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

时间:2022-10-16 09:20:38

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

本文简要回顾了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区分了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地区工作。根据我国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族群)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视角和文化视角,并以经济发展、文化持守为向度,以群体(族群)、个人(家庭)为层次,建构了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结构框架,同时指出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应具有发展的特征。

关键词:社会工作

民族社会工作

经济发展

文化持守

作者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地址:北京市,邮编100871。

进入新时期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政府和全社会面前,在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创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方面,社会工作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本文就民族社会工作的性质,及当前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任务和特点做一些初步的讨论,以就教于各方专家。

一、民族社会工作及其性质

(一)民族社会工作实践

民族社会工作虽然至今还没有成为一个严整的学科,但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却早已开展,并且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从社会工作的形成过程的角度来看,那么民族社会工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比如,19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就派社会工作者到印第安人保留地开展工作。①后来,随着被殖民少数民族的觉醒,在发达国家(如新西兰)也有社会工作者到原住民地区从事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持方面的工作。20世纪后半期以来,族群概念在学术界比较盛行,原来的民族问题开始以族群问题来指称。在实践领域,族群社会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其中既包括面对原住民的工作,也包括新移民群体的工作。这些民族(族群)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落后民族及有困难族群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促进社会适应,保持民族文化,也问接地促进了社会秩序。

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源于20世纪20—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西方的社会工作传入我国,燕京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成立之初就开设了“种族关系”课程。1931—1932学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创始人步济斯(Burgess)讲授了“种族关系”课程。日本侵华致北京沦陷后,燕京大学迁至重庆。当时的社会学系系主任李安宅认为社会学要发挥实际作用,就要和当地实际结合,他深入华西民族地区开展工作,后来撰写了《边疆社会工作》一书,是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工作随着社会学被取消,民族社会工作被纳入广泛的民族工作中。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发生,使作为灾民重要组成部分的羌族、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成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民族社会工作开始了新的实践。③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服务于少数民族灾民,民族社会工作在专业层次上得到一定发展。随着中央政府援助新疆规划的实施,民族社会工作在新疆也开始得到发展。2011年6月25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北京举办“民族地区社会工作与社会建设论坛”,总结工作经验,以推动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关于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

民族社会工作是以一定区域中少数民族(族群)为对象开展的专业服务。在我国的社会学、民族学、政治学文献中,民族地区、民族工作所说的“民族”指的是对应于汉族的少数民族,民族工作指的是针对这些少数民族(族群)的工作。民族既是一个种族概念,也是社会概念,在一定语境下还具有政治的含义。

在国际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民族问题一般被称为族群问题,他们要解决的主要是少数族群被歧视、贫困、发展和文化保持方面的问题。我国的民族社会工作研究成果不多,这与其开展的时间较短,实践积累不足直接相关。

从现在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的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是呼吁开展民族社会工作,并对民族社会工作的内涵进行界定。有学者指出,民族社会工作是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方法处理民族问题的工作,开展民族社会工作要注重民族特点。有学者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指出发展民族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族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从经济发展方面看有需求性空间,从民政工作的局限性角度看有现实性空间,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角度看有必要性空间,但是我国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仍处于“第一阶水平”。

客观地说,我国社会学前辈李安宅的民族社会工作研究至今似乎还未被超越。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研究指出,自唐以后,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工作方法主要是怀柔法、威胁法、羁縻法、攻心法、坐质法、离间法、教导法、军政参与法。而以上方法有三个特点:第一,歧视边民,成见太深,未将边民看作国民;第二,忽视边民生计,均未改善边民生计;第三,证明边疆问题至今还是问题。虽然李安宅没有刻意指出像今天这样的专业社会工作的特点,但是他分析并指出了以往民族地区工作的弱点,这是我国学术界关于民族社会工作比较系统和深刻的研究分析。除此之外,张和清等从文化脉络的角度研究了面对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对深入理解民族社会工作都有重要启示。

上述学者在民族社会工作发展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对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实践的深入展开和学科建设都有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但是,面对当前我国复杂的民族问题,我们还有对民族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介入视角和系统结构进行讨论的必要,以推进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本文希望在这些方面做一些尝试。

(三)民族社会工作的性质与含义

当前我国与民族社会工作相近的概念有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工作、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本文的展开是必要的,对于真正推进民族社会工作也是必须的。民族工作是党和政府关于民族地区工作和针对少数民族群体及民族人士工作的总称,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事务等多方面内容。

民族地区工作是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行政区)的各项工作。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把它理解为在民族地区开展的社会工作,这里既包括面对少数民族(族群)的社会工作,也包括在此空间内从事的面对非少数民族(族群)的社会工作。二是把它理解为针对民族地区的社会工作。相对上述概念,民族社会工作像其他领域的社会工作那样,指的是以少数民族群体(族群)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由于在宏观上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民族地区,所以民族社会工作主要指在民族地区开展的、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体和人士的社会工作。当然,在非民族地区,也可能有民族社会工作。在这里我们要申明的是,民族社会工作不等于在民族地区从事的社会建设工作,它指的是以社会工作价值观为指导,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从事的服务于少数民族群体和人士的专业活动。或者说,这里的民族社会工作指的是带有专业特点的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分支或专业领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族群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社会工作的多样性。

上一篇:试论清末排满论者对满、汉同属黄种的“学理”... 下一篇:运输安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