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意识范文

时间:2024-03-25 17:50:09

民族团结的意识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1

一、辉煌成就诠释重大意义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中华民族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等方面,深刻总结了新中国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提供了思想引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国在世界上高举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伟大旗帜,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民族问题成为长期困扰许多国家的社会问题、西方敌对势力长期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实施干扰破坏的背景下,我国长期保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世界上稳固树立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样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的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前所未有的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的增强。这些辉煌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雄厚社会基础。没有用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没有中华民族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辉煌成就的重大意义,深刻分析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深入思考、提高站位,掌握内涵精髓

承载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任,肩负着神圣的职责,通过认真学习《意见》精神,认识到《意见》全面总结了党在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所取得的显著发展成绩,推动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持续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上下凝心聚力、集思广益、开拓创新。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任务全面完成,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良好开局。《意见》的出台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展望未来,深入思考、提高站位,在充分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下,面对时代赋予的责任,我们责无旁贷、信心百倍。新形势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在推动全面深入持久创建工作中贡献智慧和力量,实现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大力推动创建工作朝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伟彼岸阔步前行。

三、重点任务指明了方向

从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各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工作重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具体途径和努力方向。

这些任务既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必须坚持总体把握、整体推进。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和基本经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中流砥柱、增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核心。要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念不动摇,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举全国之力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实现全面小康,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大力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提高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始终成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血脉,成为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人民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各族人民生活的根本价值导向。要坚持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类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要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帜,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从理论和事件、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对广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弘扬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引导全体学生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观念。

二、活动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使师生了解民族知识和风俗习惯,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与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及亮点,使之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重要内容。

三、活动主题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疏勒

四、活动内容

1、加强领导,认真制定“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的具体方案。

我校是疏勒县唯一一所汉语中学,同时学校还开办了双语班,历来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教育,也更加强调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我校将根据上级要求,及时成立活动组织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并讨论制定出学校的活动方案。

今年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疏勒”为主题,组织学生认真开展对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学习讨论活动,使广大学生更加明白民族团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的深刻道理,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民族团结氛围。

为使“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校将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板报等宣传手段,深入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祖国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各族人民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及涌现出的先进事迹,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以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民族团结工作深入人心。

3、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加强学习,提高全体教师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组织班级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班会,学习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英雄事迹;组织民族团结问卷调查,把民族团结的知识和观念深入每个师生的脑海。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着重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流讲充分,把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的性质和危害讲清楚,把“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讲透彻,引导全体师生进一步增强稳定压倒一切意识、民族团结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自觉成为民族团结的维护者和促进者。

4、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活动,以《民族团结教育简明读本》、《新疆“三史”教育简明读本》为主要内容,将民族团结教育课常规性开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上好“民族团结教育课”,并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机渗透,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中,做到有计划、有领导、有布置,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依计划而行。

5、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利用团队会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手拉手活动。民汉学生一起制作填写连心卡,表达彼此的心愿寄语;组织民汉学生共同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广的交流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和培养伙伴感情,深化民族团结观念。使民汉学生学习宣传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倡议在本月内每人至少做一件民族团结的好人好事,把民族团结的教育渗透到生活实践中。

3)班级出版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板报,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氛围。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3

一、充分把握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八钢民族工作的情况总体是:党的民族政策得到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为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所掌握,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各族干部职工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已蔚然成风气。但是,民族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改变,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随着与国内外联系的更加紧密,随着各族群众跨区域流动不断增多,民族问题日益与其他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影响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因素更加复杂。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更加注重利用民族问题对我进行渗透破坏,妄图在我边疆民族地区打开缺口。境内外“东突”民族分裂势力竭力策划暴力恐怖活动,妄图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肢解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裂和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这些内外因素直接给八钢民族工作带来着不利影响,尤其是“7.5”事件对新疆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带来的严重创伤,民族之间感情的弥合,还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存在着就业问题较为突出的矛盾,存在着个别单位对民族工作认识不足、力度不够,基层基础工作不到位,基层作业区、班组管理人员不会做、不善做民族工作等问题。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和推进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一定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对企业和对员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神,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的局面。

二、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础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八钢长期以来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中心内容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包括民族团结教育在内的全员政治轮训,及其去年以来开展的“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等,都进一步增强了各族职工群众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高了各族干部职工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觉悟。尤其是持续开展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和民族团结结对子争当最佳实践者活动,以月促年,常抓不懈,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年一次的八钢公司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各单位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不断树立和表彰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的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凝聚人心,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形成了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推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为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正确认识民族意识问题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前提

