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时间:2022-10-16 06:22:26

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对56例超声发现肝脏肿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观察并分析超声造影特征。结果超声造影定性准确54例(964%)。结论超声造影技术有助于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超声造影;造影剂;肝脏肿瘤

作者单位:475001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彩超室对肝脏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是保证其能够有效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Bernatik T等(2001)的研究结果显示,超声造影对肝肿瘤的检出率由常规超声的59%提高到97%,其中以小于2 cm和近隔顶的肿瘤的检出率提高尤为明显[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56例经常规超声检查检出有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40岁。对多发病灶的患者,选取其中一个在二维灰阶超声上显示最清晰地病灶作为评估对象。病灶直径1~16 cm,平均392 cm。肝细胞癌32例,转移性肝癌16例,血管瘤6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其中5例由经皮肝穿刺证实,28例有CT、MRI及临床表现确诊,其余病例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12方法仪器设备SIEMENS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腹部凸阵探头,频率20~40 MHz。

应用造影剂声诺维(Sono Vue),磷脂包裹六氟化硫冻干粉制剂,微泡平均直径为25 μm,使用前注入5 ml生理盐水后震荡成混悬液,每次用量12或24 ml,经上肢浅静脉团注,随之以5 ml生理盐水冲管。造影前先用常规二维超声扫查肝脏,记录病灶位置、大小、数目及回声特征,再用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血流情况,选择合适切面,然后启动超声造影模式,与造影剂注入同时启动计时器,实时连续观察病灶在肝动脉相(10~40 s),门脉相(40~80 s),实质相(80~240s)[1]的灌注及回声强度变化,并将全过程动态影像存于机器硬盘中,造影完后图像回放综合分析病灶造影强化、消退情况。

2结果

肝脏恶性肿瘤48例,其中1例病灶病理结果显示为结肠癌肝转移,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误诊为肝细胞癌。1例病灶呈慢进模式,动脉期未见明显增强,未能确诊。肝细胞癌31例,病灶均发生动脉相迅速回声增强,并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增强方式多呈高强度均匀增强,19例(61%)均匀增强,12例(39%)非均匀增强,22例(71%)高增强,9例(29%)为低增强。转移性肝癌15例,病灶均表现为动脉期快进,13例(87%)门脉期消退,2例(13%)消退时间较长,肝转移癌病灶动脉期增强多表现为不均匀增强超声(12例,75%)。良性肿瘤8例,其中血管瘤6例,病灶动脉相边缘回声增强,门脉相呈向心性增强充填,持续数分钟后消退,5例(83%)呈“慢进慢出”模式,1例(17%)呈“快进慢出”模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2例,病灶均与肝组织回声同步增强同步减退。56例病灶中54例超声造影取得满意结果。

3讨论

据统计肝癌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排名第3,因此及时发现肝癌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从组织微循环灌注水平研究病变以成为现实,并广泛应用于肝脏局灶病变的定性诊断[3]。肿瘤新生血管的生长是肿瘤继续生长和侵袭的一个重要前提,肿瘤血管的病例特征是解释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表现的依据,因此,超声造影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检出率,并可根据肿瘤内造影成像特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1]。通过上述病灶超声造影观察分析,良性病灶的特征是:①不增强,②与四周肝实质同步显像,③增强强度即使有所减弱也不会低于四周肝实质。恶性病灶则在动脉相增强后门脉相和延迟相出现快速增强消退,这可能反映了恶性肝脏病变由于生长迅速而血管形成不健全、血管构造方式与四周实质的双重供血存在明显差异[5]。

超声造影技术以其无创、敏感性和安全性高等特点已被临床和患者所接受,临床应用前景巨大,但其诊断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9.

[2]黄丽萍,解丽梅,唐少山,等实时超声造影对肝脏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23(2):134136.

[3]龚渭冰,徐颖.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213.

上一篇:侧脑室外引流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下一篇: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45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