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体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06:40:42

民族体育论文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基本经验

历史性地确立了少数民族体育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针少数民族体育战略地位的确立是伴随着新中国各项社会事业的进展,并总结前后民族体育发展的得失后得以确立的。1981年,国家体委与国家民委明确提出了“积极提倡、加强领导、改革提高、稳定发展”的少数民族体育方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着重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的会议,体育方针的确立为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9条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从宪法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规定:“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进一步明确国家重视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的方针。2002年在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国际奥运会的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体育事业”。2005年重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体育事业,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体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帮助本地方各民族发展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这一规定使中国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国家法律的保障,并能在民族自治区域内得到自主、健康的发展。2006年国家民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进一步为新时期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民运会模式是对世界民族体育发展的一个伟大贡献中国政府根据本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之间存在的差异,从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实际需要出发,创造性地举办了4年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是人类体育文化多样性发展模式的重大创举,也是符合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际最有效的机制与形式。“这种国家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可逐渐推广为国际的、非奥运模式的体育赛事,以更好地推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多形式交流与多样性发展”[2]。从1953年到2007年已成功举办了8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运会不仅是民族形式的体育盛会,更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盛会。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制度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少数民族运动向社会化发展,使之不仅成为群众体育的主要内容,开始从农村、牧区进入学校、企业和城市,有些传统体育项目如摔跤、射箭、赛马、武术等,还列入了全国运动会的正式项目。民运会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强健了人民体魄,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主流文化的重要一步,在民族体育史上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开创了少数民族体育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在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体育也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就目前来讲,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少数民族体育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全球化促使少数民族体育向着汲取自身精华和借鉴现代体育优秀成果相结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创新,在实践中呈现出多态并存的多极现代化发展格局”[3]。具体来讲,少数民族体育的多元化发展道路有:原生态体育的保护与发展,如黔东南苗族赛龙舟原生态的保持;走竞技化之路,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如彝族摔跤的竞技化道路;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如湘西苗族高脚竞速的学校体育化;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尤其是体育旅游的发展,比如阿细跳月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之路;还有少数民族体育在群众健身中的常态化,如土家族摆手舞的广场化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权利少数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民族权利的尊重。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民族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民族区域自治前提下尊重少数民族的权利,坚持体育的公益性质,不断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创造条件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和权利需求,维护和保障公民平等参与体育和享受体育的权利,使少数民族体育在广大群众体育权益的实现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遵守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规律,制定适合民族体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充分发挥民族体育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体育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60多年来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既实践和体现着社会经济、政治的需求,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发展过程坚持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调整着民族体育发展的规划,主动服从并服务于全局,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满足西部地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振奋民族精神、鼓舞国民斗志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制定适合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战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是解决当前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实情出发,紧密结合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本土的资源,逐步推进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少数民族体育事业,最大限度地调动民族地区各方面的积极性,并把少数民族体育的发展同民族权利、民族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使民族体育取得了辉煌业绩。

当下少数民族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人均经济水平较低制约着民族体育的全面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特殊问题,尤其是人均经济水平较低制约着民族体育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因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民族团结、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从而为民族体育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民族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目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现状与民族地区发展要求和国家群众体育形势相比仍然滞后,还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当下民族体育的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文化机构不够健全,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强等。民族地区的各级体育部门,应有专门负责民族传统体育的工作人员,有条件的还应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工作机构。在民族地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要有一定数量的民族传统体育指导员。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协助政府做好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每年要从民族工作经费中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专项经费用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民族地区进行体育设施建设,要考虑当地的特殊需求,建设适应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的设施。体育部门开展的扶助西部、支持农村体育的活动,要向民族体育倾斜。要通过制定奖励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资助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经费来源。民族体育文化遗产损毁、流失、失传等现象比较突出民族体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自身的脆弱性,主要是传承机制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民族体育文化遗产的流失、失传现象弥加凸显。民族地区曾经处于社会的变革之外,与外界的联系极少。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发生着巨大变化,大量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边缘。不少在舞台表演和商业展演中的民族体育艺人基本上来自村寨,有一技之长的民族体育艺人往往因此离开故土外出打工,在发挥向外界展现民族体育积极作用的同时,无形中也使村寨当地民族体育活动频率减少,甚至无法进行民族体育活动。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尚显稚嫩,市场体系建设亟需加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我国民族体育产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政策尚不完善,市场管理不够健全,效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民族体育产业在理论支持、法律保障、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还有待研究和提高。加强宣传工作,形成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舆论导向,增强在体育工作中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意识,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重视程度。鼓励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对外交流,积极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扩大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科学把握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未来走向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内部因素

1.特定物质和文化背景改变引起的需要缺失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中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需求密切相关,人们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奔跑、攀登、跳跃等形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条件下,传承和发展这种生存技能显得理所应当,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现在高科技产品和现代工具替代了人们原有的各种劳动形式,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再是生活必需,人们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需求减少,其生存空间逐渐被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种活动形式所取代和挤占。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研究的缺失

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成为教学内容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来进行选择,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使其能够在教学条件下传授给学生,这是个复杂的过程,再加上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大多还处于落后、封闭、无序的原始状态,科学性和规范性尚待研究,直接将这些科学性、规范性缺乏的身体运动方法和运动形式引入学校体育中,势必会引发问题,项目的开展也会受到限制,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要想在高校中顺利地传承和发展,首先就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和整理,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并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

3.传承途径和方式的约束

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以文献资料、文物古迹记载、口传心授为主,这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密切相关:一方面,经济的不发达使得人们在传承时依然观念保守,导致部分项目只能口传心授,有些体育项目“不传外人,只传子女”,如“达瓦孜”等。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建设步伐加快,一些遗存下来的物质文化也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和破坏。如蒙古和新疆游牧民族开展体育活动的场地因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而日渐减少。与此同时,一些记载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媒介(口头媒介,如维吾尔的木卡姆、柯尔柯孜的玛纳斯等;非口头媒介,如书籍、壁画、岩画等)业已残缺或失传,使原本传承途径较少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日渐萎缩。

(二)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传承的外部因素

1.土洋体育之争

我国的学校体育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从西方传入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以西方体育为标准和模式来衡量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失去了自身的本质,显得不伦不类。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体育项目也多数是西方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风气等在高校中失去了立足之地,没有了传承的土壤。再加上西方体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其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占据优势,而民族传统体育这些劣势使其在学校体育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造成中西方体育在高校体育中比例的失调,很多传统体育失去了在高校推广和发扬的平台,走向萎缩,面临着失传。

2.技术与理论之争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重技术、轻理论,其课程考试只考技术,没有理论。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没有体现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而是过分强调专业技术;在技术上又有过多依赖竞技体育的倾向,缺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而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特色,如果只学习技术而不了解其内涵,就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提高。

3.教学内容和方法单调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为武术,绝大多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却被拒之门外。由于大部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和老化,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较好地运用现代体育教法,不能积极地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提炼知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从而导致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4.教学条件缺乏

当前高校的师资、教材、场地器材、氛围等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多数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都是武术专业出身,不具备胜任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材陈旧枯燥,一些具有较高的教育、健身、娱乐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项目不能有效地进入教材,进入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缺乏相应的场地和器材,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不能在特定的场地上有效地开展;缺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氛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民族传统体育的观摩课、普及课、专题知识讲座、兴趣班、培训班、俱乐部等缺乏,没有相应的获取渠道,学生无法有效地获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对民族传统体育不了解,无法产生需要的动机和兴趣等。

二总结

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因此,要促进其在高校的传承,内在因素的改变是基础和前提,外在因素是保障,处理好内外两种因素,才能走出传承的困境,不断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学;高被引频次论文;学术影响力;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 G 811.6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3022805文献标志码: A

学术影响力评估是衡量国家、科技机构、出版社、科技期刊、科研人员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术影响力(scientific impact)主要来自同行对科研学术论著等成果的评价,科研主体学术影响的深度与广度主要取决于其研究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1] 。

文章的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某项研究工作的关注程度,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规模及该文章在其研究领域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在目前的研究评价中,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采用被引频次来衡量论文的重要性[23]。高被引频次论文常常表现为该论文研究内容是某一时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质量水平往往也较高[4]。换言之,论文被引频次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一种更直接的定量指标[3],是反映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体育期刊中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分析,试图对国内体育学领域研究的论文、期刊、学者、机构、年代的影响力分布进行评价,由此来反映体育科学研究重点领域的热点和发展状况。为体育科研工作者、体育期刊等把握体育科研的动态提供参考。

1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的学术文献数据总库,在该数据库标准检索界面的主题栏中,输入“体育”“运动”和“心理”等关键词,然后点击“被引频次”排序后,删除非体育论文,截取排名前60名,共计62位篇被引频次的论文作为分析对象。

