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家乐拓展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17 07:08:49

有关农家乐拓展研究综述

摘要:农家乐是一种对农村文化资源进行开发使其转变为旅游资源的一种新产业,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中国“农家乐”的建设和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将这些文化运用到经济发展中就需要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农家乐”的定义、特性、存在问题、管理方法以及未来发展做了一些检索和归纳。

关键词:农家乐;文化资源;农业经济;文化管理;文献综述

农家乐使农村文化产生经济效益,对乡村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始于日本的“家庭访问”,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凸显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主题,具有乡土味鲜明、平民性明显、原生美突出、参与性强、消费价格低五大优势,倍受游客青睐。发展“农家乐”不仅可以为城市中生活紧张的人群提供一个放松心情、回归自然的环境,还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

一、关于“农家乐”定义

关于农家乐的概念,因为陶正霞、龚海怒、何红、田喜洲等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以及中国农家乐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有很多的定义,从期刊检索情况来看,有下列概括性强的定义:

杨继瑞和黄善明[1]从四个方面定义了农家乐:从投资主体看,“农家乐经济”的投资主体以拥有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户为主,在不变更土地权属与使用方式的前提下,以自住房屋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投资,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等服务;从经营主体看,“农家乐经济”一般由投资农民亲自经营管理,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亲戚或邻近村民;从经营性质看,“农家乐经济”经营一般都带有“副业”性质,农户除经营“农家乐经济”外,还有土地经营作为其生活的基本保证,这一点有别于专业性娱乐场所或者风景旅游地,即不存在“失地”问题;从经营周期看,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季节性,“农家乐经济”经营淡季、旺季区分比较明显,甚至完全是一种季节性经营。

何红[2]的观点是:农家乐就是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的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和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换言之,“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依托,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田喜洲[3]认为:农家乐的狭义概念是,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广义概念:源于农业的概念,即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广义的农家乐概念不仅包括狭义的农家乐,还包括林家乐、渔家乐等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定位于休闲类,旅游主题既是民俗旅游又是生态旅游,是农业经济与旅游。

综上所述,农家乐是以城郊或乡村的农户家庭为接待单位和地点,以城郊或乡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农业旅游资源、地方民俗文化、周边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以为游客提供住宿、旅游咨询或观光游览为旅游活动项目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它凸现了现代农业旅游自然、纯朴、宁静的主题,满足了人们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的心理。

二、关于农家乐能够兴起和迅速发展的原因

农家乐是在现代旅游者追求“生态”和“个性”多样化的需求下产生的地域农业文化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旅游形式,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农家乐也发展红火,许多地区凭借项目独特,既可游览观光,又可操作度假的优势,开发后都获得成功。显然,农家乐能成功发展起来,实际上是依赖于广深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厚积薄发的。农家乐发展动因可归纳如下:

(一)“农家乐”是我国传统农业与旅游业和谐交融的产物[4]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一直是我国的国策,“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规划的项目。“农家乐”这种模式一方面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既继承了传统农业的自然乐趣与劳动技能,同时又发挥了现代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科技化的优势,将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单一农业耕作经营思想扩展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又成功地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在一起,不仅为农民利用农田、农舍和山水生态资源创造了机会,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推动了农村的分工分业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农家乐”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

工业社会让人们远离自然,城市里邻里间的交流被高楼大厦、冰冷的铁窗所阻塞。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困扰着人们,生活压力沉重。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望亲近自然,舒缓神经。而乡村田园的自然清新以及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加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田园情结”流传久远,也为“农家乐”的产生、发展打上了深厚的历史烙印。

(三)“农家乐”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4]

“农家乐”旅游是农业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传统农业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效益低,经营风险大。开展农家乐旅游,使农业从专注于土地本身单一经营发展到“天———地———人”和谐共存的更广阔的空间,可大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农家乐”旅游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四)农家乐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5]

1.农家乐一般处于都市的近郊,交通便利

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小块时间放松心情,比起长途跋涉、旅途辛苦的旅游来说,它可以吸引大量的客流。

2.收费低廉,能满足工薪阶层及低收入家庭的旅游需要

由于是自家的基本生产资料和闲置劳动力,又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农家乐生产经营成本低,相应的收费也低。

3.自然风貌明显,环境幽雅

农家乐由于未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能保持原有的风貌,加上农家乐自身的建设,游玩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人在花中游,人在画中游的随意、幽雅的环境。

三、关于农家乐的特征

“农家乐”源于我国农耕文化[6],它具有原生、原创性文化的可贵品质,这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学者李饶新认为“农家乐”的特征主要有:

(一)涉“农”性

“农家乐”的魅力,就在于“农味”。所谓“农味”,就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村风情。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乡土文化,农家的春种秋收、田园牧歌、婚嫁习俗等等,都是“农家乐”乡村游所涵盖的内容。涉“农”是“农家乐”的根本特性,“农家乐”因涉“农”而存在,因涉“农”而精彩,因涉“农”而引人。

