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09:45:25

民族学论文

民族学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是一种理想

欧盟是什么?欧盟的理念是什么?它的权力有多大?这是我们在谈及欧盟这个话题时难以回避的问题。

可以比较肯定地说,欧洲联盟首先是一种理想。大欧洲建设者的理想是结束千百年来各国的分裂,实现欧洲的统一,建立欧洲联邦。欧洲共同体的创建者们从一开始便对传统的民族国家持否定态度,他们提出的舒曼计划宣告了一个新欧洲的诞生。半个世纪以来,欧洲一次次地向更高的整和层次迈进。

主导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盟的观念即所谓“欧盟的理念”,有人也称之为欧洲观念或欧洲主义。它是一种欧洲人处理民族国家关系问题的新观念,主旨是告别传统民族国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构建联盟大厦。

欧盟既不等同于欧洲政府,也不等同于欧洲大市场。它处在介于民族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的中间状态,有人称之为“似与不似间的矛盾统一体”。在欧盟条约的修订、共同外交与安全等关于国家的重大问题上,政府间会议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将欧盟机构视作一个现代国家的政府吗?人们大多难以持肯定态度。政府间谈判不能完全涵盖欧盟政治的复杂性,也不意味着欧盟已经成为一个等同于国家政府的实体。

1991年12月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宗明义地写道:“最高缔约各方在他们之间建立一欧洲联盟”,而且按照辅从制原则的规定,欧盟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由国家组成的联合体。它尊重组成这一联盟的各个国家的民族特征,不要求成员国放弃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自1957年对于欧共体具有意义的《罗马条约》签订以来,欧洲人联合组成的共同体作为一个超越民族国家的机构,其自主力度在不断加大,各机构间逐步形成了分权制衡的格局。近年来,随着超国家结构在欧盟事务中作用日益增强,旨在实现欧盟各机构间及其与成员国政府间权力平衡的机构改革,逐渐成为欧盟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欧盟已经逐步摆脱了20世纪60-70年代主要依赖政府间谈判的运作方式,正在以一个地位上与各成员国政府相对平等的政治实体的面目行使决策和管理欧盟事务的职能。到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机构对成员国政治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成员国国内立法的75%—80%要事先与欧共体委员会商榷。

与此同时,对于投身于欧洲一体化的欧洲民族国家而言,其政府控制欧洲整合的能力陷入了一种被逐步削弱的状态。它们不得不在经济、社会、货币、司法等领域将部分管理权转移到欧盟机构。但是,这种权力的转让并不是的转移,而是成员国政府根据有关的条约,自愿地将部分管理职能转移到欧盟的超国家机构。从本质上说,这仍然是国际法中履行国家条约义务的行为,成员国政府在认为必要的时候,仍然拥有退出某项政策乃至欧盟的最终决定权。

何以成为欧洲民族国家的选择

建立“欧洲合众国”是近代以来欧洲各民族梦寐以求的理想,其根基是欧洲人对欧洲历史特性和自身经历所做出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大欧洲”,才有可能解决对欧洲人至关重要的问题,即欧洲民族国家的存在和资本主义发展间的内在矛盾。

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是近现代欧洲历史框架的两大支柱,它们彼此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近现代欧洲的特性和力量的源泉。民族国家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资本主义则给欧洲带来令人瞩目的经济、科技和社会进步。但是,两者之间也充满了内在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欧洲民族国家从本性出发需要不断追求至高无上的“国家”,同时,在现实中它们又难以摆脱彼此间深厚的依存关系而独立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依赖于民族国家,但它若求得自身的发展又难以不削弱民族国家。能否缓解、解决这一矛盾,不仅直接关系到欧洲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而且深刻地影响着欧洲的未来。

欧洲联盟的建立,是欧洲民族国家顺应欧洲民族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做出的选择。民族主义的演进历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发现自身特征,组成国家形态;强制消灭其他民族;重新发现自我,恢复旧日辉煌;自然消亡阶段。一些学者认为,战后欧洲民族主义正处于民族主义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民族主义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向洲际主义转化。这种洲际主义既削弱了各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又在洲际范围内继承了民族主义的排他性。这就从客观上对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表明,欧洲民族国家及其民族主义情感已陷于衰退之中。事实上,主导欧洲联盟前进的欧洲主义正是这种民族主义。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

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也是人们共同体从低级向高级不断递进的过程。人类社会从走出氏族、部落、部落联盟进入民族、民族国家经历了相当长的演进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交往的范围、对象、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增多、更新和变化。诞生于近代的民族国家曾经拥有的辉煌和风姿正在淡然飘逝。今天,作为近代历史产物的欧洲单一民族国家群体已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纯粹的“民族国家”已屈指可数,多民族国家已经占据了当今世界国家群体的绝对多数,这是不争的事实。

尽管民族国家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已经变成了“事过境迁”的“历史”,然而下结论说民族国家已经完全成为过去,应该不算准确的认识。如果认为欧盟出现便意味着民族国家终结也还为时过早。

应该承认,欧盟的建立事实上已经无言地诉说了民族国家的衰落,但它们不可能一下就都走向“终结”。至少在国家的让渡问题上的“讨价还价”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同时,从欧盟机构到成员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个人,还不能马上接受新的欧洲认同,并处理这一新的认同与原民族国家认同间的关系。认同作为一种观念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新观念取代旧观念的过程中,民族国家难以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现在也还难以做出如下结论——欧盟作为一种超国家联盟将代表人类共同体未来发展方向。欧盟的未来还不能确定。重要原因如下:

首先,欧盟的政策存在着严重的功能缺陷,欧盟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组织缺陷。欧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国家组成的联合体,尤其在执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尚停留在政府间合作状态,它也没有统一有力的军事力量。其次,欧盟组织上不能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各国不愿将交给欧盟,欧盟所制定的政策缺乏基础。再次,体制上的缺陷使欧盟不具备独立行动的能力和对事态的控制力,对所制定的政策难以执行。

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欧盟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欧盟需要覆盖的利益会更加广大,欧洲联盟结构内超国家权力与国家间平衡与妥协的余地会进一步缩小。如果成员国之间无法在国家让渡问题上达成必要的共识,并找到一种可以较好平衡这两种权力的新结构,便不能排除欧洲一体化将走向反面的可能。

民族学论文范文第2篇

(本栏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塔娜博士主持)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

法国民族问题及政策对我国的经验借鉴与思考/曹慧//贵州民族研究,-2016,(10).40~43

“国家―社会”视阈中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历史逻辑、边界重构与机制创新/和思鹏//贵州民族研究,-2016,(10).56~60

红军长征时期中共中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实践/周竞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13~17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体会/虎有泽,马云龙//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20~24

民族关系的制度化调整策略分析:详论少数人权利保障策略/陆平辉,杜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18~25

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各自逻辑、内在张力与群际团结的实现策略/张英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43~49

论陆疆治理中政协的功能/马宇飞//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10~16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邓新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5).8~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参与研究/周保垒//贵州民族研究,-2016,(9).8~11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依据与逻辑基础/王虎,王磊//贵州民族研究,-2016,(10).61~65

民族互惠: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建构的拾遗与补正/朱碧波//思想战线,-2016,(6).41~46

社会建设“新常态”与民族地区政府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党秀云//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6).59~69

试论汉代的边疆民族观与治边策略:以“汉书”为中心/王文光,杨琼珍//思想战线,-2016,(6).1~7

试论唐朝“文治武功”的安边策略/管彦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5).1~7

我国民族关系现状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7341份问卷的实证检验/宁亚芳//贵州民族研究,-2016,(8).6~14

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政策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七/包桂芹,盖守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1~4

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石: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八/卫松,杨昌儒//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5~7

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重点领域: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九/刘吉昌//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8~13

新常态下做好民族工作要坚持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董强,盖守丽,金炳镐//贵州民族研究,-2016,(9).1~7

新疆文化维稳:理论依据、实践价值与路径选择/孟红松,戚甫娟,吴琼//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17~21

应对“伊斯兰国”中亚扩张的国际机制探析/周意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22~30

二、理论研究

“不能共则不能和”:晚清康有为的国家建构论与政体论/章永乐//思想战线,-2016,(6).55~63

创建“江村学”之再思考/刘豪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5).9~13

“非遗”中的互为主体与人类学的社会担当/纳日碧力戈,胡展耀//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6).24~29

费孝通的合作思想与江村合作经济的变迁/王俊敏,王晓琳//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5).14~24

合法性的重新确立:贝特森和米德的视觉人类学实践/梁君健,雷建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35~42

民族学如何进步/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6).5~23

斯巴苯教概念与内涵辨析/杨黎浩//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6).21~29

“体性民族志”的解构与反思/吴芳梅//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31~35

影像民族志: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与实践/雷亮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28~34

族群相关概念及理论维度综述/罗瑛//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5).34~39

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边疆民族和谐关系建构中的小调适与大变迁:基于佤族猎人头习俗终结的历史考察/方天建//广西民族研究,-2016,(5).69~76

布努瑶密洛陀史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自觉/覃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5).120~125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状况及保障研究/刘立祥//贵州民族研究,-2016,(9).60~63

传承人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吐鲁番市传承人为个案/田振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36~41

从汉藏语言比较看茶马古道的演化:以汉、白、彝语比较为基础/汪锋//思想战线,-2016,(6).93~102

当代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消亡研究/罗彬彬//贵州民族研究,-2016,(7).102~105

端午的文化传承:凤舟竞渡与女性参与/陈华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5).115~1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凤翔泥塑传承脉络分析/岳瑾//贵州民族研究,-2016,(7).77~81

非遗保护中的褶皱与张力:以甘南农牧区为例谈村落文化、活态文化、文化空间对非遗保护的作用/陈富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6).56~61

古代中国与近代老、越山地泰族土地神祭祀的比较研究/[法]马伯乐,著,胡锐,译、注//广西民族研究,-2016,(5).53~58

广西金秀盘瑶巫医的文化变迁:功能界定、机制分析与政策导向/兰洋,黄晴//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5).58~64

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的特征及其现代孑遗/严奇岩//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6).108~112

贵州松桃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探析/秦建星//贵州民族研究,-2016,(7).98~101

“国家在场”下湘西苗族文化的调适策略与现实启示:基于口述史的研究/崔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57~62

哈尼族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现代恢复与发展/王清华//云南社会科学,-2016,(6).84~88

赫哲族桦树皮造物的历史流变与价值开发/雷鸣,李丽//贵州民族研究,-2016,(8).130~133

横断山民族走廊族际文化互动发展研究/李学文,王丽萍//贵州民族研究,-2016,(10).89~94

湖北英山地区的“生死异姓”现象与传说/李牧//民俗研究,-2016,(6).135~146

华夏与夷狄:关于女真族形象的文化想象/阮怡//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6).89~96

黎族传统织锦的文化价值及现代传承/常艳//贵州民族研究,-2016,(8).71~74

“礼俗互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三人谈/赵世瑜,李松,刘铁梁//民俗研究,-2016,(6).5~13

历史记忆、宗族边界与族群分层:明清徽州宗族认同研究/祝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48~55

傈僳族原始记事方法研究/韩立坤//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5).133~137

两汉时期的倭人研究:以历史人类学的视野/王文光,江也川//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42~47

论土家族梯玛信仰的衰退与“复兴”:基于公共机制变迁的考察/刘伦文,张恩//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6).19~24

“蛮不出境、汉不入峒”考释:兼论明清土家族土司地区的人口流动/莫代山//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5).35~39

蒙古族长调音乐的文化构成透视/吴静寅//贵州民族研究,-2016,(8).90~93

民国时期对康区藏人的称谓与语境/石硕//思想战线,-2016,(6).8~14

民族互嵌与文化共生:对芒旦傣族村“与汉为邻”的文化透视/张晗//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5).144~150

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关系亲密融洽的云南经验/郭家骥//云南社会科学,-2016,(6).73~77

民族文化重构中“知识书写”及其超越性的人类学研究:以青海循化撒拉族“历史书写”为个案/常海燕,满珂//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6).89~93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对陕、甘、宁地区回族民歌的研究/于力音,刘洋//贵州民族研究,-2016,(10).119~122

明末清初鄂西土司的家国认同与族群利益:以易代之际鄂西土司的政治抉择为中心的考察/赵秀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6).25~32

明清以来麻城民间家训研究/周国林,周文焰//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6).94~102

