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素养

时间:2022-10-17 05:16:37

走进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素养

一位哲人带着他的学生漫游世界后,坐在一块荒地上休憩。哲学家若有所思地问弟子:“如果一块荒地上长满了杂草,你们如何做呢?

一个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足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说:“用火烧也是个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笑一下。

第三个说:“撒上生石灰连根都烧掉。”

哲学家站起来说,你们回去吧,按照自己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见我,除掉的,就不用来了。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他们都没能用自己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令他们惊讶不已的是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地边上立着一块木牌,上面有这样一句话:“想要根除荒地的杂草,就在上面种满五谷。”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在学生的心田里播种美德长满五谷,那邪恶之草便没有生长的环境,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心田里长满五谷?我们想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民俗、诗词歌赋、孝文化。

一、调动学生兴趣,苦练钢笔字

我自幼喜爱书法,从教以来,练字不辍,对写字的技法颇有心得。如今我的书法爱好亦有“用武这地”,辅导课上,看到学生一双双渴望而又热切的眼睛,我似乎又找到了初次走上讲台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指导学生成立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小组活动: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体增加了学生的审美,王羲之的人品影响了学生的心灵。

二、乡风民俗育心灵

乡风民俗是地方历史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学生长期在这种传统民族文化历史的浸润下,自然而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罗庄特色,在专业老师带领下,我们学生如鱼得水般对本地“陶瓷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罗庄陶瓷发展的历史,了解罗庄的过去和现在,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传承了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利用多方面教育资源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三、让“孝”扎根心灵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渊源,她像一朵奇葩馨香了炎黄子孙的美丽人生,并以此为基成就了古老的五千年文明。临沂王祥故里,孝文化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充分利用校本教材《书韵》中“二十四孝”的故事,培养学生孝心。“冬日乡屯鱼鲜见,王家逸事亦奇哉,解衣竟向池中卧,泼刺双鳞跃上来。”这首感人肺腑的小诗记述了东晋王祥卧冰求鲤,孝奉百般虐待他的继母朱氏的动人故事,时光走过了1600个春秋,但孝圣王祥的至孝善举却一直深深地感动着孝乡人,并奉为传家之宝,代代相承,致使这里民风淳朴,文明和谐。王祥故里的临沂二十中学,开展孝道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了“生命教育缺失,感恩教育缺位,心理发展缺憾,习惯养成缺漏”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强化学生“致孝博爱,孝爱并行,孝在家庭,爱在校园,感恩父母、老师,回报社会”的意识,使孝道教育根深沃土,生根发芽。

四、经典诗文诵读,提升学生文化品味

经典诗文是酒,历久弥香,优秀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青少年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因此,抓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古诗文,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点内容。

(一)编写教材 教材编写本着“六二二制”原则:诗占六成,词占两成,古诗文占两成。在探索实验的基础上,编成《诗韵》、《书韵》两书。《诗韵》主要收录古代优秀诗、词、曲;《书韵》收录古代美文。

(二)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并且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他看来,讲学问修养,必须要读诗。“诗歌是人类的母语。”

七年级:每周诵读二首古诗词。八年级:每周诵读二首古诗词,一篇美文。九年级:美文鉴赏。

学期末,精心排练“经典诵读”节目,在学校“艺术节”上展示。诵读 《论语》《道德经》。《论语》作为孔子及其弟子关心治学、从教为政、品德修养、思想方法等方面的言论,言简意赅,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同学们生在“圣人故里”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不懂《论语》枉为圣人故里人。

为此学校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即便是课间也能举目见《论语》,再加之每天诵读积累,更使得同学们能知之、好之、乐之、行之,实实在在地学会做人。

一系列的活动,正是在学生心田播种五谷,正是我们让传统文化渗透学生心灵的目的之所在。从而让语文素养得到明显的提高。

上一篇:兴趣·积累·自信·收效 下一篇:初中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