做好民族工作要正确认识民族意识问题,因为民族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有民族就有民族意识,民族没有消亡,民族意识就不会消亡。这里讲的是中华民族大概念下的各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关键看教育和引导。积极的民族意识就是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珍惜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以本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贡献为自豪,愿意向其他民族学习,这样的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是一致的;而消极的民族意识则表现为看不起不尊重乃至欺侮其他民族,这种民族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狭隘民族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是背离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特定民族的民族意识视为消极甚至等同于分裂意识,人为地去加以消除,这样容易引发民族的对立情绪;同时也不能让任何的民族意识超越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这样不利于民族团结,甚至会成为分裂主义思想的温床。因此,工作中我们要多讲各民族共同创建祖国大家庭,多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讲在近代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各民族共同捍卫祖国统一,多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各民族利益的共同性、一致性,从而强化各族职工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强化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做为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执行民族政策中,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尊重少数民族衣食住行、节假日、婚丧礼仪等传统的风俗习惯。如:在公司范围内一律开设清真食堂,抓好清真食品源头工作,把好清真食品货物进口,让穆斯林职工吃上放心的饭菜;穆斯林员工亲属死亡时,男性家属到清真寺参加“站礼”活动,员工结婚时,男方邀请“阿訇”一起到女方家庭“念尼卡”订婚等等。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4

近年来,中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全国“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大力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五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将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专项部署落实。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和工、青、妇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创建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从组织上、制度上确保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在我校的顺利开展。 

(二)精心安排部署。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中学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实施规划》及具体的工作方案,确定了学校创建工作的总体目标,详细划分了各创建阶段的工作任务,从宣传动员、活动开展、督查落实、组织申报、自查整改等多方面明确了整个活动的目标任务,为创建工作的稳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宣传力度。为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利用日常学习、固定阵地、社会实践为载体进行广泛宣传。一是利用校园广播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和热爱祖国、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的宣传教育。二是通过制作宣传栏、横幅、张贴标语、电子大屏等方式进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宣传。宣传“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中国56个民族的分布及民风、民情和民俗,全方位营造出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三是举行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和主题班会,让广大学生在了解民族知识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四是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氛围,形成强有力的宣传声势,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全校师生心中,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庭。

(四)丰富教育形式。1、教授好教材知识。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设置开展好《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程,在保证师资、教材、课时的基础上,按时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发挥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2、学科教学渗透。学校教务处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学期工作计划,把“五观”教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贯彻于每个学科之中,教学中要求老师将民族团结、精神文明融入课堂中,时时渗透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从小就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3.每学期举办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专题讲座,让广大学生在了解民族知识中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4.每学期安排“民族团结”为主题班会课,要求班主任精心准备,用事实讲政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想法、谈感想,通过写心得体会表达他们对民族团结的期望。5.举行“民族团结”板报、墙报展和“民族团结”演讲、知识竞赛等,使学生通过这些直观生动的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6.组织师生学习观看近年来涌现出的民族团结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使师生充分感受民族团结一家亲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7.开展家长教育活动。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增强家长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力度,拓宽民族团结交友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政策的宣传教育,引导师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五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根基。

二、取得的成效

1.提升教育水平。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让广大师生普遍受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再教育,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目的、意义、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显著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维护”“五个认同”的思想深入人心。

2.巩固良好局面。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使我校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牢固,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和发扬。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5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困难问题;思考

民族团结教育是当代中国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加强我国各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维系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国家主要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在新世纪以来,民族关系问题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情况,导致我国民族团结工作无法开展,对全面发展中国的经济起到了阻碍作用,不利于国家团结各族人民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一、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困境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是影响国家命运的因素之一、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步骤之一。对于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来说,它是根植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的,是各族人民基本意识形态形成的主要教育手段。

(一)民族不和谐现象频出

中国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各民族之间也出现了许多的不和谐现象。西方国家的敌对势力利用我国各民族间存在思想意识差异,借助各民族间不同的实施分裂中国的计划,例如:2016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的恐怖事件;2009年3月14号的“杀”事件等等,这些不和谐的民族分裂事件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工作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不是各民族对抗的时代了,但有的西方国家仍然不能对我国以诚相待,共同发展国际经济、文化,并且妨碍我国的民族和谐进程,企图通过各种不良手段对我国的民族和谐进行破坏活动,加之,我国各民族间的不同和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国外的敌对势力便借助我国内部民族间的差异制造破坏活动,阻止我国团结各民族的脚步。