墨西哥恰帕斯州华人移民的历史与现状:兼论海外华人研究的他者化/张青仁//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6).30~35

仫佬族依饭节来源新探/吴国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5).70~78

“奶奶”的庙:女神信仰的世变与势变:以鲁西区域社会为中心的研究/吴欣//民俗研究,-2016,(6).31~39

宁夏女性婚姻状况、生育水平和人口变化/乔光莉,邓春朝//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6).59~61

糯的神性与象征性探迹:以西南民族为例/杨筑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6).97~104

迁徙、认同与饮食:马来西亚的中国回族及清真餐饮业/马海龙//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6).43~46

迁徙、延续与我群意识建构:美国旧金山湾区华人穆斯林研究/于嘉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6).36~41

嬗变与坚守:热贡绘画唐卡中“模件化”现象的人类学阐释/王星星,覃莉//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6).70~75

少数民族古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仝晓晓,褚兴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5).71~75

少数民族剪纸文化中的美术内涵/林崇华,厉戟,王晓华//贵州民族研究,-2016,(7).72~76

少数民族族际互动中的区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例/薛晓旭//贵州民族研究,-2016,(8).94~97

少数民族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的文化场域建构/段超,洪毅,孙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73~76

社会文化变迁对少得褡迕窦湟衾值挠跋旒坝Χ/王雯//贵州民族研究,-2016,(9).100~103

社会资本与迁移距离:对云南跨界民族外出务工者的实证分析/孔建勋,邓云斐//云南社会科学,-2016,(6).140~144

社区影像在云南的实践/章忠云//云南社会科学,-2016,(6).78~83

神话、礼化与商化: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功能变迁探析/邓玉函,葛恒君//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5).10~16

时空变迁下的流动:中尼边境夏尔巴人的跨界生活与国家认同/王思亓//思想战线,-2016,(6).15~20

生态、经济格局与乡村互动模式:对明清两湖移民社会的考察/吴雪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95~100

台湾无形文化资产登录、指定与补助现状/林茂贤//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5).39~67

图们江文化长廊:图们江开发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朴今海,朴京花//贵州民族研究,-2016,(9).89~95

土家族地区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为例/汪海,金德谷//贵州民族研究,-2016,(8).54~57

维吾尔族婚礼:类型、特征和多元化/田振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6).103~107

武陵山区崖葬的分布及族偬教/严奇岩,杨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5).65~70

西北地区城市穆斯林公共生活的人类学研究:基于兰州穆斯林婚介所的田野调查/祁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6).54~58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李小静//贵州民族研究,-2016,(9).56~59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研究/张锐//贵州民族研究,-2016,(7).106~109

新时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民俗文化存续原因探析:以北部湾为例/何海龙,蒋霞//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119~123

仪式中的社会性别建构:以湘西苗族“还傩愿”为例/乐之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5).31~34

彝族服饰图案中的艺术元素与服饰文化传承/王飞凯//贵州民族研究,-2016,(8).67~70

浙西南畲族“还福”仪式研究/蓝希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5).126~130

制度、市场与文化:古茶树群落活态遗存研究/崔海洋,朱复明,高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5).2~9

中越边境壮族歌圩文化的恢复与重建/黄桂秋//广西民族研究,-2016,(5).85~92

四、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裕固族的民间艺术研究/梁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6).62~69

第十一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和第七届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研讨会综述/李臻//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5).62~63

近二十年我国民族村寨文化旅游研究进展评析/谭志满,刘双燕//广西民族研究,-2016,(5).149~155

历史视角下党项人(7-13世纪)的渐变述论/郝振宇//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6).30~3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十年变迁/董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76~81

“一带一路”战略中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战略性思考:兼评王远新《突厥语族语言研究》/贾洪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6).159~162

民族学论文范文第3篇

城市化进程中边疆地区民族问题治理/高永久,秦伟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1~5

从构建“和谐社会”到共建“和谐世界”: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研究之五/黄仲盈//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24~30

从自由到自决: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于福坚//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31~39

促进法兰西民族走向统一的有利条件/陈玉瑶//世界民族.-2011,⑵.-67~75

俄国泛突厥主义研究/张来仪//世界民族.-2011,⑵.-30~39

共同地域的演化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渊源/何淑涛//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16~19

关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权益保障的思考/王飞,吴大华//贵州民族研究.-2011,⑴.-9~12

关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研析与思考/井方,吴瑶//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99~109

后冷战时期欧洲少数民族保护机制的特点及不足/焦传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⑷.-6~11

“后体系时代”民族自治立法创新研究:以四川省民族自治立法为实证/陈云霞//贵州民族研究.-2011,⑵.-6~12

论美国非洲裔的历史文化及其保护/施琳,蔡柳青//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120~126

论民族问题的文化化和法治化: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反思、改革与完善/刘东亮//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1~16

论欧洲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张涛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33~37

民族变迁与政策转型:以城市化背景下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变迁为例/卢守亭//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20~24

民族地区政策稳定理论探析:内涵、特征与影响因素/左宏愿//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17~23

民族概念:民族纲领政策的理论基础: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民族理论系列论文之二/金炳镐,孙军//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1~5

民族关系评估与检测-预警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阎耀军,吴中元,朱吉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18~23

民族关系特征:民族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民族理论系列论文之四/陈丽明,金浩//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11~15

民族聚居区域行政法的特点与策略/韩舸友//贵州民族研究.-2011,⑵.-1~5

民族利益协调:国家的抉择/常开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5~10

民族问题概念:民族工作的理论依据: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民族理论系列论文之三/裴圣愚,秉浩//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6~10

欧洲非政府组织与欧盟少数民族问题治理/赵纪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⑷.-12~17

欧洲一体化:区域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的交织/田烨//世界民族.-2011,⑵.-1~8

浅析现阶段“民族融合”观点的社会影响/文妮,肖锐,陈永亮//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25~28

“少数民族”概念的产生与早期演变:从1905年到1937年/杨思机//民族研究.-2011,⑶.-1~11

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处置行动逻辑研究/张成//贵州民族研究.-2011,⑴.-5~8

试析法国遣返罗姆人事件与法国的单一民族国策之关系/叶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⑷.-1~5

试析美国“熔炉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悖论/姚建军//世界民族.-2011,⑵.-40~44

我国散杂居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李安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30~33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意识变迁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探讨/杨沛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⑷.-26~29

二、理论综述

表述问题:文学人类学的起点和核心: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而作/徐新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149~154

“表演理论”之后的民俗学:“文化研究”或“后民俗学”/王杰文//民俗研究.-2011,⑴.-33~46

朝圣与族性差异:对特纳“交融”概念的省思/石峰//世界民族.-2011,⑶.-36~41

纯粹的卡里斯玛及其传导性:当代康区及果洛地区藏传佛教转世喇嘛的心景/郁丹//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34~44

从“人民”论卢梭的民族主义理论/张宝梅//世界民族.-2011,⑵.-88~94

从“文本中心”到“文本探索”: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探讨/王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160~165

从信仰到信:美国民俗学的民间宗教研究/彭牧//民俗研究.-2011,⑴.-47~66

从“学术浪子”到“学术带头人”:访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徐杰舜问;彭兆荣答//青海民族研究.-2011,⑵.-12~17

从政治伦理学到历史民族志:访著名人类学学者张佩国教授/徐晶,谢杲馥问;张佩国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22~27

“diaspora”的译法和界定探析/汪金国,王志远//世界民族.-2011,⑵.-55~60

多民族村落族群认同的原生特点与现代构建:以甘肃甘南夏河县桑曲塘村为例/徐黎丽,孟永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109~116

反思与重构:论“主体民族志”/朱炳祥//民族研究.-2011,⑶.-12~24

拂去历史尘埃,重现始祖灵光:“壮族始祖布洛陀”编造说辩证/覃彩銮//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82~88

广征语言事实,阐发奥义于微末: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十九/何彦诚问;李锦芳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47~54

“魁阁”和“边疆人文研究室”之比较/杨绍军//贵州民族研究.-2011,⑴.-109~115

回归“原生态”反思:从洞经音乐到侬人古乐/罗彩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26~32

历史之维与生命之维:“原生态文化”的双重视野:以“侗族大歌”的入世为例/徐新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14~17

理解费孝通的一种新路径:从费孝通的亲迎“三区论”谈起/赵旭东,齐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89~97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研究理路探析/王伟涛//世界民族.-2011,⑶.-42~47

旅游发展与边疆的去边缘化/孙九霞//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6~11

论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瞿明安//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47~52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评估标准:以赫哲族“伊玛堪”为例/韩成艳//贵州民族研究.-2011,⑵.-52~57

论跨界民族文化认同及其现代建构/雷勇//世界民族.-2011,⑵.-9~14

论文化生态的变迁与民间文艺存在和发展的新趋向/欧宗启//贵州民族研究.-2011,⑴.-34~39

论西南少数民族村寨中的“文化空间”/余压芳,刘建浩//贵州民族研究.-2011,⑵.-32~35

民俗学中的“母题”概念及对母题索引的检讨/张成富//民俗研究.-2011,⑴.-125~138

民族旅游内在矛盾与民族旅游规划管理研究:以湖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旅游业为例/马晓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34~39

模式与互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几个问题/马伟华//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53~57

欧洲中世纪到近现代“民族”概念的演变与启示/唐书明,唐学敏//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47~52

评议“离农”“为农”争论:教育人类学视角的农村教育/庄孔韶,王媛//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79~83

亲迎“三区论”的知识社会学分析:对费孝通研究的一个补充/赵旭东,齐钊//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145~158

人类学对非洲的发现与重现/马燕坤//世界民族.-2011,⑵.-50~54

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医学疗效评价/张有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50~56

少数民族华侨华人与跨界民族区别刍议/黄文波//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78~82

社会记忆研究:从“集体记忆”到记忆实践的历史社会学/杰弗瑞•奥利克,乔伊斯•罗宾斯著;周云水编译//思想战线.-2011,⑶.-9~16

神圣与世俗的通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悖论性抉择/吕俊彪//思想战线.-2011,⑶.-90~93

《史记》书写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吴宗杰,余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70~77

试论人类学理论中“结构-能动性”的对立与接合/李旭//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108~112

数字传承人:一类遗产表述与生产的新型主体/阮艳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50~54

孙作云图腾神话研究解析/朱仙林//民族艺术研究.-2011,⑵.-61~69

所谓“海外民族志”/王铭铭//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116~129

特约稿:陕甘宁青新文化厅官员与专家千字文笔谈《非遗法》的实施/蒋惠莉,王兰玲,陶雨芳,吕霞,韩子勇,朝戈金,乌丙安,刘锡诚,董晓萍,祁庆富//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5~20

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族群文化原真性研究:以从江岜沙苗族为例/孙九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18~25

文化研究与人类学的探索/【日】长谷川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62~67

文学人类学:探寻文化表述的多重视野/叶舒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166~171

文学与学文:一个比较文化的视野/彭兆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155~159

西方后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转向/巴胜超//世界民族.-2011,⑵.-45~49

寻找“民俗的意义”:阿兰•邓迪斯与理查德•鲍曼的学术论争/王杰文//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205~211

也谈民族文化的创新/杨昌儒//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53~58

一个家乡人类学者的实践与思考/韩敏//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55~61

仪式、权利与族群认同的建构:中国西南部一个京族村庄的个案研究/吕俊彪//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58~63

遗产旅游与乡土社会:关于灵渠文化遗产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周大鸣,石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72~78

语境、过程、表演者与朝向当下的民俗学:表演理论与中国民俗学的当代转型/杨利慧//民俗研究.-2011,⑴.-7~32

原生态文化与中国传统/徐杰舜,梁枢,郑杭生,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2~13

中国旅游人类学的兴起/【美】纳尔逊•格雷本,金露著;金露译//青海民族研究.-2011,⑵.-1~11

中国人类学电影创作实践历程与革新/侯小琴//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114~119

壮族布洛陀神话破除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潘其旭//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89~99

做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呵护人: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十八/李盎问;曾羽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33~35

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白银锡勒牧场上的人-草-畜/赛汉,张海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35~39

保护瑶族乡村盘王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策略:以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乡新和村盘王节为例/毛汉领,陆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104~108

被压抑的现代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潘泽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57~63

边疆、道德、治理:以感染性疾病的控制为例/邵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12~22

表演理论视角下的郭德刚相声:个案研究与理论反思/祝鹏程//民俗研究.-2011,⑴.-67~81

城市少数民族社区改造:基于空间意义的模式分析/陈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29~32

