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1:35:12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科学论文 绝对优势学科 相对优势学科 学科结构相似性

[分类号]G311

科学论文被世界各国广泛用作科学技术产出的一类指标,科学论文的学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体系的状况和特征,同时也是表征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国际大型文献数据库的开发和成熟,特别是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SSCI)的推出,许多学者采用文献数据库统计数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绩效、结构及影响力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社会科学文献数据库的开发也逐渐繁荣,为研究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影响力提供了数据基础。范并思利用报刊资料索引文献数据指标,采用文献数量和增长率等定量方法研究了中国1978~1995年社会科学以及学科结构、增长及其变化。一些学者利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数量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及2l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科学生产力及影响。莫作钦利用408种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文献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1996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状况及其学科发展态势进行了揭示。蔡曙山采用国家社科规划申报项目数据分析了各省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科研生产力。

不同国家或地区对社会科学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有优先和轻重缓急之分,那么对于一个省份来说也应该选择自己优势和特色学科研究领域。选择和发展优势领域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要以之前的优势积累,了解和知道哪些领域具有优势。科研优势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反映,如科研投入中人力投入、经费投入,科研产出中论文产出等,在这些指标中最具有可比性的是论文产出。对于所有的优势可以体现到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和国际上所处的优先地位,这可以通过科研产出指数来测度各地学科结构及优势领域。本文以反映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CSSCI检索系统论文统计数为基础,建立社会科学研究优势指数,借以分析和比较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分布与优势。

尽管科学论文只是衡量科学体系结构的一个方面,但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科学研究学科结构的产量、质量和覆盖面。分析和揭示各地区社会科学研究学科结构分布及优势领域,对科技宏观管理部门来说,可以作到系统规划、突出优势、兼顾一般、协调发展,调整和建设优势领域,对整个国家学科优先领域的选择和科研基金的投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1 数据来源

本论文统计分析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 1998~2004年的数据,时间跨度为7年。CSSCI精选了国内出版的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比较规范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来源期刊,该检索系统具有较完善和规范的学科分类论文省区归属检索系统。

CSSCI根据文献来源分为25个学科,表1给出1998~2004年我国25个学科领域论文数量及比例排序。部分学科进行了简称:马克思主义(简称马克思)、新闻与传播学(简称新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简称图情学)、社会科学总论(简称社科论)、人文地理(简称人地学)、环境科学(简称环境学)。

从表1可以看出:

从25个学科领域7年论文量占全国论文总量比重和排名看,第一位的是经济学,占30.3%,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领头羊,一支独秀成为显学。分列二、三位的是教育学和政治学,各占9.6%、7.1%。有7个学科所占比重不超过1%,分别是宗教学(0.9%)、考古学(0.9%)、民族学(0.7%)、统计学(0.4%)、人地学(0.4%)、社科论(0.2%)和军事学(0.2%)。

所有25个学科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性增长,各领域波动的年份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一方面收录来源期刊数量不稳定;另一方面来源期刊变更所引起的。

2 各地学科优势与结构

2.1 各地优势学科领域

各地的学科结构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科学研究能力,也预示着各地的社会科学体系的发展方向。要对各地的学科领域的地位进行分析,必须求助于全国比较。对某个具体地区而言,有必要对衡量社会科学领域成就的绝对优势学科领域和相对优势学科领域两个指标进行区分。两种优势的界定如下:

在某一学科领域中,一省区的论文在全国论文总数中的份额,这个指标可粗略评估该省区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力量,取全国3l省区中每一学科领域前5位的省区,以定义它在该领域具有绝对优势。测算公式:

在某一学科领域中,一省区论文在该省区全部社会科学领域论文中的份额与该领域中各省区论文总数在全国全部社会科学领域论文总数中的份额比较,这是从学科领域的角度来展示相对优势指数(RCA)。它表明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应成比例地比其他省区做出更多的贡献(发表更多的论文)。相对优势指数的测量方法是:

因此,如果两者的比值大于1,则说明该省区在该学科领域中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比值小于1,则需要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工作。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和测量各地区的社会科学优势学科领域,同时也为了消除各地区年度论文变化的影响,取7年各地区论文数据,分别按25个学科领域进行汇总,按上述的计量方法进行测度。各地区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学科领域如表2所示。

观察表2并分析数据可以得出:

从各地区绝对优势比较看,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在大部分领域占据了绝对优势,这5个省市属于第一层次。很明显,北京在全部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论文产出中占有绝对领先地位,各领域的论文数占全国相应领域论文数的15%~48%不等,没有哪一个省份在任何领域能与北京匹敌。北京在所有领域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不是所有领域都具有相对优势,在管理学等10个领域不具有相对优势。上海在马克思主义、考古学和民族学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在管理学等11个领域不具有相对优势,但具有绝对优势。江苏考古学和民族学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体育学只具有相对优势,在宗教学等9领域不具有相对优势,但具有绝对优势。湖北在管理学等8个领域既具有绝对优势又具有相对优势,但在宗教学等6个领域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广东在马克思主义等4个领域既不具有绝对优势又不具有相对优势。

管理学等16个学科前5名都集中在第一层次,而马克

思主义等9个领域就比较分散,特别是考古学最为分散。

四川、山东、陕西、河南、甘肃、云南和广西分别有4至1个绝对优势领域,其他省份不具有绝对优势领域。这表明少部分省市产出了大部分的社会科学论文,全国绝对优势学科是相对集中的,对于具有绝对优势学科的省市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绝对优势地位,因为这是最具特色的优势。

从相对优势领域比较看,各地区相对优势领域的数目不等,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领域,除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外,其他具有绝对优势领域的省份,他们的绝对优势领域几乎也同时是各自的相对优势领域。对于同时具有两种优势学科的省市,更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特色的优势学科。对于没有绝对优势学科的省份,应该在各自的相对优势学科里发挥力量,使优势更突出。

从各学科相对优势值比较看,社会科学研究能力比较强的省份差异小,而能力比较弱的省份差异比较大,也就是说社会科学能力弱的省份相对比较优势更突出。

中部地区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学、文学、图情学和教育学。而西部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和环境科学,这是西部所处地域环境的反映。

社会科学研究的地区产出与综合性大学和文科院校的地区分布有很强的相关性。社会科学研究产出能力强的省份也是拥有高等院校比较多的。

2.2 各地区相对优势学科领域比较

为了考察各省区相对优势领域在时间上的纵向变化,将1998~2000年和2002~2004年的各省区25个学科的论文数汇总,也分别计算出各省区的相对优势领域。这样可以比较各省区前期和后期相对优势领域的变化。采用蛛网图可以清楚地显示相对优势领域发展的强弱变化。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在东中西省份中各选取一个省份,东部的上海、中部的湖北和西部的陕西。

分析数据和观察图1可以看出:

我国大部分地区社会科学学科保持相对稳定的结构,这种结构稳定性高于自然科学或工程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强的地区学科结构稳定性高于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弱的地区,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研究不发达地区的学科结构更容易发生变动。

上海的民族学、环境科学和军事学相对优势得到加强,统计学、艺术学和文化学相对优势被消弱。湖北的新闻与传播学、统计学和文学相对优势得到加强,而艺术学、宗教学和教育学相对优势降低。陕西的人文经济地理、军事学和管理学相对优势得到大力加强,而体育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相对优势降低。

2.3 各地区学科结构比较

各地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异同和变化可以通过两个指标加以测定:

从表3可以看出:

大部分省份的社会科学学科结构与北京极为相似,这表明我国各地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模式基本相同。只有部分省份如青海、重庆、河南、内蒙古等结构稍有不同。