1.2数理统计

1.3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

采用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的方法,对高被引频次论文进行比较、归纳、概括,并结合其被引频次的高低分析其热点研究领域、作者、单位及期刊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以此来评价其在体育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2研究分析

2.1高被引频次论文排序

在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和学术影响力时,评价学者其最有代表性、质量最高的学术论文,统计高被引频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指标可以集中反映某科研人员代表作的学术质量和数量的情况。对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可获得体育学文献及学科最有价值、高影响力研究主题的重要信息,高被引论文可作为体育学的“经典文献”。

2.2从主题时段分布看体育科研的发展历程

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刊登,说明其研究的时段有新的学术研究出现,或者在其领域的研究有新的突破。图1是15年(1994—2008年)62篇体育学研究领域高被引频次论文的发展轨迹。按年份考察,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94-1998年,高被引频次的论文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1996年,体育学被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确立体育学下设4个二级学科。这一变化,对体育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越来越强。由此,推动了城市社区体育锻炼的研究。这一时期,论文的主题多是关于学校体育和城市社区体育的研究,相关的论文有8篇。第2阶段1999-2004年,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呈快速增长阶段,其原因有2个:新世纪的到来,对未来体育发展的预测与展望;受到申奥的影响,相关主题的论文有15篇。第3阶段2005-2008年为平稳发展期,其原因与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有关。期刊被引半衰期是指指期刊在统计年被引论文数量的最新一半论文的时间跨度,即该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的引用数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累计达到的。也就是说,最新发表的论文总是引起最多研究者的关注和引用,时间越长,人们对其关注度就越弱。学术论文的被引率与时间是反比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期刊半衰期中。据研究表明,体育学期刊的被引半衰期是4.95年。体育学属于新兴、交叉及应用型学科,属于成长中的学科,学术研究成果尚在积淀过程中,研究热点持续时间短,变化速度快。第3阶段,研究人员需要了解国内体育学科发展态势,预测和展望新的研究热点[5]。

2.3.1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学校体育改革展开和深化的。高被引论文中对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及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98—2007年,共5篇。其中曲宗湖的《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对该研究方向具指导意义。刘一民的《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最早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调查依据。最近的一篇是刘海元的《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为阳光体育运动这一新的热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教学与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98—2006年,数量为9篇,高居各研究方向首位。其中毛振明的《体育教学模式论》、蔡军的《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早在1998年阐述的观点,为体育教学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最近的一篇是邱丕相的《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说明研究者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的重视。

随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不断发展,该领域的研究也很广泛且持续,高被引论文分布于1998—2006年,共4篇,其中1篇被引次数比较靠前(表1序号13),还有1篇的刊登年代比较近(表1序号29),说明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进展。范立仁的《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表1序号3)反映出该研究方向的受重视程度。

2.3.2大众体育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着各方面对全民健身重视的不断加深,也开启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潮。其中,对现状、发展战略及相关基础条件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居多。张发强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被引频次高,居所有文章的首位,超过600次,其权威的现状数据和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对全民健身工作的政策导向,无疑为该领域研究确定了方向并提供依据。在社区体育方面,高被引论文中的6 篇中有4篇出自王凯珍或有其参与的论文,跨度从1994年至2004年,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奠定了其在社区体育领域的权威地位。此外,休闲体育、农村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也受到持续的关注。总体来看,大众体育方面高被引文章都出现在2004年之前,也可从侧面说明研究近年来先有重大的突破,从而引发新的研究热点出现。

2.3.3竞技体育

近年来,竞技体育领域中最大的研究热点是核心力量训练,王卫星的《竞技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发表于2007年,被引次数为275次。

从虞成干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围绕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和体制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共有3 篇(表1序号25、34、44),时间集中在2002-2004年,结合我国近3届奥运会的突出成绩看,此阶段的研究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趋于成熟。

专项方面的研究集中于篮球和网球。篮球的2篇高被引于2000年和2001年,说明对篮球的研究受到了持续的关注;网球的高被引于2005年,则说明其已经成为热点。

2.3.4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张力为发表于1995年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为最早的,也是被引次数最多的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的论文,任未多的《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也具有很高的被引频次。此类文章的特点是发表年代较早,均为综述性。而蒋碧艳的《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因最早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进行锻炼心理关系的分析,而具有较高的引用频次。

2.3.5体育经济

体育经济高被引频次的论文为体育消费和体育旅游。体育消费的文章均发表于1999年,被引频次均居前列,反映出体育消费是体育经济研究的核心和切入点。体育旅游的文章均发表于2002年,被引频次也很靠前,是体育经济研究中的一个持续热点。

2.3.6运动人体科学

2.4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2.4.1多数为综述性和评述性的文章

综述性文章是对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一学科和领域的有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调查和整理归纳、分析、对比后综合而成的一种前瞻性文献,是科研工作者了解研究动态的一种重要文献源[6]。高质量的综述和评述性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热点、今后发展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许多研究表明,综述和评述性论文由于其知识覆盖面广、信息量丰富等特点,最容易获得较多的引证[68]。一般而言,某一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也多以综述或评述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反映在体育领域中的研究引证中。本研究中列出的62篇高被引论文中,约60%为综述性和评述性的文章。

2.4.4多为体育人文领域的研究

高被引论文中体育人文方向研究所占比例高达80%以上,其原因有三。1)随着体育逐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相应的研究涉及到文化、经济等领域。2)我国的体育科研人员中,科研院所的专职科研人员比例远远小于学校体育教师,因教师的工作性质和学校的科研条件等因素,致使他们更多地去从事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偏人文方面的研究。3)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很多重要观点的支持均脱离不了本研究领域中最早的综述和评述性文章。

2.5对高被引时间的分析

学术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若某领域高被引频次文章发表的年代久,说明没有重大的突破,如“体育经济”和“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若年代近则说明有新的方向出现或有重大突破,如“阳光体育”和“核心力量”等。对于新兴的超前性的研究领域或热点,由于引用存在滞后期,虽然近期被引次数并不一定高,但是对以后研究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6从学者单位看机构学术影响力

从表1作者单位看,北京体育大学12篇;首都体育学院9篇,国家体育总局4篇,上海体育学院4篇,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4篇,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浙江大学分别为2篇,其他机构各为1篇。从前3名说明,拥有一流的学术机构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且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研究学者群体;所以体育学机构应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力度,巩固专家学者群,并不断挖掘新人,以此来推动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广深发展。

2.7从期刊分布看学术影响力

62篇高被引频次的期刊有15种,其中:《体育科学》26篇,约占41.9%;《北京体育大学学报》9篇,约占14.5%;《体育学刊》7篇,约占11.3%;《体育与科学》5篇,约占8.1%;《中国体育科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各2篇,各约占3.2%。《体育科学》发文26篇排名第一,遥遥领先其他期刊,说明其学术成就和学术影响力了远远高于其他期刊。在15种期刊中,包括非体育期刊《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旅游学刊》在内,均为核心期刊。说明要想成为优质期刊,拥有高被引频次论文学者群,对提高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会产生积极影响。

3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高被引频次体育论文的分析,反映了体育科研领域15年来的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同时也反映了论文、作者、机构和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1994—1998年,为逐步上升期;第2阶段是1999—2004年,为快速增长期;第3阶段是2005—2008年,为平稳发展期。

2)高被引频次的论文中:学校体育24篇,占38%;大众体育15篇,占24.1%;竞技体育10篇,占16%;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5篇,占8%;体育产业与经济5篇,占8%;运动人体科学3篇,占5.2%。

3)综述性和评述性的论文有37篇,占60%;体育人文方面的论文49篇,约占80%。

4)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机构是北京体育大学,12篇;首都体育学院,9篇;国家体育总局,4篇;上海体育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各4篇。

5)高被引频次的论文共发表在15种期刊上。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期刊是:《体育科学》,26篇,占41.7%;《北京体育大学学报》,9篇,占14.5%;《体育学刊》,7篇,占11.3%;《体育与科学》,5篇,占8.1%。《体育科学》的发展遥遥领先其他期刊,说明其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及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金碧辉,汪寿阳,任胜利等.试论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学术质量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0,11(4):202205.

[2]张玢,杜建,王敏,等.评价学术影响力的引证分析指标研究综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 ,31(12):4146,88.

[3]孙书军,朱全娥.内容质量决定论文的被引频次[J].编辑学报,2010,22(2):141143.

[4]Aksnes D W.Characteristics of highly cited papers.Research Evaluation,2003(12):159170.

[5]白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分析研究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8(4):127130.

[6]周全.论科技期刊刊发综述性文章与影响因子的关系[J].现代交际,2009(11):135136.

[7]黄青,冯有为.综述论文与学术期刊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11301131.

