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7 09:34:09

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几点思考

随着世界范围内数字时代的到来,大众的阅读方式已经从传统纸介质向新兴媒体转移,顺应时代潮流向数字化转型已迫在眉睫。数字出版,从进入人们视线以来,被各出版社在未来发展规划中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有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网络出版的销售额将占到出版产业的50%,而到2030年,90%的图书都将是网络版本。

当前,推动数字出版发展面临极为有利的条件。大方向上看,从中央到各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此高度重视,大力倡导发展数字出版产业,这给行业以极大的信心。笔者看来,传统出版社进入数字出版时代,要迈开实践的第一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基本点——转变服务观念

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不可逆转,传统出版社必须认识到,传统出版企业不仅是纸介质内容的出版者,也是数字化内容的传播者以及数字化用户的服务者。产业链终端的用户是服务对象,来自于终端消费市场的需求是至为关键的突破口。

“80后”代表作家韩寒,在起点中文网上发表新小说《他的国》,进行收费阅读,每千字的价码是8分钱。这对于受众来说是不折不扣的一种内容定制服务模式。内容脱离实体限制,购买实体转变成为免费获得服务或购买服务。

因此,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有符合现实的发展路径:传统内容出版商数字内容制作商数字内容生产商数字内容提供商数字内容服务商。转变的核心就是服务,既服务于知识的创造者,又服务于知识的使用者,服务的质量决定了规模价值。

出发点——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数字时代的来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出版社作为内容提供商不能因技术落后而站在技术的对立面,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本意为“信息技术”,出版的内容是信息,最好的方式是用“信息技术”让它插上翅膀。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出版社高度信息化的前提下的。究其根源,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业务运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出版社对内容资源的整合程度与利用程度,因为内容资源正是出版社最重要的和最依仗的信息资源。

从传统出版转型到数字出版,作品的数量是非常关键的。如果读者在这方面没有大量可选择的内容,他们就养不成一个转移到数字出版平台的习惯。网络发展得非常快,传统出版社的市场一直没有兴起,关键的问题还是数量。几乎所有的内容提供商都认识到,谁的内容资源更丰富,整合能力更强大,谁就能控制市场。由此,作为上游的出版机构应加快产品和资源库建设的数字化步伐。据统计,截至2011年6月,全国已有90%以上的出版社在利用方正的数字出版系统出版电子书,既有名牌大社,也有一批中小规模的出版社。这无疑是出版社全面开展内容资源数字化的有力信号。

反观出版社的产业规划,单纯的图书产品数字化绝不是理想的数字出版模式,改变产品的生产方式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改变做书是编辑单个文件的过程,将它改变为做数据库的过程,不是做单个文件,而是在协同做库,而这也正是需要信息化的支撑。所以说,现在传统出版社可以从整合原有资源,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入手。

关键点——建立互惠共赢的联合

单个传统出版社大多不具备数字出版产业生产能力,难以实现和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阅读需求。

一方面,新技术的运用在市场占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出版社要通过技术服务商的核心技术带动新闻出版生产力实现质的解放与飞跃。因此,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和技术服务商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二者通过横向联合实现共赢互惠的模式是实现出版数字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命题。在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对分成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出版方和内容提供方将在实际出版中获得不低于60%的分成。利润分成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数字出版行业环境,提高内容供应商的积极性,有利于从根本上扭转行业发展格局。这无疑为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发展开创了一条可循之路。

另一方面,全国各出版发行集团、大型出版发行机构、出版社的纵向联合也是业界内最有效的资源整合。2008年4月,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揭牌。这是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聚合全国优质的出版资源,以先进技术标准和完善的数字化出版方案,搭建的全国最大的数字出版网络平台——中国数字出版网。此举标志着由传统出版经营模式向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正在加速。

重点——坚持“内容资源”的优势

不管是传统的纸质出版,还是未来的数字出版,“内容为王”始终是出版业的重要法则之一。在数字时代,信息量的大小是吸引读者的前提,信息内容新颖则是吸引读者的关键,而决定阅读率高低的是内容的创新。不论你推出什么样的数字产品,高质量内容永远是制胜的法宝。尤其像传统出版的大量学术类的著作、工具书,如果推到数字市场的不是这些高质量的产品,我们很难想象转型之后的局面。一些内容提供商已意识到内容资源独有性和集合性的价值。2008年2月,中华医学会以3年2400万元的价格将旗下近200种期刊的电子版权集中授权给万方数据,联手打造中国的医学在线出版业务。

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内容资源已经形成明显的分野:一边是传统出版业安身立命的版权图书内容,一边则是草根创作的海量内容资源。前者因传统出版单位具有的丰富内容版权、作者资源以及品牌效应,正在数字出版中通过衍生、替代产品得以延续。因此出版人并不悲观:“硬件我们不占优势,但内容优势还在,有这么大的使用客户群以及根植市场的品牌,这些都不是朝夕之功。传统出版业的优势不会一日尽失。”而对于后者,海量存在并快速生发的数字时代的新内容,我们既要看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关注度,也要从专业出版的角度认识到它“失编辑”的状态。而传统出版社的价值正在于对内容的把关、选择、编辑、整合,即专业出版人员的编辑素养和编辑能力有效地保证了数字内容的质量。

在传统出版社内积聚着很深的文化沉淀,或是已广被大众所认可的品牌效应,这些积累都是无可替代的,运用数字化手段发挥这些内容资源的优势是传统出版社发展道路上的关键。

难点——建设人才队伍

数字出版是一个横跨出版和互联网等领域的交叉行业,要逐步培养建立起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既要有纯技术专业人才支持,也要有懂数字出版运营规律的专业编辑人才。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出版业最大的危机不在“金融”上,而在“人才”上。如果人才跟不上,不与世界接轨,那么即使迎来春天也会是个“倒春寒”。

传统出版社进行数字出版的长远战略规划,一定要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坚持把发现、凝聚“懂出版、懂数字”的优秀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二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通过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法律法规、编辑加工、市场开拓、数字版权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培育数字出版时代有文化创意、技术管理、营销能力等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建立准入机制,积极引进在数字出版业运作方面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人才。

科技进步带来新闻出版业生产力、生产方式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进程不可逆转,谁拥有新资源新技术,谁就拥有市场,拥有未来,传统出版社应把握趋势,主动求变,通过市场实现互惠共赢,通过数字核心技术带动出版生产力实现质的解放与飞跃。

(作者单位系鹭江出版社)

上一篇:盘点2012创意三间房 下一篇:桔槔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