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隐性课程的开发方向探讨

时间:2022-10-17 01:22:42

高中地理课堂隐性课程的开发方向探讨

摘要:2012年广西全面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就课程资源而言,地理隐性课程资源相较于地理显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则显得非常薄弱,地理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文章着重选取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方向进行研讨,对桂林市高中地理课堂进行调查,研究课堂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寻求充分开发利用课堂隐性课程资源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课堂;隐性课程;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11-03

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是全面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和载体,是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因素。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的正规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课程。其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侧重于对教科书上知识的“灌输”以及对学生的“训练”。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较,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和合作,重视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但是两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二者虽在学习形式、地点、时间、内容、方式载体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互补长短,都是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而开发的课程资源。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重点

2012年广西正式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本课题基于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发展需要,结合桂林市部分中学的实际情况,采用普通问卷调查方式,对高一年级学生展开“关于高中地理课堂隐性课程实施”的调查,以了解桂林市高中地理课堂隐性课程开发现状,有针对性地指导隐性课程真正走进高中地理课堂。

国内目前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行为形态的隐性课程。行为形态的隐性课程资源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教学内容、语言、方法以及教师的人格、教学方式等,对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等意识形态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隐性资源。笔者从行为形态隐性因素出发,着重调查、研究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人、教学内容、语言、方法等隐性因素对学生所形成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自我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调查研究概况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调查问卷主要包括: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指向;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方式的心理需求;学生愿意参与何种形式、何种主题的地理活动以及影响学生地理学习的因素等内容。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桂林市普通高级中学的高一年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7份,回收率91.3%,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回收率达87.6%。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学生对于周边许多地理事物形成的原因很感兴趣,比例高达67.5%,仅有5%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经常与身边的人谈论当今环境问题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42.5%,不常讨论的占40.0%,基本不讨论的占17.5%;70.0%的学生表示对家乡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非常关注,只有10% 的学生表示不常关注。据此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拥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对于家乡的地理环境变化比较关注;能够较好地与身边的人谈论当前环境问题;学生对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解释身边常见的地理事象,体现出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与责任感。这表明高中地理学科教育虽然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但是地理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已得到较好改善,顺应了地理课改潮流,为广西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平台。

笔者还对学生进行了“向身边的人展示自己地理知识”的意向调查,只有22.5%的学生表示有兴趣,有意向给身边的人展示自身的地理知识;37.5%的学生表示不想展示;40.0%的学生表示在必要时刻可以向身边的人展示自身的地理知识,但是不会主动展示。这说明学生对自身地理知识信心不足,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极影响需进一步加强。

根据表2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猎奇心理比较强,75.0%的学生表示希望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多讲一些地理方面的奇闻趣事,同时学生对当前地理学的前沿动态和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也比较感兴趣,二者的需求比例分别达到40.0%和42.5%。这表明学生对于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有很浓厚的兴趣,对身边的地理事象也很感兴趣,希望能够了解周边地理事象的发生机理、机制,也反映出当前地理课堂还没能够切实地“以学生为中心”,没能够很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有25.0%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围绕教材,对课本上的地理知识稍作深入扩充。对于参与地理学科类的活动,学生表现比较积极,40.0%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有45.0%的学生虽没有表示非常愿意,但也表示愿意参与到其中,只有15.0%的学生对于这类活动持可有可无态度,至于明确表示不愿意参与的为零。这表明学生对于课本的实记类知识不太感兴趣,适当的地理学科类活动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另外,通过对教学建议方面的调查,大多数学生表示希望开设野外地理考察课、地理社会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建议开展一些地理知识竞答活动以及地理模型设计等校园地理活动。这说明学生对于地理实践类的课程很期待,希望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等途径优化地理课程,反映出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实践类课程。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自己地理学习有重要影响的因素,首先是“地理教师的教学风格”,其次是“师生关系”,再次是“班风学风”,最后是“课外活动”。表明地理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学生地理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能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品德意志、价值观等人格心理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保证师生之间沟通的平等地位,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取得高效率的前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给学生以奋发的学习动力。

四、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建议

通过分析调查,可知桂林市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行为形态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还不够,其地理课堂中教师个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学生价值观、世界观意识形态起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教育需要加强。笔者针对调查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地理教学应重视指导学生开展地理观察、实践、探究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景环境,指导学生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能力,把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自主、积极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具有更强劲的生命力。

2.地理教师要以身作则,良性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用新闻、报纸等身边的地理事象,结合当前国内外地理类时事,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分析、探究发生在周围的地理事象。地理教师的行为习惯作为一种隐性因子,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来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

3.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的资源。地理教师个人的综合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资源,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入钻研地理教材,灵活地采用各类教学模式与方法,要大胆尝试创新更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师更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地理素养,加强对新课改的理解,在提高自身地理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积极深入地推进新课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地理课程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常莉.地理课堂隐性课程的发掘[J].教学与管理,2012(16):98-134.

[2]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论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98-101.

[3]王宏宇.中学地理隐性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韩翠萍,张重阳,张雅雯.新课程理念下的隐性地理课程探究[J].科技信息,2012(20):130.

[5]张兴.新课程背景下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4):137-138.

上一篇:任务驱动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各层面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