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情况研究

时间:2022-10-16 10:46:24

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情况研究

摘要:本文从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情况入手,对造成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情况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而广大中小企业首当其冲,目前国内中小企业虽然有所恢复,但明显缺乏发展后劲,融资困难、出口受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活力的经济群体。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此时,研究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情况、以及造成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低的各方面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中小企业而言,作用和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必将促进广大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现状

(一)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情况

近年来,某县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兽药、木材加工、饮食、修理等多行业、多元化的格局,已成为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1年6月末,全县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2105户,从业人员68472人,1-6份完成增加值12亿元,占全县实现GDP总额的48.5%,实现利润2亿元,上缴税金0.75亿元。中小企业要做大做强,除靠自身积累外,还需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全县具有行业代表性的10户中小企业调查情况看,2009年至2011年6月,企业实际贷款分别为4.5亿元、5.7亿元、和6.79亿元,逐年增加,但资金缺口却逐年增大,分别为3.15亿元、5.23亿元、6.44亿元。

(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情况及特点

1、贷款满足率总体水平较低,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相对乏力。以某为例,在该县经济发展中,商业银行基本保证了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但对作为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6月末,全县2105户中小企业有贷款余额的仅有84家,贷款支持面不足4%。调查表明,中小企业的贷款满足率也较低。据对某县30户中小企业问卷调查,80%的企业反映正常流动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2011年1-6月份共申请贷款86笔,金额99600万元,而实际上获得贷款32笔,金额36400万元,贷款满足率仅为37%,企业资金需求缺口较大,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不足,造成了中小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融资规模萎缩的矛盾,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信贷差异明显,贷款满足程度与企业信用等级呈正比。调查显示,贷款满足程度与企业信用等级成正比,经营状况越好、信用等级越高的企业越容易获得贷款。本次调查中,3A级企业贷款金额满足率高达92%,2A级企业为88%,A级企业为60%,无信用等级企业仅为12%,3A级与无级别企业相差80个百分点。

二、造成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满足率低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自身劣势造成贷款难

1、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利于银行对企业资金的监管。由于中小企业受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限制,中小企业资金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专业财务人员,导致财务信息不详细、财务报表过于简单并缺乏可靠性,这既不能充分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状况,又使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审核企业财务来评价其资信,制约了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度。加之中小企业相互问的贸易往来大多采用现金交易方式,没有相关凭证,进一步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资金监管的难度。

2、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当前商业银行为降低风险,一般要求企业提供资产作抵押,而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有限,因此很难具备符合银行提出的抵押贷款条件。由于商业银行对于企业间保证担保的要求比较严格,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通过相互担保来获取贷款,而只能要求大企业来做担保,而大企业又不愿为小企业担保,这就增加了贷款的难度。目前某县有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因资产不足,难以提供有效抵押而不能获得贷款支持。据调查,有53%的企业因没有足够的资产抵押或可办理抵押的资产所需证件不齐等,不能落实抵押而未被获准贷款。

3、信用等级偏低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包括个人信用等级普遍偏低,这也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的瓶颈之一。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小企业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3B以下。一般来说,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的企业是银行支持的对象,A+级和A级企业适度支持,A-级企业严格控制,BB级以下企业退出支持。仅信用等级这一条件,许多中小企业就不在银行信贷支持的范围之内。 还有其他诸如借改组转制之机逃债、废债现象严重;部分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以套取银行信贷资金,逃避银行的监督检查;相当一部分企业间的交易经常采用现金形式,多数没有交易合同,造成银行审查资金用途和回笼资金困难等,影响银行支持的积极性。

4、部分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目前,我市中小企业有的尚处于创业起步阶段,注册资本金少,抗风险能力弱。有的经营管理水平低,经管行为不规范,企业亏损面大;有的目前虽然经营状况良好,但受市场行情波动影响大,业务稳定性差,不确定因素多等,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贷款满足程度。

(二) 现行信贷管理体制的缺陷形成放贷难

1、信贷审批权限过于集中。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过程中,普遍实行一级法人管理、强化风险管理,对基层行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使得信贷资源层层向上集中,县及县以下信贷权力逐渐丧失,导致了县域范围内中小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的县级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实质贷款权限。

2、贷款“零风险”考核机制过于苛刻。 贷款“零风险”一是导致银行、信用社“惧贷”。目前部分商业银行、信用社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发放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不论原因如何,信贷人员都将受到严厉处罚。二是造成企业“贷款难”。由于受贷款“零风险”的影响,各基层商业银行、信用社的贷款条件十分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很少。三是挫伤了基层商业银行、信用社和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信贷人员承担的责任太重,又缺乏奖励机制,造成信贷人员宁可惜贷保平安,也不愿多贷担责任。

3、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多地表现为争相“锦上添花”而缺乏“雪中送炭”。获得金融机构较多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一般具备较大经营规模,现行的信用评级对大、中、小企业采取同样的评级标准。这样,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因信用等级偏低和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而无法获得授信资格。

4、贷款条件比较严格。金融机构为保障贷款安全,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必须提供必要的担保或抵押。现实的状况是大多数中小中小企业很难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担保,抵押因不同抵押物涉及到部门登记,尤其是房地产、生产设备的评估手续繁琐,评估费用高,从而加大了借款人筹资成本。

