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欧洲货币市场发展及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时间:2022-07-17 09:35:49

浅析欧洲货币市场发展及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摘要:欧洲货币市场又称离岸金融市场,是非居民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从事该货币借贷的市场。本文在回顾欧洲货币市场发展历史沿革、总结其交易机制特殊之处的基础上,借鉴其经验,提出了我国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包括金融产品创新、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对国际优质客户的培养等。同时针对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欧洲货币市场 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 风险防范 一、总论

欧洲货币市场(Euro-currency market)是当今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是一种完全国家化的市场,又称离岸金融市场,指非居民之间以银行为中介在某种货币发行国国境之外从事该货币借贷的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的兴起造就了其与传统意义上货币市场的显著区别。欧洲货币市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是欧洲美元发展的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为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今。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为契机,美国连年出现的巨额逆差使得美元大量流入欧洲货币市场。同时,由于石油输出国的连年获利,其巨额资金均存方于欧洲货币市场,而非产油国则倾向于从低贷款利率的欧洲货币市场筹措资金,稳定的供求平衡使得欧洲货币市场日益壮大。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日趋完善,如今欧洲货币市场已经发展扩张至北美洲、拉丁美洲、亚洲等世界各地,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离岸金融中心,对我国而言,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更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

二、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

由于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欧洲货币市场及其交易机制具备以下几点特殊之处:

(一)市场自由

欧洲货币市场由于其兴起的特殊性,不受任何一个国家或政府的管制及税收限制,其借贷用途不受限制,市场信贷风险极大。因此,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巴塞尔委员会)于1975年应运而生。2010年各方代表针对08年金融危机再次达成一致签订《巴塞尔协议III》,强调核心及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各银行设立资本防护缓冲资金,形成了更完善的风险防御机制,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

(二)市场资金规模大

欧洲货币市场资金规模极其庞大,除发展时期积累的资金储备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市场规模得到前所未有的膨胀。欧洲货币市场交易品种繁多,可兑换货币种类齐全,除美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等币种外,发展中国家货币也频繁出现。同时,欧洲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的紧密联系也使得其交易更加灵活、频繁,市场规模与日俱增。

(三)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欧洲货币市场的市场范围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因此也决定了该市场一般从事非居民境外借贷业务的特点。如今,更凭借现代化的网络体系形成了全球性的统一市场。传统的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凭借充裕的资金,稳定的经济、政治环境及专业的金融领域人才仍引领着世界经济。而像新加坡、中国香港、上海等新兴金融中心,通过降低税收、减少管制等优惠政策同样吸引了大批的国际资金在此交易。

(四)具有信用扩张机制

国内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均与欧洲货币市场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市场间相互影响,从而使得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畅流不息。而欧洲货币市场又与国内金融市场有着类似的信用扩张机制。由于其资金调度灵活,进入该市场的存款辗转贷放频繁,构成了巨大的派生资金来源。但由于其数量庞大,资金周转期短,货币乘数难以估量。

(五)独特的利率结构体系

伦敦成为金融中心的历史悠久,是重要的欧洲货币市场中心,其LIBOR报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利率衡量基准。但欧洲货币市场则使用EURIBOR报价,该利率基准由布鲁塞尔的欧洲银行业联盟制定,更广泛的被市场所接受。

欧洲货币市场最初由于缺乏政府管制,降低了其经营成本,可以报出比外币发行国自身更小的存贷利差。如今,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资金流动性加强,欧洲货币市场的存贷利差优势有所削弱,但由于欧洲货币市场的交易者多为政府、跨国公司等高信誉度团体,降低了交易风险,仍吸引着大批交易者继续融入该市场。

三、发展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程逐步加快,我国凭借雄厚的外汇储备及庞大的资本市场备受世界瞩目,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日渐高涨。2008年以来两次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严重受挫,美国经济持续疲软,欧洲各国经济动荡不安,人民币再次被推向世界舞台,而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强有效的推动力。

作为发展中国家,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不仅能够刺激本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更能有效实施对外开放,发展多边经济贸易,融入国际资本的大循环中。

