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4:02:23

民族与历史论文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小论文 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77-02

2011年高考历史科江苏卷有个突出的亮点和变化就是主观题的第22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题”。本题第(3)问是一道历史小论文试题,该题设问如下,“(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到了2012年,大题中继续引入了一道小论文型的题目,题目要求考生(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这些历史小论文题目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思维和答案的开放性,能较好地鉴别出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的基本素养。

但是由于教师、学生平时对于历史论文写作的疏忽,导致这两年江苏省高考中这种类型题目得分普遍不高。如何提高历史论文的写作水平呢?常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倡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历史小论文》为例,浅析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主题的确定——明确具体的学习(写作)目标

学习目标既是教学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任何一项教学工作开展前,都必须明确:我想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取得怎样的进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同样如此,在高考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连基本的着眼点都找不准,没有主题没有核心,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不外乎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忽视了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主题。对于一线高中教师来讲,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就是课程标准,这是引导一切教学活动的总方针,实际中我们应结合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硬件条件等具体情况,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学习目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例,在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直接以该课的学习目标与标准,但我们可以间接借鉴到与本探究活动课内容相关联的单元,如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学习要点与标准,首先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定位,通过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科技、文艺、文学领域的重大事件,重大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搜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在其中要注意几点问题:①不要用空洞的教育目的代替具体的学习目标,如这一课的目标不是立即让学生成为祖国文化的传承者,而是要把握几个关键词,如“传统文化”,“过程”,“现在”、“未来”,这几个词都很大,可帮助学生具体为“传统文化”中的某一项具体,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我们来看一组学生的选题:《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男女地位的古今变化》、《茶香溢史》、《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春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服饰进化论》、《庆生》、《我与汉字——执子之手,与子同生》,《科举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选题有具体的主题,便于学生搜集资料。行为动词具体化:该探究课教材给出的形式是“历史小论文”,但历史小论文不同于一般的作文,所以在学习目标确立中要明确历史论文与一般论文的区别在于何处,同时不是想通过一次写作历史小论文,就能“提高学生写作论文的技巧”,或学生在“写作上获得全面发展”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不能含糊其词,不仅不利于学生论文写作而且不利于以后的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特提供了一组正反两个学习目标供参考:

我们来看一下正反两个学习目标的对比:

正面:(1)学生能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地位、意义

(2)学生能自主选择“传统文化”中的某个点

(3)学生能写出这个点中过去、现在与未来

(4)学生能明确历史论文的写作规范

反面:(1)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空洞、宽泛)

(2)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难以评价)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2过程的掌控——设计完备的活动方案

2.1明确了学习目的后,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学习活动的设计非常重要,一个设计良好的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较好的达成学习目标。在活动并更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活动主体、活动方式、活动流程,以历史小论文写作为例,呈现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设计方案:

活动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活动任务: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完成10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内容包括(1)本小组对“传统文化”中某一具体内容(如京剧)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2)本小组对该主题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认识-及感情(建设等)。

活动准备:(1)教师拿出教学方案,根据课标确立学习目标,并明确传达给学生。(2)学生利用周末来上网或去图书馆等场所搜集资料,学生按一定原则分组(3 4人为一组)。

活动安排:(1)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时间为周末)(2)方式;小组合作课前搜集资料与整理第一节课整理资料,第二节课在全班展示汇报。

活动总结:结合各小组论文、学生互评、自评、和教师评价,确定本次探究活动课的成绩。

2.2 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实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不再依赖教师,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学生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发现及利用,得到的远比单纯的灌输多的多,当教师做到以下几点时,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帮助很大。①激发动机、兴趣:传统教学太强调作业测验等,学生早已经厌烦,所以一种新的活动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②评价与反馈: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才能进一步刺激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2.3开展合作学习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呢?有学者进行过该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含有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表现等因素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还有研究表明,当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时,学习任务复杂或抽象时,问题有待解决时,要想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时,希望学生能牢记所学知识时,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成为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时,都应该使用合作学习方法。。探究活动课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看,完全适合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同时,论文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章,它需要有详实的史料做支撑、有科学的态度做研究、有深刻的见解来充实:有严谨的笔法来写作,所以同样适合小组合作的形式。