[8]丁佐奇,郑晓南.中药类高被引论文的学术特征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380384.

[9]崔建强,刘文娟.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 ,30(12):2731.

[10]赵丽红.基于高被引论文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08 (12):157160.

[11]孙向荣.图书情报学高被引论文的确定与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1(6):2534.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民族的确小学体育科研的现状

(一)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对体育科研工作的认识。有调查发现,85%以上的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基本任务、要求等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

1、科研意识薄弱,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80%的教师认为:小学教师无需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工作,只满足于上好体育课,带好训练,对科研工作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

2、科研素质薄弱。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薄弱,主要存在问题表现在:

(1)对体育科研工作的程序不解,不知如何结合教学训练工作进行科研,如何进行科研设计缺乏必要的了解,只知道写总结性的文章。

(2)科研前的准备工作不足,选题不精或不切实际,思路不开阔,缺少创新。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于总结性或经验、心得之类的文章,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深度。调查表明:民族地区95%的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论文属经验、心得、总结性的文章。

(3)由于缺乏逻辑推理和假设论证,不少体育论文缺乏严密性和可靠性。

(4)对如何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和撰写论文缺乏必要的了解,以及对体育数理统计方法的掌握应用存在畏难情绪。

(二)民族地区小学受条件限制,制约了学校体育科研的开展。一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造成体育科研活动无法开展。二是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不高,对科研工作力不从心。三是体育师资与财力紧张,无法让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体育科研中去。四是普遍观念不够重视,认为小学体育科研可有可无,无关紧要,因此,既无正确的导向和有力的保障,也无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要求。

(三)科研流于形式,做不到实处。

(四)科研方法、方式单一。

二、民族地区小学开展体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体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必要的基本能力。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教师的自身发展。随着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小学体育教育贯彻教育部关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为指导思想方针下,全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将面临迅速发展的局面。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健康教育,全面推行新课标,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民族地区全体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建立一支跨世纪质量、师资队伍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三、开展民族地区小学体育科研工作的方法与对策

(一)加强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的认识

体育科研工作旨在发动全体体育教师解决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参与科研和教研工作就被动、盲从。广泛地组织与开展学校体育科研工作,对全面深入地了解、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种矛盾和规律,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加速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训练质量,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对自身的学识增长,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事业心、责任感的增强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完善而严格的体育科研制度

各地方(各县)要建立体育教研员(组)的管理机制,由地方教研员(组)监督,各镇、场分管体育的主任负责本镇场的科研选题(结合实际,切实解决教学与训练的选项范围),然后落实到各中小学的体育组具体实施,形成“县一级体育教研组(员)―――各镇场的分管体育的负责人―――学校―――体育组―――体育教师”的五级科研体系。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列为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措施,积极鼓励体育教师多出科研成果。体育教师人数少,或较薄弱的学校,由邻近的学校相互联系,加强人力、物力,加强科研的实力。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质

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要最终落实到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训练质量上。实践表明,科研活动、教研活动的开展,不论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还是教师的科研、教研意识都有较大的提高。因此,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管理,通过体育科研、教研活动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理论基础薄弱,科研意识较差的特点,县一级以上的部门应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工作,编写适合其运用的科研方法教程,统计学软件和资料汇编。并采用短时间轮流训练的形式,使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得到实质性培训,结合民族地区小学体育教师的特点,培训工作主要着眼于科研技能与方法的掌握。“授之以渔”,而不是全书本的知识传授,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自学能力,通过自学,不断掌握本学科和相关边沿学科的最新动态,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第三,组织一些学样研究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总结经验、交流心得,结合教学、训练工作开展学校体育的讨论活动,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体育科研工作应落实到“研”上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体育美学研究人员胡小明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人体美的标准:"骨骼发育正常,关节不显粗大突出;肌肉均匀发达,皮下脂肪适当;五官端正,与头部配合协调;双肩对称,男宽大圆;脊柱正视垂直,侧看白度正常;胸廓隆起,正背面略呈V形,女性胸廓丰满而有明显曲线;腰细而结实做呈圆柱形;腹部扁平,男子有腹肌垒块隐现;臀部圆满适度;腿修长,大腿线条柔和,小腿腓部稍突出,足弓高."

人体美是健,力,美三者的结合与统一,它包含了生长发育健康而又完善的机体,发达有力的肌肉写作论文,,优美的人体外形和健康向上的精神气质.

男性健美的标准:

1.肌肉发达,体魄健壮

肌肉是人体力量的源泉,同时也是力的象征,因此,健美的体型,健壮的体魄是和发达的肌肉密切相关的.在艺术家,人类学家和体育家的眼里,发达的肌肉和健壮的体魄是人体美的重要因素.有了发达的颈肌能使人颈部挺直,强壮有力;发达的胸肌(胸大肌,胸小肌)能使人的胸部变得坚实而挺拔:发达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前臂肌群,可使手臂线条,鲜明,粗壮有力;覆盖在肩部的三角肌可使肩部增宽,加上发达的背阔肌,就会使躯干呈美丽的V形;有力的骶棘肌能固定脊柱,使上体挺直,不致弓腰驼背;发达的腹肌能增强腹压,保护内脏,有利于缩小腰围,增强美感;发达的臀部肌肉和有力的下肢肌肉,能固定下肢,支持全身,给人以坚定有力之感.总之,发达而有弹性的肌肉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健美的象征.

2.体型匀称,线条鲜明

体型主要反映人体的外部形象,无疑是构成人体健美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研究人体美的角度来看,以脂肪所占的比例,肌肉的发达程度,并参照肩宽和臀围的比例,作为划分体型的条件比较合适,这样可将体型分成胖型,肌型(或运动型)和瘦型三类.

(l)胖型:其特点是上(肩宽)下(臀围)一般粗,躯干象个圆水桶,腰围很大.腹壁的脂肪很厚,在腰两侧下垂,腹部松软,肚脐很深.胸部的脂肪多而下坠写作毕业论文,有些女性化.一般都短粗颈,双下巴.体重往往超过标志体重(身高-100)约30�50‰

(2)瘦型:其特点和胖型相反,腰围很小,躯干上小下大,肩窄,胸平.四肢细长,肌肉不丰满,线条不明显.颈部细长,无双下巴.体重小于标准体重25一35%.

(3)肌型(运动型):其特点是肩宽,臀小,背阔肌大,上体呈倒三角形.腰围较细,腹部肌肉明显.四肢匀称,肌肉发达.颈部强壮有力,无双下巴.体重少于或超过标准体重5%左右.经常从事各项体育活动的人,特别是运动员,多为肌型(运动型).他们身材匀称,肌肉发达,线条鲜明.知道了律型分类写作职称论文,就可通过健美锻炼来改善自己的体型,身体肥胖的通过锻炼来减肥,身体瘦弱的也可以通过健美锻炼来增加体重,力求使体格强健而匀称,肌肉发达而柔和.

3.精神饱满,坚韧不拔

精神饱满其外在的表现是皮肤健美,姿态端正,动作潇洒,其内在的表现则是富有朝气,勇敢顽强,坚韧不拔;

(1)皮肤健美.这是人体美的重要表征.苏联著名诗人马雅科夫斯基称颂结实的肌肉和古铜色的皮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衣裳.的确,皮肤是健康状况的镜子写作硕士论文,红光满面气色好的人才有精神;相反,脸色发灰精神疲惫的人,往往是身体衰弱多愁善感的病人.红润光泽的肌肤和经常锻炼,适当的营养,正常的生活制度以及乐观的情绪等因素有关.我们应注意经常锻炼身体,保护好皮肤.

(2)姿态端正,动作潇洒.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重视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优美的坐姿应该是抬头,挺胸,直腰,收腹.切忌含胸弓背,因为这是造成脊柱弯曲,腰背疼痛的病因,而这样的坐姿也必然会使人显得精神萎靡不振.优美的站姿应该"三挺一睁",即挺颈,挺胸,挺腿,两眼圆睁.要目视前方,头颈,躯干和脚在一条垂线上,两臂自然下垂.切忌弓腰挺腹,过分偏移重心至一腿的站姿.长期这样会造成脊柱变形,一肩低垂等毛病.优美的走姿不是一摇三晃,也不是八字横行,而应该保持身体在直,挺胸宜腰,微收小腹的姿态,膝和足尖始终正对前方行进,两臂自然摆动,步伐稳健而均匀.总之,优美的姿态和潇洒的动作.既符合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规律,又能给人以健美的印象.

