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产权、集体产权与中国转型经济

时间:2022-10-16 07:44:57

【摘要】一、两个概念及其辨析 (一)公共产权的涵义 公共(或共同)产权(commonpropertyrights)或社区(或共有)产权(communalpropertyrights)的概念来自于英语文献中有关资源公共使用的...

公共产权、集体产权与中国转型经济

摘要:

公共产权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集体产权中国转型经济中将长期存在。在辨析相关概念涵义基础上,本文分析比较了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的区别与联系,探讨它们对我国转型经济的意义,认为具体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对具体产权形式选择的成本―收益权衡规定着现实经济中集体产权或公共产权的存在及其演变,尤其是在联系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时,集体产权的存在与发展(或演化)对于转型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

关键词:公共产权;集体产权;转型经济;经济自由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5007706

我国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是在一个有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进行的,已获取的成就举世瞩目。其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对整体经济正向的激励作用是市场化改革以来的重大成就,由此,主张我国的集体产权以不同方式迈向私人产权的观点似乎理所当然地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本文认为,将我国普遍存在的集体产权等同于主流产权经济学中的公共产权进行分析有失偏颇,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的内涵并不相同,它们可能引发的问题也不同,不能无视现实地一味否定对集体产权的分析。因此,有关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的比较分析对于深入理解我国转型经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两个概念及其辨析

(一)公共产权的涵义

公共(或共同)产权(commonpropertyrights)或社区(或共有)产权(communalpropertyrights)的概念来自于英语文献中有关资源公共使用的一些概念。但对于“commons”、“commonpropertyresources”、“commonpoolresources”和“communalproperty”等名词涵义的理解与辨析在英语世界的文献里并没有得到完全统一,更不要说中文翻译词语了[2]。一般对应译为“公地”、“公共(共有或共同)财产资源”、“公共池塘资源”、“社区财产”等等,本文统一称为“公共资源”,对应产权安排称为“公共产权”(communalpropertyrights)。在英文文献中对“公共资源”的许多叫法和释义不太统一:(1)既可以理解为公共使用不具有排他性的资源(通常被称为“公共产品”或“公共物品”);(2)也可理解为属于公共所有而为私人分别享用的资源(如公共住房或者河水)(使用具有排他性);(3)也可理解为共同使用而分别付费的资源(通常被称为俱乐部物品)。

但是,对于“公共产权”,往往强调拥有对应公共资源产权的享用的公共性,即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社团或社区(community)中,其成员共同拥有的产权,而对社团之外的人员具有排他性。在具体的分析中,公共产权的涵义稍有差异。德姆塞茨对共有权(communalownership)进行了定义:“共有权是指由社区所有者共同行使的权利,……共有权意味着社会否认国家或私人去干涉任何个人行使其权利”。这一定义被主流产权经济分析普遍采用,虽然也带来相关批评(下文详述)。

(二)集体产权的涵义

“‘集体产权(Collectivepropertyrights)’或‘集体所有制’这样的概念在主流经济学那里几乎是看不到的”[14],因此,“集体产权不是一个主流经济学的产权概念,它只在中国才有财产和法律上的双重意义”[12]。但不可否认,在现代产权经济学的文献中,公共产权或社区产权是与集体产权相对应最接近的产权形式。

本文认为,集体产权指在转型经济中由集体(或社区)所有成员共同拥有和行使并对非集体(或非社区)成员具有排他性的产权。在转型经济中,它与私人产权和国有产权一起共同构成基本的产权形式。

集体产权强调集体成员的身份特征。由于我国的集体产权是在原有集体单位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体内人员原有依附于单位的性质在经济财产权利凸现时,就变成必有的权利诉求。“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成员权是集体产权的基础这一命题,并且实践中的集体产权也正是按照这一命题来运作的。成员权是一种建立在共同体成员身份和关系基础上的共享权利,表明的是产权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状态”。实际上,成员权成为界定集体产权的基本准则。因此,集体产权只是集体成员在集体中的成员身份具有的经济权利束的综合体现,集体产权对集体外人员的排他性和集体成员的成员权的稳定共享性是缺一不可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拥有某种集体产权就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集体成员身份特征,即成为该集体的一名正式成员。