重庆蒙古族来源及其社会文化/王希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54~59

从“洪水型”神话看老挝老龙族与壮族的文化渊源/韦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140~143,158

从“候鸟”到“留鸟”: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李林凤//贵州民族研究.-2011,⑵.-13~19

从日常生活视角看烟台营子村蒙古族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王志清//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47~51

从屯堡发生学看社会如何可能/孙兆霞,张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9~15

“大禹治水”文化内涵的人类学解析/汤夺先,张莉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10~13

傣族剪纸:活色生香的民间艺术/王艳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51~55

当代八坊回族妇女嫁衣的人类学考察/苏静//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110~115

地域社会的构成:整体论的视角:以摩哈苴彝族村和周城白族村为例/朱炳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1~9

滇东南边疆苗族婚姻习俗探究:以麻栗坡县董干镇马崩村的调查为中心/田景春//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⑸.-62~68

滇越边民跨国流动与社会稳定研究:基于国家、地方与边民的视角/谷家荣//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64~71

滇越铁路对沿线彝族社会文化的影响/杨甫旺,李娜//贵州民族研究.-2011,⑵.-46~51

侗族口传文学的传承机制研究/郎雅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20~24

侗族“萨神”与原始“礼”制比较研究/龙耀宏//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1~6

侗族戏剧审美人类学研究/黄守斌,周帆//贵州民族研究.-2011,⑵.-42~45

都市回族社区的历史变迁:以镇江杨家门社区为例/杨荣斌,马一//贵州民族研究.-2011,⑴.-70~73

风水与坟业的历史民族志:清代光绪十八年绩溪司马墓“盗葬案”探析/张佩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1~8

符号动员与景观再造:旅游情景下的“抗倭历史名城”打造/林敏霞//青海民族研究.-2011,⑵.-30~34

福建宁化夏坊“游傩”研究: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张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74~78

复合文化:基督教背景下的彝族文化变迁/黄瑾//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67~71

改土归流后移民家族的建构及其意义:以湖南永顺县青龙村林氏为例/瞿州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117~122

甘南藏族家族结构研究:基于卓尼藏族民间组织沙尼与汉族家族比较的视角/谢冰雪//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73~77

贵州“里民人”探寻/王献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46~49

锅庄石信仰、房名与藏区社会组织的变迁:以川西鱼通地区为例/郭建勋//青海民族研究.-2011,⑵.-116~121

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特征研究/吴占柱//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95~98

黄道婆籍贯之争的人类学思考/谭晓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65~68

回族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宁夏回族农民工的抽样调查/马金龙,李录堂,李莉//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77~81

集体仪式传承和变迁的多重动力:当代黔中屯堡地区“抬江会”活动的田野考察/王青梅,刘铁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16~21

家庭视角下的“农民工”回流行为研究/郭云涛//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36~41

建构传统:牧民社会时间的释义:以内蒙古那日苏嘎查蒙古族牧民为中心/宋小飞//民俗研究.-2011,⑴.-162~170

建筑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建筑/向同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15~19

景观意识“内”“外”眼光的聚焦与融合:以云南迪庆州茨中村的葡萄园与葡萄酒酿制为例/郑向春//青海民族研究.-2011,⑵.-18~23

居住空间的文化建构:白马藏族房屋变迁的个案分析/刘志扬//民族研究.-2011,⑶.-25~34

空间、家屋与人观:以关中邓村为例/董敬畏//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119~124

苦聪人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李春忠,罗承松//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78~80

跨国通婚、信仰与秩序:义乌穆斯林跨国通婚研究/马艳//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28~35

跨境橡胶种植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影响:以中老边境两个哈尼族(阿卡人)村寨为例/马炜,张雨龙//思想战线.-2011,⑶.-17~21

旅游背景下族群内部关系变迁的实证研究:以“五落钟离山”为例/莫代山//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139~142

旅游地空间话语的社会建构:以世界遗产地西递村为例/张骁鸣//思想战线.-2011,⑶.-99~105

旅游发展与民族村落社会变迁:基于鄂西神农溪景区罗坪村的调查/吴爱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14~17

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的人类学解析:以“神秘湘西”、“神秘文化”为例/赵玉燕//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184~189

旅游业的“意外”产物:对一起网络事件的民族志分析/苏敏//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82~92

论傣族节日庆典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关系/吴之清//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47~50

论侗族传统择偶习俗的文化意义/龙昭宝,梁思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25~28

论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启示:以景颇族为例/赵天宝//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103~107

论台湾原住民的书写策略: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观察/彭佳//青海民族研究.-2011,⑵.-35~39

论藏族饮茶习俗的形成及其特点/罗桑开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85~90

论纸马的信仰背景与艺术基础/陶思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84~88

密枝节祭祀起源模式与话语维护/宁智锋//贵州民族研究.-2011,⑴.-28~33

缅甸与泰国跨国民族的种类、分布和人口/赵永胜//世界民族.-2011,⑵.-82~87

庙会组织与民族国家的地方社会:妙峰山庙会的公民结社/王立阳//民俗研究.-2011,⑴.-139~161

苗疆再造与改土归流:从张中奎的博士论文说起/徐新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37~41

民国时期回族社团组织及功能研究/丁明俊//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19~30

民国时期“康西”边缘的“汉人社会”:以工布江达一地为中心/王川//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30~38

民国时期理番四土、五屯之社会文化研究与实践/王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39~45

民俗文化村的文化表演:以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分析/潘峰//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93~100

民族英雄评价问题学术讨论/赵永春,孙婉婷//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65~73

仫佬族民歌的类型、功能及意义/滕志朋,刘开娥,莫秋//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72~77

内格斯尔而外关公:关公信仰在蒙古地区/陈岗龙//民族艺术研究.-2011,⑵.-56~60

宁夏农村回汉族际通婚调查分析:以平罗县城关镇为例/何粉霞//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36~40

普米族白石崇拜的文化解读/奔厦,泽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40~46

羌族地区城镇变迁述论/陈松,黄辛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⑷.-44~48

清代新疆汉民族移民社区的信仰和日常生活/王志强//青海民族研究.-2011,⑵.-94~98

箐苗“祭山”仪式的现象与思考:六枝县梭嘎乡补空寨个案调查/徐小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63~66

人类学视野下的水族稻田祭祀仪式舞蹈文化解读/欧光艳//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38~41

日常生活视野中的农区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少数民族村落文化建设:以烟台营子村为个案/王志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60~65

三洞水族使用巫术的原因初探/张振江,苏慕烽//思想战线.-2011,⑶.-22~26

散杂居民族“同而不化”的策略性应对:基于湖北省鹤峰县三家台村蒙古族的人类学考察/沈再新,唐胡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24~28

山地民族农耕模式与生态适应:基于对怒江峡谷秋那桶村的田野研究/温士贤//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52~56

山区农村聚落的布局与空间组织: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曹雪//贵州民族研究.-2011,⑴.-20~22

“商人型教士”的新型宗教: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滇西北的早期活动(1846-1865)/【法】施帝恩著;尼玛扎西,刘源译;彭文斌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46~56

少数民族文化在主客位视野中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以那坡县壮族“敏”支系传统文化为个案研究/陆潇玲//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117~122

社会关系网络与农民工投资型输出:以佛山“攸县人”挖机经济为例/周大鸣,刘玉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42~48

社会秩序理念下对侗族村寨孝养关系的思考:以贵州从江县下江镇平寨为例/高法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78~81

社神崇拜与社区重构:对中山市小揽镇永宁社区个案考察/李翠玲//民俗研究.-2011,⑴.-171~186

生存的策略:青海河南蒙古族“藏化”现象的探讨/林冠群//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57~66

试论安多地区多元文化共生格局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贾伟,李臣玲,王淑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56~60

试议“西北民族走廊”的范围和地理特点/秦永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7~72

试析寺院社会化管理及得失:以青海省推动藏传佛教寺院社会化管理之实践为例/华热,多杰//青海民族研究.-2011,⑵.-146~151

苏尼/嫫尼与彝族历史及其研究/罗庆春,李春霞//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125~130

土家族梯玛还愿仪式研究/谭志满//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127~130

土族的“班斯纳得那”研究/杨卫//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198~204

佤族国家认同的历程、现状与挑战/陈晓婧//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52~57

外来语言与山区少数民族:以广西龙胜瑶族D村为例/刘丽敏//青海民族研究.-2011,⑵.-40~43

维吾尔族农民在京、津两地生活适应度的调查/阿布都热西提•基力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63~68

无文字族群宇宙观念的身体表述:嘉绒跳锅庄的文学人类学阐释/李菲//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97~102

武婆信仰与桂林区域社会变迁/胡小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78~84

西南地区传统银饰工艺与族群的关系/张建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46~49

习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周真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48~53

信仰•禁忌•仪式:壮族经布洛陀的审美人类学发微/王敦//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108~116

新疆城镇发展和双语教育的进程:南疆地区两个专题调研报告/马戎//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159~172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的彝族丧葬仪式研究:以成宁县浆子林村为例/余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42~47

“言出必中”赛“神仙”:汉藏“梦先生”故事比较研究/林继富,查斌//民俗研究.-2011,⑴.-105~124

艺能之思绪尽可录制吗?:以日本冲绳民乐团体纪录片为例/【日】寿田吉孝著;姜娜译;韩敏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69~71

彝族丧葬仪式的象征意义分析/余舒//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81~85

优势视角: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服务实证研究/刘建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64~69

有关壮族年龄组(朋友)的考察/【日】田诚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85~92

“玉器时代”的国际视野与文明起源研究:唯中国人爱玉说献疑/叶舒宪//民族艺术研究.-2011,⑵.-31~41

渔民春节祭祖与宗族聚合:以鲁南微山湖区为中心/余康乐,刘星//民俗研究.-2011,⑴.-187~202

源于自然审美的哈尼族服饰生态文化/袁爱莉//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56~59

云南纳家营回族生存智慧的政治人类学解读/李春红//云南社会科学.-2011,⑶.-68~72

藏传佛教金刚法舞面具的制作、分类及其宗教内涵之研究/才让//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21~33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意义和旅游价值/罗树杰//青海民族研究.-2011,⑵.-24~29

中国西南古代氐羌民族的融合与分化规律探析/王文光,段丽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32~34

中日端午民俗文化比较/武宇林//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58~62

珠三角“村改居”与反城市化现象探析/李翠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129~135

壮剧与民俗文化/陈丽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136~139

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的传承与重构/覃丽丹//广西民族研究.-2011,⑵.-100~107

族际通婚与族群关系:潭溪土家族的实证研究/陈心林//贵州民族研究.-2011,⑴.-23~27

四、女性问题研究

北京回族女性的文化传承与变迁:以北京牛街李家为个案/【泰国】纳静安//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58~67

玻璃天花板下的守望:A大学女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赵叶珠//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73~77

从服饰色彩的变迁看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转变/王晶,刘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68~7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建设运动中的女性:以福建省惠安女水库为例/杨齐福,汪炜伟//妇女研究论丛.-2011,⑶.-69~75,82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性别平等倡导战略的研究/卜卫//妇女研究论丛.-2011,⑶.-5~12

教育增权与撒拉族农村妇女发展/闫丽娟,李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50~55

科技领域女性高层人才成长状况与发展对策:基于五省市定性调查研究报告/全国妇联课题组//妇女研究论丛.-2011,⑶.-31~38

农村回族女性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宁夏泾源县黄花乡为例/江晓红//云南社会科学.-2011,⑶.-82~85

女性高层次人才的社会排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建省的调查/徐延辉,熊欢//妇女研究论丛.-2011,⑶.-39~47

女性在科学实验工作中地位与作用的社会性别研究/宋琳//妇女研究论丛.-2011,⑶.-48~53

社会性别主流化框架下德国女性主义语言政策/张智,孔德明//妇女研究论丛.-2011,⑶.-96~100

守贞节是妇女的文化宿命吗?:关于近期有关事件引发的文化与妇女性权力的讨论/李银河,等//妇女研究论丛.-2011,⑶.-60~68

她/他们为什么赞成或反对同龄退休?:对选择退休年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刘伯红,郭砾,郝蕊//妇女研究论丛.-2011,⑶.-22~30,47