(3)勇敢坚定,坚韧不拔: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的精神气质,在赞美英雄的形象和力量的同时,总要更突出地称颂英雄的宏伟气魄.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同样,人体美也同外部表现的形体美和内在体现出的精神气质美的和谐统一,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美.因此,必须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写作体育论文,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刚毅果断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修养.这种美发自心灵深处,却又能通过人举一动,一言一行而在外部表现出来,并使得别人能够境受得到.这就要求在进行健美锻炼的同时,必须注意加强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精神气质的锻炼和修养.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调查分析了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对民族传统项目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大多数社区居民和社区体育管理者都不熟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是都希望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社区,以方便参加锻炼和推广。

【关键词】

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传统项目;认知;社区体育参与者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以山东省17个少数民族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分析法。设计问卷《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参与者的调查》。发放问卷1700份,有效回收1590份,回收有效率为93%。

二、结果与分析

1、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居民对民族运动会的认知

根据调查发现,多数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者对少数民族运动会还是有所了解的,这说明了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山东省少数民社区中间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并且有几个社区体育管理人员还参与过山东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和代表山东省参加过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而且还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另外,在调查对象中,有2名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者非常清楚少数民族运动会,其中一名少数民族社区管理者还曾带队参加过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山东省少数民族运动会;而其中一名少数民族社区管理者还做过少数民族运动会相关的研究;还有7名社区体育管理人员虽然未对少数民族运动会做过研究,但却十分关注少数民族运动会,因此,他们清楚的知道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整个过程和基本常识;还有4名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只了解一些与少数民族运动会有关的基本信息,因此他们选了不太清楚;剩下的5人中,有4人不清楚,因为他们并不关注,还有1人根本不知道。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对少数民族运动会进行关注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常识,所以那些不清楚或不太清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者,应该去主动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以便于少数民族社区体育更好的发展,否则将有可能造成民族资源的流失,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2、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参与者对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认知情况

在对山东省17个著名的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17个著名的少数民族社区居民中对少数民族传统项目非常不熟悉的占40%,社区居民中对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不太熟悉的占21.5%,社区居民中对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熟悉的占18.5%,社区居民中对少数民族传统项目只了解本民族的占15%,社区居民中对少数民族传统项目非常熟悉的占5%。这是一组调查少数民族社区所得到的数据。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社区的社区体育参与者都不熟悉山东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不用说开展,而有的甚至连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都不熟悉,这大概如同满族人基本上都不会讲满族语,更没有多少人懂得满文,因为他们被汉族同化了。这是社区管理者应承担的责任。

3、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对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情况

在对山东省17个著名的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山东省17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人员中,仅有一名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了解,通过访问得知,此管理者做过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关的研究。有3名调查对象表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且还简介了一些传统项目,而余下的则有4名表示不了解,5名只了解本民族的传统项目,3名表示根本不了解。由此可见,虽然是少数民族社区,但大多数管理人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不十分了解。

4、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人员对引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与需求

(1)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参与者对社区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态度。在对山东省17个著名的少数民族社区居民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17个著名的少数民族社区居民中认为非常有必要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的占被调查者中的30.4%。少数民族社区居民中认为有必要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的占被调查者中的40.1%。少数民族社区居民中认为无所谓的占被调查者中的14.3%。也就是说他们持中立态度;少数民族社区居民中认为没必要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的占被调查者中的10.1%。少数民族社区居民中认为完全没必要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民族社区的占被调查者中的5%。可见大多数少数民族社区体育参与者对社区体育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项目持肯定态度。

(2)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者对社区引入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态度。调查显示,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者中有认为非常可行的占到了17名被调查的社区体育管理员中的52.94%,社区体育管理者中有认为可行的占到了17名被调查的社区体育管理员中的35.30%,社区体育管理者中有认为不可行的占到了17名被调查的社区体育管理员中的5.88%,社区体育管理者中认为非常不可行的占到了17名被调查的社区体育管理员中的5.88%,经了解,此二人之所以反对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社区,是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怕引入社区后,会对当前费尽心思开展起来的体育活动项目造成一定的冲击,从而不利于社区体育的发展。

总之,大多数的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者还是希望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社区体育中。

三、结论

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山东省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的参与者和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者都不熟悉山东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大多数少数民族社区体育参与者和少数民族社区体育管理者还是希望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社区,以方便参加锻炼和推广。

【参考文献】

魏东.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编.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A〗.北京体育大学,2004.

罗汉礼,彭雄辉.城市社区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体育学刊,2004.1.11-4.

魏东.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特殊作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2.

陈宇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初探.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0.

王天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12.

吴学勇,陈粮.对民族传统体育推广和普及的研究.四川体育科学,2005.3.

张建新,田祖国.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5.2.

【作者简介】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侗族地区;学校体育;现状;对策;湖南

中图分类号:G807.0(264)“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43―03

本文试图通过湖南省侗族地区学校体育的现状调查,揭示该地区学校体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出湖南省侗族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为促进该地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湖南省侗族地区4个县24所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访问调查法 走访了有关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体育方面的专家共12人,侗族地区各县教育局的体育专干4人,部分中小学校主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教研组长及体育教师,为本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1.2.2.1 问卷的效度 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设计了关于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体育教师、学校体育管理人员、学生)3份调查问卷,将问卷初稿送至12位学校体育理论方面的专家,对问卷结构和内容效度进行了评价,然后,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初稿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确定了最终的调查问卷。

1.2.2.2 问卷的信度 使用再测法,对通道侗族自治县4所学校(县城中学、农村中学、县城小学、农村小学各1所)的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员和学生作了初测(发放体育教师问卷12份、体育管理人员问卷4份、学生问卷48份),二周后,对同一人员、同一内容问卷进行了复测,由两次所得数据经相关分析和显著性检验后,求得体育教师问卷的相关系数:r=0.908,p

1.2.2.3 问卷的实施 选择湖南省怀化市所辖的通道、芷江、新晃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共4个县,将各县中小学分为县城中学、农村中学、县城小学、农村小学四层,每县随机抽1所县城中学、2所农村中学、1所是县城小学、2所农村小学,共24所学校为调查单位。发放体育教师问卷94份,回收85份,有效问卷67份,有效回收率71;3%,发放学校体育管理人员问卷24份,回收效问卷24份,有效回收率100%;学生问卷:每校各抽2个年级,各年级随机抽男、女各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学生问卷960份,回收960份,有效问卷900份,有效回收率93.8%。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IO.0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背景 侗族文化作为一种农耕文化,它重经验而轻理论,它的文化传承,主要是通过晚辈向长辈学习来完成的,是一种“前喻文化”。

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是影响侗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最根本的原因。经济的贫困和落后,带来的一定是文化、教育的衰微,而且经济越贫困,教育就越得不到发展,从而导致经济更加贫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2 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2.2.1 体育教师数量 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专职体育教师一名,小学每400名学生配备专职体育教师一名。”若以此为标准,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数量已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县城中学尚有差距(表1)。主要原因是:县城中学(特别是县重点中学)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体育教师的数量没有得到相应比例的增加。

2.2.2 体育教师的学历 表2显示,县城中学体育教师持有专科学历以上者为100%,但本科学历人数偏少,只有31%,所以县城中学高中体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较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为59%;县城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93.7%;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为88.8%。

2:2.3 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 表3显示,目前该地区中小学拥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较少,在所调查的4个县中,有一个县至今没有一名中学高级体育教师。从总体上看,拥有5.5%的高级体育教师、45.7%的中级体育教师、46.6%的初级体育教师,与侗族地区中、小学文化科教师高级比例18.6%相比,高级体育教师人数偏少。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学历偏低、教学成果少、学校在职称评聘中“重智轻体”是导致体育教师职称偏低的主要原因。

2.2.4 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 表4显示,目前该地区中小学30岁以下的青年体育教师占51.1%;31―40岁的教师占31.9%;41―50的教师占12.7%;50岁以上的教师占4.3%。中青教师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力量,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该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中青教师精力旺盛、工作热情较高、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2.5 体育教师的民族结构 在所调查的24所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中,76.8%是侗族体育教师,其他民族的体育教师只占13.2%,两者之间的比例为3.3:1。

2.2.6 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现状 94%的教师没发表过论文,仅6%的教师的论文在市级以上体育论文报告会上交流过,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弱。其主要原因是: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科研激励机制缺失,教师职称评定对科研没有硬性指标,也没有奖励措施。

2.3 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2.3.1 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现状 体育场地偏少,特别是农村小学,有37.5%的学校仅有可跑50 m的场地(表5);体育经费严重不足,达不到学校教育经费的1%;体育器材普通缺乏,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体育器材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2.3.2 体育课开课率及每周开课次数 体育开课率为100%,100%的学校每周每班上2节体育课。雨天和天气炎热时,班主任怕影响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往往将体育课改为自习。2.3.3 体育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显示,只有13.4%的体育教师完全用规定教材内容。原因是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体育教学既不按大纲规定教材,也没有自编教材。体育教学一