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较强的省份结构变动度较小,如北京、上海、湖北和广东等;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较弱的省份结构变动度较大,如青海、海南、黑龙江和江西等。

总体上,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变动低于自然科学或工程学科。

3 结论与建议

当前经济学成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中第一大学科,远远超过其它学科。

北京、江苏、上海、湖北和广东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最强的地区,其它地区具有少量的绝对优势学科,每个地区都拥有数目不等的相对优势领域,中部地区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言学、文学、图书情报与档案学和教育学。而西部省份的相对优势领域主要分布在民族学、文化学、人文地理和环境科学。

大部分省份的社会科学学科结构与北京极为相似,这表明我国各地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模式基本相同。全国各地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特色与优势并不突出。

选择和发展优势领域,首先要结合本身具有的学术优势基础和特色。各省区优势领域的存在与各省区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强弱有很大关系,所以各省区选择和发展社会科学,应主要结合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分布力量,特别是各地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结合当地区域特色和社会需求。其次,在选择学科研究重点时,必须确立学科主体研究方向和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在选好方向的基础上,建设和培养学术梯队,没有一流的学术队伍就没有一流的学科,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

以社会科学论文作为测度优势领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论文只是反映社会科学知识的成果形式之一,在社会科学领域,书籍也是反映社会科学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

以科学论文的篇数作为测度优势领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当给予最优秀的具有开拓创新的论文和二流论文以相同权重时,判别论文质量差异的方法是考察论文的引用情况。由于缺少反映各省区各领域论文质量的引文指标,如用引文指标进行各省区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领域的测量,则会更加全面客观和系统。同时在测度各省区优势领域时,如果选用不同的数据库和不同年份的数据累加,测度优势领域,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3、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Citation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另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5、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6、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学生产力/CSSCI

1引言

科学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差别。后者的成果是物质的、有形的,而前者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有形的。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论文、著作、专利;社会科学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则主要是著作、论文、研究(咨询)报告。对于物质生产力的评价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直接评价。而对于科学生产力的评价,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评价。目前,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对它的成果的转化表现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科学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

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生产力是指社会科学生产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在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被SCI录用论文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实践,目前SCI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开始,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依据SCI每年我国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SCI的发文量和被引量统计。这一重大举措导致了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从而在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生产力的发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学引文索引》之后,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相继研制、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国际性的,且不收录中文期刊,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成果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出版的中文期刊上。为了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评价我国的科学生产力,研制基于中文学术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199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以国内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为素材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学开始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CSSCI),1999年经专家组论证,教育部正式批准,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课题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继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盘和网络版,并提供查询、咨询、统计服务(包括网上服务)。CSSCI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CSSCI来源期刊的选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导下、广大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的参与下进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由全国17所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和社科管理专家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领导的参与下,咨询委员会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别在南京、长沙、珠海召开会议,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会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全国社会科学领域1000名教授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评选,最后确定CSSCI来源期刊419种。这保证了CSSCI的科学性、客观性。

表1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

附图

说明:由于少数论文涉及2个学科、作者涉及2个地区,故论文总数略多于CSSCI(2001)论文总数。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以发表学术论文为指标,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结构、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作一宏观描述。

2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及其地区、学科分布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来源期刊为419种,录用来源文献为61492篇。根据CSSCI(2001)数据库,分析、统计得出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如表1所示(见上页)。

3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结构分析

由表1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经济学占30.4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论文学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8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

由表1论文的地区分布可知,2001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质高的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政部门(含所属研究机构)所导致的。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6个地区依次是:上海(9.04%),江苏(7.70%),湖北(6.82%),广东(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它还列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的地区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会科学各学科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表2列出了各学科论文发文量按地区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学科社会科学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市,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

表2学科论文地区发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图

收稿日期:2003-06-09

【参考文献】

1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志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2000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卜卫等.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学生产力/CSSCI

1引言

科学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差别。后者的成果是物质的、有形的,而前者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有形的。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论文、著作、专利;社会科学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则主要是著作、论文、研究(咨询)报告。对于物质生产力的评价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直接评价。而对于科学生产力的评价,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评价。目前,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对它的成果的转化表现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科学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

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生产力是指社会科学生产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在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被SCI录用论文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实践,目前SCI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开始,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依据SCI每年我国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SCI的发文量和被引量统计。这一重大举措导致了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从而在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生产力的发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学引文索引》之后,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相继研制、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国际性的,且不收录中文期刊,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成果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出版的中文期刊上。为了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评价我国的科学生产力,研制基于中文学术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199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以国内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为素材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学开始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CSSCI),1999年经专家组论证,教育部正式批准,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课题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继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盘和网络版,并提供查询、咨询、统计服务(包括网上服务)。CSSCI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CSSCI来源期刊的选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导下、广大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的参与下进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由全国17所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和社科管理专家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领导的参与下,咨询委员会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别在南京、长沙、珠海召开会议,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会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全国社会科学领域1000名教授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评选,最后确定CSSCI来源期刊419种。这保证了CSSCI的科学性、客观性。

表1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

附图

说明:由于少数论文涉及2个学科、作者涉及2个地区,故论文总数略多于CSSCI(2001)论文总数。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以发表学术论文为指标,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结构、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作一宏观描述。

2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及其地区、学科分布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来源期刊为419种,录用来源文献为61492篇。根据CSSCI(2001)数据库,分析、统计得出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如表1所示(见上页)。

3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结构分析

由表1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经济学占30.4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论文学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8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

由表1论文的地区分布可知,2001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质高的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政部门(含所属研究机构)所导致的。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6个地区依次是:上海(9.04%),江苏(7.70%),湖北(6.82%),广东(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它还列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的地区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会科学各学科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表2列出了各学科论文发文量按地区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学科社会科学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市,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

表2学科论文地区发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图

收稿日期:2003-06-09

【参考文献】

1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志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2000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卜卫等.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学生产力/CSSCI

1引言

科学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差别。后者的成果是物质的、有形的,而前者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有形的。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论文、著作、专利;社会科学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则主要是著作、论文、研究(咨询)报告。对于物质生产力的评价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直接评价。而对于科学生产力的评价,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评价。目前,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对它的成果的转化表现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科学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

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生产力是指社会科学生产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在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被SCI录用论文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实践,目前SCI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开始,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依据SCI每年我国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SCI的发文量和被引量统计。这一重大举措导致了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从而在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生产力的发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学引文索引》之后,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相继研制、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国际性的,且不收录中文期刊,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成果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出版的中文期刊上。为了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评价我国的科学生产力,研制基于中文学术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199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以国内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为素材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学开始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CSSCI),1999年经专家组论证,教育部正式批准,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课题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继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盘和网络版,并提供查询、咨询、统计服务(包括网上服务)。CSSCI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CSSCI来源期刊的选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导下、广大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的参与下进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由全国17所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和社科管理专家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领导的参与下,咨询委员会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别在南京、长沙、珠海召开会议,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会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全国社会科学领域1000名教授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评选,最后确定CSSCI来源期刊419种。这保证了CSSCI的科学性、客观性。

表1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

附图

说明:由于少数论文涉及2个学科、作者涉及2个地区,故论文总数略多于CSSCI(2001)论文总数。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以发表学术论文为指标,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结构、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作一宏观描述。

2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及其地区、学科分布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来源期刊为419种,录用来源文献为61492篇。根据CSSCI(2001)数据库,分析、统计得出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如表1所示(见上页)。

3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结构分析

由表1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经济学占30.4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论文学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8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

