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格障碍为视角对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归因分析

时间:2022-10-17 10:59:31

以人格障碍为视角对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归因分析

【摘要】主题四精神病学连环杀手现象的最佳解释视角中介绍的人格障碍亦被称为精神病态人格或社会病态人格,主要指早在幼年就可能出现的并长期延续至成年时期的对他人权益的完全漠视与随意侵犯的一种行为模式。根据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所列出的七项中以行为人具有较强攻击性、行为不受控制、缺乏自然情感等为主要特点,其他也表现为不知愧疚、高度冲动、做事不计后果。本文以人格障碍为视角对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归因分析,以近年来我国刑事犯罪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身负十三条人命的“杀人狂魔”成瑞龙为例,在全面收集犯罪人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成瑞龙的犯罪行为进行归因分析,最后针对此类型犯罪提出预防与控制建议。

【关键词】;人格障碍;犯罪行为;心理学

一、犯罪人个人基本介绍

成瑞龙1973年出生于广东省连州市一个小乡村,在2009年南昌警方使用技术侦查手段抓获他并于2010年被执行注射死刑。

(一)童年时期

犯罪人在其早期成长阶段对其影响最大的应为其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在这个时期的教育与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瑞龙幼年成长时期在家庭环境方面对其有最大影响的是其父亲。他的父亲是他所在村的村长,作为一村之长,父亲对人对事都比较公正,为人也比较刚直,对成瑞龙十分严厉,从小对他的教育多为惩罚性的,少见说服、劝导等柔和的方式。成瑞龙在童年时期就经常和父亲较真,因为成在外面做了错事回家迎接他的都是父亲严厉的惩罚。童年时期,成瑞龙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他自身和父亲教育方式的双重作用的产物,一方面父亲直接肉体性惩罚的教育方式作用在成瑞龙身上,得不到他预期的教育的效果,反而让成瑞龙形成了叛逆的性格,让他以更加过激的行为来回应父亲对他的惩罚。

(二)青年时期

犯罪人的童年时期可以说是其以后犯罪行为的产生的缘起性时期,这个时期各种因素对他的影响是综合性的。童年时期的成瑞龙已经养成了一种反叛的个性特征,是一个有着极强控制欲的人,希望在他所生活的领域里掌握绝对的控制权。他的青年时期,应该是一个对他后来走上犯罪道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时期。这段时期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两件事就是被学校开除和参军被拒。在他看来,他很敬爱和尊重的老师将他从学校开除,还有各项条件都达标的他却不能如愿参军,这让他产生了对社会的厌恶和排斥情结。在成瑞龙十四岁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还有一位潘姓比他稍大一点的同学,也通过向他传授犯罪技巧、鼓动他去做一些违法的事情的方式对他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成年时期

成年时期是成瑞龙犯罪的集中高发时期。早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树立了一个观念就是“干点违法犯罪的事情钱来得快点”,结合本人两次在法院刑庭和检察院公诉科的实习经历来看,这个观念是绝大多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人都有的,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讲,就是一种做事不计后果、冲动的表现,也是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

二、犯罪人主要犯罪事实

公安部于2009年5月20日了佛山市公安局有关成瑞龙基本信息的A级协查,当年5月底南昌市公安机关通过技术侦查手段发现在押的名叫“周全”的罪犯和公安部的有关成瑞龙的个人基本信息基本一致,随后佛山市公安局组织警力赴南昌将成瑞龙抓获归案。

成瑞龙的逃亡生涯长达十三年,这十三年中他从未想过要去投案自首,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犯下的罪行很严重,一旦被抓住了等待他的无疑就是法律的惩罚,因此他只能选择逃避,躲避警方的追捕。成瑞龙被抓后两个月佛山市警方公布了他这十三年逃亡生涯的心理历程,从他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识到自己失去了很多,找不回人性,找不回家庭的温暖,找不到社会的关爱,这些也表明成瑞龙是有一定悔悟能力的。