基于历史事实,本文同意如下看法,即对集体产权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考察:

1集体与国家关系,主要关注国家权力的影响。

2排除国家权力之后,集体产权基于特定财产(如土地)的清晰的排他性特征。

3集体内部成员间的权利分配。因此,在考察集体产权结构变化时,必定不能不考察国家权力在集体产权变革的每一步的巨大影响,这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环境约束。

(三)集体产权、公共产权与经济自由

经济自由是指个人选择、自愿交易、自由竞争、人身和财产的保护。有了经济自由,个人就可以决定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产品和服务、可以与他人相互寻求利益等等,经济自由对于经济行为人而言,由于不同于政治自由与公民自由,因此,它覆盖的范围主要在于有关行为人的经济权利方面[3]。并且,一个人总在寻求使由他人施加的对自己的福利的影响最小化,无论这种影响表现为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人们想要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当中有“选择的自由”,而且他们不想因此受到其他人的活动的限制,无论这些活动是个人性的还是集体性的。我们可以认为,这里存在一个从最极端的相互依赖性到最极端的独立性的变化幅度[13]。

对于具体的产权主体而言,在集体产权和公共产权情况下的经济自由是不同的。在从高度集中统一、命令式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崇尚分散决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其中的集体产权主体(即各个集体成员)由于诸多旧有的环境制约(例如社保制度、就业制度、户籍制度、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等)而具有较小的独立的经济自由,拥有较少个人财产的产权主体首先为了生存必将历史延续性地依附于集体,一旦脱离原有集体就更缺乏经济参与的自由。在市场经济占主导的环境中的公共产权下,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以及配套的法律支持使得各个产权主体即便脱离公共产权同样有平等参与经济活动的经济自由。因此,集体产权与公共产权从具体的产权主体拥有的经济自由而言,分别占取从相互依赖共享产权利益到相互独立自由决策分享产权利益的两端。

(四)集体产权与公共产权的初步比较

集体产权与公共产权的比较可以从存在的经济环境、产权主体特征、产权权能、产权实施方式以及产权强度巴泽尔(Barzel)认为,一个人对自己产权的强度依赖于他对自己产权的保护努力程度、他人企图夺取和政府予以保护的程度(Barzel,1997:2)。本文此处的比较从这一角度进行。几方面来分析,如表11。

表11集体产权与公共产权比较表

比较项目集体产权公共产权

经济环境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转型经济私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

产权主体特征相互依赖、有特定身份特性同时较少独立性的集体成员相互自由独立的私人权利拥有者

产权权能可以分割的、有限的交易权(或转让权)不可分割的所有权、无交易权(或转让权)

产权实施方式集体民主决策或人决策实施产权主体自主决策实施

产权强度主要来源国家法规制约与人治理能力国家法规制约与产权主体的努力

产权利益分配基于各主体均享的、各权能实施所对应获取的差异性利益主体获取与所实施权能对应的利益

二、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可能引发的问题

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虽有区别,但都牵涉到稀缺资源的产权权能在集体(或社团)成员之间的配置。因此,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集体行动引起的问题都会在集体产权和公共产权的环境中发生,但是,它们所引发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

(一)公共产权可能引发的问题

对公共产权所引发的问题的认识有一个从“公地悲剧”问题探讨、相关基本概念辨析到“反公地悲剧”问题探讨的过程。

1“公地悲剧”问题。“公地悲剧”是加勒特•哈丁提出的,“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被锁进一个强迫他无限增加其牲畜量的系统里。在一个相信公地自由使用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涌入追求的结果是注定毁灭。公地自由使用带来了所有人的毁灭”[4]。它说明,对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进入使用的资源而言,每一个人都不拥有排他性的权利,该种资源最终会因被过度使用而耗竭,所有经济租值耗散殆尽。实际上,“公地悲剧”反映了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危害。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就表达了类似思想:“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12];哈丁[4]之前有许多对集体行动和公共渔业进行研究的论文也讨论过类似问题[11-9-2]。对于解决“公地悲剧”问题,哈丁[4]认为不能付诸于人们的良知,应当通过基于共同协商一致的相互强制:要么建立私人产权,要么交与政府管理。由于人们对政府管理公共资源似乎注定会出现严重的问题与近乎疯狂的寻租行为深信不疑,因此,经济学家们(尤其是产权经济学家们)异口同声的政策建议是“建立私人产权”。当然这也引起了其他研究者的批评。