由表1论文的地区分布可知,2001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质高的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政部门(含所属研究机构)所导致的。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6个地区依次是:上海(9.04%),江苏(7.70%),湖北(6.82%),广东(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它还列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的地区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会科学各学科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表2列出了各学科论文发文量按地区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学科社会科学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市,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

表2学科论文地区发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图

收稿日期:2003-06-09

【参考文献】

1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志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2000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卜卫等.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不过,是在美国,各种社会科学才得到全面的规范化,并具有了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式和内容。也大致是在此过程中,社会科学全面脱离了哲学。

如今,西方学界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全球社会科学知识生产。在1998至2007这10年间,被收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所有社会科学论文中,超过一半都产自北美学界;欧洲位列第二,数约占全世界社会科学已总数的40%。大多数社会科学期刊也都是用英文编辑的。

但正如《2010年世界社会科学报告》所指出的,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世界上其他地区学界对世界论文的贡献在逐渐增加。如果以被收入一些国际数据库的论文来计算,1995至2007年间,中国学界论文生产总量的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

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变化一社会科学摆脱“西方偏见”变得真正具有全球性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下世界面临许多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金融危机、能源安全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人和社会的因素,不可能仅仅通过技术性方法得到解决。社会科学可能会有助于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但前提是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我们在世界范围内需要更多社会科学研究者;

我们需要更多的全球性社会科学理论;

我们需要更多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

我相信,中国社会科学能够对上述三点的实现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政府表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人力和财政资源的全球流动仍然非常有限。与在自然科学上的花费相比,世界各地的政府在社会科学上的花费少得可怜。

今后一些年,西方社会不大可能有能力增加它们的社会科学投入,因此我们只能希望从金砖四国(BRICS)获取新的资源来提高全球的社会科学产量。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自然会把目光投向中国。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可能也必须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将使中国拥有更多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生和学者。从1981年至今,中国高校教师人数剧增,高校的资金来源和制度支持也有了巨大改善,社会科学方面亦是如此。

例如,中国教育部正在大力加强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自1999年以来,已经创建了100多个被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研究机构。这是个令人鼓舞的趋势,既可以促进社会科学研究者之间的内部竞争和争论,也可以促使社会科学研究者、决策者和市民社会三者之间进行竞争和争论。

后者尤为重要,因为中国正在发生的许多变化都需要得到社会科学界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想到的很多问题――高速城市化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移民、养老金体制改革、法治问题、多元社会中的和谐秩序,以及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等等,都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全面关注。

因此,难怪中国政府近来表示,对于教育下一代而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为了理解当下这个全球化了的世界,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还需要更有抱负的研究纲领和更多的努力。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在全球层面上提出理论、发表洞见。

我们需要一种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它应该超越国家,从全球视角看待问题。

西方学术体制里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空间可供发展全球性社会理论,于是这里的问题是:中国新兴的社会科学体制是否将有能力为应对这些挑战做出贡献?

近年来中国向西方社会科学持一种开放态度,这很重要

最后一个日益迫切的需要就是,更好地整合那些跨学科和超越旧的东西和南北之分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科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意味着,现在或许有更多空间以创新的方式发展社会科学。这种创新的发展方式不会受到学科界限的阻碍,而后者恰恰是西方社会科学目前的特征。

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国向西方社会科学持一种开放态度,这个态度很重要。中国向国外派遣大批学生和学者,也邀请西方学者来中国。这是个好的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应该把西方社会科学的体制和方法论复制到中国。

中国的挑战是,去建立更适合处理当下全球性问题的新体制、新理论和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社会科学能够扮演一个重要的全球性角色,由此也能够真正帮助西方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我在其他地方也一直主张,社会科学需要宏大的理论,而这又反过来需要一个更加哲学性的进路。我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当代中国哲学之间有进一步对话的空间。

孔子的著作是许多中国学者的灵感源泉,但不幸的是,孔子在很大程度上不为西方学者所知或被其忽视。新儒学家冯友兰的著作应该得到西方学界更多的关注;比较中西方关于思想与社会思维方式的研究应该得到绝对支持。

综上理由。我认为,在经过多年沉寂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将可以再次繁荣。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行政管理》 引文研究 学术期刊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耸堵耄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049-03

一、引言

传承与借鉴是学术活动的基本规律。其主要体现就是科学论著之间的相互渗透,引文则是其具体化的表征,是科学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引文的频次、语种、类型、年代等分布规律,可以发现论文作者的知识结构、学术方向以及论题背景和研究深度;也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消化吸收同类学科和其他学科最新情报的能力。一种学术期刊的研究性论文是否附有一定数量的规范引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刊物的水平与档次。[1]

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创刊于1985年的《中国行政管理》,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研究行政管理的专业刊物,也是我国综合反映政府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核心期刊。“以学术为品质,繁荣行政管理科学;以应用为追求,推动行政管理实践” 。[2]彰显出刊物特色与办刊方针。该刊在政治学、管理学和公共行政学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利用引文分析法对该刊十年刊发的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分析,力求揭示该刊论文作者在学术研究中参阅文献时的各种规律和特点,也可发现科学论文之间继承和创新的水平。对于广大的管理学工作者、学者、读者深层次了解该刊的学术水平、刊物特色;对于编者在审稿过程中进一步把握文献背景、提升稿源质量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选取《中国行政管理》2003-2012十年120期刊发的全部论文(不含消息、通知等非学术论文)的纸质文献,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逐条录入Excel并进行各种整合排序。笔者对文中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二、统计分析

1.引文量

引文量是科学论文含有参考文献的数量,他是引文链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引文数量的分析,不仅可以揭示引证与被引证双方的相互联系,而且可以从定量的角度反引出论文之间的联系强度。[3]为此,许多期刊编辑部对本刊的引文数量都会进行定期的统计分析。学术期刊引文量的大小受到该刊出版频率、容量大小的影响。一般说来,出版频率高、发文数量大的期刊,引文数量相对较高。所以,篇均引文量更能揭示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刊发论文与学科之间的连接强度和作者对论题的研究背景与深度。

《中国行政管理》2003-2012统计的全部论文中附有引文的论文2600篇,占72.87%,未附引文的论文824篇,占23.09%。总引文量19071篇次。近三年篇均引文量超过了2010年国内6063种期刊的平均引文量(8.10篇次)。[4]

从发文量来看,年均发文在350篇左右,较为恒定。除2003年发文量较小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350-380篇之间。而十年来附有引文的论文比例和篇均引文量却大幅提高,篇均引文量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由2003年的4.94篇次增至2012年的9.28篇次,大有逐年提高趋势。表明该刊编辑部长期以来注重学术规范,对刊发论文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深度极为重视。

2.引文语种分布

考察、分析引文语种的分布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经济类院校有计划的引进外文文献、译文选题、外语教育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统计期刊论文作者与其他国家横向联系与交流的程度,以及使用各种语言的状况。同时也能折射出该刊作者的研究受国际先进的理念、成果的影响程度。

表二显示:《中国行政管理》论文作者参考文献的语种以汉语和英语为主。其中,汉语文献15557篇次,占到总引文量的81.57%,说明汉语文献是该刊作者参阅的主渠道;英文文献3459篇次,占18.14%,反映出论文作者运用英语能力较强,研究论题立足本土且具有国际视野。日语、德语和其他语种的文献比例较低,说明该刊作者对使用英语以外的其他国家语言文献的捕获能力和阅读能力尚待进一步加强。

