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突破模式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时间:2022-10-16 05:39:20

农村金融突破模式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我国农业发展和金融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提出在支持农村发展的问题上,存在着低息贷款加扶贫救济、农业补贴、小额信用贷款等金融突破模式,而这些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都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金融手段,混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2-0052-05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农村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于农村问题的研究非常多,形成了大量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概括说来,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农村落后的原因和解决农村落后的方案。

通常认为,农村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限制、资源瓶颈、农业投资不足、农民负担沉重、农民权利缺乏、十地产权不明、农村政府机构膨胀,等等。更为深入地分析则认为农村的落后主要是小农经济与现代的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也有人认为现有的农村干部存在素质低下的问题。

针对这些原因,研究者们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利用人才、引进智力,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推广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新技术的转化,转移过剩劳动力,以及消灭小农经济,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等等。

我们认为,通过农村金融发展来促进农业发展也是一个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理论界对这方面的讨论较少,而且现有的讨论多是集中在如何获得发展资金或者构建金融体系之类的问题上。对我国农村金融与我国农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探讨还不够。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我国农业发展和金融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农村发展滞后的经济逻辑

农村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是农村人口的收入过低,而农村人口收入低的原因在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低。

工业可以凭借技术进步,使产量得到几何倍的增加。而农业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可能获得工业那样巨大的进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手段的提升,工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而农业可以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其结果就是城市化。农业的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渐下降,而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也在下降,如果两者的下降速度能够协调,就平均水平看,从事农业的人口的平均收入并不会低于经济中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口的平均收入。但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历史过程,若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以至于城市化的步伐跟不上工业的发展步伐,农村的发展就会出现滞后。在我国就存在着这种问题:工业的迅速发展,超过了城市化的步伐。因此,素质较高的农业人口通过进城务工的方式进入城市,以满足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劳动力留在农村而没有转移到城市。但当土地的数量等要素被固定以后,不断追加的劳动力将造成每单位追加劳动力的边际产量很低,甚至每追加一单位新的劳动力就会带来平均产量的下降。因此,从事农业人口的收入很低。

造成农村人口收入低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剪刀差。农村人口将作为原料的农产品出售给工厂,并以一个更高的价额从工业获取需要的工业品。其结果就是农村人口的收入被转移到工业生产者手中。

按照这样的观点,要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快城市化的步伐,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进行补贴。

但这种逻辑并不是完美的。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农民,另一个是工人,农民生产粮食,而工人生产工业品。很显然,农民在没有工业品的情况下可以生存,但工人却无法离开粮食。那么,上面的逻辑就有问题了。

首先,即使那个农民的生产率远远低于工人的生产率,但他的收入可能并不低于那位工人,因为工人对农民的依赖要大于农民对工人的依赖。

其次,在这个假设下,剪刀差的现象即使存在,那也是农业对工业的剪刀差――212人可能会付出全部的工业产品来换取其生存所需要的粮食。我们认为,很多人在讨论农村落后问题的时候都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工业化实际上是建立在农业产品剩余的基础上而不是相反,如果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掩盖了这个事实,至少在一个国家里,工业应该是农业的附庸。有一些文章曾经指出过这个“特别的原因”:

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采用了一种剥夺农业剩余的办法来促进工业化,这导致了工业化过程中农村经济始终处在一种低水平的状态――因为农业没有剩余可以用于提升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早期在农村进行的经济改革使农业剩余的支配权回到了农村人口手中,使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但当城市也开始经济改革以后,高速发展的工商业使得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水准再次拉开。有人认为,这种生活水平差距的拉大,是因为我国现有的福利政策过多地考虑了城市人口而不是农村人口,并认为这也是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无法得到改善的原因。

但事实上,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国家从农业中获取的税收数量并不构成税收的主要部分,因此,基于税收而列支的财政开支,即使是更偏向于城市而不是农村,也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不应该。农村存在的乱摊派之类的问题,也应属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正因为农村发展滞后,农村的基层行政单位才无法通过合理的手段获得足够的经济资源,而这正是乱摊派的原因。

我们认为,目前农村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现有的市场制度。市场制度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农业在现有的市场制度下却必定处于一种不利地位。农产品市场是一种最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而农产品本身又是一种需求价格弹性极低的商品。因此,在现有的市场机制中,农业注定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地位上:降低产量将导致整个社会对生存问题的担忧,但提高产量必定会导致“谷贱伤农”的问题。

如果在这个程度上认识到造成农村经济落后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发现,城市化和农业补贴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落后问题的好方法。城市化从理论上讲可以使分散的小农逐步转化为现代化的大农场,但城市化进程很慢,必须把绝大多数的人口转移到城市,大农场才会出现,而城市是否能容纳如此之多的农业人口还是个问题。农业补贴并不会改变市场上农产品所处的地位,只能说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以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农业进行大规模的补贴,并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建立农产品卡特尔也是一个思路:把全国的农产品按照类别或者区域建立农产品卡特尔,垄断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价格。这无疑将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全面提升,把贫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低收入家庭。基于农村人口的立场,这样的结果的确令人满意,不过,从整体经济的角度看问题,问题只是转移而没有解决。更何况,这