(一)发展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策略

我国香港,上海等地已积极发展成为新世纪离岸金融中心,为我国沿海地区先行试水。离岸金融中心按照功能模式可分为内外一体型、渗透型、避税港型和内外分离型。所谓内外分离型离岸中心是对境内金融市场和离岸中心市场严格分离,即在岸和离岸业务分账管理,以减少境外金融波动对国内的冲击 。由于我国还未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化,离岸与在岸市场尚未严格分离,为维持金融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削弱离岸业务对在岸业务不稳定性的影响,我国现阶段应选择内外分离模式。

根据我国的国情,内外分离模式有利于加强风险防控,减缓离岸市场对在岸市场的冲击,提高国内经济对金融危机的防御性,保证国内金融政策措施的有效施行。同时,可以吸纳其他国家的资金,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均有积极影响。此外,可以通过引进外国金融机构,发展国际信贷业务,积攒我国技术人员的实务经验,弥补我国专业人才匮乏的不利因素。我国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金融创新业务以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严格分离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隔绝由此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正如荷兰ING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师提姆?康顿在ING银行近期的关于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最新研究报告中所言:中国政府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空前波动的时期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尝试。由此,发展我国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1、发展金融产品创新业务

对于离岸金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开发,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周转率,降低机会成本,使得我国跨国投资企业的境外公司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首先,应着力发展对人民币离岸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通过债券、期权、期货、外汇等多渠道开展离岸业务,吸引对人民币有强烈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到我国离岸市场进行交易。2010年8月麦当劳公司首发的“点心债券”,不仅降低了香港囤积大量人民币的机会成本,同时也使得跨国公司自身货币汇率敞口得以对冲,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其次应注重离岸产品与在岸产品的有效整合,通过协同作用将客户的在岸、离岸金融需求有机结合,便于客户对境内外账户的统一管理。同时提高互联网的利用效率,将网络与电信业务相结合,通过电子化的创新服务,为客户提供迅捷个性化的离岸业务。

2、严格控制市场准入条件。

首先,在市场主体的准入原则方面,我国应采取统一的国民待遇,弱化国籍、非居民的差异,特殊情况可采用审慎例外的措施。其次,对于各市场主体应按其性质、特征分类,对不同类别制定不同的准入机制,分类管理。可逐步将非银行金融机构纳入离岸金融市场中,促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最后,应随时跟进市场监管,严格把控市场准入门槛,审慎核查市场主体的自身条件,对市场主体的相关信息实行透明化,防止腐败的滋生,从根源处降低金融风险,维护离岸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

3、加强对国际优质客户的培养

由于我国人民币自由化程度低,对离岸金融市场的拓展起步较晚,国际化不够完善,使得我国离岸业务的发展迟缓,客户资源紧缺,国际信誉度不高。因此,我国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及其跨国公司给予优惠条件,吸引至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并引入竞争机制,防止外国金融机构垄断经营的同时,促进国内离岸金融机构的迅速成长。通过逐步推进市场主体的多样性,吸引国际资本内流,挖掘潜在优质客户,推动我国离岸市场的快速发展 。

(二)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及防范

针对离岸金融市场自身的多重特点,虽然我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政策进行风险防范,但由于我国的在岸金融市场相对封闭,缺乏经验的监管部门未能形成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缺乏对相关高风险业务的应对措施,使得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仍具有颇高的不可控性。

1、市场风险

目前我国实行的汇率制度使得各大商业银行及相关金融机构对利率、汇率的波动敏感性较差。而我国金融衍生品又缺乏创新动力,现有的各金融工具基本沿袭于欧美等发达资本市场,不能与我国自身金融市场紧密融合,使得我国离岸账户完全暴露于风险缺口之下。

离岸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内货币政策效力。当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从离岸金融市场中筹措资金,应用于在岸市场,使得金融政策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离岸金融市场独特的利率结构和较小的存贷利差使得国内商业银行及企业更愿意从离岸金融市场融入资金,使得外汇风险敞口加大,面临更高的汇率风险。而市场上大批投机者更能借此炒作汇率,对国内金融稳定是极大的挑战,同时通胀压力增大,资产泡沫化的风险也相应提高。