3.引文类型分布

研究引文文献类型的分布,可以了解《中国行政管理》论文引文的文献来源和构成比例,以及该刊论文作者的阅读取向,相对地显示各类型文献载体的情报价值、地位和利用情况。

表三显示:该刊2003-2012引文类型不仅涵盖了国家出版物中的图书、期刊、报纸、也包括论文集、学位论文、网络资源非国家出版物。其中,期刊文献7989篇次,占41.89%;图书文献8300篇次,占43.52%。从文献总量上看,图书、期刊各占到4成以上。图书具有内容专深、论述系统、知识全面、观点成熟、可信度较高的特点,使得被引用率较高。管理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最新的研究成果几乎都是通过期刊论文得以传播,这就使期刊成为了该刊论文作者的又一重要情报源。值得关注的是文献类型中的学位论文、论文集、网络文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说明这些文献的情报价值日益突显,正逐步进入了管理学学科工作者的视线,并在研究过程中得以参考。笔者坚信,在未来的时间里以网络资源、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为主的非国家出版物一定会成为包括管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研究者的另一重要情报源。

4.引文年代分布

对引文的年代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是引文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被引用文献的出版、传播和利用情况,是探讨文献老化情况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以此确定文献的阅览方式和保存年限,使文献利用率达到最佳值。选取《中国行政管理》引用最多的图书、期刊两种文献类型作为分析样本,以揭示该刊论文作者参考文献的一些基本规律。

4.1总体分布:从表四中看到,该刊引用20年以前的图书、期刊文献分别为1102篇次(占13.28%)和432篇次(占5.41%)。图书类文献的85.46%,期刊类文献的94.15%,是20年以内产生的文献,基本满足了该刊2003-2012年刊发论文的参考文献需求。同时,也可以看到20年的引文文献跨度里,引用图书类文献的最大引用峰值出现在图书出版后的第四年,占引文总量的10.07%,最高引用区间是图书出版后的2-4年;引用期刊类文献的最大引用峰值出现在期刊出版后的第一年,占引文总量的15.62%,最高引用区间是期刊出版后的1-4年。从引用当年文献看,图书文献93篇次(占1.12%),期刊文I279篇次(占3.49%);这说明该刊论文作者引用当年出版的文献类型比例,期刊明显高于图书。这是因为期刊从出版、传播到利用的时差小于图书。

4.2引文半衰期: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目前所利用文献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发表的,这是衡量文献老化速度的重要指标。依据表四计算得知,《中国行政管理》2003-2012年论文引文的半衰期分别为为6.5年(图书类文献)和3.4年(期刊类文献)。这说明,该刊作者引用文献的一半分别是6.5年和3.4年内产生的文献。

5.自引分布

自引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引文形式。产生自引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希望把目前的工作与以前的工作相联系,使研究成果不断升华、继承和发展。因此,自引是一种必然的文献现象,也是科学文献交流的基本属性之一。[5]对同一期刊自引率的统计,可以用来分析该刊的报道方向、用稿标准和选文范围是否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

自引分为著者个人自引和期刊自引。著者在论文中引用本人已发表的论文,称为著者自引;期刊论文引用本刊已发表的论文,称为期刊自引。[6]

表5显示:《中国行政管理》十年附有引文的2600篇中(见表一),自引总篇次为1368条,其中期刊自引747条,自引率3.9%;作者自引621条,自引率3.3%。这一数据显示,该刊与国内其他学科名刊的自引率(3%-5%)相当。7。据笔者调查,教育学名刊《教育研究》的自引率为3.36%,心理学名刊《心理学报》的自引率为3.15%,体育学名刊《体育科学》的自引率为4.12%,经济学名刊《经济研究》的自引率为4.5%。

情报计量学理论认为:学术期刊的自引率太高,表明该刊论文创新性、原创性不足;太低又表明该刊论题连续性、稳定性不够。8从自引率看,该刊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报道方向,论文的创新性、原创性较好,部分作者在某些专题的研究上比较深入,课题持续稳定,研究方向明确

6.引用中文期刊的分布

中文期刊是本土学者的主要情报源。统计分析引用主要中文期刊的分布,不仅对作者和读者进一步了解掌握、有针对性的选择文献源有一定的意义,编者在审稿过程中对论文背景的考察也会有适当的帮助。

表6.《中国行政管理》2003-2012论文引用中文期刊前40种列表

统计得知:《中国行政管理》2003-2012年引用中文期刊1252种,5592篇次(含该刊自引)。占期刊引用总篇次的70%(5592/7989)。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814种,占引用期刊种数的65%,引用期刊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

该刊引用最多的前40种期刊以社会科学、大学学报、管理学科类名刊为主,引用篇次达2162,占该刊引用中文期刊总篇次的38.66%。可见,表6所列期刊对该刊的贡献十分明显。另外,表6显示:社会科学名刊《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经济学名刊《经济研究》等已成为本刊作者的首要参考期刊。

三、结论

“十年磨一剑”。

《中国行政管理》所附引文十年间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引文类型、引文语种也从原来较为单一变得更趋丰富;引文的年代分布、自引比例更趋合理;引用其他中文名刊的比例更是大幅提高。从而表明该刊所发论文不仅强调原创水平,同时,也更加注重对论文学术背景深度的研究。

第一,《中国行政管理》2003-2012年绝对引文量从415篇上升到2775篇,篇均引文量从4.94篇上升到9.28篇。近三年的篇均引文量明显高于2010年国内期刊的平均引文量(8.10篇次)9,并呈逐年上升之势。

第二,该刊以中文为主要参考文献源,英文为其次。统计结果显示:汉语文献占到总引文量的81.57%;英文文献占到18.14%,折射出研究论题立足本土且具有国际视野。

第三,该刊引文类型宽广,作者参考文献视野开阔。2003-2012引文类型不仅涵盖了国家出版物中的图书、期刊、报纸,也包括会议文集、学位论文、网络资源非国家出版物。其中,图书文献占43.52%,期刊文献占41.89%。

第四,参考文献时间跨度大,引用文献的权威性、新颖性较好。该刊部分论文引用文献的出版时间跨度长达20年,这说明该刊作者不仅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关注到了历史文献中的经典。

第五,该刊自引率(3.9%)与国内其他学科名刊相当10,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报道方向。这些期刊与该刊的共同点是:论文的创新性、原创性较好,部分作者在某些专题的研究上比较深入,课题持续稳定,研究方向明确。

第六,引用期刊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以国内社会学、管理学名刊为主。从表6中可以看到:十年来,引用80篇次以上的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经济研究》及国内著名大学学报学报均为本学科的重要核心期刊。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中国行政管理》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内政治学科、管理学科的重要核心期刊。尽管在近2万条引文中也发现了为数极少的引文项目尚待规范,但这丝毫不能撼动该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领军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杨兰生等.2000-2001年《体育科学》论文引文统计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85

[2]编辑部:征订启事[J]中国行政管理.2013(3),封4

[3][5][6][8]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63;373;374;385

[4][9]曾建勋:2010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研合作;差异显著性检验;学术评价;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25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246―05

一、研究概述

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课题难度不断加大,涉及的学科和领域越来越多,对科研人员之间合作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由从整体分析人文社科合作研究状况,逐渐转向研究某一学科,如管理学、教育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合作研究规律,如晏尔伽等①认为图情档学科中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所刊载论文的作者合作率也较高;岳洪江等②认为篇均作者数和基金论文比是影响管理科学期刊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人文社科领域关于科研合作现象的探讨还只是初步的,且分析角度不外乎以下几种:合作率或合作度分析、作者合作年龄分析、合作者地域分析、国内外合作状况对比或趋势分析、合作率与期刊影响因子的关系等。目前,国内研究作者科研合作与论文质量之间关系的成果还很少见。