青少年学生是外国敌对势力实施破坏民族团结统一的重要对象之一。经过文化传播进行分裂思想的渗透,妄想培育出一批“分离国家”的青年群体。面对这样的国家形式,有效的加强各民族间学校学生的团结教育工作,是保护我国公民不被敌人利用的重要手段。

(二)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全国的经济都有了长远的发展,各民族间的经济也相应收获了一定成效,但是与我国的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的话,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多的受到了本民族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差等方面的影响,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差距,而少数民族现有的这种经济发展状况也是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网络文化对民族团结教育的冲击

当今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一方面为民族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教学资源平台、极大的开阔了各民族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网络方便了学校与外界的联系,只要有互联网存在的地方,就能够及时的了解时事动态,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方针。然而,现代的先进互联网技术西方国家要比中国占有优势,西方国家更是通过网络文化传播设定利于本身的网络标准,企图分离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网络的发展在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我国的民族大家庭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民族意识形态、,加之,西方敌对国家的网络文化冲击,对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发展制造了阻碍力量。

二、对我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民族团结指导思想紧跟时代

民族团结指导思想是展开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步骤,它是一项基本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各民族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式,是我国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现代,国家的民族团结教育不仅需要教育政策指导方针,更需要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呼吁全社会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参与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来。因此,我们现在要遵循党的领导、以赢得民心为重点、以全民参与为支撑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过制定新的指导思想,实现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自主性、全民性、实时性。通过有重点创新内容的改变,加强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展开。

(二)我国民族团结教育手段的新思路

1.教育手段要多彩多样。我国的民族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民性的大工程教育工作,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各民族地区学校的学生,还包括社会的各阶层人士,而针对这些不同的个体,就要采取多彩多样的民族教育手段。

多彩多样的教育手段是指脱离单一的书本教育,引进各民族传统的文字、特色的游戏项目、本民族的等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紧紧的跟上时代的潮流。

2.取长补短。在民族教育工作展开的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取各族教育工作的长处,弥补当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另外,还应制定长期计划与短期教育成效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并按步骤实施,让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能更深入的开展。针对于不同的阶层的各民族同胞,要实行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让各族同胞能够在最大限度的了解国家团结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三)扩大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对象

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人民的思想意识动态是国家领导人所不能把控的,所以,要扩大民族教育的对象,实现全民族的文化思想意识趋于统一性,即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并为国家民族的民族团结工作献出一份力量。

古人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赢得民心是开展民族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以“情”的角度深入至“理”,只有从心出发的团结思想意识,才能浇筑出一道各民族团结的城墙,打破西方敌对势力分裂中国的阴谋。

三、结束语

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我国各民族的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但也是相互对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族团结的脚步。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国不喊口号、不走形式,将党的政策和教育方针不断创新来找到适合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的手段,通过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等的改变来完善各民团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来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对抗西方分裂势力的诡计,让各民族人民都能够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实现真正意义上各民族大团结。

参考文献

[1] 余梓东.解析民族团结教育难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1):5-8.

[2] 赵晖.民族院校信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 吴宁.当前民族院校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7):174-175.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6

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总目标: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任务:建设小康社会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制保障同权、民族团结同心、社会和谐同创。总要求:突出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

3、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助尊重、互相帮助。

4、民族团结的定位: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5、民族团结政策的内容: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6、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内涵: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由政府主导、各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创造性地推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进步的一切社会活动。

7、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民族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时代性、形式的多样性、永恒的创新性、切实的针对性等特点。

8、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总体目标:推进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

9、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路:一个核心、一个突破点、三个重点、三个创新、五个转变,即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争取人心为突破点,以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社会成员全覆盖为重点,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思路、内容与方法,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实效性、针对性、创新性、全面性的转变。

10、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坚持的原则:坚持因人施教、正面教育、注重实效、与时俱进的原则。

11、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为根本,以解决问题、共创和谐为重点。

12、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3、党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14、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最重要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途径: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5、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历程:1953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决定每年9月为“民族团结宣传月”;1982年11月,xq维吾尔自治区率先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1983年4月xq决定每年5月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同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召开首次民团结表彰大会,并决定每年9月为“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国务院在肯定和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基础上,从1988年开始先后召开了6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05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正式被确定为国家的一项法定活动。