但实践中,根据笔者这几年的工作经验看,发现小组合作往往会流干形式,一个3-4人的小组,也许只有一个或两个同学在认认真真的准备着、工作着。其他人则是采取“不闻不问”。只在小组挂一个名的态度。此时教师的指导作用就要发挥起来,为小组合作提供引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同学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作用。

2.4规范写作技巧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便于学生搜集资料、讨论见解,在生生交流的思想碰撞中有更深入的思考,形成更加完整、深刻的认识。但是落实到具体实践,我们鼓励小组里的每位学生都拿起笔来进行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不少学生将历史论文写成了作文,没有突出历史学科的特色。作为历史论文,就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选题的意义②材料是否详实③论证是否合理④有无自己的见解。⑤语言是否严谨。

历史小论文写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有逻辑性,历史小论文试题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记录流水账一样,而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②要史论结合,不空谈,历史小论文应突出强调历史学科性,抛开史料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应紧扣选题以及围绕选题搜集的材料,从材料出发有史有论。③语言要严谨,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学科特色,要求学生不能以散文、记叙文形式去写作,而应采用严谨的文字形式。

3 客观的反馈——提供公正的评价机制

说到底,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要依据评价才能生成,教学能否更加完善,也同样依赖于评价结果,作为一种探究活动的历史小论文写作与传统教学在评价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它不是依赖于各种各样的考试,而主要依赖于教师自己在课堂层面的实施,不是依赖于纸笔测验,而更是“要求学生实际创作产品,或形成对问题的创造性回答并通过一解某种行为的表现交流答案”,它不是局限的结果评价,还是关注过程评价,“学生提供有关学习进程的信息,——根据需要可适当的修正措施,使学习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从而更有效的促进学习”

3.1鼓励学生注重自我评价: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控制者,这对学生的长期的调整并不利,让学生学习自我评价是促成他进步的一个因素,以笔者在《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一探究活动课中的实践发现,如果是由老师直接宣布谁写的好,学生有可能不服气,但当不同小组汇报完自己的见解后,学生对本组结论有了进一步清晰的认识,通过典范样本与自己进行了有效对照。

3.2形成协商评价机制:“单一主体的评价实际上是将某一种价值观视为唯一正确的冰强加于人,显然可取的。”5因为“探”位之于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所以小组形成这一的竞争、评价机制也是有效的方法。因此笔者就设置了小组打分这一环节,吸收各方意见,从而达成共识。

3.3评价标准的细化:当然,不管是教师、学生个人还是小组,要形成有效评价,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在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中,就可以以主题、观点、史料、写作四个方面设置具体评分细则,指引大家进行客观的评价。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第2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逐步开展,教育部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特别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何在新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实现这些目标呢?其中,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那么,应怎样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以下几种模式:

1.历史资料搜集式。在课堂中,笔者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上重要人物的生平简历,学生首先主动从教材中挖掘资料,然后课后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历史资料。中国近代史上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是一个重要人物,但是关于孙中山丰富多彩的人生,教材语焉不详。因此,笔者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各组内学生相互分工协作,分别搜集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1911年前)、辛亥革命后(1911年~1922年)和国民大革命三个时期的主要史料,并且制作成课件,然后在课堂上由各组出代表模拟孙中山纪念馆的讲解员向游客介绍孙中山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思想。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很高,课堂的气氛也非常活跃,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阵地。

2.历史调查报告式。主要是在开展比较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究,一般适用于注重社会性的问题。历史学习如果钻进了故纸堆,学生往往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历史学习更应该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材说“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笔者趁机引导学生思考淮安地区是否也有呢?学生受到启发,课后纷纷进行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生活中搜集了大量史料,加深了对的认识和理解。再如,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需要对企业、学校、家庭等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才能写出调查报告。