探讨科研合作与论文质量的关系,对期刊发展与评估、课题立项与研究、学科建设与管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第一,为期刊编辑审稿提供参考依据:若某学科合作论文水平普遍较高,则编辑应关注合作论文。第二,为学术评价中是否要把“篇均作者数”作为评价指标提供数据支撑。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没有考虑学科特点,把“篇均作者数”作为各学科期刊评价指标,但是通过本文的研究会发现,在某些学科中,合作研究并不能提高论文的学术水平,因此不能通用“篇均作者数”评价此类学科,不同学科评价时需视情况考虑是否采用“篇均作者数”指标。第三,从定量角度描述了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和研究规模,为课题立项时是应偏好于合作研究还是重视个人研究在某些学科的重要性提供依据,同时结合篇均作者数还可以准确地评价各学科完成一项科学研究课题所需的平均人数,从而为学科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将重点分析科研合作与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质量的相关性,从而分析哪些学科需要合作研究才能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哪些学科不需要合作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预期指标?本文中的“论文质量”是指论文在“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指标上,经过专家评议后的得分。需要说明的是,在研究科研合作问题前需要作一个理想化假设:即合作须是两个及以上的研究人员参与了研究工作,并在时署名。在实践中,存在着挂名合作(如导师、领导、名人挂名)和不挂名合作(参与了研究工作却未署名)两种“署名不实”的现象③,会使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我们尽量选择大样本论文来降低个别挂名合作和不挂名合作论文的比例,使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二、数据准备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准备

本文的实验数据采用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学术期刊全文转载的论文,共计14117篇(不含领导讲话、工作指导类以及无作者的论文),覆盖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22个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该数据的优势是:第一,所有论文被反复筛选、评议,基本代表了本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最高水平;第二,每篇论文由专家按照“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④,采用“21分量表”⑤为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四个指标打分评价。考虑到不同评委打分时因尺度不一造成的主观差异,我们采用程淑提出的归一化算法对评委的评分结果进行修正⑥,即以论文的原始评分除以该评委为所有论文打分的平均值,使所有评分都转换到同一个价值坐标系中,既能体现论文在每位评委心目中的位置,又能在相同的尺度上横向比较论文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对比方法,分析合作研究与论文质量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该问题可转化成检验合作论文和独著论文得分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由于合作论文和独著论文的评分主体、标准、程序完全相同,而作者人数不同,因此可以认为得分一旦存在差异,这个差异是由作者人数造成的。下面我们以学术创新程度指标得分为例,介绍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原理。

设合作论文得分均值为μ1,独著论文得分均值为μ2,若μ1>μ2,并不能说明合作论文均分一定高于独著论文均分,因为可能是由于合作研究所致,也可能是抽样误差或偶然所致。这就需要借助统计学方法检验。合作与独著为二分类别变量,得分为连续变量并符合正态分布,且独著论文和合作论文可看作是独立样本,样本数都大于30,因此用独立大样本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步骤如下⑦:

1.提出假设:H0∶μ1=μ2;H1∶μ1≠μ2。

2.构造统计量Z并计算:

3.确定检验形式为双侧检验。

4.统计决断。

当P值大于0.05,均值差异不显著;当P值小于等于0.05且大于0.01时,均值差异显著;当P值小于等于0.01时均值差异极其显著。

由于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过程计算量较大,需借助SPSS软件实现,本文只给出检验后双侧检验的概率P值和t值。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t值代表独著论文均值减去合作论文均值的差值,因此t值为负数时表示独著论文均分低于合作论文均分,t值为正数时表示独著论文均分高于合作论文均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人文社科论文合作现状分析

表1列举了各学科论文总篇数、作者数分布(用百分比表示)、合作率、篇均作者数,并按合作率降序排列。其中,署名“XX课题组”或“XX研究所/中心/院”等单位名称,或“XX等”,视同为四人及以上合作;篇均作者数是每篇论文平均拥有的作者数。

1.作者数分布状况

(1)人文社科论文以独著形式为主,约有68.7%的论文都是个人研究的成果;在合作论文中,两人合作为主要形式,约占70%以上,而三人及以上的合作成果非常少,且大部分学科没有四人合作。

(2)人文学科的独著、合作论文数量分布与社会科学形成互补;尤其是传统的人文学科几乎都是独著论文,如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外国语言文学,独著比例高达80%甚至90%以上。

(3)人文地理学和心理学比较特殊,两人和三人合作是主要形式,且三人合作论文约占所有论文的一半,两人合作论文约占三分之一。

2.合作率状况

由表1可知,人文社科平均合作率为31.3%(即每3篇论文就有1篇是合作论文),远低于自然科学论文合作率70%⑧。由于各学科的研究手段、方法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致使合作水平参差不齐,从心理学合作率80.7%到外国语言文学合作率7.1%,两者相差10多倍。按合作率高低可将所有学科分成两个阵营:

(1)心理学、人文地理学、农林经济管理、体育学、工商管理、图情档、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教育学11个学科,合作率均高于人文社科平均合作水平,尤其是日益向自然科学靠拢的心理学、人文地理学,合作率远高于其他学科,构成高合作率学科群。

(2)其余学科合作率低于平均合作水平,构成低合作率学科群。

3.篇均作者数状况

由表1可知,人文社科学科篇均作者数与合作率正相关,即篇均作者数高的学科,其合作率也较高。总的来说,人文社科整体篇均作者数水平(1.41)较低,除心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篇均作者数超过2,其他学科篇均作者数均均未超过2;以应用性、实证性研究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篇均作者数高于人文社科平均水平,以规范研究⑨为主的人文学科篇均作者数远低于人文社科平均水平。

表1各学科论文合作现状

(二)合作与独著论文水平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按合作与独著论文均分大小的关系可以分成三类:合作论文均分大于独著论文,用“合作>独著”表示;合作论文均分小于独著论文,用“合作

1.分指标进行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1)学术创新程度得分均值检验

注:“**”表示两组论文均分差异极其显著、“*”表示差异显著;从上到下按合作论文与独著论文水平差异降序排列;下同。

由表2可知,在学术创新程度得分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中,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4个学科的P值都小于0.05,t值为负,说明这些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高于独著论文。而哲学学科的P值小于0.05,t值为正,说明该学科合作论文均分低于独著论文。其余学科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合作论文均分与独著论文均分无差异。

(2)论证完备程度得分均值检验

由表3得知,在论证完备程度得分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中,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学5个学科P值都小于0.05,t值为负,说明这些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高于独著论文。而哲学学科的P值小于0.05,t值为正,说明该学科合作论文均分低于独著论文。其余学科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这些学科合作论文均分与独著论文均分无差异。

表3论证完备程度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3)社会价值得分均值检验

表4社会价值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由表4得知,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文地理学、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这6个学科P值都小于0.05,t值为负,说明这些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高于独著论文;而外国语言文学、图情档学科的P值小于0.05,t值为正,说明这两个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低于独著论文。其余学科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这些学科合作论文均分与独著论文均分无差异。

(4)难易程度⑩得分均值检验

表5难易程度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由表5可知,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4个学科的P值都小于0.05,t值为负,说明这些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高于独著论文。而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P值小于0.05,t值为正,说明这些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低于独著论文。其余学科的P值都大于0.05,说明这些学科合作论文均分与独著论文均分无差异。

2.合作研究影响学科论文质量的分层

表6合作研究影响学科论文指标的分层

由表6可知,有7个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高于独著论文。这些学科均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多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具有综合性、交叉学科性质,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日益增强。从合作研究影响论文水平的指标数量来看,合作研究对经济学、管理学门类的学科影响显著: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科的所有指标均受到合作的影响,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分别有3个、2个指标受到合作的影响。