16、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模范州(地市盟)的区别:示范州是由国家民委命名授牌,在全国333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中开展创建活动,到2017年底共命名23个示范州(地市盟)。模范州是国务院命名授牌的,每五年进行评选表彰一次,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已获得五连冠模范州荣誉称号。

17、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18、四个人人:人人都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懂得民族政策,人人都讲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事。

19、五个认同:强化对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20、六个相互: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包容。

2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22、五个维护: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

23、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4、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5、四个伟大: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26、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27、四种意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8、三个不忘:不忘党的恩情、不忘祖国的温暖、不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

29、党和国家ー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1、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体”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33、“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4、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5、“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6、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7、提出的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38、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39、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7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思维创新

[作者]蒙运芳,广西教育学院政治经济系副教授。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0)04-0051-004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重视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总书记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决策部署,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民族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使我国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是如何开展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能否探索出一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途径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缺陷分析

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由来已久,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政策以及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际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破坏祖国统一,制造民族分裂,企图从根本上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活动猖獗,他们组织的拉萨“3・14”、乌鲁木齐“7・5”等暴力犯罪事件,严重破坏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高校大学生是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是国内外敌对势力竭力争夺的群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深入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帮助他们分清大是大非,与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对教育对象认识不清。当前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育对象主要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而弱化对其他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或者注重对教育者本身的教育,反而轻视对受教育者(大学生)的教育。

二是对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目标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很多教育者不是很清楚。有的也许是简单的认为,民族团结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达到各民族大学生团结的目的,达到各民族大学生和平相处、合作共事共学的要求。这种认识实际上是低层次的,没有上升到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思考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其结果有可能是治标不治本,没有达到国家中各民族团结一起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

三是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目前,很多普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仍停留在作报告,出板报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教育模式。从某个意义上说,还具有一定的应付上级检查或汇报材料的状态上。

四是教育手段过于陈旧。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还停留在原来的教育手段上,如作报告、讲座、出宣传栏或标语等。这些教育手段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难以使受教育者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因为相当多大学生对听报告讲座的形式已经感到厌烦,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更是难以静心坐下来听,他们有的会一边听报告讲座,一边听音乐或发手机短信,或看课外书,或交头接耳在下面聊天。不是我们的教师讲得不好,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觉得听这样的报告讲座没有意思,很厌烦。

五是教育内容不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可谓众多,教育部也只是针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作了规定:要求小学在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而对于普通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是要求在民族院校开设《民族理论教育》。非民族高校面对广泛的教育内容,教育者难以明确针对本校的大学生实际应该宣传哪些内容比较适合有效。所以往往会出现,当遇到民族团结问题时才大张其鼓地进行宣传教育,或者到宣传月时才作一些主题的宣传。同时,在宣传教育时,往往也比较注重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或紧迫性的认识,但轻视具体内容的讲授宣传。

六是教育者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淡化。有的教育者认为,长期以来,汉族与少数民族本来就是一家,为何要搞什么民族团结教育,这样反倒是多此一举,而且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倒是增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狭隘的民族意识,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来说不是好事。所以在普通院校,即使是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较多,也没有进行长期的民族团结教育。

七是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表现在有的高校不能从本校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教育工作存在着空泛、抽象沉闷和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够,与生活实际脱节的问题。这种过于抽象、空泛、笼统的民族团结教育只会起到口号、形式的作用。

二、创新教育思维,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

产生以上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新形势的客观原因,也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大学生)的主观原因。针对以上问题,如何创新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不断提高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应创新教育的思维对象、方向、模式、手段和趋势等方面。

(一)从弄清民族团结教育的对象性入手,实现思维对象的创新

如前所述,一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侧重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甚至是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国家教育部和民族委员会所要求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要求对所有大学生都要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并不是仅指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要对汉族大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同时也要对广大的教职工进行教育。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民族团结问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问题,也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问题,而且他们今后都是社会各行业中的生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少数民族大学生讲民族团结,而汉族大学生轻视或破坏团结,民族团结的大好局势也是难以形成的。同时,现时期要想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政策以及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与国际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破坏祖国统一,制造民