3.历史论文撰写式。历史论文的写作是以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核心,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分析资料,最终以论文的形式结题。历史论文的写作应切合历史知识的特点,学生在资料的搜集、分析过程中,教师应在科学性、具体性方面给予指导。历史论文的写作可以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运用较为丰富的资料深入研究某一个历史问题的多个侧面。论文的结题与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关键,评价标准应符合史论结合的原则,更应以学生探究的过程、体验和参与程度为评价的原则。例如,在世界史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笔者尝试以“我眼中的哥伦布”、“历史上的拿破仑”为题,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以论文的形式展现研究成果。学生们广泛阅读历史资料,从中提炼、分解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加以研究。

4.历史专题辩论式。历史专题辩论式是指就课堂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展开全班性的专题辩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其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选择便于学生思辨、发挥的专题(垄断推动还是阻碍了社会进步,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指导学生选定辨题,先以小组为单位,并分工协作,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展开小规模辩论。学生之间可就不同观点展开辩论,最后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以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教学中,笔者常常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采用小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学生就成了课堂的中心,使师生处在平等的位置。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合作意识也得到培养。如在有关“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就“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还是失败的革命”展开讨论,甲乙双方各举史实并说明理由。通过辩论,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地位、历史教训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辩论,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5.历史角色扮演式。历史角色的扮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历史毕竟是过去的事件和人物,因此学生往往不能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采用历史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真实感受,“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的理解过程”。在学生扮演历史角色之前,教师应指导他们选择感兴趣的历史人物,阅读人物传记,并与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较为全面地了解、理解人物的行为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学生们往往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感兴趣,如武则天、雍正等。教师也可以指导其研究一些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给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理解、想象力的空间,是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虚拟现实的体验。比如,在学习时,学生分组扮演维新派的代表和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在表演中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将角色扮演和历史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纷纷参与到这项活动研究中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理解了在19世纪晚期的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艰难。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现象和本质的理解。

总之,中学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以促进学生学力发展为目的,以学生主体参与为途径,以问题的探究为核心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实现学生历史意识的建构为宗旨,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学习目标,贯彻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课改目标,有利于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方法,必然能够在新的平台上促进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2]谢家沛,毕晓黎.历史辩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J].山东教育教育科研,2002,(2).

[3]刘玉尧.历史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2,(12).

[4]洪明.研究性学习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

[5]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历史小论文 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63-01

新课改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活起来,应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学科教学的主题。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小论文的写作已成为历史教学的一道风景线。日常教学中,学生历史小论文写作的优劣往往是既考察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归纳能力,也反映了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高低。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撰写出优秀的历史小论文呢?

1.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好多同学思想上存在误区,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背记记的事,致使好多同学对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并有创造性思考的历史小论文写作表现出种种不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认识误区,充分认识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1.1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

1.2小论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3小论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论文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

2.引导学生把握优秀历史小论文的标准

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主题明确符合要求,力争富有创意,能够引人入胜,题目宜小不宜大,切忌面面俱到,大而空。2.论据(即引用的材料)充实,引用的材料恰倒好处。3.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4.结论正确,首尾呼应。并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5.语言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学生只有明确了优秀小论文的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才会朝这个方向努力。

如高考例题:梁启超在民国初年曾发表过一篇《中国史叙论》,作为中国通史纲领。“第一,上世史。白黄帝以迄秦之统一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其秦一统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心,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颐、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对梁启超的这一“纲领”,后人多有评论。有人认为,它揭示了“中国民族”发展的主线;有人认为,它只看到了“中国民族”发展的一个方面,有许多不足之处,你是怎样理解的?有何评论?请自拟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3.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指导

3.1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确定切入点

中学阶段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受时间、资源和学生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也不需要达到史学家的专业层次,因此在选题上宜小不宜大。教师可在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采取联系现实、创设情境、纵横比较、变换角度、综合归纳、因果联系等方法去发现问题、确立问题。