有5个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低于独著论文。其中,图情档、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属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社会科学,而哲学和外国语言文学属于传统的人文学科。除了哲学学科合作论文有3个指标均分分别低于独著论文,其余4个学科均的合作论文只有1个指标均分低于独著论文。

其余10个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与独著论文均分基本无差异。

(三)结果分析

1.合作研究对各学科论文水平影响不同但方向一致

由表2至表5可知,在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等7个学科中,合作论文的部分或全部指标均分高于独著论文,即合作研究对这些学科产生了正影响;在哲学、外国语言文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图情档5个学科中,合作论文的部分指标低于独著论文均分,即合作对这些学科产生了负影响;其余学科的合作论文各项指标均分与独著论文无差异。且由表6知,三个学科群之间没有交集,说明若合作研究对某学科论文的一个指标产生了正(负)影响,对其余指标或者产生正(负)无影响,或者无影响,不会出现对该学科某些指标产生正影响,而其余指标产生负影响的情况,这就是方向一致。

由上文可知,合作研究产生正影响的学科均属于社会科学,而产生负影响的学科中既有社会科学学科,又有人文学科。之所以对某些社会科学论文质量产生了正影响,与该学科研究特点、方法、规模有关。以应用经济学为例,目前经济学研究领域较宽,主要研究问题已从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领域转变成各专业经济部门的发展问题,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一个省、市、地区、甚至整个国家某方面的数据资料,对各部门和专业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要求较高,这就使得经济学者个人很难适应这种研究专业化、动态化要求,需要拥有多领域知识的研究团队协同工作,合理分工,集思广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论文。

部分学科里合作论文的个别指标水而低于独著论文。出现这种反常结果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可能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比较特殊,不适于进行合作研究,这种情况更易出现在人文学科中,如哲学和外国语言文学,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以阐述研究者个人观点为主,独创性的思想、观点往往首先在一个人的头脑中形成,陈述、阐释这些思想、观点的论文通常只能由这个人独立撰写,这些学科的研究主体个人的独特状况在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再多的其他人相加所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相对封闭,一般不涉及其他学科领域知识。另一方面,出现这种反常结果也不能排除“挂名合作”的可能,王玖总结了近年来不实合著的6种现象:“专家搭桥,”、“一人研究,全家挂名”、“礼尚往来,相互署名”、“受制于领导,领导第一”、“利益驱动,合著署名”、“给予帮助,面面俱到”。出于不同动机的虚假合作论文的出现,与学术上的急功近利有关,因此越是这种情况的合作论文,质量会越低。

2.合作研究对各学科产生的正影响程度较大,负影响程度较小

双侧检验的P值越小,表示合作论文与独著论文均分差异越显著;当P值小于或等于0.01时,合作论文与独著论文均分差异达到极其显著。在合作研究产生正影响的7个学科、19个指标中,有13个指标的P值都小于0.01,其余6个指标的P值也是略大于0.01,说明独著论文与合作论文研究水平有极其显著的差异,即合作研究对这些学科的正影响程度较大。而在合作研究产生负影响的5个学科、7个指标中,只有3个指标的P值小于0.01,其余指标的P值明显大于0.01,说明合作研究产生负影响的学科中,虽然合作论文均分低于独著论文均分,但是差异程度要小于正影响导致的差异程度。

3.合作研究对社会科学学科的影响大于人文学科

首先是合作论文均分与独著论文均分有显著差异的社会科学学科数目多于人文学科:合作研究对10个社会科学学科产生了影响,其中对7个学科产生了正影响;合作研究对2个人文学科产生了负影响。其次是影响社会科学学科论文的指标数量多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中有22个论文指标因合作和独著不同而受影响,人文学科中仅有4个论文指标因合作和独著不同而受影响。

4.合作率或篇均作者数较高的学科,合作论文质量较易高于独著论文

结合表1可知,合作论文质量高于独著论文的学科都位于该表的上半部分(图情档除外),即合作率和篇均作者数较高的区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合作率或者篇均作者数越高的学科,合作论文质量较易高于独著论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合作论文水平高于独著论文的学科,合作率若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合作研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论文质量。对比各学科合作现状以及其对论文水平的影响,会发现社会学、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中,虽然合作论文质量高于独著论文,但合作率与篇均作者数还比较低。

5.合作研究与四个论文水平指标的关系

在合作论文质量高于独著论文的学科中,合作研究易于使论文的社会价值水平提升,其次是论证完备程度,最后是学术创新程度和难易程度,具体表现在分别有6个学科论文的社会价值程度指标、5个学科论文的论证完备程度指标、4个学科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指标、4个学科论文的难易程度指标的合作论文均分高于独著论文。从合作与独著论文均分差异显著程度的学科比例看,论证完备程度指标、难易程度指标、社会价值指标、学术创新程度指标分别有80%、75%、60%、50%的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与独著论文均分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无论是从受影响的学科数还是合作研究产生的差异显著程度来看,相比其他指标,论文的学术创新程度水平较难提升。

在合作论文质量低于独著论文的学科中,难易程度指标、社会价值指标的负影响较大,分别有3个、2个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低于独著论文,而学术创新程度、论证完备程度指标的负影响相对较小,分别有1个学科的合作论文均分低于独著论文。

四、小结

本文尝试采用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方法,讨论合作研究与论文研究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仅有部分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中,合作研究与论文质量呈正相关性;哲学、外国语言文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图情档学科中,合作研究与论文质量呈负相关性;其余学科合作研究与论文质量无关。这与目前学术界所倡导的加强各学科合作研究的主张不相符,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

由于某些学科样本量还比较小,一定程度影响了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的结果,若能增加样本数量,合作与独著论文各项指标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明显。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分析独著、两人合作、三人合作等合作类型的论文研究水平是否也存在差异。将来的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跨学科合作与学科内合作、跨单位合作与单位内合作等合作类型对论文研究水平的影响,以期对人文社科研究活动有所启迪。

注释

①晏尔伽、朱庆华:《我国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作者合作现状――基于小世界理论的分析》,《情报学报》2009年第2期。②岳洪江、刘思峰:《管理科学期刊引证指标的灰色关联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③金梅、熊爱民:《从CSSCI合著论文看我省人文社科研究的科研合作》,《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④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实施方案》(试行),2011年3月29日,http://www.省略/rssi2010/index.htm.

⑤卜卫、周海宏:《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

⑥程淑、桂林、冀航:《主观评分的归一化算法及误差分析》,《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⑦孙立宏:《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与应用》,《职大学报》2007年第4期。

⑧安秀芬、王景文、冯佳洁:《我国期刊论文作者研究进展》,《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年第4期。

⑨规范研究也就是演绎推理,即根据假设按事物内在联系运用逻辑推理得到结论。

⑩在确定研究问题时论文就具有了与该问题所处的时空背景相关的基础难度,如研究问题的理论难点多少、资料搜集处理的难度等;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研究者可以避重就轻,也可以小题大做,从而采取不同的研究思路、角度、方法,这些会导致同一问题的研究难度各不相同。

苏新宁、邹志仁、杨克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88页。

王续琨:《学术论文虚假合著现象论析》,《情报科学》2010年第8期。

朱少强:《论科学建制背景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9篇

1.SSCI

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期刊为1300多种。SSCI收录报道并标引了2684种(截止到2009年6月9日)社会科学期刊,同时也收录SCIE所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SSCI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地区研究、商业与金融、传播学、犯罪与监狱、人口统计学、经济学、教育学以及特殊教育、环境研究、人类工程学、种族研究、家庭研究、地理学、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卫生政策、护理、老年医学、健康与康复、药物滥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劳资与劳动、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国际关系、法律、法医学、语言学、管理科学、运筹学、计划与发展、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伦理学、公共管理、社会学、城市研究、运输、女性研究等。

2.SCI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SCI以布拉德福(S.C.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E.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一个科学研究机构、一所高等学校、一本期刊,乃至一个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因此,SCI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SCI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其中主要的国家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部分中国(包括港澳台)刊物。

3.CSSCI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 引文分析 研究人员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吸收能力 科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250.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6-0021-05

Evaluation of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of Researcher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Wen Tingxiao Liu Xiaoying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Hunan, 411105)

Abstract: According to bibliometrics theory and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re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based on citation analysis principle, and chooses five evaluation indexes such as paper publishing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references quantity per paper, ratio of Chinese and English references, ratio of all types of re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ypotheses and inferences, this paper chooses nine authoritative Chinese academic periodicals as sample to carry out citation statistics an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makes known that reference quantity and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the foundation to assess researcher's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absorbing ability.

