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化元素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10-17 10:40:42

古典文化元素教学改革论文

1古典文化的意蕴引导

想象力——古典文化的解读——更深层次理念的挖掘,通过这三个步骤实现古典图形与立体构成形式的结合。

(1)想象力。

通过对古典文化图形的创意想象,从不同的构成形式的表现体系结合平面图形的文化含义,进行有意识引导的创意想象,将古典文化图形中的某种抽象意蕴和美感转为形象具体的造型显示,同时表达出一定含义和理念。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关于创意的构图,强调其传达方式最关注的是立面的结构形式,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归根结底始终是纯粹的立体点、线、面的方式。创造的灵感来源于想象力。绘画、音乐、艺术都是最能触动人们想象力的创作活动,在立体构成课程中需要通过对传统图形想象力的发挥引发对立体构成种结构的艺术效果的创造。

(2)古典文化解读。

运用想象力塑造构成形式离不开对社会、人文的理解和解读,将古典元素与造型结合同样也离不开古典文化的解释贯通。民族图形作为古典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一种是通过同音的通感连接,形成图形与代表寓意的连接桥梁。如“阳”与“羊”的三阳开泰“,鱼”与“余”的年年有鱼“,盒”与“和、合”的和合二仙等,显而易见对同音的通感妙用正是图形在现代设计中应用的常有形式。是另一种载体是对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对意境的表现和展现,文化是对历史、社会情感的抒发,意境是思想的融合和发散,一般在表达方式上多以间接、婉转表达,因此在立体构成形式上,具有象征隐喻的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整个造型结构、基调,更强调主观的感悟和发现,透露出了设计者的情感倾向和思想深度。例如,中国传统图形——“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富足的美好意愿,学生的立体构成作业“年年有鱼”就是采用了年年有鱼的图形寓意,取其“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鱼趣”的寓意表达延伸出该立构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整个设计充满童趣和生活的惬意之情,赋予了古典图形传统吉祥之外的时代气息。以古典图形的意与立体构成社会、时代性构成方式的结合,是现代立体构成课程中值得探讨的方法。

(3)更深层次理念的挖掘。

在立体构成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古典图形的运用,让学生了解构成形态的外在形式是内在含义借以表达的表象,真实需要展示的是创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在含义。而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图形,题材广泛、风格多变、层次分明、结构感强、寓意丰富,寄予了众多美好的象征意义来。意义高于图形本身,这正也是历代沿传下来的古典图形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将古典图形与立体构成教学实践相结合,需要指导学生首先去提炼和重构古典图形的形,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探寻和挖掘隐匿在图形身后的寓意。对美的追求是心之所向,是不限历史、不限种族、不限古典、不限国籍的,古典图形富含的吉祥美好蕴意使的立体构成的设计更具文化和创新价值。学生作业“画屏——江南”立体纸构成的四个立面与画屏的四面结构融合,一面一幅场景描绘,面与面相互联合形成立体形式的连续变化,描绘出一幅江南五谷丰登、鱼米之乡的富饶想象场景。

2艺术的升华

立体构成的作业一般作为作品,而不是艺术品,而要具有艺术品的价值需要将感情元素融入与作品中,表达一定某种思想情华才能称其为艺术创作。从自然之形到意识之象,进而成为艺术,正是设计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理解、对历史的敬仰实现的艺术升华与飞跃。这种审美仪式兼具理性与感性的认识,艺术创作需要表现时代特征,也需要反映文化领域。立体构成与古典图形的结合作为实践教学内容,透过表形构成的方式,营造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意境,感受到一种传统东方气息的传承艺术,反映出中华古典最淳朴的吉祥含义和文化融会。

3结语

现代设计课程在新技术与新观念的冲击下需要不断地进行拓展、改革、创新,立体构成课程中构成内容与构成形式同样重要。以往的立体构成课程着重于空间形式的拓展、创新,其实构成内容的革新更有利于学生设计思维的开拓和发展。以古典文化元素为构成内容是因为古典文化内在表现出的艺术本质来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多彩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所特有的特色和意义,此类图形艺术的开发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文化的拓展与开发,富于感性情感和理性思维,从而在立体构成课程中营造出对生活体验更清澄的顿悟,对文化更深刻的体现。古典图形融入立体构成设计中最难的是把握古典传统图形的神韵,并能够不露痕迹、顺畅地将其融入到构成的结构设计之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古典图形艺术中形态和寓意的引用,较好认识理解,也较好把握,但这种引用只是一种表层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终于新形式的创作,更重要的是需要老师指导学生摆脱表象看实质,穿越古典图形的表层形式进入其代表的精神象征。将古典图形的精华与西方思想兼容合一,实现艺术多元化的融合,在时代特性与历史文化中找到平衡支点,实现艺术的升华。

作者:王小妍 赵占西 单位: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机电工程学院

上一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下一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