样的卡特尔会造成经济效率上的损失,维持组织的难度也很大。因此,农业卡特尔仅仅是一个以邻为壑的方案。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一个更好方法:通过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程度,使农村逐步升级为城镇,从而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

二、农村金融促进农村发展机制分析

金融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性金融与消费性金融。当一个借贷者借入资金进行生产时,就发生了生产性金融行为;当借贷者借入资金用于消费,就发生了消费性金融行为。按照一般的观点,只有生产性金融对于农村的发展是有价值的。在他们的构想里,生产性的金融可以带来产品,并且以此用于偿还借款;但是消费性金融只能帮助陷入资金困难的人解决燃眉之急,当资金用完之后,因为没有新的产品出现,一旦贫困借款者的收入无法偿还借款,就会出现“欠钱不还”的现象。

我们认为,金融的功能并不是分裂的,生产性金融与消费性金融是统一的金融的两面。金融的本质功能是利用资金的流转将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现实产品并最终在市场上被消费。“生产―交换―消费”是现代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简化。生产性金融的结果可以使潜在的生产能力得到释放,变为实际的生产的生产能力。

在现有的经济制度下,生产仅仅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如果产品不能在市场上出售并被消费,那么生产的结果仅仅是不被认可的产品,生产就没有最终完成。如果生产不被认可,那么生产的回路就会中断。但不被认可的产品并不一定是不被需要的产品。如果存在着对区域外的经济交流,那么,产品可能会通过对区域之外的出口来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此时,生产的回路就会完成。

因此,在一些以对外出口为导向的地区,仅仅依靠生产性金融也往往会带来很好的发展结果。但如果出口的收入大部分被用于进口或者用于本区域外的消费,那么,生产性金融将只会在某个地区生产出一些富人而不会促进当地的发展。

消费性金融的功能则不同,它往往能直接帮助不那么富有的人获得生活上的改善。但消费性金融无法直接带来产品,也就不能直接产生偿还借款的希望。消费性金融的还款必然来自于借款人的其他收入。当借款人的收入很低时,偿还的希望就会比较小。通常向低收入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往往要求有抵押或者担保,但低收入的借款人通常不能提供这些抵押或者担保,因此也就很难获得资金。有人认为从社会福利或者公平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向低收入者提供消费性金融。的确,保证低收入者通过金融的渠道获得消费资金改善生活是一个社会运行良好的体现。不过,如果消费性金融仅仅有这样的功能,那么,消费性金融给整个经济运行带来的还是一种低效率。消费性金融存在的理由在于消费性金融还能创造本地市场。和富有的人比起来,低收入的借款人会购买更多的日常用品,而这些日常用品通常可以由本地区提供。

所以,消费性金融就能增加当地的市场需求。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增加后,当地的进口替代就会随之兴起。因此消费性金融往往会较大的促进本地产品的生产。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更高的收入以及更高的发展水平。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很可能是一个循环的作用过程,每单位的消费性金融可以带来多倍的产出。

当然,此时如果生产性金融数量不足,潜在的生产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那么最终可能还是会导致本地生产受到限制。因此,如果仅仅只强调生产性金融或者消费性金融,那么,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都很难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这两个方面协调发展。

有研究表明,农村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如果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农村经济可以在一个低水平下达到稳定的均衡。有些研究者认为,要打破这种均衡就需要为农村提供生产性资金,来扩大当地的生产能力。

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当地人口没有能力消费,当地的市场就不会形成。因此,农村也必须获得消费性金融。从下面一个虚拟的例子里就可以看出生产性金融与消费性金融相协调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假设存在一个没有利息的世界。如果向某地区投入1单位的资金用于消费,而这个地区一般的消费结构为:有1/7的产品需要从区域外进口,6/7的产品来自于本地生产。那么这1单位的消费资金最终会带来7单位的本地消费和l单位对外地产品的消费。如果向生产领域每投入1单位资金能产牛1.2单位的产品,而且产品中有1/6用于作为上资从而偿还消费资金,1/6用于偿还生产资金,其余的2/3用于继续投资生产,那么,最终将会产生l单位工资和1单位的生产资金。同时产生足够多的产品用于本地消费。很显然,没有消费性金融就没有市场的形成,没有生产性金融则没有产能的出现,而如果二者的比例不协调,就会出现供不应求或者产品滞销,或者造成借款无法得到归还。如果比例协调,我们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例子里发现,1单位的消费资金和1单位的生产资金最终导致了8单位的消费和7单位的产品。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我们很容易把这个过程和一个地区农村的城镇化过程联想在一起。

我们认为,通常的意见往往仅偏重某个方面,而很少注意到两类金融之间的比例协调问题。

所以,在现实的操作中,常会出现某个地区领到大量的扶贫款却没有足够的生产性资金。扶贫的结果就是“输血”后仍然“贫血”。而另一些地方尽管建立了一定的工业设施,但居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其实,这都是因为忽视了两类金融之间的协调而对金融资源构成的浪费。