性别与城市社区安全:“低阶政治”视域中的女性参与/郭夏娟//妇女研究论丛.-2011,⑶.-13~21

以社会性别视角审视法律以法律推进保障性别平等:《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女性与法律”栏目15周年回眸/周应江//妇女研究论丛.-2011,⑶.-101~107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夫妇”叙事的女性倾向/刘红//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⑶.-134~138

五、研究动态与书评

读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罗杨//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190~194

读莫斯《献祭的性质与功能》/龙飞俊//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185~190

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综述/李技文//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⑵.-72~77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研究概述/波•少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⑵.-89~94

接近“他(她)”的生活:读《中国音乐家的生活》/李娟//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173~178

近二十年民族分离主义研究述评/张建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40~45

近三十年国外民族政策研究简述/哈正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34~39

近30年中国医学人类学研究回顾与反思/徐义强//思想战线.-2011,⑶.-124~130

镜中镜:读《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与美学》/冯莎//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178~185

旅游与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评述/刘安全//贵州民族研究.-2011,⑴.-65~69

时间就是社会:在历史人类学的脉络中解读《传统的发明》/常海燕//西北民族研究.-2011,⑵.-194~197

田野调查,立身之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五届研究生论坛会议综述/罗红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⑵.-98~103

田野、理论、方法:中法人类学与社会科学对话学术研讨会纪要/刘宏涛//民族研究.-2011,⑶.-106~107

仪式的谱系与解释:读《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罗正副//世界民族.-2011,⑶.-94~96

饮食人类学研究述评/彭兆荣,肖坤冰//世界民族.-2011,⑶.-48~56

有多少意义可以重寻:简评《社会文化人类学丛书》/李列//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⑴.-186~188

中国萨满教若干问题研究述评/郭淑云//民族研究.-2011,⑶.-83~94

民族学论文范文第4篇

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民族过程的规律:以汉民族的民族过程为例/徐杰舜//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129~135

读《为什么餐厅里的黑人孩子都坐在一起?》:兼论该书对构建中国和谐族群关系的启示/阳妙艳,常宝//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81~91

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岳雪莲//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55~59

经济转型期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及预警调控研究/张劲松//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47~54

论尼日利亚的族群问题与国家建构/蒋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⑸.-59~63

论民族关系的本质及其奋斗目标/王英//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144~14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概念在我国的历史演变:构建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研究之二/黄仲盈//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19~24

民族关系检测评价模型及其信息处理研究/张劲松//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7~11

民族关系影响因素的社会调查: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起台堡村为例/白绍业//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89~93

民族团结理论新探:学习同志民族团结思想/于潜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57~60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民族识别的认识与反思/王文光,尤伟琼//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0~15

新中国60年民族理论发展系列论文三篇/金炳镐等//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1~22

1950年以来对云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王文光,尤伟琼//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95~99

制度安排与族群认同:民族区域自治视阈下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因素分析/程守艳//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10~14

中国的民族识别及其理论构建/祁进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5~12

中国民族问题面临的挑战:广西民族“四个模范”研究之一/覃彩銮//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1~9

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皇帝崇拜”的族群狭隘性/马戎//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6~13

二、理论综述

“把种子埋在土里”:林耀华百年诞辰纪念讲话/庄孔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32~33

边疆•边界•边域:关于跨国民族研究的视角问题/邹吉忠//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⑴.-11~14

从神话-原型批评迈向文学人类学理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兴起/林科吉//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22~27

当代民族志的地方表述/彭兆荣,闫玉//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⑵.-5~9

20世纪下半叶的欧美人类学理论/谢丽•奥特纳著;何国强译//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19~37

费孝通先生对当代中国社会学所作贡献的再认识/郑杭生//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1~5

关于人类学文化翻译中的天真与真实/侯豫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52~55

关于壮族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73~83

广西、中国西南和人类学的区域社会研究:访著名人类学者张江华教授/谢果馥,董敬畏问;张江华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⑸.-53~58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理论的生成与外来关键因素/张淑娟//世界民族.-2010,⑵.-6~14

“交往行为理论”语境下的“民族”概念/刘荣清//世界民族.-2010,⑵.-38~41

“结构”的历史到历史的结构:人类学关于结构研究的知识谱系/艾比不拉•卡地尔//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34~38

抗战时期西南民族学的“一枝独秀”现象探析/徐勤山,杨顺清//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⑵.-15~19

历史人类学视野中的档案与文本/杜靖//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28~33

林耀华对当代中国人类学所作贡献的再认识:在林耀华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郑杭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30~32

林耀华汉人社会研究的开创与传承/杜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44~52

林耀华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为纪念林耀华百年诞辰而作/潘守永,张海洋,石颖川//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38~43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发展:旅游人类学家彭兆荣教授专访/赵春肖,彭兆荣//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2~17

略论20世纪法国人类学思想的嬗变/苑国华//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46~49

论大传统和小传统概念的时间意义/宋雷鸣//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67~73

论民族的观念性/都永浩//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23~28

论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的偶合运行/罗康隆//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64~71

民族认同的精神文化内涵/栗志刚//世界民族.-2010,⑵.-1~5

民族三元观/纳日碧力戈//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⑵.-1~4

“民族社会问题”涵义探讨/陈纪//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41~46

民族社会学视角下的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研究/高永久,高永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6

人类学眼光:从斐济历史看民族国家和新殖民主义:约翰•凯利教授夫妇访谈录/安琪//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08~113

田野工作方法新境界:实证主义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刘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61~66

“物”的人类学研究/吴兴帜//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55~59

吴汝康人类学实践中的人观思想及其来源/吴新智,杜靖//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12~18

艺术人类学的西方语境与中国实践/吴晓//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111~115

仪式的研究与社会理论的“混合观”/王铭铭//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14~20

音乐人类学核心理念辨析/熊晓辉/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28~30

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熊晓辉//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60~64

语言、语言与法律人类学:从《规则与关系:法律话语的民族志》一书谈起/胡鸿保,张晓红//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1~4

原生态智慧的“他者”想象与文化多样性/李霞//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60~63

族群表述:生态文明的人类学意义/徐新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92~96

族群理论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反思/陈心林//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50~54

族群认同与族群性研究:兼论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意义/祁进玉//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20~27.-2010,⑵.-53~60

三、 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朝觐者的心路:兼谈宗教仪式的意义/丁宏//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36~44

成吉思汗祭祀的历史演变及现代境遇/那顺巴依尔//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35~44

川西贵琼人碉房中的锅庄石及其象征意义/郭建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⑷.-37~44

蚩尤崇拜与民族认同:论当今中国苗族树立“精神共祖”的过程及背景/杨志强//青海民族研究.-2010,⑵.-38~45

从“二元”到“双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浙江模式”探析/,陈姣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96~103

从蒙古族人名特征看农区蒙古族文化变迁:以辽宁西部阜新地区烟台营子村为例/王志清//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52~58

旦歌:跨越中越边界的骆越天谣/农瑞群,梁伟华,何明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84~90

地方性知识对区域生态资源维护与利用的价值/罗康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43~48

多民族杂居移民村落中的族际通婚:对青海海西州乌兰县铜普镇四个移民村的个案调查/刘瑶瑶//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58~62

20世纪上半叶清水江流域苗侗社会的多重现代性考察:以林业开发制度变迁为例/孙兆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45~51

“港人返流”现象的人类学分析:以深圳樟树布社区为例/黄韵诗,程瑜//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39~43

古代印欧语系族群牛图腾崇拜研究/李树辉//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129~133

鲧、禹神话原型研究中的“捞泥造陆说”献疑/陈连山//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41~44

胡同大杂院中的贫困:人类学都市个案研究/陈长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8~26

“亘三百里的氏墓”真的是在广西大明山吗?:兼与黄世杰先生商榷/过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106~109

婚姻支付对男方父母的文化心理意义研究/刘华芹,王修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74~78

集体记忆的复现:论丽江白沙乡的“当美空普节”/赵红梅//贵州民族研究.-2010,⑵.-41~46

九隆神话:文献记载与民间口头传承之流变/杨薇,李子贤//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⑷.-55~72

论苗族传统生态知识在区域生态维护中的价值:以贵州麻山为例/罗康隆//思想战线.-2010,⑵.-40~44

蒙古族过年习俗的变迁/刑莉//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185~196

“苗女”争论及其背后:论20世纪80年代初苗族知识界的民族意识的“骚动”/杨志强//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5~13

民族认同与想象:以撒拉族为讨论个案/陶瑞,马建福//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116~120

明清广西左右江地区土司的婚姻与策略/张江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⑸.-32~40

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徐新建//思想战线.-2010,⑵.-23~30

赴韩朝鲜族劳工群体的国家、民族、族群认同/朴光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41~47

气候灾变与乡土应对:龙脊壮族的传统生态知识/付广华//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84~92

权利的互嵌于争夺:小凉山彝族毕摩与东巴共存的田野调查研究/茆晓君//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44~47

人类学视野下的“游牧文明”/罗康隆,谢景连//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97~102

人类学视野下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国阈限理论分析:以南传上座部佛教管理体系中的安章现象为例/郑筱筠//思想战线.-2010,⑵.-5~10

冗鱼寨布依族习惯法民族志/周相卿//贵州民族研究.-2010,⑵.-12~16

三家台蒙古族村《部氏族谱》续谱活动的现代意义/唐胡浩,杨光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63~67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自主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以云南泸沽湖与青海小庄村为例/李强//贵州民族研究.-2010,⑵.-106~112

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的个案研究:以额勒苏台嘎查为例/孟和套格套//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53~57

生态移民政策的文化根源分析: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W村的调查/赛汉//贵州民族研究.-2010,⑵.-68~71

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物质生活贫困问题/汤夺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⑷.-50~55

天鹅处女型故事与萨满教/陈岗龙//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36~40

土地占有与鄂伦春族猎民的社会分化:以鄂伦春自治旗猎民村为例/查干姗登//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153~156

土默特蒙古族择偶现状与变迁:基于内蒙古西部村落的调查/靳一萌//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157~164

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务川仡佬族傩面山王/吴秋林//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⑵.-10~14

外来生态知识的双重效用:来自广西龙脊壮族的田野经验/付广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54~58

维族婚姻习俗中尼卡(Nikah)仪式的人类学解读/石奕龙,艾比不拉•卡地尔//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5~9

锡伯族四次迁徙的文化生态学思考/赵超,赵鹤龄//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131~134

戏剧文学的救灾解难功能:《俄狄浦斯王》与《窦娥冤》对读/叶舒宪//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1~10

现代语境中的新疆维吾尔萨满研究:基于人类学的视角/王建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19~24

乡村回族“哲玛提”时空变迁研究:以宁南山区H村“分坊建寺”为例/杨文笔//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63~69

乡村混合门宦宗教社区中的寺坊结构及变迁:关于宁夏黑虎沟村的宗教民族志研究/马强//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14~120

彝族史诗《梅葛》、《查姆》创世神话研究/陈永香,曹晓宏//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4).-47~54

游牧文明的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王璐//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103~107

在神的怀抱里:一个安多藏族村落的生态-显圣景观/郁丹(Dan Smger Yü)//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21~35

“再生”神话与庆春仪式:冠礼仪式时间探考/唐启翠//百色学院学报.-2010,⑴.-11~21

中国南方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其前瞻讨论/周建新,覃美娟//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65~72

四、女性问题研究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回族社区新农村建设:以云南大五茂林回族社区为例/武承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⑶.-53~57

电视下乡、打工经历与妇女家庭生活变迁/李欣欣、孙秋云//贵州民族研究.-2010,⑵.-77~85

华夫脱党与埃及妇女权利运动:埃及女性主义关系研究(919-1939)/刑桂敏//世界民族.-2010,⑵.-32~37

家庭性别角色态度:刻板化倾向的经验分析/徐安琪//妇女研究论丛.-2010,⑶.-18~28

密枝节祭祀中的女性缺席在场/巴胜超//云南社会科学.-2010,⑶.-67~72

女哈吉与通过仪式:基于青海循化穆斯林女性朝觐者的调查研究/韩淑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70~74

清代贵州经济生活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张磊//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⑴.-23~26

全球女权主义:关于女权主义的全球想象/张路//妇女研究论丛.-2010,⑵.-68~78

《社会性别与历史》杂志评介/宓瑞新//妇女研究论丛.-2010,⑶.-91~96

西南民族地区出生人口性别问题论析/杨昌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⑴.-49~56

西南少数民族两性角色差异的支点/熊丽芬,李吉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⑴.-57~64

