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VB实例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

时间:2022-10-16 03:35:40

职校VB实例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

摘 要:计算机程序设计严谨而枯燥,如何根据VB这门计算机语言的特点来提高教学中的效率,找到一种既符合学生认识特点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成了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方法,通过实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关键词: 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实例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48-02

一、前言

VB作为职高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它的特点是功能强大、效率高,其中最主要的是它有强大的自检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以前从没系统地接触过计算机,而且相对于大学生学习VB而言,他们的知识基础又显得相对薄弱。因为他们的英语基础不够扎实,在学习VB时遇到的大量有关各个属性、事件的纯英文描述时就会遇到麻烦。如何能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来组织安排上课内容,就成了职高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打破教材,激发兴趣

现阶段,我校所用的VB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可视化编程应用――Visual Basic》,本教材内容全面,涉及的知识点也较适合职高生学习。但教材中大量出现理论名词解释,实验例题少。多数同学在开学伊始,由于好奇打开书本预习,但当他们看见书中介绍的大段的理论解释,且无法理解时,便自然而然地使他们产生恐惧。如果这时教师再按部就班地从第一章:类、对象、属性、事件及方法等开始教学,那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去年我由于经验不足,就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使得学生在学习时没多久就出现了注意力无法集中的现象。

在第一堂课上,教师一定要先抓住学生的特点,适当打破教材布局。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由VB制作的小作品,用这些实例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很多同学在观看这些作品后都会发出惊呼。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教师也不要急于把“对象”“属性”等这些词汇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利用职高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先让大家模仿做作品(可以将第一堂课中展示的小作品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的模仿)。通过模仿,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他们会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思考这一步操作会出现哪种结果,甚至有的学生还会任意修改老师提供的代码,导致出现不同的结果或者出现错误。VB强大的自检功能就在这时发挥了作用,在学生运行程序后,会在出错代码上以黄色底纹显示。这样下来学生虽然仍有些懵懂于老师教授的代码,但也能通过这样简单的模仿来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到自己动手修改代码时的成就感。

教材中,将具有类似功能的对象、属性、变量、函数等都放在一起编排,这样编排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更系统一些,但对于职高生而言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甚至深奥难懂。我们应该打破教材的束缚,将教材当成一种像字典一样的工具书来使用。例如,在教授标签框和文本框时,可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做一个类似QQ聊天记录的界面,标签框和文本框放在一起教学,就可以充分说明它们各自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以及区分各个对象的主要功能。再如,第三章中的函数,教材中列了一个表格将主要的函数一一列举出来,教师如果按照教材将所有的函数一一讲解,那么一次课的时间根本不够,而且学生听起来也十分费劲,效果很差。因此,函数的教学可以在后几节程序流程教学中穿来。

三、利用实例,增加趣味

程序设计一般都要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而实例的直观性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职高生而言,也让他们上课时有事可做。

实例1:按钮的应用。

对于按钮相信学生都比较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实例也比较多;而且多集中讲按钮的Click(单击)事件的教学,这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视野。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了一个不太常用的按钮的MouseMove事件:

Private Sub Command1_MouseMove(Button As Integer,Shift As Integer,X As Single,Y As Single)

Command1.Move Rnd * 2000, Rnd * 2000

End Sub

让按钮动起来,让学生的鼠标点击不到,这样,沉闷的课堂气氛也会随着按钮的移动而活跃起来。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时,再去讲Rnd函授的意义、用法等相应知识时,学生会更理解,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开始尝试修改Rnd函授后面的参数,并且获得不同的结果。就这样,让他们能带着问题去学习,事半而功倍。

实例2:用If语句来查询。

为本次的教学设计一个情景引入,让他们扮演一个角色,成为某企业的员工,并为企业设计出一款能查询到企业在编人员户籍所在地的程序。从每个情景入手分析,每个人员的户籍所在地可以反映在每个公民的身份证上,身份证号码的前3位表示户籍所在省。分析完成后,开始引导学生设计界面,并编写代码。

实验要求及目标如下(如下图):设计一个具有查询功能的VB界面,要求能查询出人的身份证号码中隐含的省份的信息。设计要求如下:设计两个标签框,标题分别为“请输入身份证号”“你户口所在地为”。第三个标签框用来显示搜索结果:设计一个空白的文本框,设计一个标题为搜索的命令按钮,要求程序运行时用户在文本框中输入身份证号,单击命令按钮可查询出省份(如:330227196503125678中330表示浙江省)。

这个实验中,学生需要对身份证号码中的最左边三位数字进行判断,根据这三位号码来确定号码的户口所在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得身份证号中的左边三位数字,鼓励学生自己翻书找答案,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Left函数的学习。

代码: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

a=Left(Text1,3)

If a=“110”Then

Label3.Caption=“北京”

ElseIf a=“120”Then

Label3.Caption=“天津”

ElseIf a=“130”Then

Label3.Caption=“河北省”

ElseIf a=“140”Then

Label3.Caption=“山西省”

ElseIf a=“310”Then

Label3.Caption=“上海”

End If

End Sub

这个实例是让学生学习If语句和Left函数,而18位身份证号码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为这18个数字分别代表什么含义使他们感到神秘:同年同月生的人有千千万万,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唯一的号码呢?那么这节课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组成。贴近生活的实例,也可以让学生了解VB程序开发的强大功能。

然后,抛出下一个习题:Mid函数。

实验要求:设计一个同样具有查询功能的界面,要求能查询出下列人员的身份证号码中隐含的生日信息。要求程序运行时,用户在文本框中输入身份证号,单击命令按钮则显示他的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中的第7个字符开始的4个字符为年,第11个字符开始的2个字符为月,第13个字符开始的2个字符为日,如330227196503125678中的1965年3月12号)。通过这个习题的独立练习,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完成一个实验开发过程的一般步骤,使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创设情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和首要品质是思维的独立性,即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出相应的程序。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创设一种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紧密配合、共同探索讨论的双向认知过程,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例如,在学习列表框控件时,教材一般只列出列表框的几种样式,显得比较枯燥,也会阻碍学生的想象力。实际生活中,学生早就接触过列表框和组合框,只是不熟悉而已。上课时让学生设计制作QQ登录界面等例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完成的程序设计,既活跃了思维,又使思维的独立性在这种情境氛围中形成、加强。

通过设置思维情境,让学生运用生活体验来解决问题,能使学生快速理解问题,并将自己的思维理念融入到作品中,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体验编程的乐趣。

五、注重基础,实现突破

在重视实例教学的同时,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VB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高考时综合科的一门考试科目,如果没有很好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可能会成会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而且没有基础积累的学生,他的知识结构也如同空中楼阁,经不起风雨考验。因此,在课程安排时还要强调安排适当的理论课时间,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巩固旧知。

VB作为一门计算机语言,它的可视化特点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这门课充满变化、充满乐趣。一个个生动的实例,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同时,实例教学也让教师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贾长云,等.可视化编程应用――Visual Basic[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纪兆华,等.VB程序设计教学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2005(23).

[3]马致明.案例程序教学法在VB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02).

作者简介:沈妍(1983-),女,浙江宁波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跨越式理念下学生习作展示和评价的方式方法探... 下一篇:在尊重和信任中培养学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