主要的批评基于基本概念的辨析,即“公共资源”与“开放性资源”(openaccess或“自由准入”)的区别。Quiggin[8]和Swaney[10]等人认为,自哈丁以后许多人虽然把公共产权看作由一群所有者拥有、每个人可以自由使用,但这与开放性资源涵义几乎相同,除非群体人数很小。现实经济中的公共产权却并非如此。他们在前人基础上对开放性资源和公共产权作了区分:开放性资源(或自由准入)指任何人都可以不被限制地开发使用的资源;而公共产权指一群所有者或使用者共同分享资源的各项(使用)权利,它限制谁使用、何时和怎样使用,通过一定的社会控制机制赋予权利和实施义务。容易引起“公地悲剧”的是“开放性资源”,在资源处于开放性(或自由准入)情况下,“每个人拥有产权就是没有产权”,而现实经济中很少有完全符合开放性资源定义的。不作区分而进行产权探讨是戈登[2]和哈丁[4]论文中的定义进一步延续的结果,由此造成“开放―公共地混淆”[10]。德姆塞茨的分析加深了这一混淆,他关于北美印第安人有效率的土地私人产权是因毛皮贸易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分析是错误的,因为那里的土地原本就不是开放性资源而是共有财产(而他没有区分),实际是因欧洲人的强势经济入侵才被变为私人产权的。因此,从Swaney等人的观点看,德姆塞茨的所述是针对开放性资源,而与公共财产相关的产权是公共产权(或社区产权)。区分开放性资源与公共产权的做法逐渐被人们接受,以至于哈丁[5]在回应许多批评性文献时带有辩护性地总结说,他原来的论文[4]“最重要的错误是忽略了修饰性形容词‘不受管理的’”。

2“反公地悲剧”问题。迈克尔海勒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反公地悲剧:从马克思到市场转型中的产权》一文后,人们从新的视角审视公共产权所引发的问题。海勒分析了俄罗斯从前苏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以莫斯科商业销售为例):临街商店货架空空难以经营,而街边私人货亭琳琅满目生意兴隆。究其原因在于,在转型体制下,政府在赋予个人店面或稀缺资源以完整的产权方面是失败的:往往是一个人拥有店面的售卖权,另一个人拥有销售收益,而其他人有权出租或获取出租收益,或占有和有权决定如何使用。这样,每一个人都可阻止其他人将该地作为店面使用,没有人能够在不获得集体所有人同意情况下经营该店面,于是,该店面(作为稀缺资源)就使用不足。因此,“反公地悲剧”是这样一种状态:当多个所有人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一种稀缺资源相对于其他人的排他性权利时,没有人拥有该资源的有效使用特权;当太多所有人拥有这种排他性权利时,这种资源就倾向于使用不足。但是,依笔者看来,海勒讨论的转型经济中的公共产权更接近于集体产权或由小集团控制的国有产权,因此,这种产权形式不仅具有成员间的排他性权利,而且具有同集体产权类似的对非成员较强的排他性权利。

发生“反公地悲剧”是和“公地悲剧”一样与正交易费用、当时的法律制度、社会政治环境和人们的策略等因素有关。但是,海勒告诫说,“克服反公地悲剧与建立功能良好的私人产权市场并不是同等含义”[6]。“转型中的反公地产权经验暗示:正是产权束的内容而不是产权的明晰比我们已认识到的更重要。当不经意间建立反公地产权时,我们付出了太高代价”[6]。因此,对稀缺资源进行私有化时应当分析其可能带来反公地悲剧的风险。

总之,“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形象化地探讨和勾画了公共产权所可能引发的问题的存在条件、后果与可能的解决途径。在公共产权下,“公地悲剧”反映了在公共资源的实际存在倾向于开放性资源、而每位成员接近于拥有自由使用稀缺资源时所发生的现象。“反公地悲剧”反映了公共产权下的各位成员都拥有稀缺资源的排他性权利却都不可能单独排他地使用稀缺资源时所发生的现象。