对此,首先应注重对离岸金融机构的管理。有关当局可针对《巴赛尔协议Ⅲ》的相关条例制定我国离岸银行管理办法,规定银行资本金及资本充足率,对于外汇业务加强监管。其次,应加强对在岸、离岸业务分离管理的力度。规定每日资金流动总额,对大规模资金流转加以严格监控,减缓对国内市场的冲击,采取逐步开放的方式扩大交易范围,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最后,应积极推动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鼓励创新,创造适应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并注重与国际其他金融市场相融合,吸引更多投资者融入我国离岸金融市场,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

2、政策风险

我国对于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管环节尚且薄弱,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直接规范离岸业务的法律条文追溯到1997年,法律制度相对滞后,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离岸业务的种类繁多,而我国相关政策法规未能覆盖全部,给商业银行及相关企业留有自由发挥余地,滋生了逃税、洗钱等不法行为。

为有效降低政策风险,政府应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明确离岸金融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与国家税法体系相关联的离岸税法体系,保证规章条例的时效性及完整性,使之达到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标准。对于优惠税率政策应加以控制,要维持低于国内及周边国家地区的相关税率,以确保离岸金融业务的可持续性,吸引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投资融资。通过政府出台法规政策、明确市场规则等一系列举措,可以有效遏制违规洗钱等不法行为,同时,应注重国际范围内的相互监督管理,加强合作,联合打击跨国金融犯罪,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及离岸金融市场的和谐有序发展 。

3、操作风险

相关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未能达到应有的高度,配套工具设施不够完备,使得从业人员易发生主观性错误,有较高的操作风险。由于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方兴未艾,相关专业人员配备未能齐全,从业人员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银行相关业务人员素质达不到标准高度,对风险的管控意识尚需加强。

政府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或聘请专业知名人士等方式,对技术人员进行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可派优秀团队与香港、新加坡等离岸金融市场有关当局合作,学习先进业务及工作经验,培养专业素质。在人员聘用上可以优先选择有相关工作经验及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更应注重人员的心理素质及综合水平。引入世界高尖端设备,紧跟时代步伐,启用IT产业人才,将互联网有效开发利用,研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网络系统,以减少操作失误,降低操作风险。

4、信用风险

对于离岸金融市场而言,信息透明度低,信用交易流动性差,没有相关二级市场分担风险,违约成本相对低廉,信用风险难以量化。跨国企业及外资企业内部信息披露不全面,通过高负债经营,忽略内部杠杆,加大公司违约风险。同时,由于管制条件宽松,游资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冲击力增强,易导致更大的市场波动,市场参与者违约可能增强,非法逃汇骗汇的机会成本有所下降,信用风险加大,对国际信誉也有影响,对在岸、离岸市场的稳定性是极大的冲击。

对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信息资料公开化,提高其透明度,便于各界人士监督审查,降低金融犯罪的可能性。对于高杠杆的负债企业加以重点监督,必要时请专业人士指导管理,以免破产倒闭及所带来的连锁影响。对于离岸银行的倒闭清算应制定相关规范步骤,监督银行严格执行退出过程。对资本金进行逐级划分,明确当日拆入拆出上限,对于大额资金跟踪监管,防范风险。离岸银行可通过强化抵押、担保等措施手段降低信用风险。央行应加强对离岸银行存款准备金的追查检测,通过制定适当的货币政策控制风险。

参考文献:

[1]陈焕永,代美芹.离岸金融市场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2]蔺豆豆.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2期

[3]李小牧,于睿.发展中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2005年11期

[4]曾之明,岳意定.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及策略选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5]许明朝,高中良.《论中国离岸金融模式的选择[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第12期

[6]罗国强.论离岸金融市场准入监管法制[J].上海金融,2010年第6期

[7]鲁国强.发展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若干思考[J].理论探索,2007年第6期

[8]刘飞.新形势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及监管[J].企业经济,2012 年第1期 (总第377期)

上一篇:关于SDR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相关问题的综述 下一篇:外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