3.2指导选材

有了题目之后,指导选材就成了一项重要工作。教师在达一环节主要是教授学生检索素材和获取素材的方法。首先,收集素材。根据命题的需要,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学生阅览室、网上查阅资料,查阅书籍、收集影视信息,或进行社会调查等多渠道去广泛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其次,整理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整理、分类、组合,筛选出具有典型性、说服性的材料,使其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用的论据。第三,研究素材。从多学科、多角度对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论。

3.3指导写作

题目拟定,材料选定,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笔,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

首先,进行写作方法指导,历史小论文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可分为“引论”、“正论”、和“结论”三部分,引文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和目的,提出文章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论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是整个命题总结性的表述。论文重点在正论部分,历史小论文必须选择与命题有关的历史事实作为论据,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指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考察局部,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照顾全局。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第4篇

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中孝、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的个性,影响学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也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然,它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地要示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社会主义制度;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96-01

历史背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实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正文

我在教初二《中国历史》下册,三大改造过后的几点个人想法。

第一点想法,我在教完这节课后,当时整个国家农业的状况就是长期的经济低增长,农民过着温饱由天,长期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农业风调雨顺了农民就增收,反之则歉收,并且当时我国农民才分到土地,并且农业生产力有所恢复,农民分散经营,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所以要进行农业改革,在摸索中找出一套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道路来。

第一:要有统一的思想政治认识,农业是中国之本,搞好农民的工作才能使国家稳定,这一点才是中国发展基础之所在。

第二:改革步骤措施要得当,有其实行的可操作性。

第三: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单干好呢?还是分阶段如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好呢?也存在着争论,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检验的,同时要有改革前,改革后对比,改革后的农业产量对比分析,论证走合作化的道路是成功的。

只有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业现代化了,农民看到了走合作化的希望,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改革,这就是农业改造后引起的巨大变化。

同时,也要看别的国家发展农业的措施,好借签利用,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只有农业进步了,才能保障工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二点想法,手工业面临的问题是个体私有制和公有有制之间的矛盾问题,私有制如何过渡到公有制。根据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解决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当时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可以采用矛盾同一性的办法解决掉,不使矛盾激化,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收优点向同一的方向发展。

分析当时的手工业,同样是个人经营,自负盈亏,分散经营,产品质量缺乏竟争力,生产活动离不开市场,主要凭手艺吃饭,有行会帮会传统等,这些特点客观上又要求对手工业者采取一些与农业合作社不同的方针政策。

针对这种情况,中央采取了分步骤,来完成手工业的改革。

改革就是扬弃不足,发展优点,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

手工业的改造分为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

先前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实行的私有制,其中在没有成立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以前,遭到工业资金本家,商业资本和高利贷的剥削和控制。小手工业者经不起折腾。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实行公有制,手工业供销生产小组是私有制,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是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一种形态。

只有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使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点想法,就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国民政府时期进一步发展,抗战期间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解放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滞缓到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我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由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多样化,有封建遗毒,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等,怎样消灭封建遗毒,转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这是国家领导所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独创。

它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民族资本主义,国家针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状况采取了赎买的方式,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金,而且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二部分是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来完成的。

[公私合营前企业的利润,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当时所说的"四马分肥"资方红利大体占1/4,资本主义的剥削受到限制,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过后,国家按企业资本的股份额,每年拔付给原工商业者5%的定息,开始决定付息7年,后来又廷长了3年,共计10年。

改革经济体制是一项任务,教育资本家成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是另外一项职责。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革经历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企业的私合营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到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和国家公有制之间矛盾的解决,使其思想观念转变过来成为新的公有制经济的促进者,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工作过粗过急过快。偏差就是不能正确区分公有制和私有制,也不能正确看待这两种所有制。

参考文献

[1] 2013年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命题人知识精讲精练肖秀荣主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 《中学历史教学》左双文主编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第6篇

从简单化和严重概念化的中学历史课本吗?或者是越来越繁琐艰涩的大学论文集?实际上,中国人开始不喜欢历史,恰是因为这两种东西在盛行!

