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亟待提高

时间:2022-10-17 05:37:52

农村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亟待提高

儿童文学被称为幼儿身心发展的启蒙文学,但农村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文学常识少、鉴赏水平低、教学技能弱;造成的原因有观念的滞后、价值观的偏颇、专业知识的薄弱、课程设置的不当;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幼儿教师自身加强学习,社会提高准入标准,政府健全培训机制。

儿童文学素养 现状 原因 对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与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识字少的局限,使他们不能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的直接读者,而要将不识字的幼儿引领到文学世界中去,就需要幼儿教师用自己广博的儿童文学知识激起其兴趣;用绘声绘色的朗诵、声情并茂的讲解、入情入理的分析带其走进作品,进而与作品所展现的富有童趣的生活,塑造的人物产生共鸣;更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在体验、操作中得到发展、提高。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

幼师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应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二是应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和必要的改编、创编能力;三是应具有朗读、讲述、表演以及相应的组织教学技能。

一、现状分析

1.文学常识少

笔者在教学中曾要求学生先观看小班儿歌《三条鱼》的教学录像,然后设计一个完整的活动方案。请看学生拟定的活动目标:

乐于参加游戏并感受游戏的快乐;

尽情地表现小鱼儿在水中游的优美;

培养幼儿大胆地表现一条鱼的孤单感和许多鱼在一块玩的快乐感。

从中不难发现,这位学生拟定的活动目标未能抓住儿歌节奏明快、趣味性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等特征组织幼儿开展活动,忘了节奏、韵脚和童趣是儿歌的三大突出特点,甚至弄错了活动类型,将文学活动定位为游戏活动。在培训时,我们还对来自全市的279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行了调查,发现83.4%的老师说不清儿童文学发展的状况;79.8%的教师积累的可以和幼儿分享的儿童文学阅读资源少而陈旧;54.5%的教师弄不清儿童文学作品的体裁及特征。可见农村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常识少之又少。

2.鉴赏水平低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儿童文学欣赏也就是对儿童文学作品整体性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儿童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是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引发的一种审美活动。它要求鉴赏者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生活体验,充分发挥个人的审美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体验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并通过挖掘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但部分幼儿教师,由于所掌握的儿童文学常识少,加上阅读面窄,直接导致了他们的鉴赏水平低。

(1)有的幼儿教师对作品的整体功能挖掘不够

儿童文学的内容涵盖极广,包括认知知识、社会知识和语言知识,幼儿通过学习可获得知识启蒙、智力启蒙、人生启蒙。知识启蒙仅是儿童文学作品的表层功能,通常表现为让幼儿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获得某些信息,学习某些知识经验、懂得某些道理,掌握某些词句,也就是让幼儿获得较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而智力启蒙和人生启蒙则为儿童文学作品的深层功能,主要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潜能。如谜语歌《月亮》:“有时像香蕉,有时像圆盘,白天看不到,晚上才出现。”不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对于训练儿童的推断能力和联想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但在幼儿园的文学欣赏活动中,教者往往多注重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情节容易忽视文学作品深层功能的发掘。如在儿歌《好朋友》中,茶壶与水杯,钥匙与锁,桌子与椅子,雨伞与雨鞋,这一对对事物之间不仅是经常生活在一起,而且没有利害冲突、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有的教师只引导幼儿从经常在一起的角度去理解、联想事物之间的关系,导致幼儿思维单一,使得不少幼儿认为碗和桌子、老虎和狮子、鸡和虫子、狗和骨头等都是一对好朋友,这种理解就只停留在原作的表层处。

(2)有的教师对作品的价值取向拿捏不准

儿童文学作品向孩子进行的教育具有多元价值。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意境美;其次是多功能的认识价值:科学知识的、人际关系的、行为品质的;第三是促进想象力、创造力、情感体验等审美心理发展的价值。有位老师在围绕童话故事《老鼠娶新娘》组织活动时,就将重点放在了鼠爸给女儿挑选新郎上,于是乎,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次又一次重复:太阳乌云大风围墙老鼠猫的故事情节。而生动的传说故事、动听的民间童谣、久远的娶亲习俗及故事中所蕴含的“世界上没有最强的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有相互学习才会变得更强大”的哲理则置之不理。