三、犯罪行为的归因分析――以人格障碍为视角

在犯罪人格理论与精神病质的介绍中提及的的精神障碍之诊断与统计手册(DSM: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目前最新的DSMIV列举了297种心理/精神疾病的名称,症状与诊断标准。所有的症状诊断被分别归入五个维度,代表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的不同方面,在DSMIV的第二轴人格障碍与心智残疾之中分化的怪异人格、戏剧化人格、焦虑人格三个不同的群,三个之中戏剧化人格群包括了四种人格障碍:人格,自恋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本文述及的型人格障碍是为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的类型,据有关数据显示,人格障碍的患病率目前在部分发达的国家可达到9%,在我国台湾地区则可以达到0.3%,并且在我国刑事犯罪领域被判刑的犯罪人群中约有10%具有人格障碍的特质。对于型人格障碍的成因,目前仍处于无法解答的状态,可能是遗传或教养因素,这类人群的特征就是对自己的犯罪行为缺乏悔悟与认识能力,自然地带有很强的攻击性,并且不能感受他人的情感与痛苦,极度的感情缺陷。本文中研究的成瑞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定为具有人格障碍的,在前面对他个人的基本介绍以及主要犯罪事实的概览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证明成瑞龙具有人格障碍:第一,患者15岁之前,有过品行障碍发作的证据。成瑞龙在童年以及青年早期,就出现过盗窃、打架等暴力行为,可以认定为符合这一标准;第二,不遵守法律及社会规范,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足以导致被逮捕的行为。这一点从前面成瑞龙主要犯罪事实概览中我们就可以得到印证;第三,冲动,事先无计划。这里可以从他意识里固化的“干点违法犯罪的事情钱来得快点”的观念得出;第四,欺诈。表现为反复说谎,用假名,为自己的利益或者快乐而欺骗他人。这一标准我们可以从成瑞龙在十三年逃亡生涯中多次用化名最后导致他几近忘了自己真名,以及他在20岁第一次因盗窃被劳教,释放后面对妻儿作出的重新改过的承诺而后马上重返犯罪道路的表现中可以得出。第五,易怒的、具有侵犯性的,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斗殴或者富于攻击性。判定成瑞龙符合这一标准最准确的应该是他在后来被警方抓捕过程中多次开枪将民警打死可以得出。

下面以人格障碍为视角对于成瑞龙的犯罪行为进行归因分析。

首先,源自先天的问题人格。人格障碍的成因目前还无定论,有理论认为或是遗传与教养因素。结合成瑞龙来看,他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一系列人格问题,譬如他生性顽劣,好打架,经常对抗他的父亲还有老师,在早年就表现出一个“问题少年”的特征。由此,可以初步认为在其人格障碍后期形成的原因中,他自身先天的问题人格可以成为一个“奠基”性成因。

其次,家庭微环境的影响。在前面介绍成瑞龙个人基本信息时可以看到,在家庭环境方面对他有重要影响的就是他的父亲。父亲在成瑞龙起初成长时期就习惯性的通过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他,这种恶性的家庭微环境还有他父亲“负的”教育方式对正处于极具塑造性的未成年时期的成瑞龙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成瑞龙自身来说,他从小身边就没有一个可以对他进行有效教育的人,在早期他的发展就处于一个失控的状态,也就是延续着他先天的问题人格在发展。

最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社会大环境影响对于成瑞龙来说主要应该是在其成长早期,比如本文前面提到的,发生在他青少年时期的在学校被他敬爱的老师开除、参军遭拒,这两件事让他产生了对社会极度的厌恶情绪,而在他成年以后更多的还是他自身的原因,源于他缺乏对自然情感的洞察与感知能力。

总之,外化的环境影响对成瑞龙人格障碍的形成的作用是微小的,但也是应该予以考虑的,尤其是其家庭对他不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其他社会外在对他的不良影响。

四、预防与控制建议

对于具有人格障碍的人,他们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任何对这类问题研究的最终目的都应放在如何预防和控制此类人格障碍的形成,降低他们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可能。

但是从人格障碍的发病机制来看,它的成因多因为遗传等先天性因素,人格障碍和基因的突变存在某种关联,这也不能绝对认为仅仅单一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应考虑在其中。因此,对于人格障碍的预防与控制,一个方面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有一个在他早期成长过程中可以对他进行有效教育的人;另一个方面要加强监控和辨别,特别针对于那些因罪入狱的刑事犯,因为对于人格障碍者他们并不能从他们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刑罚惩罚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威慑与教育反思功能,因此辨别出的可能有人格障碍的罪犯应该重点加强心理矫治,弱化惩罚,全面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上一篇:参与机制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 下一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