只口哨两个球,学生、教师都自由”的现象相当普遍。

2.3.4 体育教师编写教案的情况 73.1%的体育教师有完整教案,20.9%有部分教案,6%无教案。原因是县城中小学对教学文件的管理严于农村中小学。调查显示虽然73.1%的体育教师有完整教案,但有部分教师的教案往往只是用于应付检查。

2.3.5 侗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状况 侗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侗棋、抢花炮、摔跤、侗拳、踩芦笙、学斗牛、哆毽、草球、射驽、高脚马等。尤其抢花炮,在侗族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侗胞喜爱。

2.3.6 侗族传统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侗族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传统体育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挖掘、整理,推广、普及,将其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之中,同时由于受省颁发的统一的体育教科书的束缚,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未被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之内。诸如(表6)。

2.3.7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表7显示,教师中每周教学11-13学时的占26.8%,14―16学时的占54.8%,17―20学时的占9%,平均学时量达15.1。

2.4 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课余体育现状

2.4.1 早操、课问操的开展情况 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早操开展情况较好,83.3%的学校天天做早操;4.2%的学校偶尔做早操;虽然有12.5%的学校从不做早操,100%的学校天天做课间操。且学生出操的热情不高,难以起到健身的效果。

2.4.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较差 68.2%的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用来补文化课,31.8%的学校让学生自由活动。95.8%的学校有运动训练队,只有4.2%的学校无运动训练队;从运动队的训练形式来看,32.9%的学校运动队能坚持长年训练,67.1%的学校运动队比赛前临时训练;从运动队训练的内容来看,主要以田径为主,其次是篮球、足球、乒乓球。

2.4.3 课外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情况 高脚马、抢花炮、射弩、秋千、蹴球等项目均为怀化市4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传统比赛项目,各县民委均把中学作为训练基地,教练、队员都来自学校,民委组织并出经费,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并且有2个侗族自治县每年一届的中小学生运动会都设有高脚马比赛。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高脚马、陀螺、秋千、抢花炮、射弩、蹴球等在部分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或运动训练及竞赛中得到开展,并在各级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竞赛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4.4 体育教师训练、辅导补助情况 调查显示,只有33.3%的学校有补助费,66.7%的学校没有。

3 结论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09-05

王志岩(昌图县第一高中副校长 高级教师):

邱老师于1974年在昌图县第四中学任体育教师、教研组长,敬业工作,踏实做人。他最关爱学生,熟悉教学方法、了解学校的现实问题,任教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使他成为教育的实践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不断进行探索,但不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而是将教学研究置身于实践之中,摸索出一条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邱老师平时很注意自我学习,这是一种改善自己知识结构的活动,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他先后担任过初中和高中的体育教师,熟练地掌握了本学科的大纲、教材,能够精心选择和搭配教材,教学中求新多变,寓趣味性教学活动之中,努力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专心致力于学校体育,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秩序。在此期间先后七次被评为昌图县、银州区和铁岭市优秀教师称号,多次作过县、区、市级公开课,曾获昌图县、铁岭市、辽宁省的优秀课教师。此间的教学经历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能够将其转化为实践,为今后的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984年邱老师调到昌图县教师进修学校任体育教研员,角色发生了变化,但钻研意识和精神没有变,要引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必然要学习,要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进行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觉的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研水平和理论素养。

这个时期他几乎每周都要去基层辅导、指导、引导教学工作,将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作为重要工作。他与基层教师沟通,常比喻一种现象说:“大家在一起吃饭时,当你给人挟一口菜,反过来那个人也会给你也挟一口菜,这就是真心待人。”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常嘱托基层教师,教研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并以实践研究为主,尽快在实际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1988年邱老师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体育教师。

勤奋教研 用心探索

柳世能(辽宁省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艺体部主任,高级教师):

由于工作需要,1989年邱老师被调到原铁岭市教育学院,先后任中小学体育教研员,中学体音美教研室主任,高中体育教研室主任。二十五年间邱老师作为教研员很好家地履行了职责,除了对学科指导、研究和服务外,与基层教师有共同语言,他有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善于沟通的工作能力和扎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再加上对学校体育无悔的追求,为辽北学校体育理论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邱老师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开拓教研形式,进行教改创新和科学实验,深度领会教育发展与课改意识,不断学习和实践直接构成对教学的支撑和引领,并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教学,培养出大批典型教师,使之成为省、市优秀课、示范课教师及教学典型。由于多年出色的教研业绩,1994年,他被评为铁岭市学校体育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铁岭市优秀教师,1992、1994、1996年三次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体育教研员,2007年被评为东北三省优秀体育教研员,同年,邱老师的教研思想与教研风格《知之自,至于学》,被全国体育特级教师教育智慧与艺术《师之翘楚》优选,1999年被辽宁省政府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

邱老师根植于长期的教学与教研工作中,成为孜孜以求的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经验,他将自己所学、所获及时转化给教师。他多次为省内的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继续教育培训及各种教材教法辅导,还参加辽宁省教委组织的到贫困县支教活动,大面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受山西、吉林和黑龙江省教育部门邀请讲学,到省内知名高校为研究生讲课,在他讲课期间也从不同角度获取很多问题,促进自己深入研究,探寻新知,并形成自己的教研思想。

在实践中邱老师与研究为伴,有效实施教研与教学结合策略,践行教研,让教师获得一种探究精神和理论支撑力量,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引领对问题的剖析、辩解,将对问题的探索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他关注课堂,潜心教研,使教研既激情又理性。他常年撰写学术论文,参加过全国第二、三届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全国学校业余训练学术报告会、全国学校体育青年工作者研讨会、中国第四、五届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第一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中国教育学会17至21次学术年会,全国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益研讨会、新中国学校体育50年回顾、全国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论文报告会等,并在上述部级会议上报告与交流学术论文共17篇,均荣获1或2等优秀论文奖。1984年就在《学校体育》发表《后踢小腿折叠跑》文章,至今在《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杂志和《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教育学刊》等理论刊物发表学术和研究性文章21篇,有丰硕的学术收获,还指导和帮助其他教师撰写了多篇学术文章。

创新教研形式 创造研究模式

张春久(铁岭开原市高中体育教研组长,高级教师):

培养教师成长,提高教师群体素质和理论水平是邱老师的战略任务。成长意味着人格力量的不断提升与壮大,它是教师生命中永恒的主题。邱老师率先在铁岭市成立高中体育中心教研组,组织教师交流、制定计划、集体备课、教学基本功和开展各类教研活动,确实给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尤其是自己潜心钻研,以科研为先导,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修养,以及科研行为与践行去影响教师,鼓励教师总结经验,有效启迪了教师对体育文化的思考,伴随着教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邱老师“以研代培”的教研思想,成为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他对教研有自己的见解,揭示有些教研活动必须用量化管理;有些教研可以用文化管理(自觉遵守)。因此,他每年都以科研为先导引领教学和安排教研工作,采用多种渠道开展教研活动,如校本教研、案例研究、教学设计、基本功大赛;创造不同形式的教研方式,如示范课、研讨课,引领课、展示课;创新不同的教研模式,如:备课、说课、看课、评课、默课、思课、试课等,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收到很好的成效。他提倡教师投身教研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经常性探讨,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开辟了园地,指导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使教研直接服务于教学。教师们一起研究、探讨,能使自己的长处得到发挥,又通过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起到了“扬长避短”的作用,既丰富和提高了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也为体育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教学本身就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教学的每一项设计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要想专业发展,就要不断学习和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教研中把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分析与研究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参与科研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起“研究者”的任务,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课程制度、课程理论、课程开发等,更要研究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教研虽小,但学问大,它能给教师以帮助。自1992年起邱老师曾七次获得辽宁省优秀课指导奖。

立学为先 辛勤培育

贺 明(铁岭市清河区高中体育教研组长,高级教师):

开始实施新课改就像天上的云,我们够不到,邱老师适时为我们基层体育教师搭建一条攀爬的云梯。为让广大教师真正走好实施课改之路,他不光甘为人梯,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他举办的各式教研活动犹如让教师登上云台,看到了路径,还为教师实施课程改革插上了翅膀,使他们在课改的路上迅速起步飞翔。

