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2-10-17 12:18:32

中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中学生的寝室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个体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对寝室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结合前人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在比较分析后对中学生寝室管理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寝室;人际关系

1.引言

从04年的马加爵事件到13年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都警示着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重要性。学者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研究对象却集中在大学生人群。青春期阶段的特点和学校集中管理的结构使得中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不只是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简化,而是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本研究参考有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成果,从实际角度出发对比二者存在的差异,关注中学住读生在寝室中的真实体验,探索中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特点,并拟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2.方法

2.1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选取重庆市中学住读生18人,通过开放式问卷对被试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4份,最终被试为14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7人;初中生4人,高中生10人。

2.2工具

寝室人际关系对中学生来说较为敏感,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开放式问卷,对中学住读生的日常寝室生活状况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四个方面:基本信息、对寝室的评价、社会支持的领悟和应对策略的选择。

3.结果与分析

3.1中学生寝室生活总体感受

汇总的主题词频次(表1)显示,大部分被试对寝室的人际关系是感到满意的,不满意评价主要集中在客观设施方面,且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生来说,大部分表示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如“有共同话题,”;不满意评价方面,仅一个男生提到人际关系“很难交流沟通”;对于女生来说,满意和不满意评价则几乎均匀分布在了两个方面。在人际方面,满意在于有人陪伴,如“很愿意帮忙”;不满意则在于生活习惯方面,如“经常聊天而懈怠学习;晚上睡觉时间不统一”(对象12)。

客观环境作为不满意评价的集中点,除直接影响学习生活的便利性,还会加剧室友间的摩擦和冲突,甚至充当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爆发的导火索。这一影响因素具有较大的现实更改难度,在无法改变客观条件的前提下,转换看待事物的眼光,是较为理性的选择。

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满意主要来自有共同爱好的室友,而不满意来自室友的不好相处;女生的满意主要来自彼此的帮助、陪伴和交流,而不满意原因主要在于生活习惯不一致。这说明,男生对室友的性格因素更加重视,女生则对彼此生活同步性更加重视。

3.2中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应对策略

对寝室评价后,询问后续行为的题目被引入,以了解个体通常采取的应对方式。男生中,在对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情况下,大多数倾向选择提升现有关系。如,“经常沟通”;在对寝室人际关系感到不满意的情况下,唯一的男生选择回避,表示“只做必要对应”;女生中,在对人际关系感到满意的情况下,选择保持和提升现有关系的人数则是相等的。而在对人际关系感到不满意的情况下,三名女生中,有两名都选择改变的应对方式,“先提意见,没效果就只有忍耐”,“克服弊端”,处理面临的问题。

可以看到,男生倾向于以沟通作为手段来应对情况,即满意的时候增加彼此间的沟通力度;不满意时则减少彼此的接触机会。而女生似乎更倾向于主动改变来应对状况,即在满意的人际关系中,希望自己能更加完善;在不满意的人际关系中则通过主动改变环境或改变自己来达到适应的目的。

3.3中学生寝室方面社会支持感受程度

本次调查的被试均有完整的家庭。家庭人际关系对子女的社会适应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在中学阶段,亲子依恋对个体的影响日渐减少,但家庭作为必不可少的社会支持源对个体依然有着强有力的影响。可能由于本研究的被试大多来自相似的背景,因此,均表示朋友很重要,同时也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存在。

虽然大部分被试都表示老师值得尊敬,但原因均为在教授知识方面的付出,而非觉得老师是在遇到问题和苦恼时可以求助和倾述的选择。有被试表示“老师曾让我把寝室的事向她打小报告,我口头答应了,心想谁理你”。这些表明被试感受到的来自老师在寝室人际关系方面的社会支持较为薄弱。大部分老师的工作重心通常放在学生的学习上,而对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关注相对较少。同时某些老师在处理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上的方法选择存在问题,似乎触及了学生隐私和行事原则,容易引起学生反感。

在调查被试对长辈(包括亲戚、父母的朋友)的看法时,大部分学生表示“没共同语言”,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对我的成长和性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交集不多,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对象5)。在认为长辈言行具有影响力的学生里,他们更少对寝室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不满意。

4.讨论与建议

4.1中学生的寝室人际关系性别差异

男生的满意和不满意都与性格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女生则更加关注彼此间的交流互动的质量。这与肖三蓉等在研究中发现的,在人际关系中女生较男生更具亲和力、待人亲切、温和较为一致。在应对方式方面,男生在面对满意和不满意的人际关系时,都倾向于保持自我,仅改变沟通交流的方式,交往方式相对被动;而女生则更倾向于构造交流圈,采取主动的交往方式,即使需要改变自己。陈凤梅在以大学生为被试群体的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中,男性不会积极主动寻找知心朋友,而是被动的等待。如此看来,这种性别差异,早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显现出来。

4.2中学生社会支持利用度

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通常将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在结果分析中,来自相似家庭背景的学生虽都认为家庭和朋友对自己十分重要,但却在对老师和长辈的看法上有着不小的差异。而这种存在差异的看法似乎影响着学生在寝室的人际交往,即积极正向看待来自其他人支持的中学生更有可能获得满意的寝室人际关系体验。这一猜测与秦向荣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个体的社会支持程度与其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

因此,我们建议:首先,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本校住校生的实际情况,以合理情绪理论为基础,帮助学生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寝室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以寝室为单位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寝室中的成员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培养换位思考能力,提高人际交往技巧。

最后,帮助学生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帮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教师还应该,避免采取会让学生产生戒备心理的交流方式。

参考文献

邹泓,李晓巍,张文娟.青少年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心理科学,2010,05:1136-1141.

上一篇:张载对佛道两教批判的主要思想 下一篇:浅谈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