中国民族旅游与少数民族女性问题研究进展/钟洁//妇女研究论丛.-2010,⑵.-83~87

“作为文化的组织”的人类学研究实践:中国三个地区女性者群体特征之比较及艾滋病/性病预防干预建议/李飞,庄孔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五、 研究动态与书评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中国民族主义研究/韦磊,刘颖//世界民族.-2010,⑵.-15~22

涵摄中国传统文化,拓展中国人类学研究:评秦德清《民生与民心:华南紫村壮汉族群的生存境况与精神世界》/龚树排//广西民族研究.-2010,⑵.-201~202

纪念列维-斯特劳斯专辑:追寻那“遥远的目光”等八篇/张友庭等//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96~120

洁净与社会秩序:兼评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马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56~59

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民族学研究/聂蒲生//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⑵.-135~137

林耀华学术行年简谱与主要著作目录/林宗锦,潘守永//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⑵.-33~37

民族国家崛起的宏大叙事与范式重构:评《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艾仁贵//世界民族.-2010,⑵.-42~46

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对目的地负面影响研究述评/张晓萍,刘德鹏//青海民族研究.-2010,⑴.-14~19

中国的族群关系/科林•麦克拉斯(Colin Mackerras )著;李健译//西北民族研究.-2010,⑵.-94~95

民族学论文范文第5篇

对民族团结进步中“进步”的认知与现实价值审视/严庆//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34~38

多元聚一:民族工作三维度/马英杰//广西民族研究,-2016,(3).39~47

国家整合视角下印尼亚齐民族分离问题研究/周俊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18~25

津巴布韦殖民时期的土地剥夺、种族隔离与民族反抗/沈晓雷//世界民族,-2016,(4).1~14

经济社会转型中民族问题的治理逻辑/曹爱军//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26~31

拉美区域民族主义的历史嬗变:民族认同与多元表达/李紫莹//世界民族,-2016,(4).22~28

民族地区政治参与机制的扩散效应研究/张宸珲,何丽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4).71~73

民族区域自治立法权与一般地方立法权的关系:以“优惠照顾理论”范式为视角/沈寿文//广西民族研究,-2016,(3).48~54

民族区域自治与因俗而治/马经//云南社会科学,-2016,(5).112~116

民族团结视域下云南藏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经验与启示/张应华,李康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32~37

区域协同与跨域治理:“一带一路”中的边疆非传统安全治理/张立国//广西民族研究,-2016,(4).43~49

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实践主线: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之一: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四/杨昌儒,柏友恒//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 1~05

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六/董强,盖守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12~20

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主题宗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五/刘吉昌//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 6~11

意大利南蒂罗尔地区自治的实践与挑战/袁剑//世界民族,-2016,(4).29~37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基层社会自治体系及其现代治理启示/贺金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5). 5~10

二、 理论研究

传统人类学发展理念述论/朱凌飞,高孟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5).72~78

从游离到复归: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反思/保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4).110~115

“大国崛起”与人类学应用实践:基于英美经验的反思与启示/潘天舒//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4).12~16

反思化约主义思维:关于经济因素在民族问题中地位的思考/侯发兵//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4).13~18

公共人类学的兴起及其在中国的理论与实践/陈兴贵//广西民族研究,-2016,(3).86~93

权力、阐释与自我的追寻:民族志“主体”三种类型论/杨雪//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07~12

人类学、医学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访凯博文教授/涂炯,张文义/问,凯博文/答,程瑜/校审//思想战线,-2016,(5).04~09

人类学的问题意识与回归活态的文化:附记刘新教授的五次人类学系列讲座/赵旭东//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3).30~44

日本民俗学者岩本通弥教授访谈录/毕雪飞,[日]岩本通弥,施尧//民俗研究,-2016,(5).21~26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照顾”现象研究: 对农村唇腭裂儿童照顾群体的访谈/杨生勇,谢洪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115~119

神圣与世俗:人类学仪式与社会研究/刘涛//青海民族研究,-2016,(3).54~59

试议民族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和内涵/菅志翔,何俊芳//青海民族研究,-2016,(3).70~74

同姓联宗类型研究: 兼论族群认同视野下的联宗/张勇华,周建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5).27~33

推进我国民族理论发展和民族工作创新的“两辆马车”:金炳镐、马戎关于民族问题“去政治化”辩论之辨析/刘吉昌,吴钧//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3).54~64

也论族格:从“天赋人权”展开/朱俊//广西民族研究,-2016,(3).55~64

依法治国视阈下“民族平等”理论内涵新探/徐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4).8~12

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再反思/应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59~63

中国民族志早期实践中的主体建构:基于《江村经济》《金翼》的分析/何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13~19

主体民族志与当代民族志的走向/刘海涛//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2~06

主体民族志与民族志范式变迁: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七十九/徐杰舜/问,朱炳祥/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39~44

族群认同、族群认同变迁及族属标示及认同/袁同凯,朱筱煦,孙娟//青海民族研究,-2016,(3).33~37

三、 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的变化/[日]岩本通弥著,施尧译//民俗研究,-2016,(5).5~20

城市转型中的老字号、老商街:首尔与北京的比较/张继焦//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4).17~20

川东、北部墓葬碑刻中的龙纹饰与四川丧葬民俗/肖卫东//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4).53~56

传统民俗复兴的文化乡愁叙事:以上海浦东三林镇为例/游红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72~76

从“桃姑”到“哈妹”: 京族妇女文化角色变迁的人类学考察/戚剑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5).86~91

从祭祀仪式到表达反抗:防风传说的民间性转化/夏楠//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77~82

村规民约与藏区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基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贾伟,李臣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4).16~20

村落文化场域中的濡化机制:海努克人的群体、仪式与口头传统/热依汗古丽・依玛木//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4).61~65

“村落自治”中的国家:日本宫城县仙台秋保町马场村的田野调查/李晶,红英//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46~56

地方认同与族际关系的仪式表达:青海三川地区二郎神祭典仪式的考察/刘目斌//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5).17~23

《滇省夷人图说》中的婚俗图像解析/刘星雨,苍铭//广西民族研究,-2016,(4).81~87

断裂与接续:撒奇莱雅族正名后的族群维系与文化重建/郑伟斌,王宏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5).11~16

俄罗斯非穆斯林地区居民的伊斯兰教印象:基于阿穆尔州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李昕,[俄]E.A.Bopoнкова//世界民族,-2016,(4).77~86

“公共的但不文明”的空间:乡镇敬老院“规训”的在场: 基于山东省H镇敬老院的个案研究/刘林,豆书龙//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5).34~40

惯习区隔与政策壁垒:北京市公立学校随迁子女文化融合困境的人类学分析/何颖//广西民族研究,-2016,(4).19~25

国家认同视阈下越南骆越文化的研究流变:以对“安阳王建瓯骆国”史料解读为线索/周智生,杨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38~45

哈尼族聚居区的哈尼族与汉族居民相互文化适应研究:基于云南省金平县马鞍底乡的调查/赵永乐,何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106~113

哈尼族青少年的文化适应及其心理效应/胡发稳,李丽菊,荀利波//广西民族研究,-2016,(3).94~104

海南渔民《更路簿》的时代考证与文化特征/夏代云,牟琦,何宇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54~59

花亡配婚:广西南宁地区的冥婚:兼与香港、台湾冥婚的比较/吕永升//民俗研究,-2016,(5).146~157

基于大众文化视角下少数民族电影的变迁/王埃亮//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121~125

基于非遗名录统计分析的少数民族曲艺保护与传承研究/刘琪,王月月//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4).59~67

吉林省40个城乡社区老年产业营销服务状况的调查研究/杨怀印,边浩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114~118

老字号的空间嵌入性:香港甄城记糖果公司的个案研究/高崇//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4).21~25

流动文化与教育塑造:对城市随迁子女学校教育状况的人类学研究/冯跃,周宜,马敏//广西民族研究,-2016,(4).10~18

蒙古族萨满教的历史文化根源/包桂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5).24~27

民族村寨传统饮酒仪节的现代旅游体验模式研究/赖斌,杨丽娟//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4).135~141

民族地区农户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影响因素评价研究:以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为例/黄朝明,董友琴,李泽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5).18~26

民族嵌入式社区建设实践的理论思考:基于云南大理关迤社区的调查/杨刚,李若青//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5).47~50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民族认同、宗教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调适与共存/乌小花,郝囡//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33~37

宁夏兴泾镇回族的割礼仪式解读/周晶,陶瑞//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5).28~31

青海牧区民族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青海湖南岸ZQH村为例/乔益洁等//青海民族研究,-2016,(3).75~79

“人本文化”的口头表述和行为实践:彝族火把节的文化人类学透视/李祥林//广西民族研究,-2016,(3).79~85

萨满文化的动漫化保护和传承/宗世英,王礼华//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164~168

陕北传统民居浅析/马本和,宗千翔//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144~148

“圣物”与“商品”之间:青海热贡唐卡交换二重性特征的人类学分析/李元元//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5).5~10

天水人的人文特征:西北汉族族群研究之三/徐杰舜//青海民族大学,-2016,(3).1~6

文化数字化保护视域下藏族民间舞蹈研究:以藏族锅庄舞为例/冯涛,毕研洁//青海民族研究,-2016,(3).181~184

我国主流宗教观的历史变迁与当代革新/牟钟鉴//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4).19~24

西南民族地区农民生计方式的变迁与演进:基于乌江流域穿青人的视角/熊正贤//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100~105

湘鄂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龙山县捞车村和来凤县舍米湖村为例/姜爱//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6,(4).11~15

新疆离婚人口变化及其地域、民族、城乡差异分析:基于第四、第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肖建飞//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131~143

新媒体背景下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困境及对策:以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为例/王建华//青海民族大学,-2016,(3).19~25

酉水流域摆手舞文化的和谐共生/莫代山//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5).60~64

中国与非洲:能否跨越制度与文化的边界:基于某合资玻璃厂的工商人类学考察/徐薇//青海民族研究,-2016,(3).43~48

中原地区婚俗变迁初探:以河南开封尉氏县L村为例/纳日碧力戈,马静//民俗研究,-2016,(5).117~124

主体民族志研究:布与贵州苗寨的当家女人/简美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27~38

走出国门的中医:以针灸在美国近十年发展趋势为例/景军,崔佳//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4).26~31

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断裂与冲突:马来西亚华人穆斯林身份转换的现象和本质/马进,王瑞萍,刘建宁,周芳//世界民族,-2016,(4).55~62

作为研究视角的“社”信仰:以广西龙江流域村落历史及祭祀习俗为个案/覃慧宁//广西民族研究,-2016,(4).88~96

四、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

从渔业社区到海权问题:国外海洋人类学研究述评/赵婧D,张先清//广西民族研究,-2016,(4).74~80

德国的纳西学研究学术史略/杨福泉//思想战线,-2016,(5).48~54

动情的观察者与历史感的抒写: 对铁穆尔文集《苍天的耳语》的人类学阐释/巴战龙//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6,(5).77~85

国内外学界对埃及科普特人问题的研究/彭超,陈天社//世界民族,-2016,(4).104~110

将人类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2016年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座谈会纪实/周大鸣,高丙中,范可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47~58

近年来我国回汉民族关系研究述评/闵文义//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5).42~46

近三十年来美国犹太人的社会性变迁/孙晓玲//世界民族,-2016,(4).87~94

“人类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座谈会纪要/徐杰舜,周大鸣(执笔)//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4).45~46

民族学论文范文第6篇

就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素质令人担忧。生源音乐素质偏低。由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过程中,不进行音乐专业技能面试和考试,学生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农村地区,在南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与北疆汉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差更大。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造成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家庭经济贫困,办学条件差,使大多数学生错过了五、六岁幼儿智力开发阶段,也错过了十三、十四岁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大多数进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纯粹连汉话都听不懂,更别说学习音乐了。但试想,能歌善舞乃少数民族之特长,少数民族学生不可能没有音乐艺体素质潜能,只不过没有早期开发而已。因此,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少数民族学生并充满信心进行教育,必须细致观察民族学生素质中可挖掘的潜能,并辅以相应手段精心培养,那么,少数民族学生中大器晚成者不乏其人。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在本民族群体中生活,长期使用本民族语言,一旦进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特别是离开本民族聚居地区到其他地方学习,由于语言而造成民族学生不可想象到的巨大困难,所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来说,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一定要耐心加爱心。