新课改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学习深度,但一些教师对课程实施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只是广义的知道,缺乏细致的了解和科学实践。邱老师看出了教师的心理,知道基层教师在繁忙的教学工作状态下,缺乏教学改革意识,在实践中又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研人员在获取真知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引领。他告诉我们,不能凭经验,更不能用一知半解的认识去帮助人家,不然浮浅引导会把教师带入岐途,或使教师坠入更加困惑和迷茫之中。他让教师知道,新的东西应该很好的推敲,教研层不能随意地对基层教学施加某种意向,否则会导致思想混乱。在接受上一级培训后,他也是边学习,边摸索,因为对学习和培训那点事,邱老师心里更有体会,你让基层教师静下心来,坐下去主动学习比较困难,你必须用不同的教研形式和变换不同方式去激励和约束,比如:规范教学行为,选择和配备教材,同课异构,抓教学设计、抓引领课、抓教学效果等,去认识新课程,要把握好方向,不能把非主流的问题做为学习目标。此时,邱老师作为教研员不是更多地传递知识,而是更多地激励基层教师思考,让他们不断学习和吸收由课程改革所提供的新知识,引导在教学中积极地加以运用,从中发现切实可行的途径。这样教师自己就会思考,就会去求教,就会让教师投入更多的学习意识,并在研究中体会到学到新知识的乐趣,使教研逐渐变成自觉的行动,这就是他“立学为先”的教研战略,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邱老师在教研工作中有个特点,就是注意消除基层教师对教研员的依赖心理,逐步使教师能独立地从事研究活动。由于教研员是专门从事教学研究的,一些学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种惯性:只有教研员来了,教研活动才能开展起来,教研员走了,研究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其实教研不是教研员的专利,埋头教书也不是教师的惟一职责。在教研共同体中,教研员要学会唱配角去引领和帮助,而教师要学会唱主角去应用和提升,如果以教研员替代教师的研究活动,以教研员事无巨细的指导替代教师自己的思维与反思,研究也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教研执著 科研求真

谢 红(原铁岭市教育学会秘书长,高级教师):

教学是科研的基础,教而不研,研而不思,就不会成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教育在发展,众多影响和困扰体育教学发展的问题存在,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开展体育科研的动力,也是在学校开展体育科研的优势。如果自己能在下一节课中控制一些因素,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并取得一些成效,又能将教学中的经验、心得、体会记下来,日积月累,并提升到理论层次,经验转化为成果进行推广,这就是研究。邱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教研员绝大多数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较长时间地工作在学校教学第一线,且经过多年的基层教育工作的磨练,对一个地区的教改和教育活动比较熟悉。邱老师外出学习和参与高层次教改活动较多,新的知识信息较大,视野较为开阔,他能够将经验带回本地区,针对学校教学实际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他常说:教师直接接触学生,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教育事实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求有所改善,这就是科研。教师不能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而教师发现的问题多具有实践性,缺少文化基奠。因此,邱老师就因势利导,强调在研究中千万不要忽视了民族文化,只有将体育和文化结合起来,今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一个体育项目的生存要靠文化,而推广一个项目则要让人记住文化根源。

1991、1995年邱老师的教育科研成果先后获铁岭市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999年他被评为铁岭市教育学科带头人;2006年被评为铁岭市自然科学带头人;2008年被评为铁岭市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称号。2005年被评为辽宁省体育科学学会优秀工作者;同年荣获辽宁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教育学会奖”科研成果三等奖。2009年荣获辽宁省首届基础教育领域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并受辽宁省教育学会邀请作教育科研报告。虽说邱老师在教科研中获取了很多成果,但他说:我这一辈子里能干出几件事,我感觉这辈子没白活,如果追求那种完美的极致,那可能需要你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奋斗和一生的劳动。那么也可能追求到,也可能追求不到,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很大的满足。

倾心科研 引领教学

仓 江(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体育艺术部主任):

邱老师是我省有影响的体育教研员,他既是教研的行家,又是科研的能手。他不光有科研意识,还具备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承担过很多省和部级研究课题,尤其是通过多年积累总结了民族体育文化的脉络,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重点课题”,所研究的民族体育融入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成本低,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强,具备课程功能的聚集效应和教材形象,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之掌握更多的健身技能和方法,效果明显。尤其是普及性、实效性高,社会适应性好,并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创造了资源价值成果转化和大面积推广的直观感性实证材料,在我省大面积运用,并形成一种学校体育民族文化圈。

有些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对邱老师而言,每一次教学经验、学校体育领域中的每一个现象、问题,甚至于每个教材或每节课的一个小细节,都是研究的范围,他所关注的问题就是改善教学。有人曾说过:“昨天的科研就是今天的教学水平,今天的科研就是明天的教学水平。”他从“八五”期间就参与多项省和部级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分别荣获优秀科研成果奖;2002年“十五”期间邱老师就在中国教育学会独立立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课题,并挖掘出多项校本教材,使学生获得了运动兴趣和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其研究成果受到中国教育学会谈松华副会长在“十五”科研规划课题结题大会上的表扬,他说:“在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邱志钊的牵头和指导下,几十所普通中小学体育教师广泛参与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验与研究》,把体育课程的开发搞得有声有色。”2006年“十一五”期间,为了对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进行深入研究,达到可持续发展,又立项《创造民族体育资源价值研究》被中国教育学会确定为重点课题,深入挖掘民族体育资源作用于课程,使教材建设与民族文化传播能够紧扣中国元素,照顾学生的具体需求,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符合现代课程的需要,符合体育健康课程性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符合终身锻炼的要求。对民族体育的挖掘,有效地传承了民族体育文化,这既是资源积累,也是资源价值,使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延续。

教研员与学校教师的教研工作直接相关,因为教研工作主要是学科的指导,而科研工作则主要体现为课题指导,而在实际研究中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即指向学校发展与改革。邱老师所研究的课程资源开发即民族体育项目,包括:跳绳、跳皮筋、跳房子、跳竹竿、踢毽子、毽球、溜铁环、珍珠球、踩高跷、荡秋千、晃板、摔跤、打尜等;还有民间的放风筝、拔河(押加)、秧歌舞、雪地走、打口袋、打陀螺、打冰球、滑冰车、抽冰尜、堆雪人、打雪仗、溜冰及民间传统体育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民族文化,理解民族体育的核心价值,由兴趣转变为技能,使之掌握更多的健身方法和技巧,也使教师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实施民族体育教学后学生很兴奋和喜爱,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吻合,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该课题组将实验经验上升至理论,撰写了20多篇研究性文章,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在论文报告会上获奖;邱老师编写了《民族民间体育》专著,2005年参加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司组织编写《2+1项目》初中、小学“跳绳”教材2册,将前人口传心授的文化遣产,变成有文本可查的记载,为教学研究和后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践让教师从认识转变为积极行动,并且拓展了民族体育的价值。2010年5月以开展民族体育为主题的辽宁省第二届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教学改革推进会在铁岭举行,展演的民族体育项目,让观摩的各市教育部门有关领导、体育教师感到震撼。并受到国家教育部及中央教科所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于2010年6月在又铁岭市举行了“全国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观摩研讨会”,为反映实践成果,铁岭学校提供了民族体育活动现场和经验介绍,在观摩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中,教育部体卫艺司领导和与会专家对铁岭市中小学生的技能展示给予了诚挚的认可和高度的评价。

编写教材 创造价值

李国祥(原阜新市教师进修学院体育艺术教研主任,特级教师):

从1994年开始我们就被辽宁省教育委员会聘为体育教材编委会编委,邱老师多年来从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熟知教师对教材的依赖,对教材选择、目标设计、教法体验,学法构成等,尤其对各年级学生运动技能形成不同阶段教法与学法动态结构,都有较高的研究和认知度,知悉教材的编写体例,并具备较高的编写能力。进行课程改革初期,教师本身还很迷茫,课标没有配置教材,使用起来感觉很不方便,而实施者直接参与实践,无时无刻都在寻求教材。省教委适时组织编写教材,邱老师为辽宁省体育教材建设做出了贡献。

教学是教材之基,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就如躯体,教材就如灵魂,没有教材教师就无所依托。教材是教师最熟悉的,他们都认为教材是许多专家们编写的,无论在科学性、权威性上都是无可挑剔的。然而教材在不同地区的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一些不适应实际教学的情况。因为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是面向全国的,某些教材难免对一些地域失去意义。因此说,好教材不是想出来的,好教材的使命不是口号,要想打造好教材必须以拥有过硬的教学为前提,没有好的教学作为支持,必然无法拥有忠实的学生和创造健康的基础。邱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知道教学的需要和编选教材的使命,更了解教材与教学产生接触的环节就是教材接触点,将其优化就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创造出价值,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及记忆,他以此为目标,不懈地为之努力,每次都很好地完成任务,他所选择的实用教材即使你不说,不表白也会被其他教师所铭记。

邱老师连续十年先后参加编写辽宁省初中、高中体育课本,共计36册;参编辽宁省继续教育《体育教学指南》初中、小学参考书2册,1999年被省教育厅聘为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编写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体育教学大纲和编写小学《体育与健康》实验教材2册;参加编写《辽宁体育与艺术》《魅力辽宁》地方教材2册;参加由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的《典型课示例》等。