族分裂的企图不得逞,我们必须加强国内的民族团结教育。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比较强烈,而汉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相对较淡薄。正是这一强一弱形成强烈的反差,汉族大学生就会无意识的触犯或违背民族团结。因此,如果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似乎是因为他们违背了民族团结,所以要加强教育,这样做更不利于民族团结。我们应该在各普通高校(包括民族高校)广泛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对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理解,对中国多民族国情的了解。此外,要对大学生进行好民族团结教育,首要的关键的是要教育好广大教职工。通过广大教职工的“师表”作用影响教育大学生。

(二)从把握民族团结教育的方向性入手,实现思维方向的创新

思维的方向有单向也有多向,有狭义也有广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民族团结教育思维方向指的是民族团结教育在思维方向上一方面要具有中华民族性的特征和目标,而不是低层次的具体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指的是不同的民族大学生教育的要求与方向应各有所不同。如对汉族大学生应侧重在教育其尊重少数民族人员(包括大学生)的行为习惯,风俗人情与文化等,拥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应侧重在教育其尊重其他民族,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其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反对民族分裂与敌对。同时对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如对藏族、维吾尔族与对其他少数民族就应有所不同。对藏族和维吾尔族应侧重在对其进行反民族分裂的教育,而对其他少数民族则侧重在对其进行发扬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良好传统的教育。当然,不管是对汉族大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根本方向是要引导各民族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紧密地团结在一起。

(三)从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模式入手,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把它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重视各种因素的动态协调,才会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运行。根据系统思维理论,每个系统都有其存在或运行方式。系统中的各种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成或分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系统的结构又决定系统的整体功能。只有结构合理的系统,才是优化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功能。但是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很多高校没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去构建教育模式,大多还是采取“散打”的方式,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虽然有时也有成效,但却有形式主义的作风。没有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来抓。本人认为,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将平时渗透教育与重点教育,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个人教育与集体教育,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由团委或学工处牵头负责,其他宣传部门、思政教学部门、各党支部等齐抓共管;同时根据各校实际,以一种教育形式为主,其他教育形式为辅,每月每学期都有活动形式及总结考核。总结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既可以是座谈会谈体会,也可以是演讲、辩论等方式来考核等等。但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关键是能达到教育的有效性,避免走过场。因此,构建和实施教育模式时,必须认真仔细,将该模式做大做强,做出实效。如在我院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我院针对汉族学生多,少数民族中壮族学生多,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少,而且在广西自古以来壮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长期融洽友好相处。我们教育的重点是通过我们伟大的祖国对的藏族同胞、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同胞、对我区壮族同胞的关心和尊重,以及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同胞对壮族同胞如亲兄弟般的友谊,来教育本校大学生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各民族要团结友好,共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其中又主要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系列教育。如20lO年上半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我们抓住这个主题,做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有以班为单位的座谈会谈民族团结教育体会,有全院的民族团结教育征文比赛,有宣传部门和各班团委出的宣传板报,有院级演讲比赛,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等。当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还注意长期渗透民族团结教育思想,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给大学生播放各少数民族省份发展成就并召开座谈会和写心得体会作为考核方式。通过这一主题为切入点的民族团结教育,大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服务祖国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四)从探索民族团结教育的新方式入手。实现思维手段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斗争、强制的方式;一种是同一、协调的方式。采取斗争强制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我们称之为“斗争思维”;而采取同一、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我们称之为“和合思维”,即在承认事物间存在有矛盾差别的前提下,以求事物共生、共处、共立、共达、共荣意识为指导,协调解决各种关系、各种规范的思维方式。至于一个矛盾的解决要采取何种思维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应地,民族团结教育有强硬压制、灌输的方式,也有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方式。但在新时期,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争取人心的认识过程,必须采取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在高校,强硬灌输的方式往往采取的是“听”教师在课堂讲授或礼堂、学术报告厅讲座、报告的形式,将民族团结的作用要求等硬生生的灌输给大学生,大学生则作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教学效果往往很差。因为大学生的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学习,绝大多数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简单地采取这种说教“听”讲授的方式,大学生自然会产生抵触心理,认为是“唱高调”,特别是那些狭隘“民族意识”很强的大学生抵触心理更强,教学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教育的手段必须打破“一张嘴”话民族团结的教育状况,而应该更多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取更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方法,如参观教育基地、宣传展览,看网络视频、电影、录像,举办民俗文化节,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多种教育方法配合使用,使之相得益彰。教育方法的生动、形象、直观,可以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进而让大学生有所思有所悟也有所行。正如俗话说的“事实胜于雄辩”。这种教育手段一方面没有让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其狭隘的“民族意识”没有被唤醒,或者原来有狭隘“民族意识”的大学生也会转化上升为中华民族的意识。