(3)有的教师则对作品的迁移点把握不当

儿童文学作品向孩子展示的是建立在他们生活基础之上的间接经验,如何将这些间接经验和孩子直接经验联系起来就成了文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迁移”也就应运而生。在活动中,教者引导孩子组织与作品重要内容有关的绘画、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向孩子提供一个将文学作品经验迁移到生活中、并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有机结合的机会。只是有的教师在进行“迁移”活动时总是对作品中的“迁移点”把握不当,常常用朗诵、讲述、角色表演代替了事。如童话故事《老鼠娶新娘》,大多数老师都采用角色表演的方法进行迁移,而应彩云老师则抓住作品中“新娘”挑选世界上最强的“新郎”这个“点”,引导孩子说说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如何将自己的短处变为长处,并用成语“扬长辟短”作结,孩子受益匪浅。

3.教学技能弱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者要“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这就要求教者在开展文学活动时,不仅要有较强的鉴赏作品的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设计组织能力,但在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再现作品能力差

由于大多数幼儿识字有限,因而教者在组织文学活动时,首要任务就是将优美的文学作品选择恰当的方式传承给孩子――再现作品。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在再现作品时,一不善讲、二不会画、三不敢演。有的幼儿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满口方言,读儿歌没有节奏和韵脚;讲故事,平平淡淡,既没有语速的变化,也没有不同角色的模仿;诵散文,没有意境和画面。

(2)设计组织能力弱

要开展一个幼儿文学欣赏活动,教者除了具备较好的再现作品能力外,还需要较高的活动设计组织能力。因为在设计活动方案时,教师要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总目标、年龄段目标的要求制定恰当而具体的文学活动目标;要选择能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还要考虑与内容相适应的活动方式等等。而在实施活动时,还需要老师的过渡与衔接自然流畅,整个活动才会融为一体,犹如水到渠成。

请看一位教师设计组织的大班散文欣赏活动――《落叶》:

环节一:导入。采用师流的方式进行,从现在是什么季节谈起。

环节二:学习理解作品。以朗读为主,先听录音朗读;再听老师示范朗读;接着老师带读;最后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环节三:散文仿编。

这种以读、讲为主的活动方式在农村幼儿园十分普遍。今年,笔者有幸带学生在一所市级示范幼儿园实习,听了几堂文学欣赏课,老师设计组织的活动流程也是大同小异:或看视频听故事,偶尔提提问题;或是老师带读,幼儿跟读;或是请大班幼儿情景表演,再说说看到了什么?什么“理解体验作品”“迁移作品经验”这些环节都束之高阁,幼儿没有了语言表达、没有了亲身体验、没有了想象……他们怎么走进文学作品?怎么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其“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从何而来?还有的老师在组织活动时特别喜欢让幼儿分角色扮演,常常是将原作品草草读一读后,就要孩子分角色表演,流于形式,注重表面的热闹,实际上幼儿的语言、思维难以得到提升,美的熏陶更是无从谈起。

(3)创编作品能力低

幼儿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结构类似、内容相关联的作品,在开展欣赏活动时,除了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节奏美之外,还可引导幼儿进行仿编、续编或改编,以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有的教师连原作的内部结构都难于弄清,更不用说指导孩子开展有价值的创编活动了。

请看一位教师对散文诗《落叶》的创编指导:

师: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看见了?把它当做什么?

幼1:落在汽车上,被小蚂蚁看见了,把它当做被子。

师:真棒!表扬他。

幼2:落在板凳上,被小蝴蝶看见了,把它当板凳。

师:真好,想象丰富。

幼3:落在花儿上,被蜜蜂看见了,把它当蜂蜜。

……

这位教师根本不了解创编活动的组织程序是由准备、讨论与示范、幼儿想象仿编、串联与总结几个环节组成的。

另外,是对原作的结构与句式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原作极富想象力,动态感强,在孩子的奇思妙想里,落叶是扇子、发夹、板凳、饼干……所以小蚂蚁把落叶当小渡船,小鱼把落叶当降落伞,其间还采用了比喻手法,利用落叶外形与渡船、降落伞的相似性打比方,而教者对所有孩子的仿编都一味叫好,没有考虑其构思是否与原作相符。