(二)集体产权可能引发的问题

转型经济中的集体产权强调集体成员的身份特征、集体产权实施时的集体决策或人决策方式、集体产权的制度环境等等因素可能使集体产权产生问题从而导致经济低效。

1委托―问题。集体产权的实施通常通过集体成员民主选举的人进行,由此就可能出现集体产权的委托―问题。如果人不以集体成员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诉求,那么同样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者的人的目标可能偏离全部集体成员的目标,这样,集体产权最终实现的利益就不会同集体成员应获得的产权利益相一致。例如,一些农村村委会主任或村支书为了某种目的(获取私利、迫于各种压力等)暗地或强行转卖村集体土地的问题,最后村民的集体土地产权利益受损,造成村民集体上访、告状,甚至暴力事件发生。

2集体行动的逻辑问题。传统看法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人组成的集团均有进一步扩大集团利益的倾向是不正确的。因为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个人如果经过努力改善了集团利益,但个人只能得到集团收益的一个极小份额,即集团收益的公共性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均等地分享它,不管他是否为之付出了成本。因此,集团成员都想成为不付成本而坐享其成的人,这种“搭便车”行为最终使理性人都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集团越大,就越不可能去增进它的共同利益”[11],但是,小集团较容易采取集体行动追求共同利益,因为“在一个很小的集团中,由于成员数目很小,每个成员都可以得到总收益的相当大一部分”,“某个成员对集体物品的兴趣越大,他能获得的集体物品带来的收益的份额就越大,即使他不得不承担全部的成本,他也会提供这种集体物品”[11]。对于集体产权而言,集体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部分小团体可能控制着集体产权的具体实施。例如,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中的大家族势力的影响、部分农村精英成员们的影响等都可能导致集体土地产权利益的实现偏离全体村民的利益目标,但同时村民们在维护自身利益时却又存在“搭便车”行为。

3集体产权下的“反公地悲剧”。如前所述,“反公地悲剧”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集体成员都拥有稀缺资源的排他性权利,对资源的使用不经全体许可就成为不可能而不是少数服从多数。在集体产权下,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均等权益、兼顾每一成员利益成为不变的群体诉求,但这只有达到全体成员的一致同意才能行,这样对于许多集体产权的高效实施造成障碍。因此,相对于资源使用过度而言,在集体产权下较容易因集体成员拥有较强的排他性权利而使资源使用不足,从而发生“反公地悲剧”。

(三)公共产权与集体产权存在原因及比较

一个国家选择何种产权形式要受五种因素制约:意识形态和秩序、产权选择中的路径依赖、国家双重目标及其冲突的影响、财政约束、不同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及对政府的影响。对于集体产权和公共产权的选择而言,考虑到产权演变的具体方向,尤其应当关注以下原因:

1制度环境。“产权是一些社会制度。这些制度界定或划定了个人对于某些特定的财产,如土地或水,所拥有的特权的范围”,产权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安排的产权制度(宪法条款、法令和司法规则)和非正式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它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界定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具体的产权制度安排根植于特定的宏观社会制度环境,公共产权与集体产权也不例外。公共产权产生于市场经济体系中,要求产权主体在实施产权时主体之间合理的协调合作与社会对私人利益的充分保护;集体产权产生于转型国家,要求集体成员之间在行使集体产权时成员权的同一与协调,它是一种强调集体成员利益同质均享的产权安排,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成员间利益平均、社会保障的深刻烙印。显然,一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秩序的演变带来其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社会产权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2建立与管理国有产权的成本。国有产权的利益实现与分配是在全社会进行的,而公共产权与集体产权是在特定范围内进行的。显然,将特定范围内的产权共享到全社会,就必须对原有社团集体成员进行利益补偿。如果国有产权建立获取的收益小于补偿成本,或者带来其他社会成本增加,那么国有产权的建立就是非经济的或处于经济低效状态。典型的国有产权建立与管理成本支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化浪潮带来的低效后果,以及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农村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全社会国有化试验的“一大二公”造成的惨痛教训。因此,国有产权的建立与管理的巨大成本可能使得原有产权安排成为最现实的选择。

