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之比较

时间:2022-10-17 12:03:10

中美两国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之比较

摘要:随着美国社会的变化,美国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由于国家对教育追求的目标和强调重点不同而在教育质量和社会需求之间摆动,形成了美国教育改革特有的“钟摆现象”。与美国相比较,中国有着不同的国情。纵观中国这几十年的教育改革,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历史根源分析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否会出现像美国那样的“钟摆现象”。

关键词:“钟摆现象”;教育改革;中国国情

20世纪50—90年代的四十年间,美国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现象,美国教育家丹妮·里威奇教授把它称作“钟摆现象”,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来回摇摆和循环交替。尽管这一现象在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美国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加典型和彻底。

一、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的起源

当今社会中的“钟摆现象”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育界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对它的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学者都曾进行过阐述,他们认为教育在某一矛盾的两极之间所发生的摆动现象,就是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我们要了解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就要从美国的教育改革说起,从20世纪50-90年代的四十年间,美国教育界掀起了六次改革的浪潮,其中的四次改革最能突显美国教育改革中的这种“钟摆现象”。

1.新课程运动:这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从20世纪50年代所提倡的“生活适应教育”转向“天才教育”,强调基础科学知识,加速人才的培养,因此这次改革重在强调教育质量。

2.生计教育运动:20世纪70年代,美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社会矛盾加剧,政府为解决社会失业危机在教育领域发动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生计教育运动,改革的重点在于就业技能的培训,开始从重视教育质量转向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

3.恢复基础运动:生计运动实行以后,美国出现了诸多的教育问题,教育质量普遍下降。因此,这时期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的重点回到基础学科,主张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强调对读、写、算等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实质上是又一次对教育质量提出了要求。

4.学校教育与工作需要相结合运动:这次运动的教育目标包括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顺利过渡,信息技术的培训以及强调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这说明教育改革的重点又开始倾向于对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技能的训练,而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则下降到次要地位。

从上述四次典型的改革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一直遵循着教育质量—社会需要—教育质量—社会需要这样一个目标模式。这样,我们对美国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可以理解为美国政府和教育家为解决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促进教育的发展,把教育改革中所强调的重点在教育质量和社会需求这对对立的教育要求之间来回转换,形成的一种类似钟摆的摆动现象。

二、教育改革中“钟摆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根源。在这里我先简要介绍其产生的原因,随后通过中美两国的比较来具体分析由于两国多方面的不同使中国不可能出现美国那样典型的“钟摆现象”。

1.从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与其社会制度有关,是社会矛盾的产物。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受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制约的,并且服务于社会。当社会需要发生变化,教育就会发生摇摆。

2.从教育内部的管理体制上看,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与其教育管理制度有关。强调地方分权的国家与权力相对集中的国家对教育的影响必然不同。

3.从历史根源上看,由于各国的历史根源不同,导致各国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

4.从教育改革本身看,教育改革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改革与改革之间内在逻辑一致性的丧失,导致阶段目标间的不协调,甚至导致目标的摇摆。

三、美国与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之比较

由于具体国情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的教育体制与美国有很多差异,美国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中国的教育改革能否呈现出像美国教育改革那样典型的“钟摆现象”呢?

1.从中、美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进行比较。长期以来,美国社会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改造社会最好的途径就是改造教育,所以整个美国社会都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每当社会发生危机时都期望从教育改革中找出良方,让教育积极地适应社会需要。但对于中国而言,救国良方是发展经济而非改造教育,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当然就不会在教育质量和社会需要之间来回摇摆。

2.中、美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之比较。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分权制。美国各州和地方当局拥有高度的自,长久以来形成的“自由”观念使整个美国社会都反对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过分管制,这种观念使得在教育领域反对任何试图强求一律的改革主张。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就不会像美国那样混乱和摇摆,因为教育改革的基础统一、稳固。而且,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权力分散,这种模式就逐渐形成了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和个别发展,使美国教育缺乏一个共同的目标和规范体系。而中国则恰恰相反,长期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我国倾向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步、一致的发展,而忽视了实践能力、个性、创造性以及个别的一般发展,这虽然有着极大的弊端,但它毕竟使得中国教育有着明确的共同目标和规范体系,在这种共同的目标和规范体系的支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则免于混乱和冲突,即使出现教育的摇摆现象也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内而不像美国那样典型和彻底。

3.从中、美历史根源方面进行比较。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社会历史较短,这两个显著的特点都是中国所不具备的。中国大部分人口都是本土人口,安土重迁也几乎都是世代居住于某个地方,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大规模迁移也多是在本土以内迁移,而不像美国大多都是外来移民人口。然而,中国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源远流长,经过长久的积淀和传承,使整个社会持有相同的文化信仰,也形成了相同的文化背景,不会像美国那样拥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上的先天不足与我国有着本质的区别,尽管随着改革开放、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异质文化不断涌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仍然能使中国形成一种能统摄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文化体系,去同化和吸纳那些外来文化。而且我们深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社会主流价值思想,中国这种稳定的居民群体和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反映在教育领域就使中国的教育改革自成体系,不容易受到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过分影响,使我国的教育改革能根据自身的国情稳步进行,教育稳步发展,而很少出现混乱和来回摇摆。

4.中、美教育改革自身之比较。先看美国,美国的教育改革总是因为改革目标的不确定性导致改革与改革之间内在逻辑的丧失。与美国不同,中国在几十年的教育改革中,稳扎稳打,逐步前进。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有明确的改革目标,并随着不断的探索而呈现出按着既定目标稳步向前发展的态势。不仅如此,从世界范围上看,我国的课程改革属于中央集权型的,由教育部和中央主管部门颁发各级各类学校指导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如此一来,使各阶段的教育改革都有了统一目标的指导,而不会出现阶段目标间的不协调,另外这种统一的标准和目标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对改革进行适时地监控和调节,一旦教育改革中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就立即做出调节,使其与总目标一致,这样一种强有力的保证势必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在无统一的改革标准状态下的混乱和摇摆。

5.中、美特殊国情之比较,中国的教育思想发展相对美国比较滞后。近代以来,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二战”以后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拥有雄厚的国力去搞教育实验、研究教育思想、发展教育理论。再看中国,近代以来,国家破败不堪,国人只顾民族解放,很少关心教育。而且,中国在思想上长久以来的专制也使中国不具备像美国那样宽松的学术环境,思想不够解放,不具备像美国教育界那样对教育的批判态度。因此,研究教育思想和教育问题的经济实力不够及没有足够宽松的学术环境成为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在教育理论和思想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没有百花齐放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当然就没有教育改革中的混乱和摇摆,因为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是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中国的教育改革缺乏这种多样性的理论基础,只会是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2]桂宇波.透视美国教育钟摆现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杨爱程.美国课程改革中的“钟摆现象”[J].教育评论,1987(5).

[6]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训[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一篇:浅谈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班主任的管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