笔耕不辍 精益求精

田永民(铁岭市教育局体育卫生科科长):

多年来,邱老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和实践,为了给教师提供参考,引领教师改进教学,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整理编写成实用的工具书,传授给教师,他先后撰写出版八部专著。他这种勤奋求实的精神激励着周围的教师奋进。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他在长期教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收集的民族民间体育素材,都用文字记录下来,经实践进行佐证,求真求实,并用写作发展自我,他的教研经验和作品将成为辽宁学校体育的宝贵财富。

研究意味着超越他人,要达到超越他人的境地,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研究总是与持之以恒的勤奋联系在一起的,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人注定要一生勤奋,但仅凭勤奋还不够,勤奋必须结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和能力,才显得更有价值。邱老师具有宽广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敏锐的问题意识和一定深度的思维;他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自觉、主动、积极地去研究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积累经验,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邱老师从事教研时遇到各类创新与发现,困难与问题都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将多年在实践中获取的大量材料和记载,进行总结、探索、研究、升华,又从教育体系和实践对象出发,编写出作品,再服务于教学实践。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华人体育学者;交流;科研产出

中图分类号:G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1-0046-05

本研究对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了解海外一流大学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科研产出,给国内体育领域的科学研究以启迪,有利于国内体育研究的进步和国际化;另一方面,该研究可以获取体育领域海外一流大学华人学者的具体信息,有利于海内外华人体育学者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内体育领域的人才引进也有特殊的意义。通过该研究还可以得出一些国内体育发展的有益启示。

1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本研究调查了20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体育领域华人学者概况。大学样本包括社会科学学科ARWU排名前150、QS排名前100和THE排名前50的并集,以及美国春田学院、德国科隆体育大学等著名/一流体育院校。

华人学者的界定。《高级汉语词典》对华人的解释为两个方面:1)中国人;2)指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新华字典》对学者的解释为: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本课题所研究的华人学者是指在海外一流大学进行博士学习或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中国人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法

通过ARWU排名前150、QS排名前100和THE排名前50的并集,以及世界一流体育院校的选取,列出大学样本明细。进入各大学网站,在首页搜索栏输入“Physical Education”、“Kinesiology”、“Sports”等关键字,然后在相关院系或部门查找“Faculty/Staff/Graduate student”,尽可能详尽地获取符合条件的华人学者信息。

2.2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体育学者分析”为篇名进行搜索;在EBSCO数据库中,以 “Physical Education/Sport/Kinesiology Faculty/Scholar/Academic Stuff Analysis”为篇名进行搜索,查找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借鉴已有文献对学者分析、体育学者分析的视角和方法。

学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学术工作,学术工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其科研产出,本研究也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ERIC(EBSCO)数据库中以“科研产出”、 “体育科研产出”、 “Research Output” “Sports/Physical Education/Kinesiology Research Output/papers”为篇名或主题进行搜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3 数理统计法

从学者分布国家、所在大学、学者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学历、专业方向、教育背景、学术兼职、科研产出等对学者进行统计分析。

在科研产出方面,以发表的论文作为统计指标,以国际会议作为辅助指标,不包含著作、专利类型。

3 文献综述

3.1 中文文献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时间限定在2000-2011年,以“体育学者分析”为篇名进行模糊搜索,两篇有代表性的论文都是对体育学者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的研究。刘文娟等采用CNKI、VIP、CSSCI和复印报刊资料・体育4个数据库的资料,对我国体育领域学者发文量、被引量、篇均被引率、论文被引量、论著被引量和转载量6个方面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并利用秩和比法对学者研究成果“质”与“量”的排名进行平权求和。

朱唯唯借助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对体育学领域的学者和机构的发文和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得出我国体育学领域较有学术影响的学者和学术机构明细;然后对学者、机构和地区产生重要学术影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时间限定在2000-2011年,以“体育科研产出”为篇名进行模糊搜索,查到直接相关文献1篇;以“体育科研产出”为主题进行模糊搜索,查到直接相关文献14篇。

作者统计、分析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院系科研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认为现阶段我国体育院系科研投入与产出在不同体育院系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体育院系科研的产出与经费的投入、科研人员的素质有关。

作者对1999-2009年《人大复印资料・体育》全文转载体育学论文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论:载文的产生地区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载文研究内容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点;载文的作者单位来源,与所在单位的科研实力基本呈现一致;在载文作者学历方面,拥有博士、硕士学位人数占总数的20%。

3.2 英文文献

主要应用ERIC(EBSCO)数据库,以“Faculty/Scholar/Academic Staff Analysis” “Physical Education/Sport/Kinesiology Faculty/Scholar/Academic Staff Analysis”为篇名进行搜索,查到相关文章15篇。

“黑人教员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地位变迁分析”对黑人教员在研究型大学的代表权、职业提升、工作场所等方面与白人教员进行对比和检验。在1993、1999、2004三年全国大学教师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发现黑人教员虽然在获得博士学位和代表权等方面有所提高,他们仍然在副教授/教授等终身教职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美国体育管理学课程的国际化:一个全国教师调查”从每一个教师视角探讨美国体育管理学国际化以及教员国际化的状态。“休闲体育管理者的能力分析”探讨大学体育项目、军事休闲设备以及公共体育项目管理者的必要能力要求,457份调查问卷(每份包含96项内容)给出了四种必要能力:管理技术、运动规划和设计、商业管理和理论视角。

“印度神经学研究情况:1999-2008年科研产出分析”研究分析了印度1999-2008年间神经学的科研产出情况,包括科研发展、评价,全球出版物分享,引用率,多产期刊的科研合作模型。同时把印度的科研产出与中国、巴西、南非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对比。在本研究中,引用一系列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条件,建立了“模糊加强多准则决策分析模型”。

上述学者分析的现状可以看出,其研究侧重于能力分析、种族歧视分析;科研产出方面的研究侧重于对比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是论文/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因为质量的评估难度更大,所以有很多关于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引用率、各种模型)。

4 结果与分析

共26所大学存在华人体育学者,体育华人学者总人数为59人。

从学者分布国家、所在大学、学者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学历、专业方向、教育背景、学术兼职、科研产出等对学者进行统计分析。

4.1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主要分布在北美和东亚地区

存在华人体育学者大学共26所;其中美国22所,加拿大2所,新加坡1所,韩国1所。体育华人学者总人数为59人,其中美国48人,加拿大4人,新加坡4人,韩国3人。

4.2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获得终身教职的比例约为50%

海外华人体育学者获得终身教授的比例偏低(见表1),为11.9%;讲师和在读博士的比例近40%,这部分学者要么没有完全扎根海外,要么本身就有回国内发展的意愿,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教授和副教授应该成为国内学者进行国际交流的首要考虑人群,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一方面邀请海外优秀的体育学者回国讲学,担任客座教授;另一方面,国内体育学着出访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增强与海外华人体育学者的联系,为国内学者与海外学者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4.3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学历层次高、专业齐全

除去行政人员和在读博士,30人的教师队伍中,博士学历为27人,占90%;硕士为3人,占10%。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的主要专业方向如图1所示,仅统计被选2次(含2次)以上的专业,体育教育、运动医学、运动机能学、运动控制和生物力学是比较热门的专业。

4.4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教育背景

有28名学者可以查到教育背景,其中南洋理工大学4人完全是在国外取得学历。22人为在中国(含台湾)接受本科或者硕士教育,在国外接受博士教育。2人在中国取得学历,1人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人在中国科技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在专业一贯性方面,大部分学者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都是体育相关领域,即使有变动,也是在相近的方向上;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运动系Li Li教授是一个特例,其本科就读北京大学物理系,硕士博士均是生物力学专业。

4.5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学术和社会兼职情况

有10名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有10名学者在美国或国际的学术组织兼职,其中有7人在这两个方面有重合的现象。

30名教师中,只有伊利诺伊大学-香槟的Wei Mo Zhu教授和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的Li Li教授和国内体育学者有较多交流与合作。

4.6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科研产出情况

以发表的论文作为衡量体育领域华人体育学者科研产出的主要指标,以国际会议作为辅助指标,不包含著作、专利类型。

对2000年至今的华人体育学者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分析。列举出15组学者(明尼苏达大学5名博士为一组,其研究方向一致)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及期刊的清单。学者人数为21人,期刊为59种。

最后统计21位学者在期刊中发表的论文次数。

4.6.1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的目标期刊分析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的目标期刊中有极少数的国内期刊,为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Chinese Sports Medicine》和《Chinese Applied Psychology》,国内排名前几位的体育学期刊都没有出现。

4.6.2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进行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分析时,发现运动医学方面的部分文章发表在专业医学杂志上,尤其在疾病和肥胖的运动干预方面。