中学历史课本剔除了历史细节,把历史脉络搞成数学定律,没有李自成一定会有张自成,纷复曲折的历史故事蜕变成一连串儿难于背诵的年份。

大学历史专著旁征博引,不知所云。有道是,“我们走得太远,忘记了出发的目的”。这种历史钻研,以远离红尘为骄傲,成为极少数人孤芳自赏的古玩,密不宣人,谁要是去《百家讲坛》讲了些老百姓听得懂的故事,谁就会遭到围剿。

这是一种离奇的文化氛围,反对细节,反对通俗,认为只有枯燥和深涩才够得上客观和经典。这种把学术神圣化殿堂化的变态情结,几乎要了历史的命,它使大多数国人从上了中学开始便厌恶历史,最后因为忍受不了故纸堆里散发的腐朽气味儿,放弃最后了一丝期盼。

其实,我们厌恶的不是历史,是关于时间的流水账,我们抛弃的也不是历史,只是死气沉沉的中国式的史学研究。

真实的历史是生机盎然的,如同它被称为“新闻”时一样,曾经五彩斑斓,因为充满各种关于成功和胜利的可能性而弥漫着喜悦,也因为充满遗憾和失落而具有悲剧之美。

真正的历史没有定论,它总是在新的发掘中接近着真相。于是,历史不应该是一组组年代和数字,而应该是一场场有意思的讨论,找出其中失败的缘由,分析哪些成果未能实现。

真正的历史是有趣的,因为真历史总是充满细节,一如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既然历史用无数鲜活的细节编织出它的发展方向,复原这些细节,历史便会赢得人民的喜爱。

真正的历史一定是通俗的,至少没有现阶段历史论文表述得那么繁琐。

今天,中国人能否亲近历史,取决于我们怎样描述往事。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第7篇

一、让学生仿制文物

以往的历史教学,我们都习惯于拿着现成的教具展示给学生,虽然学生能直观的看到但对它如何制作的过程,如何体现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却感受不到,而且课堂展示一闪而过,对学生印象不深,针对这些弊端,在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学中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仿制文物。我给学生提供仿制文物的选材要求,剩下的就是学生回家自己找材料制作,我们的交件日期一般都是以一个月为准,因为有些文物需要埋在地下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逼真的程度。我们的学生先后仿制了甲骨文、半坡遗址模型、大文口遗址模型、汉代画像砖、赵州桥、彩陶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丰富的教学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观看影片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你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我多次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鸦片战争》,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影片,《我的一九一九》,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世纪的悲剧》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写作论文

记得第一次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同学们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写的题目《从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联想到今天的环境保护》,这是个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你可以任思维驰聘,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此后我多次布置这种论文,我选择的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只求论文短小精悍,说明问题,不求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每次我都把其中的优秀论文挑选出来在全校展出,让全校师生一览他们的风采,这也将更加激励学生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四、历史剧表演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我们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当然这很花时间,事先得准备一段日子,教师拟好主题,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必须体现书本中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我们表演的历史剧《张骞出使西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历史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保持了学生学习的旺盛热情。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习观念、教学方式、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学习观念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要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而要做到这些要求,关键是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当然,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就要彻底的否定传统教学——中国数千年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仍是我们要继承的瑰宝,应试教育中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也因其合理的成分而受到西方教育学家的重视,再加上考试评价机制的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应是对传统教育继承基础上的更新和补充,而不应该是彻底否定应试教育的走极端的“花架子”、形式主义。 在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学习体会下,我一方面不断研究学习《历史课标》与教学大纲,一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开拓创新,大胆尝试和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现就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心得和体会谈出来供同行讨论

二、让学生仿制古物

以往的历史教学,我们都习惯于拿着现成的教具展示给学生,虽然学生能直观的看到但对它如何制作的过程,如何体现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却感受不到,而且课堂展示一闪而过,对学生印象不深,针对这些弊端,在教学中我大胆改变了教学中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仿制文物。我给学生提供仿制文物的选材要求,剩下的就是学生回家自己找材料制作,我们的交件日期一般都是以一个月为准,因为有些文物需要埋在地下一段时间才能达到逼真的程度。我们的学生先后仿制了甲骨文、半坡遗址模型、大汶口遗址模型、汉代画像砖、赵州桥、彩陶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丰富的教学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观看影象资料

