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7 06:48:49

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发其创造潜能是关键。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用科学发明史例启迪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重视学生质疑,宽容学生的错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14-01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在科学方面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探究过程与思维方法、科学情感与精神以及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合理性认识与决策能力。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学习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其科学兴趣,精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进而开发其创造潜能,唤起创新意识。具体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用科学发明史例启迪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给学生介绍一些先进的科技发明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了解科学发明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科学发现的成果及应用,科学家研究科学的初衷与结果;科学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困惑;科学家的爱国情感与道德观念,他的历史地位与荣誉等。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现一个科学家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是人而不是神。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消除科学家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学生才有努力争取成为科学家的奋斗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

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始于人类活动中的真实问题,没有发现问题就不可能形成探究意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练就的仅仅是解决虚拟问题的能力,自己却不会发现真正的问题。真正的、有意义的问题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而产生的。因此,教师需要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多结论的问题,鼓励学生全方位思考,开拓创新,全面总结。

三、重视学生质疑,宽容学生的错误

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有时甚至会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学生诸如此类的行为或许会影响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安排,打乱教学计划。此时,必须引起教师的注意,因为学生的质疑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识结构的建立,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巧妙构建情境,适时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意识地朝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这时就需要教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错误,不能讽刺、挖苦,要想到或许“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的基础上。以亲身经历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儿童的思维源于其动作。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其思维发展是极为有益的。小学科学课中实践活动比较多,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只有亲力亲为,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创新的快乐。正如陶行知先生曾批评的一般,小学教师习惯于制作“标本”,而我们的小学生需要观察的恰恰是自然界中活的生物活动,这种“僵尸陈列所”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创新思维,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及其习性。这样,学生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较为直接的感官认识,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其创新积极性。

总之,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者的重要历史使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与建设者,承担着民族兴亡的重任。科学教师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乘着新一面课程改革的风帆,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置于教学活动的首位。

参考文献:

[1]张民选,慧中.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陶行知等.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上一篇:关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政治教学中的... 下一篇:谈教师课堂教学导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