Wei Mo Zhu教授有丰富的科研产出,他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国的气功和太极,而且在这个方向的研究取得了美国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很多研究资助。

4.6.3 体育领域海外华人学者参加的国际会议分析

从已有数据中查到,参加国际会议的学者多为美国和新加坡学者,美国学者参加的会议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年度会议,而新加坡的学者参加的主要是国际会议,表4为两国学者参加的主要会议情况。新加坡和中国同属亚洲,因此新加坡学者参加的国际会议对国内学者具有借鉴意义。

5 启示

5.1 人才回国分析

人才引进的对象从引进的难易程度大致可分为留学海外的博士生和已经在国外拥有稳定工作的学者。

5.1.1 人才引进的情感因素分析

不论是留学的博士生还是已经工作的学者,绝大部分都是在国内接受的本科或者硕士教育,也就是说其主要成长环境是在国内。加上中国人的“故土情结”,无论从教育背景还是从情感因素,对于人才引进都是有利的。客观地讲,博士生和没有获得终身教职的学者相对更容易引进。

5.1.2 留学回国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

笔者用1979-2006年的统计数据,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考察促进留学回国的主要因素。在综合考虑GDP、工资、出国人数等各种因素之后,发现GDP在决定留学回国的诸多因素中发挥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国内的创业和工作环境有了大幅度改善,成为吸引人才回国的客观保证。

5.2 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途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请进来、走出去,形成互动”。

具体来说,首先借助国际组织寻求合作机会与合作伙伴。其次,通过国际会议,许多国际组织都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如由中、日、韩三方高校轮流主办的东亚体育论文报告会,以及国际青少年体质论坛、世界级比赛的论文科报会等;再次,通过出国考察或邀请海外学者来访,洽谈合作事宜,争取从师资、学生、科研项目等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

5.3 体育科研产出方面的启示

5.3.1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国际推广

国内体育界在运动医学、生物力学乃至体育教学方面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间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却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抓好体育其他研究方向科研的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5.3.2 关注运动医学、运动力学等跨学科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体育领域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跨学科研究还不充分,虽然体育教育训练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和心理学、生物学有一些尝试性的结合研究,但是科研产出少,实质性、有价值的成果不多,而国外在体育与医学、体育与物理学、体育与生物化学的结合方面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有较丰富的科研成果。

一方面,鼓励体育中最基本的体育教育训练方面的跨学科研究,比如体育训练学与医学结合搞运动医学和生理生化的深入研究,与心理学的结合进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还可以三者结合进行交叉研究,比如心理学在运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应用在运动伤病预防和运动康复领域,“虽然目前心理学专家在临床运动医学领域方面的作用还很弱,但是未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体育与国际管理与公共事务方面结合搞体育外交方面的研究,与管理学、经济学结合搞体育管理、体育产业的研究,与人文学结合搞校园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桦.建设体育强国与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战略[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4.

[2]刘文娟,杨红英.我国体育学领域学者影响力研究――基于四大数据库统计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1-6.

[3]朱唯唯.体育学研究领域学者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基于CSSCI(2005-2006年)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6):83-88.

[4]张永前.我国高等体育院系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 20-22.

[5]李勇勤,郑国华,李帅.近10年《人大复印资料・体育》载文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0): 35-38.

[6]武伟伟. 留学回国决定因素的计量分析[J].社会发展,2009(1):59.

[7] Modica, Jonathon L, Mamiseishvili,Ketevan. Black Faculty at Research Universities: Has Significant Progress Occurred?[J].Negro Educational Review,2010,61(1-4):107-122.

[8] Perna,Laura. DIFFERENCES IN FACULTY TENURE AND PROMOTION;The Contribution of Family Ties,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5,46(3):277-307.

[9]Burden,et al. Perceptions of African American Faculty in Kinesiology-Based Programs at Predominantly White America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2010,76(2):224-237.

[10]Mahony,et al. Recruiting and Retaining Sport Management Faculty:Factors Affecting Job Choice[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006,20(3):414-430.

[11]Li, Ming, Ammon Jr,Robin Kanters,Michae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port Management Curricula in the United States:A National Faculty survey[J].International Sports Journal, 2002,6(2):178.

[12] Barcelona Bob,Ross,Craig M. An Analysis of the Perceived Competencies of Recreational Sport Administrators[J].Journal of Park & Recreation Administration,2004, 22(4):25-42.

[13] Okafor, Victoria N, Dike,Virginia W.Research Output of Academics in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culties of Federal Universities in Southern Nigeria[J]. African Journal of Library, Archives & Information Science,2010,20(1):41-51.

民族体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体育舞蹈选项课男女生共120人,随机均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各60人。

(二)研究方法

两个组在相同教学条件下,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照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

二、研究结果

经过教学实验对比,对实验班学生相比于对照班进行调查统计结果为:合作与互助能力提高91%;组织与编排能力提高75%;自学与审美能力提高92%;对体育的兴趣提高98%;动作协调:主要评定其幅度、力度、规范、准确;动作与音乐:主要评定其节奏感、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融洽;整体印象:主要评定完成动作的韵律、熟练、表现力、美感。检查评定掌握情况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理论(含口试、笔试)的考试内容为科学健身原则及方法,体育舞蹈的创编原则及方法,指定自锻计划及体质自评。不少体育舞蹈学生自发成立体育舞蹈协会,组织各种表演,参与社会话动。

三、分析与讨论

(一)学导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学”主要指学生的自学。既指学生学习教科书、教材上所规定的知识及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技巧,又指学习这些知识得来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会学的能力。“导”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积极地加以指导和引导,使学生各尽其才,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导”还指教师对不同学习能力和运动能力学生的帮助和辅导。概括地说,学导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包括差生在内的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学导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合理选取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选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要丰富、新颖,难易适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明白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终身体育服务,为社会服务。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投人,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使“亲其师,信其道”,积极参与学习与锻炼。

3.细化锻炼效果。传授体育舞蹈基本动作对身体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锻炼效果。加强基本动作的练习,有助于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注意力、想象力、模仿力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摸清各类动作的纵横关系,正确利用动作技术的迁移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创编能力打好基础。

4.提高审美能力。进行美育教育,如美容、健身、化装、时装等讲座,提高审美意识,教授一些舞蹈、民族舞、集体舞、交谊舞等内容,为体育舞蹈运动提供丰富的动作想象和动作素材,使舞姿、造型、移动等动作符合审美要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对艺术的观察、模仿、理解、想象、鉴别及创造能力。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对音乐的欣赏、选配、剪接等能力。

5.鼓励创编实践。介绍体育舞蹈的绘图法、裁判法以及创编整套舞蹈的原则和方法。课堂中经常进行创编实践,如选择一段音乐让学生编一段动作,及时启发引导,根据学生所编动作指导大家分析评定,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怎样创编的道理。

6.激发主动学习。让学生自己主持教学比赛,学会组织、编排、造型设计、队形变化以及对外比赛的方法。通过教学比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互相切磋技艺,发展个性,培养应变能力,发扬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技术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练习自信心。

7.增强感性认识。通过电化教学,增强感性认识。观看国内外体育舞蹈大赛,使自己了解和别人的差距,从中吸取精华为自己创编所用。运用表象训练、模拟训练等心理训练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如舞蹈前先想象动作的过程;听音乐想动作要领;或睡觉前默念三分钟。经常叫学生出来做完整动作,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8.培养科研能力。最后学期,要求学生写学习锻炼后的感受和教学上的建议,并要求学生写体育论文,如“体育舞蹈与艺术欣赏”、“体育舞蹈与服装设计”等,对体育舞蹈教学起到了极大的帮助。

9.注重特长培养。把技术较好的学生集中起来上体育舞蹈训练课,注重对规则的学习和研究,加强难度动作、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及各种方法的心理训练,培养他们敢于拼搏、敢于竞争的精神。教会他们如何对音乐的选择和运用,学会对整套舞蹈的动作造型及艺术编排。同时他们又在班里和系里当起了小老师。每次系里和学校的文艺演出都有体育舞蹈的表演,极大的推动了体育舞蹈运动的开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10.讲授医学运用。讲授按摩、推拿、中药等医学知识并运用到运动训练中,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在实践中运用,解决训练中消除运动疲劳、防治运动损伤等实际问题,提高运动成绩。

四、结论

(一)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学导式教学法,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学导式教学法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和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验证明,学生不但掌握了体育舞蹈技术,而且掌握了音乐、美学、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运动创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组织、应变、协作等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

(三)在体育舞蹈学导式教学中如何与其他教学法(如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有机结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宽柔,姜桂萍.舞蹈与健美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37.

[2] 商继宗.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耕地保护论文范文 下一篇:信贷风险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