(三)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信贷服务品种单一

1、基层银行信贷服务品种创新滞后。 目前基层行除了开展有效的抵质押贷款、100%保证金的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贷款外,几乎没有其他新的金融产品,而且几乎全部贷款都要求财产抵押,除全额存单质押、全额保证金的信贷业务外,基层商业银行几乎没有信贷权限。这种过于单一的支持方式,满足不了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

2、缺乏围绕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体系。在中小企业初创期、运转期和开拓期等各个阶段,不能适时进行金融产品的支持和创新,创新性的金融工具的研制推广受到政策的约束。

3、缺乏对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主动性。目前金融部门由于受权限的制约,贷款审批时间过长、审批效率低、手续繁琐等服务效率相对不高。此外,银行对企业了解不够,找不准重点项目,尤其是贷款营销方式缺乏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缺乏符合针对各地区企业实际情况的新的服务形式、新的产品类型,服务方式还显滞后,不能及时满足中小企业贷款的需求,金融服务水平与中小企业的多层次发展需要错位。

(四)生态环境的欠优加重了融资难度

1、信息沟通环境亟待改善。由于多方面原因,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的不完全和信息非对称现象,导致许多企业不了解货币信贷政策、贷款品种和金融服务具体规定;而银行也很难了解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盈利水平和信用程度。信息不对称成为“贷款难和难贷款”中的瓶颈,使得银行面临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了降低信贷风险,银行的自主性反应就是实行信贷配给。这样,一部分借款者的贷款需求只能得到部分满足,甚至根本就得不到,从而形成了信贷资金缺口。

2、中介服务环境亟待改善。首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到2009年8月末,某县共成立了2家担保公司,注册资本总额6300万元,担保能力较小,企业自愿加入的社会意识还不强,很难与合作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大多数没有运行。其次,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大多数申请贷款的企业可抵押物本来就少,且办理抵押物资产评估登记手续涉及工商、房产、财险、法律公证处等多个部门,程序多、手续繁、费时长、收费高,银企之间的信贷供给与需求双向操作出现梗阻。

3、金融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主要是部分企业通过改制、申请破产、转产、注销法人甚或一走了之等方式悬空或逃废银行债务现象还存在,企业的信用观念还需进一步加强;维护金融债权难度仍然较大,不少司法部门对维护银行的债权不够积极,对逃废债务的行为打击不力,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还存在反弹压力。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社会公众对社会征信建设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整顿和规范社会信用秩序,建立对企业的信贷正向激励机制,推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还需要地方政府的领导与推动,有关部门协调与配合,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

三、相关对策建议

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银行、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多措并举,合力探究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承贷能力

1、加强政策指导。地方政府应指导中小企业对现有生产能力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区域产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协调性。

2、加强激励引导。逐步扩大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并扩大使用范围,改进使用方向,提高使用效率,激励中小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寻求发展。

3、推动中小企业加强对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研究。提高执行和运用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善于把政策变为自己的发展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中小企业应加快转变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适应结构优化要求,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同时,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完善财务制度,增强信用观念,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创造满足融资需求的良好条件。

(二)完善县域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体制

1、建立健全科学的贷款营销机制。县域金融机构应围绕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延长产业链条,增强整体带动力,重点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的生产基地建设。争取上级行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多渠道、多方式增加信贷投入。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灵活运用贷款利率浮动空间赋予金融机构的定价权,在利率执行方面避免简单的“一浮到顶”和“一刀切”的现象,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化利率,提高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

3、改进现有信用评级机制。建立中小企业项目信息库,对中小企业评级授信时,改变只注重资产规模等硬性指标的静态分析模式,加入对企业发展前景的动态评估,适当放宽县域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条件。

(三)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1、拓宽中小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准入制度,增加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让那些有资格和有能力的机构进入这个市场来承担中小企业融资业务。

2、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按照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政府扶持与市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将现有的担保机构正常、规范地运作起来,增强服务功能,同时要积极鼓励支持创办担保公司。

3、整合信用评级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的信用评价体系,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逐步统一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规范企业信用的等级评定工作,建立相应的档案信息库供金融和中介部门查询及决策参考,提高中小企业申贷效率。

(四)搭建互动平台,畅通沟通渠道

中小企业要密切主动加大与地方政府、金融部门沟通,适时通报企业项目概况、投资进度、生产经营状况等,真实反映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金融部门要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动态监测制度,及时了解掌握中小企业融资动态,落实相关措施。继续通过召开银企协调会、银企座谈会、项目推介会、银企对接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银企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支持。

(五)注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地区信用环境

中小企业要增强信用意识,自觉还贷,规范自身的金融行为;要规范财务管理,提供准确、真实有效的会计报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推进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切实解决企业经营和银行支持错位的问题。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从正向激励促进守信者充分得到益处,从反向惩戒加大失信者的成本,为构建和谐金融生态的平衡提供保障。

(六)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

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实质上为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提供政策基础,相关基金的建立将更利于银行防范风险,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巨人,对淮安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典型调查与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6,(17)

(2)李信见,方兵田 ,烟台中支招远支行县域小企业融资现状、存在问题及矫正对策,济南金融,2006,(10)

上一篇:探析混凝土搅拌的方法与改善措施分析 下一篇:浅谈新时期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