:2022-09-27 06:56:50

摘要: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欧洲哲学史上首先是由黑格尔明确提出,它诚然是唯心主义的,却蕴含丰富的辩证法,在“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这个逻辑体系中,如何准确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对其作一番批判性的探讨,于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黑格尔 否定之否定 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B0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黑格尔明确提出来之前,就已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那里初具雏形,他采用“三步法”来建立起哲学体系,用正、反、合三段式来排列范畴秩序,但是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三分法还是死的,无生命的,仅仅汲取了三分法的形式;费希特通过“自我”设定“自己”、“非我”,再实现自我和非我的同一,就说明了范畴的发展是由思维自身按照逻辑必然性推演而来的,范畴自身推演成为辩证法的生命和灵魂。

黑格尔通过对先驱们的思想进行整合,创造性地提出否定之否定规律,无疑是伟大的。但是三段式的形式是不是辩证规律普遍形式?会不会是有四段或其他形式?为此,对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做一番批判性的探讨非常必要。

认识的辩证法简单化

在黑格尔看来,客观实际事物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思维对于具体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规律。即在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中,我们首先只接触到事物直接、正的方面,然后才进一步分析出事物所包含的潜在、相反的方面,最后才能在对立面的统一中认识和把握该事物。简而言之,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肯定的统一,就是认识的辩证法。对此,列宁曾精辟的指出:“对于简单的和最初的第一个肯定的论断,辩证法的环节,即科学的考察要求指出差别、联系、转化。否则,简单的、肯定的论断就是不完全的、无生命的、僵死的。对于第二个否定的论点,辩证的环节要求指出统一,也就是指出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指出这个肯定的东西存在于否定的东西之中。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肯定的东西的统一――否则,辩证法就要成为空洞的否定,成为游戏和怀疑论。”

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是遵循简单的正反合就能获得真理,认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即使在最初认为是正确的,仍旧只是人类思维某一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在思维发展的较高阶段也可能显露出其局限性。将认识的辩证法简单化、视辩证法为游戏的态度是黑格尔辩证法错误之一。虽然黑格尔也曾明确说过三段式不过是“认识方式的一个完全表面的外在的方面”,不应该过分追求这种形式主义。但是在这个纯概念的推演过程中,为了追求形式,黑格尔甚至不惜捏造事实,“牵强附会”一些概念。由此,对真理的追求就沦为思维的任意、主观的虚构。

否定之否定是绝对精神运动的纯粹逻辑公式

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关于超时空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历程的理论。这个绝对精神“不仅从来就存在,而且是全部现存世界的真正的活的灵魂”,它是永恒的、超时空的、与人的意识无关的绝对存在,马克思称之为“纯粹的、永恒的、无人身的理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思维中概念的发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因此,客观物质世界是这种发展的根据。但是黑格尔脱离诸现实关系的纯粹理性是以什么作为根据来延续这种发展的呢?

以理性自身作为根据。理性设定自身为主体,从自身之中分化出自然界作为客体,然后再主客体合一。在黑格尔那里,理性可以不依靠客观物质世界绝对独立地从自己本身分化出概念、思想,甚至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绝对精神外化的体现,最后复归自身。归结为一个神圣的公式: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这里“没有任何现实的个体,而是没有个体的纯粹普通方式”,“是运动的纯粹逻辑公式”,是纯理性所以产生一系列概念的方法。

黑格尔的历史主义观点主张逻辑和历史具有一致性。那么以此是否可以推测“否定之否定”也是有其历史的现实根基的呢?显然不是,黑格尔虽然承认二者具有一致性,但是并不是想辩证唯物主义那样主张逻辑的东西是历史运动的客观反映,相反,黑格尔的纯粹理性是真正“原始的”、“独立的”、“自主的”,而历史则成为这个纯粹理性的“附属”,是“概念的自己运动的翻版”。所以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仍然是没有现实根基的。

马克思直接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无根性:“黑格尔认为,世界上过去发生的一切和现在还在发生的一切,就是他自己的思维中发生的一切。因此,历史的哲学仅仅是哲学的历史,即他自己的哲学的历史。没有‘适应时间次序的历史’,只有‘观念在理性中的顺序’”。

辩证法诡计

因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是抽象的精神劳动,所以,他把哲学意义上的玄思看作是劳动的本质,因此,他把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各个环节看作是自我意识的环节,这样,现实的人与自我意识是等同的,对象的克服即被理解为人的本质异化状态的克服,重新占有异化的对象,就表现为将对象性的本质合并到自我意识之中。即自我意识把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异化形式作为自己的创造物,当作它自身精神存在物产生过程的一个环节,自我意识使这种异化形式从客观性还原为自我意识本身,从而克服这种异化,这个不断完成和产生的过程,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然而,实际上“他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首先,意识的对象仅仅只是自我意识设定的物性,是一种虚无,是用意识去冒充他物,是用抽象取代感性现实,是对实在对象的抽象化;其次,将精神上把我的世界当作异化形态加以扬弃,从而佐证了外化的形态仅是精神世界,以精神世界来冒充现实进而扬弃异化,仅仅是使精神世界的异化复归于自身。他的这些思想“汇集了思辨的一切幻想”。

这样,马克思就揭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实质:“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否定不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真本质,而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假本质。”因此,黑格尔就落到了十分荒谬的境地,从思维中扬弃异化实际上就成了对现实异化的确证,否定之否定就变成仅仅是对假本质的异化向作为主体的假本质自身转化的否定。但是,思维上的扬弃,并不能触动现实中的对象。改造现实必须要依靠科学实践。

正是因为黑格尔把人和自我意识等同起来,且仅把人理解为自我意识的质,所以,无论是作为异化的否定,或是作为扬弃异化的否定之否定,都是抽离了现实根基的纯粹抽象、绝对否定。人的精神在物的世界里认识自身,而把世界看成是精神的产物,并在认识中达到与精神的同一性,这种做法实质就是把人的发展过程理解为精神的产生和行动的过程,是对人的自我生产的神秘化。

上一篇:谢逸别集版本源流考 下一篇:析《边城》中翠翠的成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