二、原因及对策

1.原因分析

(1)观念的滞后

我国幼儿教育的历史尽管已有百年,但直到现在,在不少国人的心目中依然存在着,幼儿园里带孩子只是母亲、祖母或保姆带孩子的职能的一种替代或延伸的错误观念。即使在家长素质日益提高的当下,依然有人认为幼儿教师,不需要多少知识,只要认几个字,会拼音、会数数就行。这种错误观念导致部分幼儿教师对儿童文学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忽略对儿童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2)价值观的偏颇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更加关注幼儿素质的提高,但是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素质主要表现在美术、音乐、舞蹈等一些比较外显的素养上,导致目前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偏颇――流于追求形式,急功近利。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的从胎教抓起,更多的是从幼儿园抓起,只是他们抓的是孩子的弹、唱、跳、画,于是乎只见幼儿学弹琴、学唱歌、学画画、学跳舞,不见幼儿诵诗文、讲故事。社会家庭的这种追求又导致幼儿园不得不将弹、唱、跳、画、等作为自己的特色课程,否则家长不买单,幼儿园的生源就有影响;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也不得不将应试人员的弹、唱、跳、画等特长放在首位,而很少将儿童文学素养作为考察项目,更为严重的是还给培养幼儿教师的大中专学校提供了一个错误导向。

(3)专业知识的薄弱

“幼儿园的阿姨”“多才多艺的美女”“其他教师都可以代替的教师”,从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这些称呼中不难发现,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较低的。国家虽将幼教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提升为专科,但学习幼教者仍多为年纪轻轻,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学习一般,进入不了真正象牙塔的群体,显然他们的人格、心理教育、文学素养都亟待提高。有的农村幼儿园,因为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请一些外出打工回家生孩子的年轻女孩当教员,她们一方面哺乳自己的孩子,一方面看管他人的孩子,这群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的“教员”,其儿童文学知识的广度、深度可想而知。

(4)课程设置的不当

北京师范大学王根泉教授说,“目前中国高校中文系坚持开设儿童文学课的不到9人,还在坚持儿童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也不到15人。再不引起重视,10年后,儿童文学教学研究将在中国高校断绝。”中文系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的现状如此,幼儿教学专业(中专)开设的儿童文学就更少,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学校的这些做法让一些学生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该课程的学习。

2.改进策略

(1)个人应加强学习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使我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他建议教师“读书,读书,再读书。”幼儿教师的群体特征决定他们必须读书,并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学以致用,只有读书,才能使幼儿教师文化知识薄弱的现状得以改善,才能使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充实、丰盈。而文学素养的提高非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需要长期的涵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读一些有关儿童文学理论知识的书籍,以便弄清儿童文学的定义、特征、功能、地位及历史发展;还要多看看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佳作赏析方面的书,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更要多读名家名篇,从名家名篇中吸收“养分”,以丰富自己的教学素材。至于读书方法:分享式阅读、对话式阅读、问题式读书、研究式读书、累计式读书都很好,而读写结合更是人人称颂。

(2)社会应提供准入标准

在我国,要想成为律师、医生、会计、设计师等均要参加严格的考试,专业水准之高是大众认同的,因而从业人员也相当珍惜。但是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却相当低,且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根本就无法请到有资质的幼儿教师。因此我们的政府部门首先应该提高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尤其是对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最好能制定出比较具体的考核要求,如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就可从阅读量、鉴赏能力、创编能力、设计组织能力等诸方面拟定相应的要求。其次还要像查驾照一样检查幼儿园的办园资格、教员的资质,不符合要求的应坚决取缔,以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3)政府应健全培训机制

“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国家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从去年开始启动了免费农村幼儿教师“转岗培训”项目,深受广大农村幼儿教师的欢迎,“没想到,我们也能走出园门,参加学习。”这是培训学员的心声。只是这种培训的力度有待加强、质量有待提高、形式有待完善、内容有待调整。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亲临教学一线,调查了解一线幼儿教师的需求及学习条件,然后制定出适宜的培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幼儿教师指导纲要(试行).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对高校ACESS教学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中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