Key words: bibliometrics; citation analysis; researcher; information access ability; informatin asorbing abil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CLC number: G250.25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6-0021-05

文献计量学和引文分析法告诉我们:科学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科学研究人员总是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对研究现状掌握越充分,越能表现其创新性和创新能力。而把握研究现状最好的方式就是了解现有文献和信息,对现有文献和信息了解越充分,就越能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上进行创新。所以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对文献和信息的查寻与获取能力也自然成为衡量和评价研究人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和指标。创新是相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的,为了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研究人员在从事研究过程中会尽量查寻现有文献和信息,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会尽量列出相关文献。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一般来说,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参考文献列举就越充分。除非研究者认为无须列举或有意省略,而这往往会带来学术风险,如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按照文献引用规范的要求,被引用文献应当是全部相关文献中质量最好和相关度最高的,而且只要引用就必须列举。这就意味着,文献引用必须建立在对相关文献实现充分获取的基础上。在信息查寻中存在一个“索普定律(M・E・Soper)”[1][2]:文献引用与相关文献和信息的可获得性密切相关。用户在利用信息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容易获取的信息源。这一方面说明,用户在信息获取中存在求便心理和占有准则,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信息获取量与其能力大小有关。这种求便心理是建立在用户平常注意信息源获取和积累的基础上的,这也是一种信息获取意识和能力。由此可以认为,利用引文数量特征及分布规律来初步判断研究者的信息获取能力是可行的。

1 引文分析的基本原理

1.1 引文分析的理论依据

从根本上讲,科学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由科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所决定。文献计量学、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认为:[3][4]研究人员的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受一定规律的支配。科学文献的引证与被引证,是科学发展规律的表现,体现了科学知识和情报内容的积累性、连续性和继承性,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统一性原则以及学科之间广泛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现象。科学文献作者在创作科学论文时,不可避免地要引证他人的文献,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因此,科学工作者的引证行为是科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科学交流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文献的作者一般不会在论文中无缘无故地引证与其论述主题完全无关的文章。文献的相互引证有多方面的原因。温斯托克(M・Weinstock)在进行系统归纳后指出,文献被引证大概有15种原因。引证行为和引证动机为我们从事引文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标注引文的重要意义

标注引文(参考文献)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也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标注引文可以起到如下作用:[5][6][7]

(1)体现科学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历史;

(2)尊重和保护他人的著作权;

(3)精练文字,缩短篇幅,避免重复;

(4)便于编辑和审稿人准确评价论著的学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5)提供情报信息线索,与读者共享信息资源;

(6)通过引文分析对论文、作者、期刊、机构等的学术影响力(应用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等指标)做出客观的评价;

(7)有助于建立科学公正的国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评价平台;

(8)促进科技信息、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实事求是地标注参考文献,而科研工作者在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中也会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和实际需要来列举参考文献。

1.3 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

引文分析原理告诉我们:“引证行为为何会发生”、“引证行为的测度指标、工具与方法”、“引证原理的主要应用”,但并未指出“引文量大小的决定因素”以及“引文量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

一般来说,科学文献中引文量的大小取决于如下因素:

(1)与信息获取能力有关,信息获取能力强则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2)与学术规范和引用规范有关,学术研究越规范和引用要求越规范的领域和地区,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

(3)与科学论文的类型有关,综述性和述评性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一般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

(4)与学科领域有关,不同学科领域的论文的包含的引文量大小不同;

(5)与研究主题有关,原创性和前沿性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小,热点和焦点研究主题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大,普通主题研究论文引文量相对来说要更大。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自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8][9]由此可见,科研机构、企业或者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左右。如果能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就能缩短文献查阅时间,提高科研效率,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创造性的研究中。可见,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其信息获取和吸收能力不强,要想提高科研效率,开展创造性研究是不可能的。

1.4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假设

基于引文分析原理,我们可以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一:所有的学术论文都是在遵守学术规范的前提下完成的,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列出相关参考文献,以体现其论文的创新性。

假设二: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尽量把其能够搜集到的相关文献列在参考文献中,以表明当前研究现状、论证其学术观点。

假设三: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在列举参考文献时,一般都会优先列举容易获得的文献、权威人士的文献、高质量的文献、高级别的文献来论证其观点。

假设四:学术论文中没有列举参考文献,一般可以认为,要么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有限,无法获取所需信息;要么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观点为完全创新,不需要列举参考文献;要么学术论文中所述观点为常识性知识,无须列举参考文献。

假设五:基于以上假设,可以认为,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研究者在完成学术论文的过程中获取相关文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学术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与研究者信息获取能力相关。

1.5 基于引文分析理论的推论

如果以上假设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论:

推论一: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平均数能反映各自学科领域研究人员信息获取能力。一般来说,不同学科对研究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求不同,要求越高,学术研究越规范,列举的参考文献就越多,对研究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要求就越高。

推论二:不同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按影响因子区分的期刊类别),一般来看,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创新程度要高于普遍期刊中的论文,为了体现其创新性,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应包含更多的参考文献。

推论三:不同学科、不同级别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中文和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不同,反映了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期刊对研究者外文水平的要求和获取外文信息能力的要求。

推论四: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不同类型载体的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如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等),反映了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载体文献信息的能力。

推论五:不同学科和不同期刊的学术论文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中,被引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和平均影响因子,反映了该领域研究者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

2 基于不同学科期刊引文的数据调查

2.1 样本选择

为了证明以上假设和推论的合理性,本文选择了图书情报、经济管理、法学、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中11种具有代表性的中文权威学术期刊来进行数据调查,基本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领域。由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及论文中所包含的引文量大体相当,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因此本文仅以每种中文学术期刊2011年第1期刊出的论文中所包含的参考文献为调查统计样本。实际调查表明,这种随机样本抽取方法抽出的样本尽管数量不大,但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反映样本整体情况,具有稳定性和可检验性。进行尝试性研究是可行和有效的,能够推广。这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及所属学科如表1所示。

2.2 指标选择

根据引文分析原理,本文重点选取了5个关键指标来重点统计分析中文学术期刊中引文数量及分布特征,据此来考察引文量及分布与信息获取能力的关系。5个关键指标如下:

(1)载文量:即每种中文学术期刊每期发表的论文数。

(2)引文量:即参考文献总量,包括每篇论文的引文量和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

(3)篇均引文量:即每种学术期刊中每篇论文的平均参考文献含有或占有量,等于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引文量除以每种学术期刊每期的载文量。篇均引文量可以反映每种期刊的平均引文量和每个学科论文的平均引文量。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的信息吸纳能力。

