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传统生态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17 02:24:46

中国社会传统生态研究论文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即便是在今天,城乡边际虽已模糊,但13亿人口中,农民人数依然占了多数。更为重要的是,广大的农村人口大多数生活于农耕文明传袭下来的传统中,即养儿防老,缺乏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保障。新农保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型养老观念,配置出一种新型的、普适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现代化的、普惠性的制度体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传统生态,是社会进步。

按照这一农保制度的要求,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一个都不能少,实现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以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按照指导意见,新农保的试点将于今年启动,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在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至于养老金待遇,则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这意味着,这一制度将使农村中的每个老人都能享受到有保障的制度性老有所养。

这一制度和先行一步的城市社保制度对接,将形成一个完美的社保覆盖网,惠及全体国民。

从文化传统而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传统养老观念的升华。大同社会是中国儒家宣扬的最高理想社会,体现在社会保障上就是“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但是,这样的理想一直都是难以实现的乌托邦。因为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明清时代,统治者根本匮乏执政为民的思想,更没有公共财政的概念。因此,对于小民,统治者只有“皇粮国税”的榨取,哪有国家财政去反哺民众?2006年,中央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民背负数千年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这是传统的消解;而新农保制度的筹划成行,则是农民权利的确认和解放,使中国社会从城乡二元结构的权利不对等蝶变为平权普惠的公民社会。

就现实意义而言,新农保不仅实现了社会公平,而且有助于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难题。据统计,中国社会60岁以上的老人人数早在2005年就达到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相比西方国家的“先富后老”,中国老年化社会是尴尬的“未富先老”。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靠子女养老已经是不可能的社会现实。在此情势下,必须有可靠的社保制度支撑,实行“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才能破解这一难题。相较于城市,农村养老的问题更为严峻。新农保制度,为破解农村老龄社会的挑战提供了有效的办法。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大力拓展农村市场,激活内需消费能力层面,农村市场是现在和未来的主战场。按照经济学常识,只有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居民才敢于消费。就此而言,新农保制度也是提振农村市场消费能力的催化剂。

当务之急,在于落实新农保试点。而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责任中,公共财政的及时足额介入是确保新农保进行下去的关键。否则,如果国家补贴跟不上,集体补助也就成了泡影,个人缴纳岂不成了商业保险?所以,新农保能否按照设定的路线图进行到底,公共权力的支持和公共财政的跟进至关重要。

上一篇: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研究论文 下一篇:义务教育学校绩效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