三、农村金融制度压抑及解决措施

农村居民难以获得资金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农村居民的收入低。

其次,农村居民的财富存量低。

收入低意味着农村居民很难凭借其收入偿还融资的成本,财富存量低意味着农村居民无法对融资提供有效的担保。按照现有的金融理论,这两个原因都将直接导致农村居民无法获得较大数额的融资。这是由农村的投资回报率太低造成的。农村投资同报率低则是因为农村的主要产业足农业。

前文分析过,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农业处于不利的地化,农业的投资回报很低是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所以在支持农村发展的金融支持上,须另辟蹊径。

我们认为,在支持农村发展的问题上,至少存在着如下三种金融突破模式。

(一)低息贷款+扶贫救济模式

这一模式的立足点在于通过低息贷款为农村发展提供生产资金,通过扶贫救济为农村发展提供消费资金。现在的情况是贷款和扶贫救济款都存在,但是却由不同的部门发放,很难把握发放的比例。

前文已指出,仅有生产性金融或仅有消费性金融或者两者比例失调都无法促进一个地区的发展。因此作为消费资金的扶贫救济款与作为生产性资金的贷款应该按照一定的比率发放才能提高效率。

所以,这一模式需要相关各方的协调或者有一

个统一的部门从事这个工作。此外,贷款应该是低息的贷款。因为农村可以经营的生意通常盈利不多却经营稳定,如果贷款的利息很高,往往就不会有人来贷款,或者只有那些准备承担高风险的人才会来贷款。

因此,从逻辑上看,对于农村的贷款而言,是利息水平决定了风险而不是相反。但是,这样的贷款应该是小额的、了解使用方向的贷款,较多的贷款数量可以充分的分散风险。不过,这可能增加放贷的难度,如果能够和扶贫救济款发放工作同时进行,建立每一个村庄居民的经济状况数据库,就可以同时为两方面的资金发放提供依据。

(二)农业补贴模式

农业补贴的价值在于提升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农村的投资回报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的主要产业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低,针对农业的补贴可以提高农业的投资回报率,从而使一些不可能进入农业的资金进入农业,进而实现农业的技术升级,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提升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最终提升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实现一个良性的循环。

不过,农业补贴实际上是一种财政的转移支付,需要各级财政的大量投入。在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下,有限的财政不足以支持普遍而大规模的农业补贴。但是,如果对于具有潜力的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部门,则可以考虑提供一定数量的农业补贴以提升该地区或该部门的竞争力。

(三)小额信用贷款模式

按照银行业的常识,对收入低且资本存最少的农村居民直接提供信用贷款是不安全的。但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实践却证明,只要方法适当,向穷人提供信用贷款有着极高的还款率。格莱珉银行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向农村居民提供小额信用贷款的思路。按照格莱珉银行的经验,这种小额信用贷款应该有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借款人会按照居住区域形成一个小规模的组织,每位借款人都属于某个组织。当组织里的某位借款人出现违约,其他的成员就会在借款时受到更严格限制。这就会在组织成员内部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机制。

其次,借款人从一个很短时间后便开始偿还贷款,而且还款次数非常频繁。这样,借款人每次还款量就非常小,在不知不觉中便逐步偿还了贷款。

但如果完全按照格莱珉银行的经验向我国农村人口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就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发放贷款和收回贷款的工作。考虑到小额信用贷款的数量通常会很小,用这种方法提供贷款可能成本过高。

上述三种可能的金融突破模式并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都可能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金融手段,混合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单独的一个小村落基本上不可能建成一个小城镇。小城镇应该是多个小村落聚合而成的。而这种聚合的依据无外乎是生活习惯近似,产业的聚集和交易的便利。如果能够获得农业的补贴,就很有利于一个地区的农业形成集团化生产,从而使该地的农业人口的劳动力得到释放。低息贷款和扶贫资金可以使该地区的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跃迁。至于小额信用贷款可以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提供周转的资金。三种模式如果在同一个地区内出现,还可以归并到同一个部门,节省运作成本。

当然,可能的突破模式应该有多种,针对不同的客观情况,都可能取得成功。农村现有问题的关键原因是对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太低。只要认清这个问题,对症下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克服。

四、结论

按照前文的分析,如果我们要解决农村居民难以获得资金的问题,我们就必须解决农村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接受形成农产品卡特尔的方案,那么,农业投资的回报率就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所以,改善农村居民获得金融资金的关键还是在于农村的非农业产业。

在前面三个小节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使我国农村获得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合理的配置生产资金和消费资金。而我们所讨论的三种金融突破模式,也都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农村问题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如何提高当地主要产业的盈利水平,这并不是一个单纯依靠金融手段就能充分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人民币离岸中心发展与监管研究 下一篇:小额担保贷款的制度缺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