(4)中英文参考文献的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可以推广至期刊和学科中英文参考文献在引文量中所占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英文信息的能力。

(5)不同类型参考文献比例:即每篇论文所含参考文献中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网络引文等文献类型的比例。它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吸纳不同类型信息源的能力。

2.3 数据调查

通过调查统计,2011年第1期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量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3 数据分析及基本

3.1 引文格式不统一,有待规范

在文献计量学中,引用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引”,即直接引用(观点、数据、结论等的直接引用,一般用引号标出,按照一定的格式标注,如括注、脚注和尾注,通常也称为注释);一是“用”,即间接引用(观点引用,援引已有的知识成果,作为信息源而利用,一般不用引号标出,以尾注的方式标注,通常称为参考文献或引文)。

在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标注要求和格式不统一,即使是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学术期刊对参考文献标注的要求和格式也不统一,学科和期刊差异较大,不利于有效开展信息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研究,有待规范。借鉴国际标准或建立我国统一的参考文献标注格式和标准都是有效的举措,需要学术界呼吁和有关部门重视。如国际通用1979年创建温哥华格式,2006年2月采用最新版本。我国文后参考文献标注格式采用GB/T 7714-2005。但很多学术期刊并未规范使用这些标准。

从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引文(覆盖经济学、法学、管理科学、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11个学科)的调查数据整体上来看,我国学术期刊引文标注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引”(注释)、“用”(参考文献)不分或不完全区分。大多数学科领域的期刊都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或者是将两者混在一起。如《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数学学报》、《化学学报》、《物理学报》和《计算机学报》就没有区分“引”(注释)和“用”(参考文献),而《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则将两者混在一起脚注。二是格式不统一。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期刊在标注格式上基本一致,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基本上是一个学科、一种期刊一种标注格式。三是标注不完整。在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除《管理学学报》、《中国管理科学》和《计算机学报》有文献类型标识外,其它学科领域的学术期刊都没有。《经济研究》期刊论文中还没有标注引文序号。

3.2 篇均引文量不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待加强

论文和期刊的平均引文量,是考察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他人学术思想的水平。平均引文量通常可以反映论文、期刊和作者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篇均引文量反映的是论文、作者、期刊和学科等的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篇均引文量是与情报信息吸收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密切相关的,虽然篇均引文量小可能不能说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差,但篇均引文量大则能表明作者信息获取能力强。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尽量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或主题进行全面的了解,这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本领域或主题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没有一定信息获取能力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篇均引文量来看,尽管每种期刊的篇均引文量都高于全国各种学术期刊的平均水平,但与国外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据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国内1 765种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10.01条/篇;另据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国内6082种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为7.92条/篇。而国外期刊的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超过30条/篇。[10]这一方面说明国外研究者注重相关研究领域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研究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注重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从所调查的9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的篇均引文量来看,高于30条/篇的只有《法学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分别为42.89和60.6,如果去掉注释的话,则篇均引文量只有37.33和51.13。虽然仍高于国外科技论文的平均引文量,但是与国外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相比,则又存在较大的差距。[11]据统计,每篇外文论文的引文量平均比中文论文的引文量要多6篇,它反映了国内外研究者在文献利用上的差距。[12]综述性论文的引文量则尤其如此,我国综述性学术论文的引文量一般在15~100篇之间,个别论文引文量较小。而国外综述性论文一般较长,参考文献量也较大,大多在100篇以上,多则达几百篇。

3.3 英文引文比例上升,仍需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流十分频繁。研究者在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会尽力了解国内外某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站在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前沿上,才能生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科学论文中引文语种的分布,正是测度作者获取和利用国外文献和信息能力及情报信息吸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查寻和获取外文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在科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意义重大。

引文是由不同语种的文献构成的。中外文引文比例的大小反映的是研究获取和吸取外文信息的能力。某一种语种的引文量越大,说明该语种比较重要和常用。对我国《大气科学》、《金属热处理》等10种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1979年的引文统计表明:[13][14]中文引文量占全部引文总量的27%,英文引文量占58%。这说明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掌握英文,再加上中文,就足以查阅所需文献和信息的85%。而对《数学学报》的引文统计分析表明:[15][16]引文语种只有四种,中文、英文、俄文和德文。其中英文占73.99%,中文占23.88%,约为英文的三分之一,俄文和德文数量极少,只占2.14%。在数学领域,我国科研工作者只要掌握英文,就可获得97.86%的信息量。两种调查的结果都表明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都特别高,这一方面说明国际上以英文发表可供查阅的相关学科文献和信息数量多,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研究人员多数是以英语为工具检索国外资料的。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11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中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中国图书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71.54%,英文28.46%;《情报学报》中文引文量占46.08%,英文占53.92%;《经济研究》中文引文量占39.23%,英文占60.77%;《法学研究》中文引文量占71.51%,英文占28.49%;《管理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2.9%,英文占67.1%;《中国管理科学》中文引文量占39.69%,英文占60.31%;《中国社会科学》中文引文量占68%,英文占32%;《数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22%,英文占93.78%;《化学学报》中文引文量占21.37%,英文占78.63%;《物理学报》中文引文量占33.87%,英文占66.13%;《计算机学报》中文引文量占6.99%,英文占93.01%。其它语种的引文极少,几乎没有。调查结果表明,除《中国图书馆学报》和《中国社会科学》两种权威中文学术期刊中文引文量的比例大于英文之外,其它期刊9种学术期刊的英文引文比例都高于中文,自然科学中文学术期刊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社会科学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法学、文学等中文引文所占比例大于英文,而经济学、管理科学和情报学等英文引文所占比例要稍高于中文。《数学学报》和《计算机学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最高,特别是《数学学报》,较之前的引文统计调查,英文引文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了,从73.66%上升到93.78%,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学术期刊在投稿须知中还明确规定了英文引文所占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或一半,如经济学和管理学学术期刊。如此看来,我国部分学术期刊在引文语种的分布上具有倾向性和导向性。总体来看,英语已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获取国外资料和信息的主要语种。

3.4 引文类型来源狭窄,有待拓展

研究引文的文献类型分布,可以了解本学科论著的文献信息来源及其构成比例,从而确定各类文献载体的情报价值以及研究者获取不同类型文献信息的能力。引文统计调查表明:[17][18]在所有被引文献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图书,特种文献中的专利说明书、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等的被引率有上升的趋势。

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9种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所包含的引文中,除《中国社会科学》图书所占比例最高外,其它学术期刊引文中期刊论文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其它文献类型。可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更多地倾向于引用图书,尤其是经典著作,如哲学、历史、文学。本次调查还有一些新的发现:一是期刊论文所占的比例在逐渐上升;二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更多的引用会议论文;三是网络引文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逐渐增加,图书情报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关注最多,而经济、管理和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则极少使用网络引文,法学领域使用网络引文主要是做案例分析;四是报纸和各类报告受到经济、管理和法学领域研究者们的青睐;五是大量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信息源被我国科研工作忽略,如学会论文、专利等。这一方面可以说明我国研究者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需要拓展,另一方面也证明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获取和利用不同类型信息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文庭孝等.信息咨询与决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9.

[2][5][13][15]罗式胜.文献计量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183-184,116-117,134-139.

[3][6][12][14][16][17]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17-318,370-371,424.

[4][7][18]王佃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及几个相关问题[EB/OL].[2011-04-28]..2010-04-09.

[10]翟凤岐,张芝兰.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引文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1):35-46,95,98.

上一篇:社会实践活动论文范文 下一篇:社会热点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