二、提高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方法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自身能力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教师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少数民族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积极改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趣味性,从而有效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包括电化教学手段),采取直观教学,降低难度,先基础后深化,先具体后抽象,既要照顾原有基础,又不能停留在原有思维水平,要使其学会还要使其会学。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使之思维水平上升到高级阶段,开发智力,发展能力。

2、增强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音乐听觉的准确性,培养乐感少数民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唱不准的关键是听不准,唱是外在的表现,听却有本质的意义。因此,要想少数民族学生解决音准问题,大多少数民族学生对音乐感训练造成困难,把许多问题带到了新阶段,形成了许多错误,增加了教学困难。教师可借用钢琴练耳。键盘是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都要学习的,正是练耳的好帮手。在乐理视唱的课堂上,要让少数民族学前教育学生养成正确读谱的习惯。在教学中要求少数民族学生注意不要看到谱例张嘴就唱,而是先看看调号、拍号,再看看有无难点,这样对视唱谱有一个总的结构概念,唱起来才不至于心慌,速度也会控制得恰到好处。强调视唱与乐理相结合的原则,多唱、多练习,通过视唱加深对乐理的理解,以乐理指导视唱的练习。唱的时候耳朵要注意听音准、节奏、速度等是否正确;边唱边打拍子,注意拍点的准确性,借助手的动作把握好速度的快慢和节拍的强弱。

3、在键盘教学中,把音乐知识融入其中教师除了需要教授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钢琴演奏技巧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将相关的音乐知识慢慢灌输给学生,使少数民族学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作品,并加以演绎。听大量的音乐作品,以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读大量与音乐相关的书籍,从而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曲家在作品中表达出的情绪有所领悟,,提高整体艺术素养,在钢琴上的取得更为广泛的突破和演奏领悟力上的提高。

4、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不但运用声乐技巧,还要了解音乐形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技能的训练。为此,除了应通过教学使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演唱技能与技巧之外,还应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儿童嗓音保护常识,了解儿童歌曲演唱的特点,并能运用自己所学的歌唱方法正确地范唱儿童歌曲。要注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用自己的最佳音域来范唱儿童歌曲的能力,要使之做到歌唱的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明亮而甜美、表情亲切而自然。同时,还要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儿童歌曲的音乐形象,提高自己歌唱的艺术表现力。

5、感受与鉴赏音乐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感受与鉴赏音乐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和素养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6、在教学中,教师应促进音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各种方式使少数民族学生逐一感受。学前教育教师可以开设一些排练课来提高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学环节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强化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对未来岗位的技能训练,要积极组织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还可以组建学院艺术团学生合唱团、器乐团等,经常排练丰富多彩的节目,开阔少数民族学生的视野,提高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舞台实践能力。学院方面还应该同附近幼儿园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前教育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场所,让少数民族学生去亲身感受这种良好的工作氛围,督促少数民族学生认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同时,还能够给少数民族学生以锻炼的机会,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加以整改和完善,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中职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的音乐素养

民族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教育困境

随着目前适龄儿童人数的明显减少和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逐渐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在西部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部分地区中、小学校由于改革步子过快,引发了学生辍学、城乡学生比例失调、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还涉及到民族文化教育断层、民族文化适应等实际问题。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广西大瑶山六巷村学校教育的考察,揭示当前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希望得到有识之士以及社会的关注。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对六巷村调查后,笔者发现该村学校教育发展经历了兴办、旺盛、转折、萎缩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一个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曲折历史,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在经历过几次大调整后,目前困扰六巷村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难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撤并后学校的存废问题

六巷村地处大瑶山腹地,下辖11个自然村,村落分散,交通极不便利。20世纪70年代的六巷乡中心校是一所乡级全日制学校,设置有中学部和小学部。1978年撤办高中部,2002年撤办初中部,目前只办小学教育。据2000年统计,有教职工18人,正式教学人员15人。中学部有学生141人,开有4个班级,初一两个班,初二、初三各有一班,共有教职工13人。小学学生有167人,开有7个班级,撤并后的六巷中心校只剩下小学部的师生员工,目前共有6个班,126个学生,教职工18人,师生比为1:8.4。如按国家规定1:23的要求,则目前六巷小学教师数量超编。但是在大瑶山,由于村屯小而分散,地广人稀,读书的孩子也少,有些村子只有四五个学生,再加上交通落后,又不能把这些学生完全转到其他小学去。所以,该村小学就面临着一个存与废的问题,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

(二)学生辍学问题

据调查,该村的学生还存在辍学的问题。笔者发现,辍学的原因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因素。由于学校实行“大小星期制”,所以家长一般都把两个星期的生活费一起给小孩。但有些学生几天内就把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全部用完,之后就到小店赊东西,久了就积少成多。家长到学校了解情况,就觉得送小孩读书花钱太多,也就不愿意送了。二是传统生育制度的影响。由于受历史传统影响,当地瑶族家庭一般只生两个小孩。改革开放后,大瑶山土地政策发生变化,劳动力开始紧缺。小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的父母整天早出晚归,自己也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上山下地干活的行列。此外,传统嗣继制度也告诉小孩,他们长大以后至少需要其中一个留在家里“顶户头”,嗣继家产,照顾父母。所以,很多学生就较为厌学。三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再加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当地很多家长都觉得读书了也是白读,认为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在家种地。因此,“读书无用论”在当地还有一定的市场。四是由于学生自理能力差和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很多家长放心不下学生的安全,所以不愿送孩子上学,这也是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以上几个因素导致辍学现象逐渐增多,由于入学人数的减少,曾经办过的高中、初中也逐步被撤消。

(三)六巷教学资源过剩与城里学校人满为患

由于撤并,六巷中心校的教学资源出现了过剩和闲置,而六巷另一头的桐木中学和金秀中学,则人满为患。调查中发现,六巷村小学高年级部分学生也可以到金秀县中学或桐木镇中学民族班就读。所以,这些民族班就成了“大班”,有50~70个人一个班的。但从教育学角度来讲,这样的班级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

(四)民族文化适应问题

对学校教育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互动情景。学校教育代表现代意义的知识文化的传授,必然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地方文化对待学校教育的态度,也反映出地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认知体系。袁同凯对广西土瑶社区教育的研究表明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人们受歧视的历史经历,即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过程,以及群体记忆等也会在情感上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瑶族小孩到城里就读,自然就得面对文化适应问题。瑶族学生在外就常被欺负,如被勒索财物、被孤立等。此外,瑶族学生还需要学习城里的语言和生活习惯,这也是一个很大挑战。

(五)民族文化传承问题

不管是在本乡(村)里就读,还是到城镇里就读,少数民族学生都面临一个困境: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像服饰制作、跳黄泥鼓舞等手工技艺、传统歌舞等无法进入学校的统编教材,导致这些优秀民族文化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甚至可以说,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基本是处于缺失状态的。

二、走出教育困境的对策与思考

笔者从调查看到,瑶族的学校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面对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全球化的科技与文明进程的冲击,如何走出教育困境成为瑶族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为学校教育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协调

影响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地方权力资源配置是最重要的,而当地的生育制度、地理环境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这就需要学校教育争取得到更多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首先是优化配置,整合资源。要通过政府实施倾斜政策,扩大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软、硬件。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校寄宿,原来落后的后勤工作也需要跟上,学校住宿条件、伙食营养、洗浴洗涤、卫生医疗等等,都需要增设或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其次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工资待遇和文化待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教育平等的角度出发,这些投入是必须的。对于因撤并后剩余的教师,可考虑采用转岗、调动、提前退休等方式加以解决。

再次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政府行为,也不仅仅是建校舍、聘教师、重服务的问题,它涉及到全社会的认同程度。未成年人能否有效地接受学校教育,家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变得十分重要。传统生育制度所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以消融,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保险,完善土地承包转包机制,解决少数民族的后顾之忧,以此达到消解民族文化中阻碍学校教育发展因素的目的。

最后是以发展地方经济的各种契机,不断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地处腹地的瑶族同胞,因为交通条件的落后,大瑶山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区乃至全国之末。学校教育也因此受到极大制约。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交通条件和学校教育是一个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需要从全局考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二)扩大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功能

第一,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要继续承担起现代知识教育的重任。“如果说在主流文化社会中已经形成现代性,那么这一过程在少数民族地区正在发生。现代性学校教育‘嵌入’以后,文化的单一性逐渐取代了多样性。”“对于少数民族受教育者而言,现代性过程完成得是否充分彻底将决定它在学校教育中的成败。”通过调查发现,六巷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大部分还是对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生活方式抱着认同和追求的态度。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NBA球星的了解程度不亚于城市里的NBA球迷。一个小学女老师用手机通话、发短信,学习电脑操作、上网冲浪,收看电视新闻节目,看不出她是一个大瑶山里的瑶族人。因为,这是一个文明在进步、科技在发展的时代,任何个人或群体都无法回避,而学校教育首当其冲。

第二,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还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学校教育可称为有意识教育,而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可称为无意识教育。从效果上看,无意识教育的效果要优于有意识教育。学校教育的空间可适当延伸到儿童的家庭和社区生活中去,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使儿童在教育生活中获得成长,弥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缺失或半缺失的现状。可通过编写乡土教材,总结本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把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李姗泽就认为“对民族独特文化符号的了解、识别、认同、记忆与应用”,“对于今天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交融中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持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因此,应该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乡土知识教育。

(三)构建多元文化交流的教育体系

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在撤并后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学生要到距离家乡更远的学校念书。这就产生了一个复杂的多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问题。民族间或族群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而复杂的话题。我们应避免用主流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少数民族的教育,要克服文化偏见。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改革也应从少数民族现有的生存状态出发,建立多民族文化相互理解、相互共存的“和而不同”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这种多元文化相互理解、和而不同的教育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其他学校上学的文化适应问题,帮助少数民族建立适合本民族现实生存需要的教育体系。美国社会研究协议会等一些机构曾将多元文化教育列入到正式的指导方针当中:“……多元文化教育不是要消除学校中的文化差别或者仅满足对文化多样性的宽容,而是基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精神,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进而使之成为有价值的资源。”

在其他民族或族群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可以从客观角度引起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所共享。文化传承也不一定非要本民族传承本民族文化,其他民族一样也可以传承。要解决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就需要全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只有在学校教育中真正让各民族对对方的文化有所了解,并能相互理解、包容和欣赏,我们才能说这是成熟的、成功的学校教育。

三、结语

民族学论文范文第8篇

设备维护经费不足,缺乏专业维修人员。大型精密仪器由于价格昂贵,操作精细,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实验耗材和试剂药品等。实验室由于经费不足难以维持部分大型精密仪器的运转,加之学校经费紧张,难以投入大量维护经费,导致大型仪器的维护保养不足,缺乏常规专业检修。而且绝大部分仪器设备是国外进口,一旦出现故障,必须花费大量资金请专业工程师维修,所需配件也要从国外订购,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人多机少,大型仪器的实验教学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大型精密仪器价格昂贵,一种类型的仪器往往只有一台,不可能像基础实验课一人一组进行实验,在大型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一般是通过教师演示,学生采取分组循环实验进行操作,动手机会少,很难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人多机少的矛盾。在开放实验中,学生只能采取4人或6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达到大型仪器实验教学的预期教学效果。

改进大型精密仪器管理工作的思考

集中管理,构建高水平的校级分析测试中心。针对西南民族大学“一体两翼”的发展规划,以及我校民族药物、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等特色专业,结合我校大型仪器设备体系现状与基础,购置用于特色专业的大型先进仪器,对大型精密仪器进行集中管理、综合配套、通过资源整合,为仪器资源提供体制保障。实现大型仪器“专管共用”、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型仪器的效益,使其成为多学科的技术服务平台。

建立完善的大型精密仪器管理体制。

①改革和完善大型仪器集中管理、开放共用的运行机制,实行专人专机管理,每年对大型仪器进行综合考核,根据仪器使用机时、科研项目、发表文章等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仪器的开放和管理起到激励、督促的作用。利用校园网建立专门的实验中心网站,为全校师生介绍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的分析测试方法、适用范围、操作规程、管理人员及对外开放情况等。同时,可定期举办大型精密仪器讲座,扩大师生视野,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多掌握仪器性能。