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你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走向,我多次带学生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片《鸦片战争》,反映五四爱国运动的影片,《我的一九一九》,反映二战时期苏德战场的影片《世纪的悲剧》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四、写作论文

记得第一次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写论文,要求论文的内容必须联系现实,同学们表现得很惊讶,他们想象不出历史论文与现实有什么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很快就喜欢上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写的题目《从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联想到今天的城市建设》,这是个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问题,你可以任思维驰骋,联系今天的水土流失,乱砍乱伐,沙尘暴,全球气温变暖,汽车尾汽排放,工业废水污染等来写作,这样由于取材广泛,同学们思维非常活跃,通过写论文,我们既达到了历史学习的要求,又树立了每位同学环保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写作的能力。此后我多次布置这种论文,我选择的都是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只求论文短小精悍,说明问题,不求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每次我都把其中的优秀论文挑选出来在全校展出,让全校师生一览他们的风采,这也将更加激励学生们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五、历史剧表演

为再现历史事件中典型的故事情节,我们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当然这很花时间,事先得准备一段日子,教师拟好主题,学生表演各个角色,故事情节和对白都由学生自编自导,但不能偏离主题,必须体现书本中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我们表演的历史剧《张骞出使西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如:汉武帝的皇冠,张骞手中的汉节,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服装等。学生自己准备西域的物产,葡萄、核桃、苜蓿等。表演时,他们的演出是那么的投入,汉武帝想通西域时的急切心情,张骞的刚毅与勇敢,西域各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匈奴的强悍与凶猛都通过学生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历史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保持了学生学习的旺盛热情。

类似上述形式的做法还有许多,如带学生去阅览,举行小报展,展开社会调查,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既保证教学内容按期完成,又能开展如此多的教学活动呢?最好的做法就是合并课时,调整教材,这样做既能节约出课时,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连贯性。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第9篇

一、挖掘教材资源,渗透人文教育

作为人文学科构成部分,历史课程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资源,有助于学生积淀文化涵养,开阔视野、熏陶情感、陶冶情操。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并找出历史与实际的最佳切入点,巧妙渗透人文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学习,形成正确历史观,学会辩证观察与研究历史及实际问题,提高人文素养。

第一,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升华知识。对于高中而言,虽然可以多途径获取信息,但因忙于学业等因素影响,课本则是他们获取信息资料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结构,有效处理与加工教材,充分发掘课本中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创造性运用教材,巧妙渗透人文教育,增强学生人文意识。如教学鸦片战争,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牢记历史教训,强国富民等。

第二,介绍历史人物事迹,分析典型人物,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在历史教材中,其内容往往是直观形象、真实可信,以情感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独特优势,特别是历史人物的教学,其一言一行,积淀了人文素养,蕴涵着传统精神,可陶冶学生情操,使其获得启迪。如孙中山,其一生贯穿了近代史的太多的重大事件:失败,使其看透了清政府本质,变为更坚定的革命者,以“三民主义”为革命旗帜,为构建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而奋斗终身。武昌起义前,孙中山直接间接领导的十几次起义均失败了。而当辛亥革命成功后,不久权力又落到了袁世凯手中。为反对袁世凯,保护民国成果,孙中又展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却都未成功,这使他认识到缺乏自己的武装,革命不能成功,因而创立了黄埔军校。十月革命后,他充实了三民主义内容,与中国共产党进行第一次合作,与工农联合的北伐战争,直到去世前,他仍告诫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样,将孙中山个人经历与近代史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到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并被孙中山那种精神深深打动。于是,学生不不但回顾了所学知识,更升华了情感。

二、重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倡导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以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际上,在历史新课改下,高中历史编排了不少探究活动课,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彰显学生个性。