3建立私人产权的成本。建立私人产权与公共产权和集体产权可能产生的问题引起的资源使用低效比较起来,可能耗费资源更多,即界定和实施新的产权过程可能消除掉产权建立和实现带来的产出。换句话说,“公地悲剧”可能并不比能引起人们建立产权过程的租金耗散更糟;并且,在规则制定者不是剩余索取者时,产权的界定和实施更加容易促使租金耗散[1]。针对寻租行为而言,在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里,关键问题是在建立产权过程中租金耗散是否减少或消除了。因此,在一个正交易成本的现实世界里,重要的是:在原有公共资源(现实世界很少有开放性资源)管理方式下的租金耗散就一定大于私人产权建立和实施过程的租金耗散吗?此外,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经济效用有时很难与具体的私人经济的利益增加相替代,这样,在转型经济中源于效率与激励目的建立私人产权引起社会不安定带来成本可能更大。

4集体产权的历史延续与公共产权的演化及其自主治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不是短期的过程,在一个以平滑模式转型的国家里,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宪法性秩序是一种行政秩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宪法性秩序是法律和信用秩序,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宪法性秩序的变化是一个连续和平滑的过程。因此,在经历过农村化试验的经济低效后建立的农村集体产权走向市场经济也是一个连续平滑的过程,原有的较低水平上利益均享的分配机制是在不断转向有利于激励和提高效率的差异性的利益分配机制。所以,集体产权在唤醒人们的产权利益关注时不会立刻私有化,也是一个平滑连续过程。

公共产权的演化及其自主治理研究的开创者埃利诺•奥斯特罗姆(ElinorOstrom)对许多实际案例研究表明,在面对公共产权或公共资源时,大多数经济学家使用的现有集体行动理论(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和集体行动的逻辑)开出的药方是,要么进行私有化,要么交与政府管理来实施“惟一”方案。这样致使“人们在世界上看到的是,无论国家还是市场,在使个人以长期的、建设性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系统方面,都未取得成功。而许多社群的人们借助既不同于国家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却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些资源系统成功地实行了适度治理”[12]。因为他们忽视了三方面的重要问题:没有反映制度变迁的渐进性和制度自主转化的本质;在分析内部变量是如何影响规则的集体供给时,没有注意外部政治制度特征的重要性;没有包括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12]。私人市场的不满意的后果和其他选择的制度安排的合意的结果常常被人忽视和低估,社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识、互惠和正向互动都有利于解决可能的“公地悲剧”问题,“当市场精神在教我们忽视我们的相互依赖之时,它也系统化地促进提高我们相互依赖的‘成本转换’。公共产权、社团和互惠为我们提供了能够帮助我们对环境和其他相互依赖性作出建设性回应的框架和方法”[10]。因此,公共产权(或社团产权)在现实世界的许多地方以不同方式存在几百年、上千年的事实说明,对许多公共资源实际存在长期存续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社团(或集体)本身有形成、演化过程,其成员之间有长期的信息交流、互动协调和互惠行为,社团可以通过自主治理达到公共产权的稳定和相对有效。并且,声誉、信任和互惠有助于克服强烈的短期自利企图[7],这就说明集体成员可以长期相互协作维护公共产权的有效。

通过分析,集体产权与公共产权比较如表1。

三、集体产权和公共产权对中国转型经济的意义

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尽管存在局部或微观的突变形式,但宏观、主体的经济转型是一个连续平滑过程。集体产权联系到占我国总人口七成以上的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并且覆盖整个农村地区以及绝大部分第一产业。因此,集体产权的任何重要的变迁都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发展态势的稳定和效率,集体产权的发展、完善或演变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个社会成员的经济自由程度和对个人产权保护力度的增强,现实中社团或集体的产权界定与实施就逐渐趋于清晰、有序与公平合理。

(一)转型经济中的集体产权可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更多地关注特定范围内的经济公平,从而降低转型风险

市场经济崇尚经济效率,由于人们先天拥有的资源禀赋差异和后天的努力不同,经济效率原则必然带来个体之间最终经济利益分配的差异性。对于转型经济而言,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并且“不患寡,患不均”思想的历史的深远影响使得原有体制下个人之间及其与社会之间存在较小经济冲突,但是,在注重差异性的效率原则下这种冲突有可能不断增强、扩大。在全社会还没有完全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情况下,集体产权利益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不断增大,而在集体内部根据成员权进行一定程度共享性的利益分配兼顾到相对公平。这样,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风险的降低,有利于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二)集体产权在可能向公共产权转变过程中,是与集体成员的经济自由增加分不开的