②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制度,建立大型仪器设备专用基金,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运行制度,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包括说明书,操作规程等技术资料,详细记录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定期维护保养。对大型仪器设备采取有偿使用制度,收取分析测试费用,作为仪器维护运行的专用基金,用于仪器故障维修和常规维护。

③建设先进的仪器管理技术队伍。仪器管理人员承担着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的责任。要引进高学历的相关专业人员,组建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科研水平高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加强仪器培训和技术交流,建立既能熟练使用大型仪器,又能进行维修的技术队伍。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来加强仪器管理技术队伍的建设,使大型仪器管理人员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岗位,提高仪器管理水平。

④构建不同的专业实验平台,建立立体式科研教学体系,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和学科特点构建不同的专业实验平台,形成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毕业论文实习等多种形式的科研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根据民族院校的特点,形成特色实验教学体系。例如,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可开设民族药物分析实验,一方面教师的科研课题立项、成果与教学联系密切;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融于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创新活动、毕业设计中指导学生使用大型仪器,增加学生实验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型仪器资源可有效提高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和创新水平,加快高校建设的步伐。随着大型精密仪器的日益增多,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民族学论文范文第9篇

从族群认同走向民族认同:20世纪中后期广西民族识别研究之三/覃乃昌//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22~31

“分”与“合”:多民族国家民族整合的逻辑/朱军,高永久//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17~21

关于民族国家的几点思考/张淑娟//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29~36

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若干问题/毛公宁//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1~7

广西当代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考察与现代意义/刘绍卫//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43~49

建立健全民族政策监督制度探析/李安辉,雷振扬//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37~42

论我国民委系统民族关系预警机制的构建/阎耀军,张美莲,王樱//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17~24

民族社会视角:制度规约下的马来西亚族群关系/胡春艳//世界民族.-2009,⑸.-19~25

民族团结是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肖锐,金炳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⑿.-1~5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法学研究的发展与思考/吴大华,刘云飞,郭靖//民族研究.-2009,⑸.-24~33

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60年/朱玉福//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18~28

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金炳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1~8

新中国少数民族干部政策60年/孙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80~86

伊朗核问题的民族主义释义/闫文虎//世界民族.-2009,⑸.-1~10

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与时俱进论/雷振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1~5

中国周边国家自治制度评析/李捷,杨恕//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2~11

二、 理论综述

本土化的中国民族识别:李绍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座(一)/李绍明讲述;彭文斌录音整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⑿.-29~33

传教士符号暴力下的晚清“中国人特质”:对明恩薄《中国人特质》的后殖民阅读/【美】郁丹//民族研究.-2009,⑸.-52~63

从川西集镇走出的中国学大师: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G.W.Skinner)教授专访/王建民问;【美】施坚雅答;唐芸译//西南民族学学报.-2009,⑽.-1~6

从地缘安全角度理解中国的民族与跨界民族/吴楚克//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12~16

从民族志资料提供者到理论前沿耕耘者:以2008年澳大利亚人类学界对原住民的研究成果为例/白志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59~65

从“一般民俗志”到“作为研究方式的民俗志”/覃琮//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40~46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田野关系三个维度之分析/普•巴特//民俗研究.-2009,⑶.-218~227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边疆和边政研究:李绍明先生访谈录/王利平,张原,汤芸问;李绍明答//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⑿.-34~41

发展的人类学研究概述/刘晓茜,李小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38~47

海外民族志的田野调查与文本表述/刘朝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7~13,72

后现代语境中的民族志生产:一个困惑的追求/龚德全//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32~39

个体安全: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提出与阐说:社会学研究取向与安全知识体系的扩展/郑杭生,杨敏//思想战线.-2009,⑹.-34~42

技术人类学:一个成长中的新学科/梅其君//青海民族研究.-2009,⑷.-10~13

论功能理论与条件-功能分析/苏日娜,包智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⑷.-45~48

民族经济研究的理论溯源/陈庆德,潘春梅//民族研究.-2009,⑸.-44~51

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高丙中//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2~6

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困境与应对/邵媛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105~109

人类学的文字转向及“写”文化的多种叙事/叶舒宪//百色学院学报.-2009,⑸.-13~18

生态安全视野下的地方知识之发掘与利用/暨爱民//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57~62

人类学关键词:辨析与表述(二):Resistance;ethnogenesis;Transnationalism; Visual Anthrology的理解与中文翻译/吴科萍,巫达,丁毓玲,邓启耀,林丹,麻国庆等//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93~107

人类学经典涵化概念的局限及其心理学视角的超越/常永才//世界民族.-2009,⑸.-31~38

生态人类学与地理学、环境史亲和性论辩/何群//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32~38

史诗与神话:纳吉论“荷马传统中的神话范例”/吕微//民俗研究.-2009,⑷.-245~256

庶民学派论民族与前现代社区/陈义华//世界民族.-2009,⑹.-37~42

“他者”的文化与自我认同/【日】奈仓京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25~30

我者的他者性:人类学“写文化”的方法问题/彭兆荣//百色学院学报.-2009,⑸.-19~22

物的表述与物的语言/彭兆荣,路芳//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87~9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定义研究/李振宏//民族研究.-2009,⑸.-12~23

乡土教材:收藏、研究与开发: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十三/腾星,班红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83~86

音乐人类学的困惑/熊晓辉//青海民族研究.-2009,⑷.-1~4

迎接神话学的范式变革/廖明君问;叶舒宪答//民族艺术.-2009,⑶.-20~26

与时俱进共同携手发展现代民族学/周光大//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55~62

中国的人类学与人类学的中国/纳日碧力戈//思想战线.-2009,⑹.-5~9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族群与边疆:另一张隐在的面孔/袁剑//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108~114

中国民族学宗教研究的学术架构:基于民族学/人类学的思考/王建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75~81

“中国田野”中的人类学与民族学/郝时远//民族研究.-2009,⑸.-1~11

中国影视人类学理论体系与方法述评/徐菡//云南社会科学.-2009,⑹.-19~23

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原生态文化概念辨析/李辅敏//贵州民族研究.-2009,⑸.-43~47

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共生逻辑/袁年兴//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50~56

三、 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阿西密枝山祭祀仪式与生态和谐:以云南省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为例/彭兆荣,路芳//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70~75

白族社会“绕三灵”中性的阈限/沈海梅//民族研究.-2009,⑸.-64~73

变与不变:辽东山区村落民俗变迁与俗制厘定:兼论民俗的本质/詹娜//民俗研究.-2009,⑶.-127~137

不结伴与族群团结:茈碧回族的、社会性别关系与族群认同/罗红//青海民族研究,⑷.-14~16

场域、习惯共同作用下的仪式空间:对云南双柏县小麦冲彝族虎傩变迁的人类学解读/单江秀//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⑽.-54~61

成吉思汗与侬智高比较研究:基于蒙古、壮民族性格特征的分析/罗彩娟//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106~113

从祭祀到生活:对土家族撒尔嗬仪式变迁的宗教人类学考察/谭志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⑽.-76~79

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王铭铭//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76~92

从怒江勒墨人“公房”看其婚恋习俗/李福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⑽.-47~53

地域、身份与认同:云南金水河村傣族跨国婚姻调查/谷家荣//青海民族研究.-2009,⑷.-5~9

滇池的龙:通过“概念物”理解历史想象的民族志尝试/周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61~65

侗族传统家族制度与清代人工营林业发展的契合/罗康龙,杨成//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76~82

多元宗教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婚姻:以云南贡山怒族为例/何林//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33~38

妇女外流与西南民族婚姻习俗的变迁/杨筑慧//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39~42

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文化后果分析/张文政//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39~45

关于民族认同变化的研究:以云南楚雄地区白族和汉族的关系为例/【日】横山广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26~32

海南岛冼夫人崇拜与妈祖信仰比较研究/李娟,王元林//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78~83

海啸、时间观:印度田野工作注释/梁永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19~24

黑衣壮神灵崇拜考析/覃守达//百色学院学报.-2009,⑸.-9~12

环境适应与宗教的象征意义:彝族尼苏人咪卡哈仪式中的神树、寨门、祭品和祭祀过程/李永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35~39

魂兮归来:越南倮倮族灵魂观念与祭祀仪式的田野报告/蔡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⑾.-63~67

考古学文化考证的瑶族千家峒/盘福东//百色学院学报.-2009,⑸.-1~8

跨境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策略:基于云南省中越边境地区的田野考察/田阡,杨红巧//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63~69

家与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研究的经验主位:以《永远的家》为例/谭同学//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66~72

纠纷:从原始部落到现代都市:当代西方法律人类学视野下的纠纷研究/张晓红,郭星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31~37

舅权:家庭中的第三方权威:以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的》为视点的人类学探源/靳晓芳//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⑷.-40~44

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法国平民史:以《蒙塔尤》与《档案中的虚构》为例/农辉锋//世界民族.-2009,⑹.-43~46

论侗族制度文化对传统生计的维护:以黄岗侗族的糯稻保种、育种、传种机制为例/崔海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66~72

论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盘瑶神像画/黄建福//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70~77

迷狂的家户经验:王屋山巫医仪式的一项考察/马丹丹//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110~116

民间信仰的情感维度与村落公共生活的整合:以桂北村落为考察对象/袁松//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63~69

内蒙古草原牧区的蒙汉关系演变及影响因素:以锡盟东乌旗一个牧业社区为个案/马戎//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8~31

农区蒙古族村落中的族际通婚及其演变:以烟台营子村为个案/王志清//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⑸.-26~30

化生神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广西大明山(下)/黄世杰//青海民族研究.-2009,⑷.-76~87

黔西北农村丧葬仪式中的工具初探:以大方县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丧礼为例/聂丹//贵州民族研究.-2009,⑸.-75~79

青海四大花儿庙会的调查报告/李言统//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159~168

人类学视野下布依族丧葬习俗/吴文定//贵州民族研究.-2009,⑸.-80~84

神话与象征:以东巴神话为例/白庚胜//百色学院学报.-2009,⑸.-30~33

文化视野下的毛南族族群认同/黄平文//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129~133

韦拔群从武思想来源的人类学阐释/蓝韶星//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84~88

现代文明背景下的云南楚雄彝族毕摩及其文化变迁/万志琼,王东昕//思想战线.-2009,⑹.-28~33

想象的共同体与共同体的想象:广西临江古镇平话人族群意识的变迁/吕俊彪//广西民族研究.-2009,⑶.-47~54

在异域做田野:老挝的经历:兼论田野资料的“准确性”与在“真实性”/袁同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14~18

兆州龙神信仰现状的考察报告:以常遇春(常爷)崇拜为中心/王淑英,郝苏民//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147~158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民俗文化倾向/乌尔沁//百色学院学报.-2009,⑸.-38~47

壮族哈尼族梯田文化比较研究/付广华//广西民族研究.-2009,⑷.-98~105

四、 女性问题研究

妇女的权利和香港原住民权之争:挑战“殖民地”理念/【美】鲁比•沃森(华如璧)著;周彦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2~13

关于唤醒少数民族女性自我意识的几点思考:东乡族、保安族妇女与文化的发展/瞿存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41~45

“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城市家庭内部权利关系变迁与社会/沈奕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43~50

“男性偏见”与发展实践中的性别问题/潘天舒//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37~42

少数民族妇女反贫困与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与优势/刘春湘,刘柱//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25~30

少数民族女性文化的内涵/杨国才//浙江学刊.-2009,⑹.-208~213

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女性社区参与/孔海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21~25

文化交流与独龙族妇女文面的隐语/周云水//思想战线.-2009,⑹.-14~18

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在节庆民俗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薛洁,林盛明//青海民族研究.-2009,⑷.-88~91

性解放理论与中国当代老年妇女/【美】L.shea(邵镜红)著;逯宇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27~36

寻求平等: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探析/李敏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⑸.-48~51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都市独生女的赋权/【美】冯文(Vanessa L.Fong)著;余华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14~25

作为行动者的泰山进香女性/王均霞//民俗研究.-2009,⑶.-204~217

“坐月子”的性别文化研究/章梅芳,刘兵,卢卫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51~60

五、 研究动态与书评

从两部民族志谈人类学对艺术的理解精神/汤芸//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202~210

读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徐振燕//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171~176

俄罗斯生态民族学研究综述/任国英//世界民族.-2009,⑸.-39~46

哈佛大学的中国人类学研究:一份旁听报告/张敦福//民俗研究.-2009,⑷.-257~269

历史/结构与文化转型:读《历史之岛》/李旭//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219~224