(二)纯朴性

中国几千年农耕社会的勤劳简朴、热情好客、邻里守望、积善积德的纯朴民风,在广大农村得以延续。“城里人”进村,首先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纯朴民风和生活气息。显然,拥有一段真感情,带来一份好心情,这就是“城里人”乐此不疲“农家乐”的不了情。

(三)互动性

“农家乐”重在参与,除了能让游客欣赏到民俗表演的过程外,还要让他们参与到一些当地的民俗表演中,共同感受快乐的气氛,在参与中比较地区见文化的差异。这些参与性的旅游活动不难可让游客获得新的感受和得到休闲的乐趣,还课增长见识,积累经验,达到怡情益智的效果。

四、关于农家乐发展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探析

由于“农家乐”旅游是主要由农家来经营的,烙上了很深的农耕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印记,因而在经营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有的学者着眼于“农家乐”旅游的大方面总结出问题所在,有的学者从个案中细小处提取不足,虽然切入点有所不同,但都提到了一些阻碍农家乐发展的共同的症结,现总结如下:

(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旅游生态环境退化

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只有制度健全了,发展才能做到规范、有序、健康。目前很多地方在“农家乐”旅游的发展规划中缺乏全局和长远的考虑,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在产业政策上也缺乏倾斜和扶持,有些地方虽然也根据本地情况制定过一些标准,但都未能全面推广,这都是不利于“农家乐”长远发展的。例如: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农家乐”发展中具有先天优势,长丰、广德等地也的确做出了一些特色,但在经验总结推广上却没有统一的设想,仍是各自为政[6]。由于中小城市“农家乐”旅游产品可替代性强,经营中存在季节性特点(旺季、淡季),容易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导致有些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经营管理不善和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经营管理水平不一,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各地政府介入程度不同,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使得其管理体制不健全。中小城市的“农家乐”旅游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另外,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造成服务程序不规范和服务质量不过关,非标准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家乐”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经营者经营理念落后,产品缺乏品牌特色和文化内涵

“农家乐”旅游的经营者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经营理念相对落后。目前,“农家乐”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农民,因其文化素质不高,加之小农思想影响,使得农民的思维特征偏于实用理性,其往往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却无视社会经济效益,对于“农家乐”旅游的发展缺乏全局和长远的考虑。多数经营者只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加以美化和修饰,造成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雷同[7],品牌意识淡薄,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往往局限于做农家活、吃农家菜、观农家景,只能提供一般的住宿和餐饮服务,却忽视了对乡土风情、民俗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缺乏品位和个性化色彩;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缺少健康的娱乐休闲项目和健身的参与性活动及文化的学习性活动。因此,地方特色突出不够、同构性发展现象非常严重,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需求,而旅游产品的同质竞争激烈,也会导致削价竞争现象严重,这类状况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游状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

(三)项目建设盲目,缺少统一的科学合理规划

中小城市“农家乐”旅游开发项目盲目,缺乏统一规划,从而导致开发景区商业化和环境污染加剧。由于经营农户缺乏对地理位置、自身资源、本地政策、市场需求、基础设施的调研,尤其是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导致所开发的旅游产品没有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有些地方在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片面追求规模大和现代化,不仅脱离了“农家乐”的内涵,而且破坏了环境协调,再加上相关配套设施不足,导致环境受到污染,这就降低了旅游吸引力[10]。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中小城市地区缺乏对旅游发展进行总体规划,那就更谈不上“农家乐”旅游的专项规划了,缺乏对当地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系列、乡村民俗等方面进行合理论证[11]。

(四)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卫生安全保障

由于“农家乐”的经营主体绝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地点多处于近郊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让游客得不到相应的服务,影响了旅游者的出游热情。在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步道、观赏休憩、旅游厕所、消防、垃圾收集等设施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卫生条件欠缺。由于中小城市农村卫生基础条件本就欠缺,加之经营者受其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的限制,使得“农家乐”旅游卫生存在问题。如厕所简陋且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卫生保证;厨房缺乏基本消毒设施,生食熟食混装,烹饪过程粗简等。二是安全方面存在隐患。中小城市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与农民的淡薄经营意识,使得“农家乐”旅游缺乏安全保障。如过多的家用电器使得简装改造的家用房用电负荷增加,极易漏电走火,缺乏消防意识和必要的消防设施;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也缺乏必要的措施[8]。随着游客大量的涌入,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环境卫生条件越来越脏乱差,环境污染严重,甚至还有少数经营者认为,农村旅游越土越好,越是环境脏的地方越是返璞归真。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很好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家乐”的发展。

(五)经营管理人才欠缺,管理模式不统一

“农家乐”投资少、规模小、门槛低,使得“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上。“农家乐”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处于粗放式经营状态。这种情况导致“农家乐”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不能把握全局和谋求长远的发展,各个区域的“农家乐”在管理上主要是农户凭主观意志在进行自我运作[9],难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与方法。各地政府介入程度不同,管理水平不一,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

五、关于“农家乐”发展对策

我国的“农家乐”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些方面还不成熟。要使“农家乐”健康长久的持续发展下去,就要弥补其不足之处,突出特色,科学合理的管理。对“农家乐”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对策:

(一)规范化——规范管理体制,实行经营集约化

规范管理体制、实行经营集约化,促进中小城市“农家乐”旅游不断成熟和完善。从政府方面来讲,一是制定“农家乐”旅游的经营许可、土地审批、价格税收、安全卫生等政策;二是重点加强对农家乐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保护、治安安全方面的行政管理和监督评价;三是应该对其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政府拨款。从整体上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授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宣传促销。从“农家乐”旅游经营者方面来讲,一是要做到“四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经营许可证)俱全;二是做好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日常经营管理;三是突出抓好培训,强化服务规范,以优质服务吸引广大游客,为中小城市“农家乐”旅游健康发展的营造良好氛围[16]。必须围绕“游”这一中心发展相关产业,让游客吃出特色,住出品位,买得放心,玩得开心,也就是要把“农家乐”旅游变为综合旅游。

(二)特色化——注重品牌形象建设和开发特色产品

发展“农家乐”旅游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突出“农”家特色的培育,注重“农家乐”旅游的动态开发。许多地方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节庆活动,如民间传统娱乐舞龙灯、风筝节等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要把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培育转化为特色旅游景点。这有利于开发出独特的旅游产品,提高当地“农家乐”旅游的不可替代性,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农家乐”旅游产品的设计突出生态性、自然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加强其自然乡土气息的营造和农村民情风俗文化环境的渲染,少点“洋气”,多点“农趣”[12]。用创意创造特色,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把旅游景点打造为精品[13]。充分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用“特色”这块招牌树立起“农家乐”旅游的品牌形象。注重对“农家乐”旅游的品牌建设,提高“农家乐”旅游在旅游客源市场上的知名度,从而增强“农家乐”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合理化——旅游项目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15]

在“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中,规划滞后带来的结果要么是资源破坏,要么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或低水平规划的开发容易形成盲目性,导致破坏性。那么,因地制宜地设置旅游项目,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突出特色、集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地域差异、特色文化、民族文化差异是“农家乐”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所以要做到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农村应加速“农家乐”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农家乐”旅游基地。科学制定规划、合理进行开发,能够保证“农家乐”旅游发展更加规范有序。

(四)完善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载体而开发的旅游产品,交通建设、水电供应、卫生等设施和服务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加强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水平是“农家乐”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要从基本的吃、住、行等方面入手,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卫生、舒适的住宿业;因地制宜、灵活轻便的交通业等[14]。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方面,要增强“农家乐”旅游整体素质,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服务。努力使“农家乐”旅游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提高“农家乐”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为广大游客提供卫生、安全、高水平的旅游环境。

总结

当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向产品和服务的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冲击》一书中写道: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商家将靠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取胜。“农家乐”就是一种体验经济,它的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通过对“农家乐”的发展进行检索发现,大多文献都是对它的定义、特色和存在问题的研究。目前,我国的“农家乐”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它的存在是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一个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环境来释放压力,舒缓心情。而“农家乐”的出现正是为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所以它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农家乐”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理念落后,没有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而且许多地方的开发项目都很相似,没有利用好自己的特色,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缺乏卫生安全保障。检索到的文献虽然也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但是并没有对如何提供这种体验服务、如何科学的管理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模式,这也是关于“农家乐”发展研究的欠缺之处,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继瑞,黄善明.“农家乐经济”健康发展的思考[J].决策咨询通讯,2004,(2).

[2]何红.从休闲旅游到生态旅游-分析国内农家乐的发展趋势[J].当代电大,2003,(1).

[3]田喜洲.论“农家乐”旅游经济[J].农村经济,2002,(1):61-62.

[4]陈乃哲,刘聪,周欣.“农家乐”旅游产业开发与拓展的路径选择[J].农家之,友,2008,(18):11-13.

[5]陶正霞,黄国庆.关于“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的探讨[J].广西农学报,2007,(4)

[6]李饶新.农家乐的本源与创新[J].上海农村经济,2008,(9).

[7]龚海怒.“农家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8-50.

[8]王红,张松林,陈粉丽,等.“农家乐”开发经营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279.

[9]胡晓青.现阶段农家乐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6):100.

[10]皮玫瑰,邹新树.“农家乐”产业功能及其可持续发展初探[J].2008,(4).

[11]李云霞.旅游景观规划的内涵、原则和内容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7,(7).

[12]江山.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5).

[13]廖静娴.“农家乐”旅游研究综述[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1).

[14]蒙睿,周鸿.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15]俞芬,千怀遂.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2):106-107.

[16]张雯,张广胜.以“农家乐”为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3).

[17]王百明.浅谈农家休闲游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9,(5).

[18]Kulay,K.TheNewEthicinAdventureTravel[J].TheEnvironmentalJournal,1989

[19]InskeepE.TourismPlanning一Anintegrated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pproach[J].VanNostrandReinhold,1991.NostrandReinhold,1991.

上一篇:小议会计准则对融资决策的影响 下一篇:内蒙工业旅游开发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