市场经济崇尚经济自由,并以各个经济行为人的经济自由为基础得以扩展。随着转型经济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私人财产的增加、新的法律法规的建立,人们的经济自由得以不断增强,原来高度依附于集体组织及其产权利益的个人就会成为独立自由的经济行为人。这样,原来更多的是基于各主体均享的、各权能实施对应获取的差异性利益就会转向随着产权主体的独立自由不断增强而获取的差异性利益。那么,集体产权可能向公共产权转变,之后人们继续关注的就将是变换后的集体产权或公共产权的自我治理问题。

(三)集体产权的演变可能催生新的合作组织和增强社会互惠意识,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有利于增强经济转型的连续平滑稳定性

我国转型经济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不同于现实中所有已存的市场经济,它是总体已拥有13亿多人口、其中七成人口处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和集体产权之下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因此,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创造出适合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市场经济组织和制度,这是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解决效率原则与公平目标冲突的重要内容。集体产权下已有的合作和互助精神传统为新的制度创新提供了非正式的制度基础,成为新的合作组织的历史渊源,促进经济转型的稳定性。

(四)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集体产权的演变有利于培植清晰的私有产权,从而增强经济激励、提高经济效率

正如已述,在连续平滑的社会转型中,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化,经济自由、经济行为主体独立性和私人产权保护不断增强,集体产权的演化使得集体成员成为独立自由的私人产权的拥有者。经过制度创新的集体产权或转化为其他产权形式(如公共产权)就会建立在清晰界定和高度保护的私人产权基础上,它关注到原有目的在于社会保障的利益均享而面向未来进行组织创新。因此,虽然集体产权随转型经济深化不一定整体转化为私人产权,但是,它在集体内部不断培植和满足人们的私人产权利益,有利于转型经济提高经济激励和经济效率。

四、小结

集体产权和公共产权具有不同内涵,尽管它们可能引发不同的经济问题,但是,社会经济现实的选择使我们不能一味地对它们持怀疑或否定态度。经过长期的社会经济演变,集体产权和公共产权存在可能比其他产权形式更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更节省社会资源。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化,基于社会保障而进行利益均享的集体产权可能转化为基于私人产权利益保护的其他产权形式,同时,会带来相应的产权制度创新,并有利于我国和谐有序地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终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AndersonTerryL,HillPeterJPrivatizingthecommons:animprovement?[J]SouthernEconomicJournalVol50,No2(Oct,1983):438-450

[2]GordonHScottTheeconomictheoryofacommonpropertyresource:thefishery[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62(1954):124-142

[3]GwartneyJ,LawsonRTheconceptandmeasurementofeconomicfreedom[J]Europea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19(2003):405-430

[4]HardinGarrettThetragedyofthecommons[J]Science162(1968):124-148

[5]HardinGarrettExtensionsofthetragedyofthecommons[J]Science,NewSeriesVol280,No5364(May,1998):682-683

[6]HellerMichaelAThetragedyoftheanticommons:propertyinthetransitionfromMarxtoMarket[J]HarvardLawReview111(1998):621-688,659

[7]OstromElinorAbehavioralapproachtotherationalchoicetheoryofcollectiveaction:presidentialadderss,Americanpoliticalscienceassociateion,1997[J]The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Vol92,No1(Mar,1998):1-22

[8]QuigginJohnPrivateandCommonPropertyRightsintheEconomicsoftheEnvironment[J]JournalofEconomicIssuesVolXXII,No4(Dec,1988):1071-1087

[9]ScottAnthonyThefishery:theobjectivesofsoleownership[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63(1955):116-124

[10]SwaneyJamesACommonproperty,reciprocity,andcommunity[J]JournalofEconomicIssuesVol24,No2(June,1990):451-462

[11]罗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30,28

[12]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3]詹姆斯•布坎南财产与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阅读原文”。

上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探究 下一篇:转轨国家的竞争政策与立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