(五)从注重民族团结教育的前瞻性入手,实现思维趋势的创新

民族团结的意识篇8

2021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

 

2021年6月7日至9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要把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更好统筹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让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今天的青海,绿水青山之间,一条条新建的道路,延展着致富的希望;一排排独具特色的新房里,安住着各族群众;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孕育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一座座设施齐备的新型医院,为民族地区广大群众保障健康;一个个高原美丽乡村,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实现完美蝶变……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记录着青海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描绘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新画卷

 

“力争到2025年,把青海建成民族团结、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青海贡献……”

 

为进一步在新的起点、更高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19年,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提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2020年,我省紧紧抓住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的有利时机,争取国家层面支持,中央明确提出支持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成为我省“五个示范省建设”中唯一纳入中央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决定》,召开动员大会,科学规划和全面部署创建目标、主要任务和关键举措,明确到2025年,把青海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开启了新时代高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征程。

 

目前,全省8个市(州)、29个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区);所有县(市、区)建成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市、区),我省成为第一个所有市(州)建成全国示范的省,第一个建成全国示范县(市、区)数量近三分之二的省,提前实现了“三年打基础、八年创先进”的先进区创建目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走在前列。

 

一串串扎实的数据,一道道闪亮的光环,折射出青海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工作,奋力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省委统战部综合协调处处长贺德禄说,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创建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建立四级党委书记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在全国开创了党委总揽创建的先例,形成了党政军民齐抓共建的大创建格局。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机制,表彰民族团结先进,设立民族团结创建奖,凝聚了全省上下共抓创建的人心力量。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指引的方向,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目标,继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更好赋予民族团结进步意义,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是青海贯彻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的具体实践。青海要继往开来、创新提高,谱写“示范”新篇章。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省坚持把专题宣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和“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等有机结合,从革命斗争史、建设发展史、团结进步史中寻找民族团结的“基因密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汲取共同团结奋斗的智慧力量,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坚持以法治理,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我国宗教化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推进创建工作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为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青海大地开得更加绚烂美丽,一幅清晰美丽的发展新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需要用好系统思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始终贯穿于具有青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长鄂崇荣认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交融。坚持战略思维,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这一“国之大者”,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永续发展,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以法治保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保证各族人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维护好各民族大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与培育新兴产业和“四地”建设深度融合,提升“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水平。

 

作为长期研究民族宗教工作的专家,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主任马明忠表示,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深化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根本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注入创新动力。青海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凸显了青海在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了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在全国的示范效应,凸显了多元、交汇、融合和包容的“新青海精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在全省“五个示范省”战略布局中具有牵引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需要从融入国家战略中不断创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工作。

 

行走在青海大地,家庭、社区、乡村、机关、学校、企业、市场、寺院、军警营……随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

 

“每年都有分红款,平时还在花海里面打点零工,如今我们吃上了‘旅游饭’,日子也越过越甜了。”村民高生寿高兴地说。这个夏季,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又迎来一批批游客。该村通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依托乡村旅游产业脱贫攻坚,将一个只有290户贫困人口的“穷山村”变成了年接待旅游人数60万人次、人均收入1.5万元的“美丽乡村”。昔日的贫困村成为了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活和美、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村”。

 

边麻沟村仅仅是我省民族团结进步、共享发展成果中的缩影。发展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立足点,是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我省坚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新业态,把民族团结进步与全省各行各业各领域深度融合,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高原养生、极地探险、生态观光等民族地区特色项目,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民族特色旅游饭,绿水青山成为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大力支持“拉面经济”发展,连续举办全省刺绣大赛,“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成果的特色产业,各领域、各行业精心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载体和品牌,创建工作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全省大局,成为引领新青海建设的重要抓手。

 

“和实生物,和谐生美”。今后我省将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继续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宣传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与现实,持续开展创建工作“十进”活动,培育选树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典型。加快省内外经济、文化、人员双向交流,鼓励各族群众广泛开展文化体育交流、联谊联欢、联合创业,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构建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优化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新起点再铸新辉煌,全省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携手奋进,开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征程,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青海篇章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未成年权益保护法范文 下一篇:幼儿园科学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