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大名著错字

时间:2022-10-17 05:26:36

中国五大名著错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因为汉字难写,极具个性和艺术性,因此才有了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凭写字就有饭吃的人群――书法家。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书写错别字最多的人群并不是作家、记者,而是书法家们。不过,书法家写错别字很多时候具有主观性,属于“有意错”,与文字工作者的“无意错”完全不是一回事情。

“无意错”是因为书写者一时大意或真的搞不清而写了错别字,“有意错”则不然。因为书法家不是不知道一个字应该怎么写,并非“没有文化”,而是出于某种艺术或文化上的原因,故意把字的结构打乱,笔画写错。正因如此,不少人并不认为书法家写出的“错别字”是错别字,反而觉得是一种意境,一种艺术。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这里找出五大最有典型性的著名“错字”,其中就有几个“有意错”的“错字”,供大伙一览。

天下第一错字――“避”

悬挂于著名景区承德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的门匾,边框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内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若仔细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字下部多写了一横。

之所说这个错字是“天下第一”,因为一是名气大、影响广,二是由皇帝生造的,确确实实写错了,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那么此字是谁人所写?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于康熙五十年。

康熙多写一横,臣僚们应该当即就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说错?于是将错就错把匾挂了上去,一直挂到今天。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景点旁的“花港观鱼”碑,同样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笔。碑上“鱼”字的繁体“”下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清初统治者对汉文化不够重视),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其中是否有缘故呢?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上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他有意少写一点――三点成“水”(旧时三点代表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生活了。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在”

错字如果是“有意错”,大都附有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左边有一“风流宛在”匾额,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是其为了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大文豪欧阳修所书。“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多了一点。

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位“风流太守”,与善解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结下了不少韵事。

刘坤一有意把“流”字少写一点,“在”字多写一点,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真是极富哲理。

这样的错,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道四。它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的“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风”的古体“”字和“月”字各自去掉外部即剩下“虫”和“二”)两字,奇思巧想如出一辙。

出现最多的错字――“明”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江苏省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孝陵,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景区门口的文物标志牌上,“明孝陵”写成了“孝陵”;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

前者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人所题,其人姓名不详,但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

这两个“”与少一点的“鱼”和多一横的“避”不同。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些“”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帖中,“明”字便写成了“”。

“”是国内景点出现最多的错字之一。除上面提到的明孝陵外,在四川省成都市著名的武侯祠内有“良千古”的匾额;成都市新都区的宝光寺有“光世界”匾;山东省济南市的大明湖门牌同样写成了“”。

除了书法家的刻意为之,“”字的出现还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如在清代,把“明”写成“”的现象很多。为什么?因为清代文字狱很厉害,当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认为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者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章”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是这样写的: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了最上面的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的“曰”字里。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了写错字的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韵味的错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田)”。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出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故人们非但不说它们是错字,反而在明白后连连叫绝。

对于孔府的这两个错字,据说皆是“神来之笔”,系仙人、高人指点。

相传在五代残唐之时,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孔府,看到了府前写的“富”字,便把“富”字宝盖头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方是持久之道。

“章”一竖通天,又是怎么一回事情?据说与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有关。当年纪晓岚应邀给孔府写楹联,但“章”字就是写不好,写了多遍皆不满意。纪晓岚索性放下笔,去休息了。不一会儿进入梦乡,纪晓岚看到有一老者在他写的“章”字上画了一笔,成了“破日通田(天)”之状。纪晓岚当即醒来,得了灵感,挥毫泼墨,把“章”字的一竖写出了头,这下意境立刻全出来了――“文章通天”,用在孔府的大门上再贴切不过。

类似的错字还有很多,国内很多景区都能发现,细心的朋友在旅游时稍为留意一下便能看到。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以上的这些错字从文字书写规范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问题字,但并不代表没有文化内涵。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这些错字才为人们欣赏和津津乐道!

上一篇:青春物语之魔女的“诅咒” 下一篇:阿根廷:我的名字叫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