如教学《探究活动课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而自由组合,建立活动小组,并选出小组组长,而后明确分工,如有较广知识面、较强思辨能力的学生收集所需资料;严谨细心、认真负责的同学可负责整理与保管资料;组织归纳能力强的学生总结材料等。同时,教师应对学生加强策略与方法指导,引导各组讨论,并结合实际,明确探究选题,如“从村社的变化看俄国农奴制改革”、“拿破仑与·阿里改革”等,而后学生根据选题多渠道收集有素材,如图书馆、影视片断、博物馆、互联网等,并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善于识别与筛选材料,有效处理信息,综合分析历史资料,发现与解决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交流,以文字稿形式形成本组的探究学习成果。课堂上,学生交流,共享成果。以讲演会、成果展示会(小品剧演示、演示稿、活动课报刊等)方式展示成果。当展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学生可由19世纪埃及与俄国改革,亦或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内容中,选择一些有兴趣的话题加以评论。教师明确思考范围,如改革过程中是如何面对传统习惯与传统势力;埃及和俄国改革的异同点;各民族的文化应怎样继承、发展等。集体讨论:对比埃及·阿里改革前后,其经济文化现象的有何不同之处,为何会有如此不同?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其经济文化现象变化,研究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如何评价埃及与俄国改革中的东西文化碰撞?在三国的改革中,三国是如何对待旧传统旧势力的?当学生讨论之后,教师予以点评与总结。这样,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学生可发挥学习潜能,彰显个性,提高能力。

另外,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教师还可要求学生撰写历史论文。各组学生依据所收集的信息资料,明确论文题目或论点。论文题目尽量新颖、有创意,而论点力求联系现实,亦或对今天改革开放有一定借鉴作用。每组的论文题目不雷同、不单调。如“肉鸡蛋鱼咏叹调?──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传统文化的扬与弃——从埃及与俄国的改革说起”等。同时,以议论文形式书写,约为1000至1500字符数。然后是论文交流。这主要指师生、生生的交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课堂上论文讲演。即部分同学讲演,一些学生提问、讨论、评价;其二,根据主题逻辑顺序加以整理,在校园网络上或黑板报上,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通过深入研读教材,发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并找出历史与实际的最佳切入点,巧妙渗透人文教育。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以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民族与历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德育功能;历史教学;教学法

道德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强调渗透德育,是为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夯实基础。进行德育,不仅仅要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更多的则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文明礼貌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等等。

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如何去加以实践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课堂教学,深入挖掘历史学科内在的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教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德育素材。譬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这一单元讲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同时,能够加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当我们在讲述中日战争的历史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中国不断复兴伟业的决心。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体现德育

1.比较教学法

将明清以来中国三百多年的科技落后状况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比较,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增强学生为祖国振兴而发奋读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

2.情感教学法

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历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学生的情感态度在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习,对历史课学习的影响则更明显。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只有重视学生情感,加强情感教学,通过多种途径激感的要素功能,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素质得以和谐发展。

3.直观讲述法

直观教学,即通过教具的使用,把英雄人物、壮阔的历史场面再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如:讲我们古代先进的科技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满怀自豪之情,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讲中国近代屈辱史时,义愤填膺、声泪俱下,语言悲愤、深沉、有力,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必须与时俱进,富国强兵,走在时代的前列。

三、历史学科课外教学活动中的培养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曾进行如下

活动:

1.开展“演讲比赛”

这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形式,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自身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的热爱,陶冶个人情操,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能使学生更好地走进历史,以史为鉴。

2.开展历史教具小论文撰写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撰写一些简单的历史小论文,不仅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增强学习历史兴趣,培养能力,还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特别是由于学生参与了论文的撰写,必然对所制教具产生的年代、背景、作用、意义等做深入的了解,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几年来我们在组建历史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撰写多篇高质量的历史论文。

3.研究本地地方志,培养热爱家乡、回报家乡意识

每个地方的地方志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教导学生学习本地历史,研究本地风俗、名人等能够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能够更好培养学生回报家乡的热情。近些年来我们学校组织了靖江汤包文化社团、靖江讲经文化社团等一系列社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历史学科是一门非常注重德育的学科,对历史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渗透品德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要深入思考,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兼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历史教学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七年级历史论文范文