魅惑的社会性:从杰尔的艺术人类学观点看/冯娴//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187~192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与东亚文化研究:广西民族大学16届民族学与社会学专题会议综述/雷韵//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91~94

维克多•特纳与《表演人类学》/徐薇//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211~218

无用之人类学的想象力:读王铭铭《西方作为他者》/杨清媚//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192~193

仪式:从社会理论到天下理论/张帆//西北民族研究.-2009,⑷.-177~186

珍视乡土知识 传承民族文化:“中国乡土知识传承与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会”综述/海路,巴战龙,李红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⑹.-87~90

民族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对“民族国家”和“国族”问题的理论思考/陈玉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25~32

多民族国家建设中民族整合的双重困境及其突破:苏联和澳大利亚民族整合政策的比较分析/王蒙,张亚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7~11

多民族社区自治――互嵌式族际关系构建的实践场域:基于云南多民族社区的实证分析/王茂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1).56~60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的认同困境及其应对思考/陈茂荣//广西民族研究,-2016,(1).15~22

放管结合 优化细则:民族优惠政策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实践考察/王晓云//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6,(1).20~25

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国家治理的思考/陈永亮//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1).51~55

关于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开放、开发的思考:以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视角/虎有泽,云中//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5~19

基于品德养成视角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赵北扬//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22~27

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主义的态度/吴孝刚//贵州民族研究,-2016,(2).1~5

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杨建新//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6,(1).1~7

论和平解放时期党的爱国统战组织建设/徐万发,柳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1~6

论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阻滞因素与破解思路/曹爱军,杨d飞//云南社会科学,-2016,(2).90~95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构建/朱碧波//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6,(1).26~32

论中华民族构建过程中的边疆整合/孙保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1).61~66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当代意蕴与中国意义/李淑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1).115~118

美国国家认同的建构历程、挑战与启示/左岫仙,李元元//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28~33

民族学视野下的“新加坡经验”及其启示――以组屋“族群比例”政策为中心/高永久,张金国//广西民族研究,-2016,(1).1~7

我国城市民族工作新常态的形成及对策研究/彭建军,柏贵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6~12

新形势下东部城市民族问题及其治理/兰俏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13~17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特点及经验启示/邓玉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1).109~114

缘何外出: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原因的理论探讨与具体解析/汤夺先,郭宁//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6,(1).8~14

争取人心: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根本/文进磊//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17~21

中国共产党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中的政党认同建设研究/白利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33~3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社区自治的现代实践问题/孙跃//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6).66~73

中国特色民族政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哈正利,雷振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1~5

中华民族: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论述展开/郝时远//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1~12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多民族国情认识的深化及意义/李元晖,孙懿//广西民族研究,-2016,(1).8~14

对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伟大贡献:纪念逝世四十周年/李晓华,金炳镐//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13~16

二、理论综述

比较文学究竟是跨国还是跨民族的/韩晓清//西北民族研究,-2016,(1).99~103

从伊斯兰教的“一元性”看其“包容性”:以《玛斯纳维》为考察对象/穆宏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1).7~12

“大一统”与差异化: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研究:科大卫教授访谈录/科大卫、张士闪//民俗研究,-2016,(2).21~23

国内外“文化空间”研究的多维视角/伍乐平,张晓萍//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7~12

过程意义分析法”:一种新的图腾研究方法/王进//广西民族研究,-2016,(1).59~63

后现论观照下的人类学与文化遗产民族志的理论导向/宋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13~17

“经典”与“理性”的平衡:伊斯兰哲学中正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丁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6

景观意味着什么?――从河合洋尚《景观人类学的课题》谈起/刘正爱//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1).86~91

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科大卫著、程美宝译//民俗研究,-2016,(2).24~27

亲属关系是什么?――萨林斯与蔡华的分歧/刘宏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0~17

土家族吊脚楼视觉解析:基于莱斯特六种分析视角理论/商世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61~64

文化人类学的认识论刍议/何星亮//世界民族,-2016,(1).32~41

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附:《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整理后记/王铭铭,张瑞)/费孝通//西北民族研究,-2016,(1).-5~29

新石器化――从非洲到欧亚以远/[英]罗兰(Michael Rowlands)著、张力生译、汤芸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9

“燕窝贸易”与“海洋中国”:物的社会生命视野下对“乡土中国”的反思/余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18~24

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

阿联酋华人穆斯林现状研究/武宇林//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2).74~76

边境跨国婚姻移民治理:挑战与破解之道/陆海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48~53

藏传佛教活佛官邸的建筑形制与美学特征:以甘肃拉卜楞寺嘉木样寝宫为例/黄跃昊,杨林平//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159~165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模式研究/刘立祥//贵州民族研究,-2016,(2).39~42

传统文化承载者的世纪变迁:李健《的唐卡艺人》序言/马戎//西北民族研究,-2016,(1).73~77

创世史诗中苗族社会秩序构建与地域生态文化:以《亚鲁王》文本分析为例/马静,纳日碧力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65~69

从“身体有恙”到“礼物流动”:作为交往话语生产的治疗实践――西汉水流域猫鬼神信仰的人类学研究/台文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24~28

从乡村宗族到城市宗族:当代宗族研究的新进展/周大鸣//思想战线,-2016,(2).1~7

滇西北边境地区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历程及其建构:以傈僳族为例/李智环,陈旭//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4).44~49

多神共存与生活诉求:山西安泽县黑虎信仰阐释/毛巧晖//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6,(1).42~51

二十一世纪以来印尼华人“再华化”现象研究/张小倩//世界民族,-2016,(1).82~91

发展的人文性及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岳天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4).25~32

干栏建筑的“低技术”建造研究:以德保那雷屯村落住宅建筑为例/伏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1).97~101

关中人的人文特征:西北汉族族群研究之一/徐杰舜//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6,(1).54~60

贵州地戏形成时间新探/李昌礼//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51~56

贵州傩仪的娱乐化与世俗化演变:傩戏的诞生/苏翔//贵州民族研究,-2016,(2).65~68

贵州少数民族电影的审美特征/袁源//贵州民族研究,-2016,(2).126~129

河滨・墓地・桥梁:太湖东部平原传统聚落的景观与乡土文化/吴俊范//民俗研究,-2016,(2).140~149

赫哲族嫁令阔民歌的艺术特色/李萃琳//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124~129

集体行动视角下的村落“龙脉”信仰:基于J省若干个案的研究/邱国良//民俗研究,-2016,(2).83~89

家宅空间的仪式建构:对粤西一个村落乔迁习俗的考察/区锦联//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2).110~114

交换断裂:妙峰山庙会的危机/曹何稚//民俗研究,-2016,(2).74~82

空间转换与社会记忆:河西走廊一个藏族库区移民社区的构建之痛/王海飞//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2).70~73

跨文化对话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步建设/董晓萍//西北民族研究,-2016,(1).82~84

兰州牛肉面和麦当劳:两种不同的快餐及其背后的社会与民族文化/段继业,汉京婧//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4).57~63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对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杨晓雯//云南社会科学,-2016,(2).103~107

辽代契丹人萨满信仰研究述评/邱冬梅//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71~77

论“一带一路”语境中的“民族走廊”及民族关系:基于云南的研究/李智环//贵州民族研究,-2016,(1).5~9

论吕思勉的“四裔”观:以《中国民族史》为中心的考察/肖红兵,李小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71~76

论民俗艺术传播的“意义空间”/李颖//民俗研究,-2016,(2).133~139

满族嘎拉哈文化及其传承价值研究/张宵临//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169~172

缅甸土司制度的兴衰(1287--1959年)/赵永胜//世界民族,-2016,(1).101~110

苗族服饰生成技艺研究:以融水杆洞乡为例/尹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1).102~108

民间信仰与村庄边界:以广东潮州凤凰村为中心的研究/周大鸣,黄锋//民俗研究,-2016,(2).67~73

民族村寨的衰落:阻止排斥、经济边缘化与文化断裂/郑文换//广西民族研究,-2016,(1).64~69

仫佬族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特色及文化再生价值/于瑞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1).92~96

启蒙、秩序与发展综合症:法律人类学的综合思考/赵旭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6,(1).62~76

青年族际离婚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以阿拉善左旗为例/何生海//西北民族研究,-2016,(1).142~147

清代的东北移民与民族融合:以辽宁地区为例/王妍//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83~89

人口安全视域下的婚姻挤压问题研究:以云南省七个人口较少民族为例/杨筠,付耀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36~41

人类学视阈下民国时期新疆屯垦事业探微/张云,张付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93~99

散杂居地区回民婚俗文化探析:以山东地方镇为例/李华//民俗研究,-2016,(2).150~157

审美意象视阈下彝族文学作品青蛙原型的解读/吴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60~64

生存智慧:从回族清真寺建筑看多元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孙嫱//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61~66

实践的亲属关系:关于“娘家”与“婆家”的人类学分析(下)/周星//西北民族研究,-2016,(1).104~117

试论“尔比”语体层的风格特征:与“克哲、格比、玛字”相比较/苏连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57~62

土家族婚姻伦理探微/洪雁,邱世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70~72

文化、身份与政治动员:“东突”分子利用民族主义进行的煽动/吴孝刚//西北民族研究,-2016,(1).129~136

文化建构机制与民族社会延续:撒拉族“骆驼泉”口述文本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常海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6,(2).77~83

文化全球化与多元信仰实践:美国“新时代运动”的人类学解读/潘天舒//思想战线,-2016,(2).8~13

文化人类学理论的类型及其构建方法/何星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18~23

文化融合与祖先记忆:滇南孔姓彝族人的个案考察/邱运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54~59

文化身份建构:民族、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张劲松,卢巧妹//云南社会科学,-2016,(2).80~84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吴兴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1~6

我国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族际婚姻的变迁/刘中一,张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42~47

物态与象征:白裤瑶蚕丝文化中的生命符号/蒋立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18~23

物质主义与购买情绪的关系:变化期待的中介作用/李亚红,赵宝春//云南社会科学,-2016,(2).144~147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以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为例/袁坤//贵州民族研究,-2016,(2).35~38

乡村旅游与民族节庆和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发展研究/杨建鹏,丁玲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46~50

湘西苗族竹编文化底蕴及当代转型/李柏山//贵州民族研究,-2016,(2).81~84

湘西南地区梅山峒民“炭花舞”的宗教观念及社会价值/李曾辉//贵州民族研究,-2016,(2).93~96

象征交换与人际交互:侗族传统民居上梁庆典中的互惠行为研究/赵巧燕//广西民族研究,-2016,(1).43~49

象征人类学视野下黎族丧葬仪式研究:以海南省三亚市梅村为例/董国皇,李婷婷//广西民族研究,-2016,(1).50~58

信仰的阶序建构:一个“黑庙”群体的基督教归信与宇宙观重建/蒲涛//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2).105~109

崖葬与风水信仰:以贵州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严奇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2).56~60

彝族诺苏支系宗教经籍写本特征概述/摩瑟磁火//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63~68

在医院去世与在家中去世:有关中国公民死亡地点的社会学辨析/景军,袁兆宇//思想战线,-2016,(2).14~18

中国哈萨克族跨国移民研究: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努尔巴哈提・吐尔逊//西北民族研究,-2016,(1).85~98

中国穆斯林国际交往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意义/丁俊//西北民族研究,-2016,(1).51~60

中国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及传承人统计分析/肖远平,王伟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1).40~45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策略研究/虞跃,李清源//贵州民族研究,-2016,(2).97~99

四、研究动态与书评

2015年度民族问题热点全景扫描――“2015年度民族问题热点: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综述/王冬丽//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1).34~37

费孝通先生佚稿《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关系》研讨座谈会实录/王铭铭,苏郭勋,渠敬东,周飞舟,孙飞宇,杨清媚,王楠//西北民族研究,-2016,(1).30~41

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综述/陈茂荣//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2).77~81

美国少数民族属性重构与女性身份认同:从新历史主义视角解读艾丽斯・沃克的《紫色》/胡丽霞//贵州民族研究,-2016,(2).104~107

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2004年至2015年CNKI期刊数据的分析/李银慧//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2).82~84

“一带一路与两岸”学术会议观点综述/罗婧,刘方舟,贾明恺//广西民族研究,-2016,(1).164~16

上一篇:社会变迁论文范文 下一篇:领导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