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的未来

时间:2022-10-17 07:43:50

货币市场的未来

2011年,我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企业应做好准备,以应对紧缩的信贷环境。而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十二五”的重点工作之_,在为资本跨境流动提供监管与引导的同时,也对外贸企业CFO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优化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健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环境;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2011年的金融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如何运用金融举措,增强我国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深度、广度和有效度,着力做好金融工作,有力地推进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

1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从启动之初的5个城市扩大至20个省区市,参与的出口企业从365家扩大至近7万家。近两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大幅攀升,预计201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占全部贸易结算额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2.5%升至5%~6%,而2012年这一比例将有望达到10%。试点政策在我国试点地区实施效果明显,但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统一高效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渠道、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欠缺等问题仍待解决。

笔者认为,相关部门或将考虑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人民币结算的主体地位。人民币的流通纳入金融服务体系,可以减少人民币“体外循环”给交易者带来的风险,准确监测人民币境外流通及结算情况。为此,应扩大境内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或者行网络覆盖范围,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纳入商业银行体系,提高人民币清算服务的便捷程度。同时,适度降低准入门槛,给予在华设立银行分支机构提供更多的便利,将其纳入人民币的清算体系。

二是扩大境外主体持有人民币的收益和用途。深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需要进一步增强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人民银行可与境外货币当局协商,允许中方银行在境外的分支机构以及境外银行开展人民币存款和兑换业务。应允许境内行为境外银行提供人民币理财服务,帮助实现其人民币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同时,加快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建立。在符合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建立,使其成为境外人民币的借贷、投资和交易市场,为境外持有的人民币提供存放和流通渠道,创造人民币流出流入的平台。

三是畅通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譬如:与国外央行或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签订清算行协议,解决境外人民币现钞回流难问题;允许国外企业或个人用人民币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和证券市场投资;在国外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充分吸收国家的人民币存量,回流部分沉淀人民币,逐步引导形成离岸人民币利率;允许具有认定资格的国外银行进入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满足其人民币资金头寸调度的需要,降低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保证人民币业务在国外顺利开展。

四是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应考虑将长期以来以外汇及外汇收支作为监管内容的外汇管理框架转变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从制度安排、监管设计上将人民币的跨境流动及境外资产负债纳入监管监测体系,并作为重要的监管内容。按照资本项目、经常项目分设在岸人民币账户、离岸人民币账户,防止人民币账户成为国际游资进出国境的便利渠道,防止国际游资利用境内外两个人民币市场进行套利。

2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虽然中国金融市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存在缺陷和漏洞。那么,我国可能从哪些方面着手积极构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我们可以做出一些推测。

未来,央行与各金融监管部门应充分抓住当前我国金融风险较低、财政状况较好的有利时机,认真梳理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加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以提升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性能力。

首先,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在理顺我国现有金融监管政策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国际金融组织制定的宏观审慎监管措施,明确监管指标,研究建立包括留存资本缓冲、逆周期资本缓冲、前瞻性拨备计提、综合并表监管等在内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体系风险监测与预警机制,加强对金融体系风险变化情况的动态跟踪,从整体上对金融体系运行情况和整体风险进行审慎分析和评估,强化对高风险的快速识别和及时预警能力。

其次,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坚持宏观审慎和微观重点相结合、市场监管和机构监管并重的原则,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状况,督促其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资金运用、加强信息披露,并通过动态资本、动态拨备、杠杆率、流动性等四大监管工具,适时出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总体框架和路线图,推进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的有机结合。

再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市场建设。加快包括支付结算平台、法律法规和信用体系等在内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金融机构的相互关联度,弱化金融主体的“羊群效应”。完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组织机构,进一步推动直接融资的发展,加大金融创新力度,为宏观审慎管理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避免个别机构和个别领域的风险演变成系统性风险。

最后,加强政策配合和部门协调。在目前国内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格局下,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判,加强对金融业务特别是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的规范和监管,促进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协调,推进信息共享,强化金融风险化解和处置行动的配合,在协调配合中深化宏观审慎监管效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同种类金融机构的关联已经常态化,在我国分业监管的前提下,防范危机爆发,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信息共享和监管协调机制,央行在对宏观经济的判断、调控手段、基础数据、管理人才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作为最后贷款人和最后的风险承担

者,央行应该在协调机制中起主导、协调作用。

3 加快推进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工作

“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已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从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十二五”期间的推进会比之前想象得更快。如何把握住后金融危机的契机,设计更精准更系统的顶层制度,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推进这一“国际货币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企业CFO,更应把握这一历史契机,更好地运用外汇工具,促进企业实现国际化、跨越式、一体化发展。

在不到3年时间内,我国已经超越德国、日本,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根据有关国际金融机构测算,到2020年左右,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应成为我国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发展阶段来看,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战略性与紧迫性。

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正处于即将加速的起步阶段,目前特别需要的是一个大的制度框架和阶段性的把握,需要系统的制度设计。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逐渐从经常项目层面向资本项目层面转变。2011年1月,央行又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银行和企业可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是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一次重要尝试。更为关键的信号是,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披露了2011年中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工作重点,明确指出,在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防范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近期,央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对人民币问题做了坦率的表态。他表示,自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逐渐趋向均衡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已建立。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有所减弱,一年升值预期3%左右,是可以承受的,同时这种温和的升值也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目前,人民币汇率已趋向均衡,预计“十二五”期间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比值约在5~6之间。

当前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可兑换的好时机,今后两到三年,资本项目可兑换要走出一大步,“十二五”期间实现人民币基本可兑换。当然,可兑换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资本流动,可兑换后可以有很多名义(如反洗钱、宏观审慎)管理跨境资本流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曾撰文表示,在特定情况下,适当的资本项目管制措施是合理的,并不是不可以管制。

上一篇:从大地震所想到的 下一篇:戎胜文:吃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